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

爲了避免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在整個大明蔓延,朱由檢曾經數次召集內閣諸臣及相關部司堂官入宮與會,商討和制訂有關政策,推動各府州縣的經濟發展。

就從前的數據來看,大明手工業的主導產業和行業其實種類非常單一,整個手工業主要由棉紡織業、絲織業、陶瓷業、造紙及印刷業、礦冶業等五大類組成。

這幾大類中,又以棉紡和絲織、造紙印刷等幾類從業人數最多,而且這些產業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帶,這就導致了大明南北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

就拿棉布來說吧,隨着棉布逐漸成爲大明平民黎庶主要的衣着材料,由此也極大的促進了棉布生產的大發展。

這其中以松江府最爲著名,其號稱“以棉布衣被天下”。

整個松江府兩百餘萬畝田地中,棉花種植面積便超過一半,現在大明最大的棉花與棉布交易集散地便設在太倉鎮,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兩,少亦以萬。

這些商賈們通過購銷棉花和棉布,從中賺取了大量的利潤,屬於中間商賺取差價的典型案例。

因爲現在大明的棉布產量雖然十分巨大,但這些行銷大明全境以及周邊國家的棉布,幾乎全部是由無數個小工坊生產出來的。

由於眼界和資金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棉布工坊數量龐大,但規模卻是十分微小,有百餘臺織機的少之又少,絕大部分工坊都是由十幾、二十幾臺織機以及差不多同樣數量的工人組成,他們沒有餘力自己去採購棉花和銷售棉布,所以只能任由實力雄厚的商賈從中謀取暴利。

四海商行現在已經先後辦起了三座五百臺織機的大型工坊,他們的原材料和成品也是由自己統購統銷,也正是因爲四海商行的介入,棉布的價格才一直維持在相對平穩的水平,並沒有因爲銷量激增而被無良商賈擡高價格。

萬曆中後期,山東、河南行省一些府州縣也相繼開展了棉花的種植,北地棉布產業也隨之誕生並發展,但由於天啓年間至今,接連十幾年的天災人禍,田地大部荒蕪,棉花種植業也迅速萎縮。

爲了打破松江棉布的壟斷地位,從崇禎十三年開始,朱由檢下旨,在京畿、河南、山東、陝西三省遭受自然災害不嚴重的地區種植棉花,後續要根據具體情況,持續擴大種植面積,爲北方棉紡織業的興起打下基礎。

棉紡織業之所以在北方未能大規模發展起來,主要原因在於氣候乾燥,棉絨斷續,不能成縷,雖也能成布,但質量欠佳,只有想辦法解決上述制約因素,北布纔能有機會崛起,打破南布的壟斷局面。

不得不說,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確是無窮盡的,每到阻礙時,中有能人站出來解決問題,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

北直隸肅寧縣一名叫做王春的織工,在幾經鑽研後,創造出提高棉布質量的方法。

他的方法很簡單。

“多穿地窖,深數尺,作屋其上,檐高於平地僅二尺許,作窗櫺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溼氣紡織”。

制約北布生產的關鍵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肅寧縣所出產的市匹,其細密程度幾與松江的中等品相類,這種質量的棉布,對於北地廣大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百姓來說,作爲日常穿着已經足夠了。

在從當地錦衣衛衛所獲悉這一消息後,四海布業總掌櫃奉旨立刻趕赴肅寧縣,在親自驗看過棉布生產過程及成品後,當即決定,在肅寧縣開辦棉布工坊,以月薪十兩聘請王春爲肅寧工坊掌櫃,全權管理官方整個生產環節,工坊織機初定三百臺,之後會視成品銷量遞增。

爲了與棉布生產配套,四海布業還在肅寧建起了染坊和踹坊,從事棉布生產後的染色和壓平等後續工序工作,成品出來後,將會就近銷往北地府州縣。

僅這三座工房的設立,就爲肅寧縣近七百人解決了就業問題,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除了棉紡織業之外,在朱由檢的關注下,絲織業也在北地逐漸興起,這其中又以山西潞安府爲最。

潞綢起源甚早,明初已盛。

“登機鳴杼者,奚啻數千家。”產品行銷各省,乃至邊境民族地區,潞安絲織業最盛時織機達到九千多張,以後因爲各種原因逐漸衰落。

爲了復興潞綢,四海綢業加大了在潞安府的投資力度,拿出大量銀錢建立工坊、補貼農戶,擴大桑樹的種植面積,利用當地熟練工人較多的優勢,加速潞綢的復興和崛起,以此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戶的收入水平。

陶瓷業作爲華夏最爲傳統的手工業,其歷史可以以千百年計。除了中外馳名地景德鎮外,浙江處州、福建德化、河南禹州、北直隸曲陽、南直隸宜興等地的制瓷業也很發達,生產各具特色的瓷器。

瓷器的種類繁多,明代也比前代更多。

除普通用品如碗、盤、碟、鍾、甌、盞、盒、杯等之外,還有酒海、爐、瓶、半邊胡蘆瓶、罐、壇、花缸、渣鬥、醋注、燭臺、花尊、筆筒、筆架、涼墩、扇匣等。

爲了進一步促進陶瓷業的發展,朱由檢下旨,廢除各地官窯生產皇家御用陶瓷的制度,讓陶瓷業全面市場化,讓官窯憑藉雄厚的技術實力,介入到市場競爭當中去,不再耗費大量人人財物力生產御用陶瓷,皇家所用也將會從市場上進行採購,之前禁止民間使用的瓷釉顏色、形制全部廢除。

景德鎮成爲了官窯改制後的最大受益者,其各種陶瓷產品的銷量在改制後短短兩年內,迅速成爲外銷產品的執牛耳者。

景德鎮的條件是得天獨厚的。

這裡有豐足的高質量的制瓷原料高嶺土,有上萬家的制瓷工匠和作坊,擁有制瓷的高超技術,有設備完善的官窯,雖然民窯數量也不少,但從技術上,他們是無法與官窯媲美的。

之前佔據外銷榜首的是景德鎮民窯,但官窯的徹底開放,讓民窯的外銷受到打擊,很多民窯把視線轉向了內銷,而伴隨着局勢的穩定,以及大明經濟的蓬勃發展,內銷數量也是年年遞增,更多的生產者也隨之受益不小。

至於原先規模更小的礦冶業,受益於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手工業原料、燃料原料、銅、銀貨幣原料的社會需求日益增大,加上礦冶業開發所需用的勞動力,得到流民勞動力的補充,因而也有了顯著的發展。

這也是朱由檢計劃中,北地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怪物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國婚姻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裡還敢安睡嗎?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六章 皇莊2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六百三十四章 許某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陣擊敗你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八十五章 請託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二百一十八章 弒父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三十章 預謀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軍隊登陸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三百六十章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三百章 證據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潛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七百一十三章 議定出兵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二百九十三章 試探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七百三十二章 陳奇瑜的策略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
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怪物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國婚姻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裡還敢安睡嗎?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六章 皇莊2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六百三十四章 許某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陣擊敗你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八十五章 請託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二百一十八章 弒父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三十章 預謀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軍隊登陸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三百六十章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三百章 證據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潛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七百一十三章 議定出兵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二百九十三章 試探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七百三十二章 陳奇瑜的策略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