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

耆英、桂良等至津,接洽四使,耆英輕車熟路,笑曰諸位先生辛苦。

額爾金拍案而起,道:粵府衙內,耆先生之章奏,多掩飾不實,空口託辭,謊話連篇,言我等皆爲非人。今與先生相逢於此,實我等畢生之恥辱。我等向貴國所提各條約,必即全部應允,否即兵進京津。

耆英無地自容,悻悻而退,竟自回京。

桂良、花納沙不諳夷務,心急如焚。

俄公使普提雅廷私晤桂良、花沙納,道:英法兩國,一言不合,即兵戈相向;成何體統!前載,吾國與英法,鏖戰克什米爾,血流成河……英法乃俄中兩國共同之敵。吾接沙皇諭令,可向貴國供應器械,外抗英法,內剿匪患,俄中兩國,脣齒相依,永遠向好。

桂良道:多謝貴國襄助,貴使有求之處,吾等萬死不辭!

普提雅廷面呈喜色,擎出一紙文約,道:兩大人慢觀,我去額爾金處,探明英人心思,回頭再相協商。

文約十二條:一、大清國大皇帝、大俄羅斯大皇帝今將從前和好之道復立和約,嗣後兩國臣民不相殘害,不相侵奪,永遠保護,以固和好。

二、俄國之全權大臣與大清之大學士及沿海之督撫往來照會,俱按平等。兩國封疆大臣及駐紮官員往來照會,亦按平等。

三、此後除兩國旱路於從前所定邊疆通商外,今議準由海路之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臺南、瓊州等七處通商口岸。若別國再有在沿海增添口岸,準俄國一律照辦。

四、俄國商船駛入華境,均照外國與中華通商總例辦理。如帶有違禁貨物,即將該商船所有貨物概行查抄入官。

五、俄國在中國通商海口設立領事館。爲查各海口駐紮商船居住規矩,再派兵船在彼停泊,以資護持。俄國與中國會置議買地畝及領事館責任應辦之事,皆照中國與外國所立通商總例辦理。

六、俄國兵、商船隻如有在中國沿海地方損壞者,中國地方官立將被難之人及載物船隻救護。其救護之公費,均由俄國賠還。俄國兵、商船隻在中國沿海地方,遇有修理損壞及取甜食、買食物者,準進中國附近未開之海口,按市價公平買取,該地方官不可攔阻。

七、通商處所俄國與中國所屬之人若有事故,中國官員須與俄國領事官員,會同辦理。

八、天主教原爲行善,若俄國人有由通商處所進內地傳教者,領事官與內地地方官按照定額查驗執照,果系良民,即行畫押放行,以便稽查。

九、中國與俄國將從前未經定明邊界,由兩國派出信任大員秉公查勘,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合約之內。邊界既定之後,登入地冊,繪爲地圖,立定憑據,俾兩國永無此疆彼界之爭……

十二、日後大清國若有重待外國通商等事,凡有利益之處,毋庸再議,即與俄國一律辦理施行。

以上之十二條,自此次議定後,將所定和約繕寫二份。大清國聖主皇帝裁定,大俄羅斯國聖主皇帝裁定之後,將諭旨定立和書,限一年之內兩國換交於京,永遠遵守,兩無違背。今將兩國和書用俄羅斯並清、漢字體抄寫,專以清文爲主。由二國欽差大臣手書畫押,鈐用印信,換交可也,所議條款望照中國清文辦理。

大清國欽差全權大臣大學士桂良

大清國欽差全權大臣尚書花沙納

大俄羅斯國欽差全權大臣普提雅廷

咸豐八年五月初三日

一千八百五十八年伊雲月初一日

桂良沉思良久,謂花沙納道:吾皇諭令,示好俄夷,以夷制夷。約文各款,無甚新穎,通商傳教而已。權且應允,以俄之手,制衡英法。

花沙納道:可。

不日,普提雅廷照會桂良:英法美三國已做讓步,約可即籤。

桂良、花沙納遂會晤額爾金等,重開五方會談。額爾金依然堅持定約,不做任何讓步。

桂良大罵長毛無恥,火中取粟。

花沙納道:賠償以外,英法各款項,與長毛並無不同,長毛某款,甚至更爲嚴苛。

桂良嘆道:最毒莫過長毛心,長槍已抵咽喉,罷了罷了,籤也籤也!

1858年6月13日起,中英法美陸續簽訂《天津條約》,附約七款。一,公使常駐北京。二,增開營口、煙臺、臺南、淡水、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爲通商口岸。三,外籍傳教士自由傳教內地。四,外籍人士可入內地遊歷。五,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六,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七,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二百萬兩,交清後退還廣州。

吏部尚書周培祖聲淚俱下:外夷久駐京師,則凡有舉動,纖悉必知,既速且詳,動爲所制。夷人設館傳教,蠱惑人心;民夷雜處,如有爭鬥,何以訊斷?或有奸滑之徒,爲重利所餌,挾夷爲重,橫行都市,其患尤不可勝言。衣冠禮樂之族,夷於禽獸。朝鮮、琉球等國,久奉正朝,若見該夷之桀驁倨悔,必皆有輕視天朝之意。更可慮者,夷人跋扈經年,惡貫滿盈,中國之人,無不恨之入骨,今既盤駐京師,逼近宮禁,外間一與爲仇,該夷必於京師報復;肘腋之變,可爲寒心。

咸豐帝退朝,蝸縮乾清宮,長吁短嘆:萬國之約,皇父僅允五口,割橡港一隅。而今,外夷進駐輦下,江河通航,夷船遊弋,闔國洞開;朕真真無能,愧對列祖列宗,愧對列祖列宗也。

懿貴妃道:夷人兵臨津沽,倘再竣拒,兵端復起,津京難保。城下之盟,只能暫許;來日聚兵蓄力,徐徐圖之。

桂良奏:吾皇萬歲萬萬歲,與夷之和約,萬不可作爲真憑實據。不過假此數紙,暫退海口兵船。將來如欲背盟棄好,只須將奴才等治以辦理不善之罪,此約不過廢紙幾張。

奕忻奏曰:天津之約,耆英誤國,必即嚴懲,擬絞監候。

理藩院尚書肅順亦奏:耆英臨陣退縮,禍國殃民,即行正法,以儆效尤。

咸豐帝道:奕忻原參,未免過重,即肅順所奏,仍擬正法,亦未爲是。耆英畏葸無能,大局未定,不候特旨,擅自回京,辜負朕恩。人之必死,情法無有兩全,特恩耆英自行了斷。僧格林沁,即赴津地,佈置海防。兩廣總督黃宗漢及沿海各督撫等,即刻激烈練民,踊躍制夷。黃卿不必因城中尚有官吏,致存投鼠忌器之心。但剿夷之舉,官與民貌離而神合,不必官與爲仇,只令民與爲敵。當以民心義憤爲詞,切勿自露兵勇之形,以爲夷制。民意浩蕩,勢如河水之滾滾,夷或知難而退,約亦淡散而去。

一月後,依《天津條約》第六款,各方在上海議訂修改稅則,咸豐帝諭:以進出口貨物課稅全免,換條約之一、三、五、七款。

兩江總督何桂清奏曰:夷商、夷酋,乃兩路貨色,課稅盡免,夷商樂從;而夷酋必蠻橫堅持。剿匪餉銀,多自此出,課稅盡免,與我乃竹籃打水,遺患無窮。

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納沙亦奏:夷甚狂妄,條約以外之事,均可商談;條約既定之說,萬不能動。吾等滿口藉詞,無一實用。即課稅盡免,夷亦不會讓步。

何桂清等不待諭至,三日時間,即與英法美三國簽訂《通商稅則善後條約》。

條款有六:一、鴉片貿易合法;夷商只准於通商口岸銷賣,一經離口,即屬中國貨物;鴉片入口,每百斤納稅銀三十兩,進入內地,即由各地徵收厘金,夷商不得干涉。二、所有進出口貨物照時價百抽五徵稅。三、洋貨運銷內地,只納百分之二點五子口稅。四、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五、公使改駐上海,但可隨時進京。六、各細則於《天津條約》締結一週年之際,經正式換文後生效。

咸豐帝怒斥:覽此不覺憤悶,尤堪痛恨!汝輩此行,不但不能消弭,反不如原約。何某桂清,此次辦理夷務,獨存成見,不准他人入手,殊屬膽大,是以視朕旨如弁髦,罪有浮於耆英者。

何桂清疏曰:此定之約,只爲退兵之計;欲罷其約,斷非口舌可爭,惟有兵戈相向。此宜虛與委蛇,使之心歡而退。來年換約之日,即乃圖窮匕首見之時。

咸豐帝諭:闔國上下,剿誅粵匪以外,無有夯實天津大沽海防之重者。博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務必人盡其才,物盡其力,大沽之防,朕要固若金湯。黑龍江之俄夷,朕暫無力顧,待平定英、法,再與俄羅斯計!

未等大清國計較,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夫已率兩艘炮艦駛,抵璦琿城,會晤黑龍江將軍奕山。

穆拉維夫道:英吉利、法蘭西縱兵侵華,俄中若以黑龍江、烏蘇里江爲界,我方即可從容出兵,助華防英。

奕山道:英法二夷犯華,我自戡定。中俄兩國邊界,已依《尼布楚條約》,議定遵行,百數十年從無更改。今若照你等所議,斷難遷就。

穆拉維夫道:貴國常言:歲月如梭光陰似箭,焉有不變之人、物。此乃俄中邊界之草案,限你明日答覆。

翌日,奕山將條約草案退還俄方,堅拒穆拉維夫於璦琿城外。

穆拉維夫怒,鳴槍放炮,聲言:限期六日,否即縱兵兩萬,渡江南下,聲援英法,此爲最後之通牒。

奕山唯恐戰火一起,禍及京津,煎熬六日,簽訂《璦琿條約》。

條約約定:黑龍江、松花江左岸,由額爾古訥河至松花江海口,作爲俄羅斯國所屬之地。右岸順江流至烏蘇里江河,作爲大清國所屬之地。烏蘇里江以東之地,由兩國共管。黑龍江左岸,璦琿城對面,江東六十四屯,原住之滿洲人等,照舊準其各在所住屯中永遠居住,仍著大清國大臣官員管理,俄羅斯人等,無論官民,不得侵犯。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聞訊狂嚎: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夫,功高卓著,未費一槍一彈,即得一塊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一條多瑙河一樣的河流。瘋人院的瘋子,恰達耶夫曾言:對祖國的愛,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會造就英雄,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夫阿穆爾斯基,就是我們俄羅斯的英雄。

穆拉維夫聞之笑曰:沙皇陛下斷章取義,恰達耶夫曾言:對祖國的愛,是一種美好的感情,但是,還有一種比這更美好的感情,這就是對真理的愛。對祖國的愛會造就英雄,對真理的愛會造就智者和人類的恩人。對祖國的愛會分裂各民族,引起民族仇恨,並會馬上給大地披上喪服;對真理的愛會傳播知識的光芒,創造出精神的享受,並使人們接近上帝。通向天國的道路所經過的不是祖國,而是真理。洽達耶夫之辨,真乃瘋人的辯護,若只有真理,沒有祖國,沒有祖國治下的土地、糧資,我等以何棲身、以何爲生?然空手套得大清國六十萬沃土,清人若舉國討伐,黑龍江兩岸,必定皆披喪服!恰達耶夫,哲學書簡,受益匪淺。

咸豐帝聞璦琿之約,怒斥奕山賣國,且諭:未經議定之地,任意闖越,即是背約。鄂皖蘇浙湘各督撫將軍,務必傾盡全力,剿滅粵匪。內事安定,諸夷撫平,方與俄夷計較。和春、德興阿二臣,務必鼎力力攻金陵,此且爲致要。攻潯日久,不見得克,胡臣林翼,務必再行督促。

第七十章 洪秀全笑裡藏刀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4)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1)第八十四章 石達開興兵攻浙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鴻章逞威上海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四十八章 曾立昌兵敗臨清第六十七章 吉爾杭阿亡命高資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九章 奕山欺上瞞下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一百六十章 汪海洋一意入粵第一百三十六章 鮑超頓兵寧國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十八章 咸豐帝臨政伊始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1)第一百二十八章 譚紹光兵臨上海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六十九章 天京城諸王紛爭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鶴章攻克無錫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九十七章 僧格林沁揚威大沽口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1)第一百七十章 彭毓橘戰歿麒麟凹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鴻章逞威上海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秀成繞越羊棧嶺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1)第七十七章 石達開出走避禍第一百零一章 曾國藩、胡林翼併力逐皖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八十九章 官文兩面三刀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1)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2)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2)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六十九章 天京城諸王紛爭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1)第七十六章 胡林翼力扼陳玉成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鴻章綿裡藏針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1)第一百四十章 洪秀全進北攻南第三十六章 江忠源援東救西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2)第一百四十七章 李秀成迴天乏力(1)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一百四十七章 李秀成迴天乏力(1)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七十七章 石達開出走避禍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6)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1)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樹珊殞命倒樹灣第七十六章 胡林翼力扼陳玉成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五十三章 咸豐帝恩威並施第七十四章 陳玉成旱地拔蔥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1)第一百七十章 彭毓橘戰歿麒麟凹第一章 許乃濟石破驚天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5)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1)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5)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2)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7)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鴻章署撫伊始第一百六十章 汪海洋一意入粵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8)第一百一十八章 左宗棠樂平封神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一百六十一章 左宗棠縱橫捭闔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4)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7)
第七十章 洪秀全笑裡藏刀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4)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1)第八十四章 石達開興兵攻浙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8)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鴻章逞威上海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鴻章去舊納新(2)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四十八章 曾立昌兵敗臨清第六十七章 吉爾杭阿亡命高資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1)第九章 奕山欺上瞞下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一百六十章 汪海洋一意入粵第一百三十六章 鮑超頓兵寧國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3)第十八章 咸豐帝臨政伊始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1)第一百二十八章 譚紹光兵臨上海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六十九章 天京城諸王紛爭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鶴章攻克無錫第四十六章 林紹璋勢如破竹第九十七章 僧格林沁揚威大沽口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1)第一百七十章 彭毓橘戰歿麒麟凹第五十章 吳全美扼截江道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鴻章逞威上海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秀成繞越羊棧嶺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1)第七十七章 石達開出走避禍第一百零一章 曾國藩、胡林翼併力逐皖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六十三章 羅澤南援救武昌第八十九章 官文兩面三刀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八十五章 曾國藩重見天日(1)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2)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2)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2)第六十六章 羅澤南命殞武昌第六十九章 天京城諸王紛爭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1)第七十六章 胡林翼力扼陳玉成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鴻章綿裡藏針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1)第一百四十章 洪秀全進北攻南第三十六章 江忠源援東救西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2)第一百四十七章 李秀成迴天乏力(1)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3)第一百四十七章 李秀成迴天乏力(1)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3)第四十四章 石祥禎兵進楚天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七十七章 石達開出走避禍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6)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1)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樹珊殞命倒樹灣第七十六章 胡林翼力扼陳玉成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五十三章 咸豐帝恩威並施第七十四章 陳玉成旱地拔蔥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一百一十六章 曾國藩逢凶化吉第一百四十八章 程學啓蘇州殺降(1)第一百七十章 彭毓橘戰歿麒麟凹第一章 許乃濟石破驚天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5)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鴻章滬上展翼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1)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5)第五十二章 石鳳魁一意孤行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2)第六十四章 石達開兵進江西第二十一章 洪秀全東鄉稱王第十章 璞鼎查攻城略地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7)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鴻章署撫伊始第一百六十章 汪海洋一意入粵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8)第一百一十八章 左宗棠樂平封神第四十七章 塔齊布力挽狂瀾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2)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一百六十一章 左宗棠縱橫捭闔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4)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