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

孫傳庭的“蠶食”論一出,殿內包括朱由檢在內的所有人都陷入思考之中。

其實以朱由檢的本意,本想效仿後世那次著名的突擊戰,遣重兵以雷霆之勢攻入交趾北部,短時間內一舉將鄭氏主力打殘,然後再迅速退回境內,給鄭氏留下個爛攤子,讓他十年八年緩不過勁來就可以,但聽完孫傳庭的策略後,兩相比較之下,很明顯還是孫傳庭的策略更加合適。

如果調派勇衛營一部南下,以一萬人算的話,現在可不比後世交通那樣便利,從京師到廣西這數千里路程,每日按六十里算,單是行軍便要耗時數月之久。

這時候可沒有現代交通工具,長途行軍全靠雙腿,沿途所耗糧草物資可不是個小數目,一旦遇上惡劣天氣,比如暴雨洪水,那時間還要延長,而且曠日持久的行軍,傷病減員也是常有之事,若是發生疫病,那後果難以設想。

再者說來,就算這一萬人馬順利抵達邊境,並且攻入交趾,地形地貌、鄭氏軍隊主力分佈、重要資產聚集何處、城池佈防等等一系列戰事關鍵因素如何解決?

論戰鬥力,大明官軍碾壓“猴子”毫無問題,但向來狡詐的“猴子”兵可一定會跟你硬拼,他們肯定會利用複雜的地形與官軍周旋,讓你有勁沒處使,拖到雨季到來後,對後勤補給依賴嚴重的官軍該當如何?

宣德朝時,安遠侯柳升所率大軍就是這樣被交趾兵給擊敗的,柳升本人也戰死在交趾,堂堂大明侯爺死的太不榮光了。

孫傳庭的策略則是一改兵貴神速這一兵家鐵律,而是採取逼迫緩圖的方式,以鈍刀割肉的法子,一點點給交趾割肉放血,直到將其徹底據爲己有爲止,這個過程中,把對大明財力的消耗降到了最低,並且順便還打造出了一支威壓南亞諸國的強軍。

廣西狼土兵可是赫赫有名的強兵,嘉靖年間曾被調遣到江浙一帶抗擊倭寇,殺得倭寇聞風喪膽,其頭領瓦夫人曾被冊封爲二品夫人,是一位堪與秦良玉比肩的女英雄。

狼土兵以廣西西北部以及貴州南部地區的壯、瑤、苗等漢化少民爲組成,善使長牌砍刀,作戰時悍不畏死,對朝廷也是忠誠無比。而其作戰方式與白桿兵極爲相似,也是以小隊配合爲主,最適合在多山的南方地區作戰,名將戚繼光的鴛鴦陣就是受到狼土兵作戰方式的啓發而成形的。

如果按照孫傳庭的策略,廣西設巡撫,然後徵召狼土兵入伍,再從京師調遣各級軍將統領,裝備威力更強的火器,那可比北軍南調要好用許多,錢糧消耗更是節省了一大半。

以大明的強盛軍力,要想覆滅盤踞交趾北部的鄭氏並不難,但若想長治久安、把交趾變爲大明經略南洋的跳板,那孫傳庭的策略纔是最合適,也是最穩妥的。

孫傳庭的策略,就是將朱棣派遣大兵數徵交趾的方略做了大幅修改,但戰略意圖還是一脈相承的。

“孫卿經略交趾之策頗佳,諸卿有何其他補充?”

在沉思了半晌之後,朱由檢目視羣臣詢問道。

他的這句話其實已經定下了調子,而且孫傳庭的方案根本談不上興師動衆、徒耗國帑,所以朱由檢開口之後,殿內出現了短暫的沉寂,隨後盧象升帶頭表示贊同,大家紛紛附議,對交趾的戰略計劃便這樣定了下來。

“啓奏聖上,適才首輔所言分拆兩廣,裁撤兩廣總督一職,那原總督熊文燦如何安插?廣西巡撫一職又該由誰擔當?原巡撫李德範如何安插?新軍當以多少員數爲好?糧餉發放是何標準?”

在表決結束後,楊嗣昌起身施禮奏道。

在原本的歷史上,兩廣總督熊文燦因楊嗣昌的舉薦,於崇禎十年擔任兵部尚書一職,並代王家禎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軍務,並於次年招降張獻忠、劉國能,但因崇禎十二年時,張獻忠降而復叛,獻營席捲湖廣,熊文燦的功勞變成了罪名,被錦衣拿入詔獄後,與崇禎十三年被斬首棄市。

現在的熊文燦卻依舊是在兩廣總督的位子上活得好好的,雖然政績並不突出,但因當年曾先後招降劉香和鄭芝龍,加上沒什麼大錯,所以朱由檢並沒有派人替換他。

但既然要取消兩廣總督這個職位,總得給熊文燦找個地方吧?若是改任巡撫,那就等於降級使用,這對於沒犯什麼錯誤的熊文燦來講,確實有點不公平,並且也會引起朝臣們的不滿,可是把他安置在哪裡合適呢?

廣西巡撫李德範倒是好說,朱由檢雖然一直不曾關注過他,但隱約記得李德範年歲已高,那就給他個榮銜致仕就好。

“免去熊文燦兩廣總督一職,改任漕運總督,加東閣大學士銜;免去李懷普漕運總督一職,改任廣西巡撫、右副都御使銜。

廣西巡撫李德範以禮部侍郎銜致仕歸家。

廣西行省減免三年錢糧自用!

新軍以一萬人徵募,糧餉待遇與全軍同!

新軍名爲蕩虜營,以勇衛營副總兵黃震爲蕩虜營總兵官,旗下將官由兵部會同五軍都督府選派!”

稍作思索後,朱由檢下達了相關旨意。

李懷普就任漕運總督已有四年之久,在朱由檢的授意下,漕運總督衙門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革,漕運制度由原先的類似於自負盈虧、只靠着夾帶度日傳統坑人體制,轉變成爲除卻完成漕糧等重要物資運送外,漕運也無面向市場全面放開收費的模式。

這一重大政策變革,讓二十幾萬漕軍及其人數衆多的家眷個個歡欣鼓舞,短短一年之後,大部分窮困已極的漕軍家庭,日子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好了起來,漕船的效率也得到巨大的提升,運河及其他河道的貨物運輸量也出現了井噴式的大發展。

漕運改革簡單來說,就如同後世國有運輸公司大部分資產變爲個人所有一樣,留下來的漕軍按月計薪,大部分漕軍連同船隻轉爲個人運營。

在朱由檢的授意下,這部分人只是象徵性的繳納了一點錢糧作爲了購船費用。

朱由檢認爲,就算這是所謂的“國有資產”流失,但這種流失,得利的是廣大下層民衆,並非極少數人趁機從中獲取巨大利益,所以他並未覺着哪裡不對。

漕軍們的悲慘境遇,朱由檢早就派人調查的一清二楚,而漕運改革,正是基於讓廣大底層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想法。

李懷普在整個漕運改革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強硬和睿智讓朱由檢十分欣賞,對他就任廣西后的作爲也充滿了期待。

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給了窮書生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二百九十三章 試探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規劃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七百一十三章 議定出兵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九十章 平息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三百章 證據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築隊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國婚姻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
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給了窮書生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二百九十三章 試探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規劃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七百一十三章 議定出兵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九十章 平息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三百章 證據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築隊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國婚姻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