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

淮安鈔關位於淮安府城城北板閘鎮,也是運河上八大鈔關中最大的一所。

淮安作爲水陸要衝,是大明的漕運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糧轉運中心、漕船製造中心、鹽榷稅務中心;最鼎盛時期,每年經淮安進京的漕糧爲四百萬石上下,而其上繳的關稅佔到總關稅的一半以上。

板閘鎮,位於淮安府城西北,面湖背海,左江右河,向爲南北舟車要道。《山陽縣誌》記載:“凡湖廣、江西、浙江、江南之糧艘,銜尾而至山陽,沿運河北運,雖山東、河南糧艘不經淮安板閘,亦皆遙稟戒約,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陽板閘實爲咽喉要地也。”

設在板閘的淮安榷關,由三大部分組成,一是淮關監督署衙門,二是淮安大關,這兩大部分組成了淮安榷關的主體。第三是因淮安榷關而形成的板閘古鎮。

淮安鈔關一共設有三關十八卡。三關爲板閘關、宿遷關和海州關。十八卡爲:上一鋪、下一鋪、清河閘、碼頭陰、高良澗、順河集等等,這些關卡都設在有水網彙集到運河的關鍵之處,最大限度的防止了行經大運河上所有船隻的偷運行爲。

淮安大關設在了運河大堤之畔。它由一座兩層的關樓和其它附屬建築組成,樓頂上寫有“淮安大關”四個大字,老遠就能看見,大關的具體事物就是辦理貨船的查驗、報關、收稅等事宜。

每日申時末,淮安大關便由石碼頭放出一排船隻,攔住大運河的河面,所有過往船隻都得在此拋錨,等待第二天驗貨交稅。往往待過關的船隻能排有兩三里路長,最繁忙時船隊能排到五六裡外。

等到第二天辰時整,攔河的船橋撤去了,督檢帶領“扦子手”、“鈔戶”以及伕役等上船檢驗。扦子手用帶有刻度的扦子一量船隻的吃水深度,載貨量就脫口而出報給了督檢。鈔戶則按專業分工工作,茶葉鈔戶驗茶,綢布鈔戶驗布,竹木、油麻、豆子、雜物等也有專人來驗,如此這般,填出稅單,收繳稅金。

自從朱由檢下旨,將通關商稅改爲三十稅一之後,淮安鈔關的稅收雖是增長不少,但收稅的過程也是紛爭不斷,很多商人對朝廷提高商稅一事怨聲不斷。

這一日開關之後,大部分船隻陸續完稅放行,隨着時間的推移,快到午時的時候,排隊的船隻數量已經逐漸減少。

就在這時,一艘官船從南面向鈔關駛來,船頭一面黑底白字的大旗迎風招展,上面繡着“揚州知府劉”五個大字。

官船前方尚有十餘艘大小不一的商船、漕船在等待完稅放行,這艘官船上卻響起了鑼聲,鑼聲響過之後船上有人大喊道:“前方速速退讓!揚州知府劉大老爺親眷在船上!無關人等速速回避!”

今天負責監督扦子手檢驗貨物的是鈔關值日督檢趙芳志,眼看着一天最忙碌的時候就要過去,時辰已是不早,他心裡正盤算着下值後去板閘鎮上的王家酒館,叫老闆做幾個地道的淮揚菜,再來上一壺老酒喝幾杯的時候,不遠處傳來的鑼聲和喊叫聲將他拉回到了現實裡。

“徐三,你去知會一聲,叫那廝勿要吵嚷!不管是何人路經,都需排隊等候!朝廷的稅比誰都重要!”

趙芳志有些不耐煩吩咐道。

跟班徐三答應一聲後,帶着一名伕役從商船上跳到鈔關的巡檢船,指揮着船伕向官船方向駛去。

趙芳志之所以沒吩咐排隊的商船給官船讓開通道,倒不是他清正無私、不畏強權,雖然他只是個從八品的職銜,但他是戶部派遣下來的,屬於戶部直轄管束,與地方官日常裡並無瓜葛。再說在京師裡四品算不上什麼高官,部裡尚書侍郎這種二三品大員也是時常見到,時間長了也少了畏懼感,所以買不買地方官的賬就全看心情了。

從辰時到現在忙碌了快兩個時辰,加上天氣炎熱,他又想趕緊下值去吃杯酒鬆緩鬆緩,讓那個破鑼嗓子一叫喚,心情頓時變得糟糕起來。

徐三乘着巡檢船很快來到官船一側,他雙手併攏口邊成喇叭狀,仰首喊道:“小人奉趙督檢命特來告知船上貴人,請貴人且稍待,前方很快便可清出河道!”

他喊過之後,沒過一會兒,官船的船舷邊探出一顆頭來,低頭看着徐三大聲問道:“還要等許多時候不成?船上的貴人可是要進京省親,耽擱不得!”

徐三隻是本地出身的幫閒,身爲一個平民百姓,任何一個當官的都是他惹不起的存在,他陪着笑臉仰頭答道:“這位爺,頂多再小半個時辰就可,請貴人喝杯茶略等片刻就成!”

船舷便那顆腦袋一晃不見了,顯是回稟去了,徐三吩咐船伕架船圍着官船繞了個圈返了回去。

“趙老爺,小人已經通稟過了,不過有一事不知當講不當講,若是老爺不願聽,就當小人啥都沒說!”

回到趙芳志身邊的徐三壓低聲音說道。

“何事?講來聽聽!”

趙芳志站在一艘裝着一船棉布的商船上,負手看着正在給船主開稅單的鈔戶,口中漫不經心的說道。

“那小人可說了,還望趙老爺莫怪小人多事;小人適才前去通傳之時發覺,那艘官船吃水甚深,似是載重極多,若依常例,只載人的話,怕是無有如此沉重!小人覺着,莫不是。。。?”

徐三在鈔關幫閒已有多年,練就了一雙賊眼,他雖然沒把話說透,但言下之意已是非常明顯:打着揚州知府旗號的官船拉着死活,並且還不是一般的多。

趙芳志聞言心中一動。

官船、漕船夾帶私貨,這事太過稀鬆平常,鈔關的官員一般都是睜一眼閉一眼的就放過了,畢竟爲了公事而得罪他人不值當。

可按照徐三所說,這艘船似乎不是夾帶私貨的問題,而是直接用官船販運了,這種事有倒是有過,但卻是非常少見,偏巧今天自己就碰到了,這該如何是好。

思襯一會兒,趙芳志決定在假裝不知情的情形下放過此事。畢竟對方是四品高官,雖然與自己毫無瓜葛,但山不轉水轉,說不定哪天就會成爲自己的上司,沒必要爲了公事得罪人,再說朝廷也不缺這點稅銀。

就在他剛要開口吩咐放行的時候,身邊的徐三突然低聲說道:“趙老爺,這運河上除了咱淮安鈔關外,這一路到京城可還有七處大關啊,咱們放過取倒是不要緊,可這萬一要是有一處鈔關的大老爺較真,一旦查出事來,朝廷怪罪下來的話大老爺怕是會吃掛落啊!”

徐三是託了數層關係才得以在趙芳志身邊做個貼身跟隨的,要是趙芳志出了什麼事並因此離職,那他也得跟着丟了飯碗。

督檢常隨可是個肥差,等同於後世的領導貼身秘書一職,很多時候督檢並不會親自對手下的扦子手、鈔戶、伕役下令,而是通過常隨來指揮他們。

督檢上值時也並非每一艘船都要跟着眼看,那麼多的商船他也兼顧不過來,一般扦子手、鈔戶都是幾人一隊分船驗貨徵稅,督檢會吩咐常隨去代替自己監督那些手下。在某些時候,常隨會藉機與扦子手、鈔戶聯手收取商人的賄賂,然後少報商船的吃水、貨物的數量與價值,以便讓商船減少商稅的繳納。

徐三的話頓時讓趙芳志清醒過來。

運河鈔關督檢可是個肥差,屬於典型的位卑權重、油水極大的位子,朝堂上的高官對此也是心知肚明,因此督檢之類的重要崗位都不會幹的過長,一般不會超過兩年就要換人,以此防止小官鉅貪現象的出現。

但就算如此,兩年督檢做下來,除了薪資、出京補貼等正常收入以外,灰色收入也是不少,其接受頻繁往來與運河上的大商戶的賄賂已是慣例,而作爲回報,督檢也會對那些大戶商船的計量高擡貴手。

但現在八處鈔關不僅有戶部官吏,去年還增加了錦衣衛和巡河御史,這些人可是專門衝着戶部職官們來的。平時每個鈔關的錦衣衛小旗都派人盯着徵稅的事,只不過這兩日淮安大關的小旗好像有什麼公務,總旗帶着大部分校尉去了臨清,只剩幾名校尉看家,所以自己才略感輕鬆一些。

自從朱由檢決定在運河開徵商稅以後,錦衣衛和巡河御史便先後到來,以此加強對鈔關的監督。

現在雖未聽說有鈔關官吏因爲受賄而被懲處,但原先各鈔關的督檢、鈔戶、扦子手可是被逮獲不少,最後落得個家破人亡、人財兩空的結局。

若是這艘有着明顯販私跡象的官船從自己手下漏過,卻在後面被人查住,那自己肯定沒好果子吃。

但自己也犯不上去親自得罪別人,倒不如假手他人去查處此事,倒是若上面有升賞自己也能落個次功,要是不了了之自己也沒什麼損失。

想到這裡,趙芳志吩咐道:“徐三,你暗中吩咐下去,放緩查檢速度,之後趕緊將此事報知錦衣衛!”

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夢也沒想到能吃飽飯的李保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軍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一百一十六章 衝突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九十章 平息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四十五章 鄭芝龍第五百四十二章 帶西夷開開眼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醫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二百二十章 憂慮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十一章 勇衛營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一百八十二章 軍心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濟格的夢想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軍抵達馬尼拉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
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夢也沒想到能吃飽飯的李保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軍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一百一十六章 衝突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九十章 平息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四十五章 鄭芝龍第五百四十二章 帶西夷開開眼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醫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二百二十章 憂慮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十一章 勇衛營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一百八十二章 軍心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濟格的夢想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軍抵達馬尼拉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