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

殿內衆人聽到皇帝的話語之後,看向張國維的目光就像在看一個死人一樣。

朱由檢剛纔的話明擺着是給溫體仁站臺,直接無視了張國維的存在,就差沒當場把他痛罵一頓了。

你說你就事論事也就罷了,幹嘛非得把出名的睚眥必報的首輔給帶上?問題是論起扣帽子、打棍子的本事,你連人家的一成都沒得啊。

這下好了,得罪了首輔又得罪了皇帝,這天下誰還能救的了你?

朱由檢並未理會失魂落魄的張國維,他掃視殿內衆臣一圈後接着道:“太子出宮之事朕意已決,諸卿不必再有他議!朕閒來靜思時發覺一個重要癥結:不論是宮中太子諸王,還是朝堂諸臣之子侄,若非才智出衆之輩,平時並不與外界多加交通,成人之後必易爲他人所欺!蓋因其閱歷太過簡單,日常所接觸之人與事寥寥,對人心之險惡、世事之多變缺乏有效之認知,故而易爲居心叵測者所蠱惑,此便爲朕讓太子出宮之主因!”

說到這裡,朱由檢再次停頓一下,發覺不少人的臉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於是他趁熱打鐵繼續說道:“相信諸卿也期盼自家後代能夠人才輩出,讓家族中人始終於優渥體面中度日。可諸卿可曾想過,兩百年來,大明除卻勳貴之外,還有幾個名臣之後嶄露頭角過?其家族於現今何處找尋?究竟是何原因至此狀況?”

大明自太祖開國以來可謂是名臣輩出。

從國初的三楊、胡廣、解縉,到接下來成化年間的李賢、彭時,劉健,再到正德年間的李東陽、楊廷和,嘉靖年間的楊一清、夏言、徐階,隆萬時的高拱、張居正等等,這些牛人每一個在當時都是聲名顯赫的人物,他們的言行舉止都對整個大明產生了深遠地影響。

可現在呢?

李東陽的後人何在?

張居正的子孫安否?

都已泯然衆人矣。

他們在位上時跟着享盡榮華富貴的家族也大都煙消雲散。

“諸卿,歷經兩百餘年的大明應當變革了。幾乎傾覆大明江山之流賊看似因天災而起,朕以爲,其中人禍更劇!自朕一下,天下所有官紳都應反躬自省!若朕更能體察民意,官員俱能親身以踐,以切實之策有效應對天災,減少饑民之數量,使災民看到生存之希望,那流賊就會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若是官軍能剿賊得力,此等一小撮賊人豈能成勢?!”

殿內除了朱由檢慷慨激昂的聲音外,衆臣們都陷入了深深地思索當中。

“至此千百年來風雲際會之際,大明必須要變,此變革當從宮中,從朝堂而起!太子出宮就學便是第一步!只有讓未來之帝王能切身感受民間疾苦,懂得百姓之需,定策時方能有的放矢,如此才能最大限度上安民撫民!若其長在深宮,對外界一無所知,單憑奏本題本治國,此般模樣,焉能治理好土地如此廣袤、人口以億計數之國家?”

說到這裡,朱由檢猛然起身,俯視着殿內諸人,繼續加大聲調說道:“朕決意,太子滿十二歲出宮就學讀書是爲永例!四年期滿之後,太子要隱匿身份遊歷全國,也是以四年爲期,四年之內不得回宮!宗人府會遣人全程陪護,以防其懈怠偷懶!不僅是太子,宮內所有諸王盡皆要行此措!有違者即刻除籍!凡朝廷三品以上高官者,可自家中挑選年齡相仿之子侄伴讀,前後八年中,施行優選劣汰之策,此間行爲拙劣者將永無出仕恩蔭之資格!八年後品行能力可堪造就者均可出仕入職!”

朱由檢制訂的太子培養計劃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之舉,此舉打破了千百年來中國曆朝歷代皇帝的培養策略。

前後長達八年的久處民間,這樣培養出來的帝王將再不會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泥胎木塑。

遊歷遊學,親身體驗接觸民間的各種繁雜事物、各色人等,這會爲將來皇帝登基執政後不脫離實際、不苛待百姓打下堅實的基礎。

雖然朱由檢並沒有表明和許諾什麼,但殿內這幫人精馬上便領會到了其中的精髓。

皇帝這是爲重臣們開了後門,只要自家子侄能成爲太子的伴讀,這四年間與太子朝夕相處,只要不是太過不堪之輩,將來的仕途將會是一片坦途,後代子孫的富貴榮華也會綿延不絕。

至於遊歷全國四年,也是讓這些小輩們先苦後甜的一種鍛鍊,對於這些重臣來說這根本不算事,家風嚴謹的他們並沒有寵溺自己孩子的習慣。

經過這八年的打磨和閱歷,對自家孩兒也是一種成就和磨練,或許多少年後會造就一大批名留青史的能臣。

而且這種策略對維持家族的長盛不衰有益無害,只要立下家訓,子孫後代須當遵守下去,那隻要大明不倒,自家的富貴榮華也會長久保持下去。

“聖上之言語發人深省,所舉之事例更是令人深思,大明確實已至須變革之時!今有明君在位,正欲勵志圖強,吾等豈能不全力輔之佐之?老臣願追隨聖上,開創大明萬世之基!”

溫體仁當仁不讓的率先站起躬身行禮後慷慨表態道。

他早就想好了,自家的長子長孫溫方年已十四歲,比太子朱慈烺大兩歲,作爲太子的伴讀也能說得過去,現在就要把自己多年的官場經驗傳授給他,讓他學會如何揣摩上意後投其所好。

雖然溫方五歲開蒙,家中的西席先生也換了幾茬,可在這學問上一直長進太慢,想要通過正經科舉入仕怕是很難,那乾脆就走另一條路吧,等其他孫輩長大後,說不定就能出個舉業上的人才。

關鍵是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溫家不能從高層中退出,這樣才更有利於整個家族的存續和發展。

溫方既然做不成能臣,那就做倖臣好了,全力抱住太子這根大腿。

太子才十二歲,而今上也纔不到三旬,自己還能在首輔位子上幹個三五年,能致仕後,溫侃應該能幹出點政績來了。

只要自己活着,皇帝就會念着舊情,溫侃的仕途就會有保障,等皇帝老了,溫方已經陪着太子長大了。

太子出國子監遊歷時,一定要讓溫方隨行,這一點非常重要,其意義遠勝伴讀,到時候自己一定要幫長孫爭取到這個機會。

這一系列的舉措算下來,溫家的富貴在幾十年內絕無問題,這幾十年還能出不來一個人才嗎?

“聖上高瞻遠矚,果非吾等所及!臣贊成太子出宮就學遊歷之舉,臣家中嫡孫已年滿十一歲,與太子年齡相仿,且自有聰穎好學,臣願讓其入監伴讀,與太子砥礪並行!”

看到被溫體仁搶了頭籌,心有不甘地次輔王應熊毫不猶豫的倒向了朱由檢這邊,渾然忘了剛纔還在斷然反對皇帝所謂的荒唐舉動。

雖然他知道自己行將被致仕,但家中兩個兒子都不成器,甚至還不如溫體仁家,至少老溫還有個能勉強拿得出手的次子。

這回他要是致仕回了老家,雖然多年來積攢的銀錢、購置的田地足可供數代安享,但要是家裡邊無人出仕,那真就像皇帝所說的那樣,不用多少年,王家也會逐漸衰敗下去。

這回既然是皇帝拋出了一個大禮包,那這時候不拼力去搶還等啥?

“老臣實在是愚鈍不堪,直至聖上言明此間關竅,老臣方知聖上之一片苦心!老臣收回適才所言,聖上確爲不世出之明君,每有策略,必定是挾高屋建瓴之態,行有的放矢之舉!臣家中長孫亦是年歲適合,臣願其爲太子之伴讀!”

另一名閣臣張至發抱着與王應熊同樣的心思,果斷地轉換了陣營。

“呵呵,卿等切勿心急,朕既定此策,自會體諒諸卿家之境況,並無先來後到之說,諸卿家適齡之血脈子侄均在伴讀之列,每家限定一人!”

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五百九十章 謀逆可是十惡不赦之罪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戰事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戰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五百九十章 謀逆可是十惡不赦之罪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八章 皇莊4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二百二十四章 閣臣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五百九十五章 證據在手、開始抄家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養人才地朱慈烺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槍第一次實戰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陸是必佔之地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八十五章 請託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四十三章 看望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檢斷案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
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五百九十章 謀逆可是十惡不赦之罪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戰事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戰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五百九十章 謀逆可是十惡不赦之罪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八章 皇莊4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二百二十四章 閣臣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五百九十五章 證據在手、開始抄家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養人才地朱慈烺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槍第一次實戰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陸是必佔之地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八十五章 請託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四十三章 看望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檢斷案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