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大中庸(中)

不是刁難自己就好辦,鄭朗道:“我看過太平州許多地方,雖說江南好,也未必全是富裕人家,有的人家很窮,他們沒有喊,爲什麼你們喊?先起來,不要哭,本官上任第一天,都成了什麼?”

幸好不忌諱,否則這樣,很觸黴頭的。

“喏。”

一個個起來,然後哽咽的喊苦,人多,有六七十人,鄭朗無奈道:“你們選三個代表,進州衙說話。”

還有事呢,王知州要送一送,這是官場上的禮儀,太平州一些所謂的“吏”要相識一下。這些天已認識了一些官員,很有實權的二把手通判,錄事、司戶參軍,這是太平州,若是大一點的州,還有司法、司理參軍,作爲州各曹的。以及幕職官,節度掌書記、判官,另外還有觀察支使與推官,太平州因爲不大,沒有設,一些特殊的州還設有監,負責徵酒稅、礦治、造船、倉庫出納賬目,也不常設。這幾名正式官員全部認識了,可下面還有一些小吏,也就是差役法充當的無告無薪輔助性質的非正式官吏。這些人大多數不認識,雖有種種不好的弊端,想治理地方,還離不開他們。

因此相識一下。

至於事務,今天卻不先動,慢慢來。

有什麼事務要處理,在交接過程中,鄭朗心中皆有了底,畢竟是江南,國家的腹心,沒有兵革之災,只要沒有大的災害,其實也沒有多大的事情,即便有一些事務,也不急。

但得與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說一些話。

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底線,象過去王知州那樣敷衍任務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大家努力做事吧。

進了州衙,大大小小不到二十員官吏,陸續行禮,還有所有的衙前,這也要認識的,太平州三縣一州有三百多名衙前,直屬州的有六十多名。以及廂兵,有一百八十餘人,多是水軍,還有一些裡運、貢運、水運、梢工都、造船軍務、步驛、牢城、壯城、下卸錢監、鐵木匠營、酒務營、竹匠營、效勇等等,大多數太平州不設。不過到了江寧府這樣的大府,幾乎都全了。

十幾名廂兵軍頭、十將、承局、押官也要見的。他們不僅負責着太平州小的工程勞作,甚至有時候輔助官府處理緊急事務或者揖賊,比如數次湖上的衝突,王知州都調動了廂兵側應。

因此有不少人,近百人。

王知州替他們一一介紹,介紹完了,諸位官員以及衙前,一起要送他到碼頭上辭別。

這是王知州,若是鄭朗離開,再有一些政績拿得出手,當地的文人還要寫詩作賦唱和一番,才能放鄭朗走。

三個代表就選了出來,走進來。

鄭朗聽他們說話。

其實說的內容早就知道,又是差役。

差役法有四種差,吏差,衙前差,耆戶長弓手差,其他差役,比如承符差、人力差、手力差、散從官差、催子、驅使差,以及各倉的斗子、掏子、秤子、揀子、庫子、倉子,甚至擡轎子的轎番,渡口的渡子等等,皆屬於差役。

做吏差當然是好,把持州縣政事,甚至極少數能爬到正式的官吏。

畢竟是少數,在太平州近八百名差役中,也就那麼幾十個人。但其他的差役,富戶皆不願意承擔,比如管物,必須要管物的衙前用家產做擔保,出了任何差池,立即傾家蕩產。偵案也是如此,出現失誤,長官推卸責任,又要挨笞杖,革職,甚至被判罰。因此本來衙前是很重要的職位,皆由第一等戶擔任的,時久後,漸漸轉移到二三等中小地主身上。

第三類,弓手太平州沒有,這些多在邊境各州縣,但有耆戶長,這稍好一些,可還有壯丁,需要武藝精熟,經常演練,又沒有半點月俸,家中卻少了一個重要的勞力,於是破壞家產。

第四類範圍更廣大,散從、弓手、手力、壯丁甚至接送朝廷貢稅,納物幾千裡之遠。

以前大地主往中小地主身上轉移,中小地主又往富裕百姓身體上轉移,富裕百姓又往貧困百姓身上轉移,一層層攤薄,幾捱上了的,全是倒黴鬼。歐陽修後來就說過,第七等戶高榮、家業共直十四貫文省,其人賣鬆浩爲活,第五等戶韓嗣,家業二十七綱文,第八等戶韓秘,家業九貫文,皆中了差役。想一想,韓秘只有九貫錢的家產,按米價作一貫錢四百來塊錢,綜合的作價有可能在六七百,七八百塊錢,包括房產、地產、畜產、傢俱、樹木這些子虛烏有的產業在內,總資產僅九貫錢,窮成什麼樣子。將家中一個主要勞力抽去差役,這一家子還有好日子過麼?

可是差役總得要攤派的,只有說誰中槍誰倒黴。

這些年來也就這麼過了。

可是鄭朗到來,突然如此高調,背影又是如此的深厚,再象以前那樣不大可能,那麼差役必然重新回到前三等戶上,一旦集中在前三等戶,除了幾個真正的頂級大戶人家外,誰也受不了。比如跑一趟船,有可能賺上幾百緡錢,然而花好幾個月時間跑一趟差,分文沒有,路上還有風險,難不成自己應付差役,讓自家如花似玉的小娘子去做生意,這日子怎麼過下去?

說完,三人放聲大哭。

“你們起來。”

三人起來,又是哭。

鄭朗踱了幾步,喃喃道:“差役啊,免役。”

“免役,”一箇中年人耳朵尖聽到了,驚喜地道:“免役好啊,我們願意拿錢出來,捐給州里,讓州里僱人,我們家中有事,可州里的文人很多,有一些文人衣食無着落,這是取長補短之道也,鄭大夫,這主意好啊。”

“我說了什麼!”鄭朗氣憤地道。

只要懂一點歷史的,誰不知道王小三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和農田水利法、保甲法、將兵法、均輸法、市易法、免行法。這個募役法就是免役法,針對差役法種種弊端設立的。

最後結果呢?

“你們先回去,本官以後會替你們想想辦法。還有,本官是人,非是什麼星星,想要美好生活,大家一起努力。”

“鄭知州,你是答應我們了?”

“我只是答應你們想一想方法。”

這算什麼回答啊?

三人不知所措的離開。

送走王知州,又與諸位官吏說了一些話,營養不良的話,主要是認識,自己現在說得再好,也不起作用。

然後回家。

將幾個學生喊出來,就說到這個差役法的事。

主要是講給司馬光與王安石聽的,其實免役法開始,司馬光也贊成過,還是比王安石更早提出來的,“臣愚以爲凡農民租稅外,宜無所預,衙前當募人爲之,以優重相補,不足則以坊郭二戶爲之。”但未實施下去,然後到了宋神宗,看到一份奏章,幾千裡外來京師的衙前,押送的物資僅是納金七錢。爲七錢金花了幾個衙前往京師趕,這倒無所謂,然而府吏照舊敲詐,不能敲啊,就七錢金,再一敲還有了麼?於是僵持耽擱之下,一年多時間居然在京城沒有入庫。好高昂的七錢金!

宋神宗氣瘋了,不顧爭議,將免役法提上議程。

王安石還是很小心的,說了想做到家至戶到,均平如一,只能緩而圖之,爲此從試點到議論到完善再到推廣到全國,一共花了三年時間。

用心是好的,但實施下去,皆偏了方向,王安石於其是變法,不如說是斂財,幫助百姓是次要的,彌補空虛的國庫纔是他最主要的目標。在這種心態下,下面官員更亂,新的弊端又起。不僅是這一法,其他各法又引起保守派的大臣反對。

比如司馬光,他家是頂級大戶人家,首先就觸犯了他家的利益,看到王安石變法,專門對着大戶,大地主,大商人來着,司馬光不樂意了,這時候他忘記自己修《資治通鑑》時竭力誇讚劉備的那句以人爲本,也許到了他眼中,這個以人爲本,不是老百姓,而是士大夫,老百姓不是人了,於是上臺後新法全部打倒。老病在江寧的王安石聽說後,嘆息一聲,就算其他各法有弊,何至於連募役也廢?

一個斂財躁進,一個腹黑保守,還到死不知悔改,宋朝分裂開始。

“用錢代役好啊,”司馬光道。

“鄭大夫,這是一個好主意,雖然朝廷不許這樣做,大夫可以上奏,用太平州做一個試點,減輕百姓負擔,”呂公著道。

“上奏不必,一旦上奏,朝廷必有爭議,陛下對大夫說,代朕去看一看,可以悄悄做了,看到成效再說,到時候爭議會少些。”王安石道。

至少現在兩人沒有爭議。

鄭朗笑了笑問:“你們只是想到它的好處,可想到它的困難,以錢折役,各州各縣情況不一,收入不一,如何折算?”

“這……”

“我以前就說過,每一法令出來,用意都是好的,但到下面執行就不一樣了。用錢折役,對於富戶來說,負擔不重,比如一箇中等富戶,去一趟京師差役一次,來回需數月之久,家中產業全部荒廢,損失能達幾百緡或者上千緡錢,但折役後,僅付出幾十緡錢,就可以從容僱一個貧民代役,幾十緡錢對貧民來說,足夠支付他們報酬了。然而差役法實施本身,就是爲了扶貧抑富,實施幾十年後是什麼結果?多少四五等百姓捲入其中。若以後地方官吏將四五等百姓冒充上等百姓應付差役,以充政績,或者斂財,幾十緡錢對於富戶來說不足爲奇,但對於貧困百姓來說,足以讓他們傾家蕩產。不要說不可能,百分之百有這可能,那又怎麼辦?”

“誰開這個頭誰最後成爲替罪羊?”崔嫺冷不丁的問了一句。

“正是,到時候必然民間騷動,還有呢,若以錢代役,只會是衙前、耆戶長、弓手與雜役這些苦差事,那些吏事大戶人家纔不肯放的。”

能放過?吏役好啊,又輕鬆,又有實權,有了實權,利用手中權限,自家經營得當,只會更加膨脹實力。這是不會放手的,史上王安石變法後,也沒有動彈這塊,爭議太大。

又道:“當初實施此政時,以第一等人家爲主,多年的轉換,不知不覺,也就受了。以錢代役開始,這個隱患必然有人提出來,二三等人家與富戶必然不服,而且同樣的以錢代役,也顯不公平。或者以資產徵錢,第一等大戶人家願不願意?雖有可能對他們來說,不是多少錢,但有幾人嫌錢多了的?何謂第一等大戶,官僚、貴戚、大主戶、大商人、功勳後代,這些都是國家的精英,以呂相公的城府,一旦開罪他們,最後也只有下臺的份。更不用說是落實下去。這後果你們有沒有想過?”

“治大國者若烹小鮮,何難如此……”王安石久久嘆息。

“聽了你這句話,我很開心,”鄭朗摸了一下他的腦袋瓜子。

崔嫺託着香腮說道:“官人,妾還有一個辦法,官人想做實事,若處處怕爭議,那是做不起來實事的。但可以將矛盾轉換,比如這個差役,既然有人求官人,官人可以用一些策略,使他們越級上書,聯名起奏,直接送到朝廷。以官人的地位,朝廷看到太平州的奏報,必然視之。讓他們自己提出來,委託官人試點,有爭議與官人無關,是地方富戶提出來的,有功績卻是官人的。何樂而不爲?”

在她眼中只有成功與成敗的區別。

好處有的,後果也多,於是想方設法將好處留下來,壞處推到別人身上……

的確,這個頭鄭朗不能開,起了爭端,一個個必然會將矛頭指到鄭朗身上。但由諸富戶提出來,難道往諸富戶身上指?

同樣腹黑,而且功利,並且跟在崔有節後面時久,崔有節還有意培養呢,對官場熟悉,因此想出這條主意。

又道:“太平州又不象河北河東諸州,有背景的的大戶少,這豈不是官人前來的原因?若朝廷批准,就落實,再將這三條後果說出來,讓朝廷慎重。更堵了言官的諫路。若不批准,富戶們也不能怪官人。”

“小師母,這主意好啊,”王安石與司馬光道。

“讓我再想一想,”鄭朗沒有立即答應,然後看着崔嫺一張好看的薄嘴脣子,心裡想到,有人說薄嘴脣的女子皆有心計,果如此?想到這裡,不由笑了起來。

不過腦海裡很冷靜,這個免役法最好不要捲入,那有崔嫺說得那麼簡單,一旦捲入,以後自己休想平安。

但先寫一份奏摺,遞到京城。

說了墾圩與聯圩的作用,重點說了幾條。第一條是爲確保百姓安全,小圩必須聯成大圩。

必須要聯,汛期到來,洪水能比圩內高出十幾米,休說小圩,就是幾萬畝的大圩,一旦決堤,兩三個小時,整個圩區會成爲一個汪洋,有船的好一些,上船能逃跑,可家肯定會被洪水衝之一空。也不安全,若是夜裡破圩,有船也不行,特別是那些幾百畝幾千畝的小圩,幾分鐘就成小湖泊了,必然會死人的。若沒有船,更悲催了。

聯成大圩後,有更多的人手挑高加固圩堤,汛期到來時,也有更多的人手巡邏查防,隨時警戒,還會破,但比若干幾百幾千個零星小圩要好。

其次湖澤與私人圈圩。湖澤可以給百姓種植,以滋補家用,但不可佔有,侵佔貧民可憐的生路,又用張家六虎的事蹟作例,更不可以在圈圩時阻攔。一旦圈圩,湖澤全部收爲國有,以便統一規劃。

私人圈圩不規範,不能讓他們圈。奏摺中再三說了圈圩勢在必行,圩區產量高,國家人口越來越多,即便朝廷阻止,最終一個個圩區必然出現。

這是大勢所趨,但私人胡亂圈圩,圩小,不規範,有危險。而且不統一安排,胡亂侵戰水道、蓄水湖泊,汛期到來,水路無處可泄,會沖垮許多圩堤,旱期又無水可灌。必須由朝廷統一安排規劃,留出足夠的水道泄洪,足夠的湖泊蓄水。這個朝廷非是京官,京官多有北人,未必懂,也不能是縣官,到了最基層,什麼樣的人都有之。因此每圈一圩,不僅不給私人圈圩,還必須有知州親自視察,反覆考證後才能圈之。否則,所圈之圩國家不予任何承認,出事後果當自己承擔之。

這不是改革,乃是水利,同樣是紙上談兵,但鄭朗討要的是一道詔書,有了詔書,自己有了法令藉口,太平州大開發就可以執行啦!

不然不能動。

這份奏摺,特別是在聯圩上很有遠見,是一個劃時代的建議。

呂三叔看完後,長嘆道:“果然有一顆遠大的心。”

看得多長遠啦!

崔嫺聽呂三叔誇獎,樂得眉開眼笑,用手在桌子下面撓鄭朗的腿。

官人能耐,自己也有臉面啊。

但鄭朗也怕,史上萬春圩是江南東路轉運使張顒,判官謝景溫在沈括與沈披兄弟協助下修建的,功德無量。正因爲邊上的小圩百丈圩破掉,朝中有人眼紅,造謠生事,說萬春圩破掉,朝廷將張謝二人撤官。

這纔是一個真實的官場。

所以做任何事時,必須將醜話說在前面。

我弄出政績,別咬我,咬我將這些舊奏摺翻出來,同樣搞死你。

奏摺送走,暫時沒有做任何變革,一些官吏看到鄭朗拿張家六虎開刀,也怕,小心翼翼的,在三縣就將矛盾處理下去,於是也沒有多少的事務。

鄭朗又做了一些安排。

十幾天過後,將州里的主要官吏召集起來,道:“有可能明年我會修《中庸》。”

一干官吏很無語,修中庸啊,還能說什麼呢?

鄭朗又道:“中庸之道,主旨在德。因此本官十分重視德化,今天陪某一行,看一看道德人士。”

霹靂手段只是震懾的,主要還是替境內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於是有了這一行。

帶着官員上了船。

船上有一些事物,用綢布蒙着,皆不好問。但看到一個人,崔嫺。知道她是鄭朗的小娘子,然而這不是家宴,而是出去辦事情的,又不是小婢,爲何讓他這個美麗動人的小娘子拋頭露面。

很古怪的對望一眼,又不大好問,鄭知州,你這個不符合禮教啊。

自討沒趣啊。

不但有崔嫺,還有幾個學生,以及江杏兒與四兒,呂三叔,鄭朗道:“諸位,這是一趟感人之旅。”

感人之旅?

諸人更加古怪,鄭朗說完沒有多做解釋,對船伕道:“開船。”

六百五十二章 崑崙關中第146章 恭賀八百八十三章 蕃候五百六十三章 奸人第81章 四君子(上)五百五十章 射虎九百二十五章 雪大結局一五百七十九章 紅顏七百零九章 上樹四百六十章 大計劃二六百六十八章 快樂三百九十五章 提醒八百九十六章 大會戰八第32章 三變小妻子(上)四百九十三章 包拯出場上第87章 潔字(上)四百二十八章 替罪羊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九百零六章 資敵八百十二章 秋後三百七十六章 太子絞肉機五八百六十六章 打手四百零六章 在風中二第91章 爲官大道三百三十七章 第二步第157章 準備九百零七章 抽薪第108章 天外飛仙(下)五百八十二章 糖衣第58章 道(二)六百七十八章 復北歸下七百九十五章 浮沉第161章 君子黨來了(上)五百二十六章 肚量九百十八章 扯皮五百四十章 太傅三百九十四章 金箭八百二十九章 收官第340章 難第197章 省試(下)五百八十六章 良策六百九十四章 三關一第214章 代朕去看看六百零一章 宮變上七百三十七章 其實不重要下八百六十一章 夢中的美景八百九十五章 大會戰七第215章 古怪的婚禮(下)七百十五章 千古第一基情·戰鬥吧六百六十一章 七天八百六十八章 河湟一第70章 香閨第142章 問一(四)第330章 最強的聲音(上)第282章 魚鱗塘八百五十五章 良苦用心四百六十八章 河上浪上第34章 考(上)七百零六章 飛白體五百四十九章 膽大包天第315章 宣戰八百九十二章 大會戰四第319章 最神奇(下)第13章 刻絲(下)第181章 兩小鬥中丞·講歪理八百六十四章 第三者下四百十八章 鳳凰第16章 山外的山 人外的人(下)七百五十四章 趙禎的綠帽子六百零七章 首相五三百八十章 太子絞肉機九八百零二章 老天都不怕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七百六十九章 春華八百二十五章 簡中下第181章 兩小鬥中丞·講歪理四百十四章 暗戰下六百六十章 裴行儉七百九十五章 浮沉七百八十四章 小重山二七百四十章 權利一第283章 狐威(上)三百九十五章 提醒第125章 笑場四百七十一章 怒四百七十八章 放上第293章 點將(中)第324章 小魔女(上)第115章 高山流水第138章 大案子七百六十三章 辦不到的第74章 老太太的不良嗜好(下)第122章 大功告成第343章 目標定川砦(上)第351章 在路上(七)三百九十一章 守護五百二十三章 絕上七百八十八章 小重山六五百九十三章 燙手上
六百五十二章 崑崙關中第146章 恭賀八百八十三章 蕃候五百六十三章 奸人第81章 四君子(上)五百五十章 射虎九百二十五章 雪大結局一五百七十九章 紅顏七百零九章 上樹四百六十章 大計劃二六百六十八章 快樂三百九十五章 提醒八百九十六章 大會戰八第32章 三變小妻子(上)四百九十三章 包拯出場上第87章 潔字(上)四百二十八章 替罪羊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九百零六章 資敵八百十二章 秋後三百七十六章 太子絞肉機五八百六十六章 打手四百零六章 在風中二第91章 爲官大道三百三十七章 第二步第157章 準備九百零七章 抽薪第108章 天外飛仙(下)五百八十二章 糖衣第58章 道(二)六百七十八章 復北歸下七百九十五章 浮沉第161章 君子黨來了(上)五百二十六章 肚量九百十八章 扯皮五百四十章 太傅三百九十四章 金箭八百二十九章 收官第340章 難第197章 省試(下)五百八十六章 良策六百九十四章 三關一第214章 代朕去看看六百零一章 宮變上七百三十七章 其實不重要下八百六十一章 夢中的美景八百九十五章 大會戰七第215章 古怪的婚禮(下)七百十五章 千古第一基情·戰鬥吧六百六十一章 七天八百六十八章 河湟一第70章 香閨第142章 問一(四)第330章 最強的聲音(上)第282章 魚鱗塘八百五十五章 良苦用心四百六十八章 河上浪上第34章 考(上)七百零六章 飛白體五百四十九章 膽大包天第315章 宣戰八百九十二章 大會戰四第319章 最神奇(下)第13章 刻絲(下)第181章 兩小鬥中丞·講歪理八百六十四章 第三者下四百十八章 鳳凰第16章 山外的山 人外的人(下)七百五十四章 趙禎的綠帽子六百零七章 首相五三百八十章 太子絞肉機九八百零二章 老天都不怕六百二十三章 撈人七百六十九章 春華八百二十五章 簡中下第181章 兩小鬥中丞·講歪理四百十四章 暗戰下六百六十章 裴行儉七百九十五章 浮沉七百八十四章 小重山二七百四十章 權利一第283章 狐威(上)三百九十五章 提醒第125章 笑場四百七十一章 怒四百七十八章 放上第293章 點將(中)第324章 小魔女(上)第115章 高山流水第138章 大案子七百六十三章 辦不到的第74章 老太太的不良嗜好(下)第122章 大功告成第343章 目標定川砦(上)第351章 在路上(七)三百九十一章 守護五百二十三章 絕上七百八十八章 小重山六五百九十三章 燙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