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

面對如何讓大戶家中的銀錢流動起來的問題,目前爲止朱由檢只想到了上述兩條策略。

禁兼併這一條措施是釜底抽薪之舉,全面實施後將會把大筆資金流入到不動產的道路給堵死,同時也能有效地避免自耕農失去土地後有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

在經歷過十幾年的戰亂、饑荒、瘟疫等惡劣因素的影響後,大明人口出現了急劇減少的狀況,山東、河南、陝西、山西等行省有大量的田地因爲人口太少的原因,處在了閒置狀態。

以目前的情況看,在可預見的將來,土地與人口之間的矛盾,將不會成爲北地的一個重大隱患,只有等到人口急劇增長,出現了人多地少的狀況後,土地兼併纔會成爲北地的主要矛盾。

各地官府在清丈田畝的同時,還會把全大明人口普查和統計作爲附加任務順帶着完成,這項重要數據會成爲各項社會活動和經濟指標的依據。

按照後世的統計數據來看,大明五成左右的人口集中在江浙地區,剩餘的五千到六千萬生活在其餘十幾個布政使司的轄區內。

與現在大明的國土面積來看,這就是標準的地廣人稀。

就拿陝西來說吧,在動盪不安、連年乾旱的環境下,孫傳庭按照朱由檢的戰略部署,將全陝人口中的大部分安置在了西安府、平涼府、鳳翔府以及臨洮府,而這些人口總計也就一千多萬,還不及後世武漢、鄭州一個大城市人口多。

別忘了大明的陝西可是地域面積最大的行省,包括了後世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省的地盤。

如此大的土地面積,只有一千多萬人口,並且諸多士紳大戶在戰亂中全家被滅,如此情況下三十年二十年之內根本不用擔心土地兼併的問題。

抑兼併的主要目標是富裕的江浙一帶,其他地區是在未雨綢繆。

這是立法的前瞻性,爲子孫後代着想。

既然限制了江南大戶們的銀錢流入土地,那他們手中大量的資金也不能閒置浪費。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成立錢莊,以給付利息的方式收儲大戶們的鉅額資金,然後借貸生息,讓資金流動起來。

但這個方法聽上去很美好,可是最終還是需要實業來給與強有力地支撐才行。

沒有大量暢銷地產品,誰會去錢莊借貸建造工坊?

指望農戶在賤年時借貸渡過難關是不現實的,大明的農戶根本沒有借貸的意識,只要吃草根樹皮能夠活下去,他們是不會從所謂的錢莊借錢的。

就算到了絕路,他們還有一條道可走------逃荒。

寧願逃荒也不會去借貸。

現在四海票號開辦已經有兩年了,但業務也只限於用銀票減少四海商行自身需求,省去大額銀錢長距離運輸的不便性,這種方式還沒有爲更多的商戶所接受。

既然錢莊的優勢無法充分體現,那麼減徵商稅、刺激士紳大戶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實體產業中去,這就成了目前朱由檢唯一能想到的方法。

從三十稅一,降爲五十稅一,讓利的幅度是空前的,相信這項政策一出臺,就會讓很多家產豐厚的大戶們爲之心動。

按照這個稅率計算的話,只要自己家有相當規模的工坊,僱請工人數超過一定的數量,那麼你家的商行每年上繳朝廷的商稅幾乎會少了一半。

原先一家商行從江南販運貨值一萬兩銀子的貨物到京師,俺三十稅一計算,需要交納三百三十兩銀子的稅。

而新稅率施行後,只要你有當地官府出具的憑證,證明你名下有達到減稅額度的工坊及工人數量,那這一萬兩銀子你只需交二百兩,這一趟就可以省下一百三十兩銀子,也就等於多賺了這筆銀子。

這一百多兩對於大商戶來說看似不多,但這可只是一次少交的稅,而那些大商戶販運南北,每次的貨值動輒十萬八萬兩不說,次數也不止一次,一年算下來可是好大的一筆收入了。

朱由檢相信,這些精明的商人比自己更會算成本,他們肯定會聞風而動,拿出大量的資本來投入到實業當中,去開發更多新穎的產品,然後從中獲取更高額的利潤。

資本都是嗜血和逐利的,這一點無可厚非,朱由檢能做的就是儘量引導這些資本,往自己希望看到的方向去投入,推動大明的手工業向前發展。

不知道方以智和鄭芝鳳回來時能不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驚喜。

現在的歐洲雖然落後,但平板玻璃的製造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尤其是在法國和英國,都有幾十家玻璃工廠,出產的玻璃製品風靡整個歐洲,也賺取了鉅額的利潤。

方以智和鄭芝鳳如果有眼光的話,自然會意識到玻璃的重要性,如果他們能將相關技術和工匠帶到大明,那這種新產品足以讓大戶們爭相掏錢購買。

現在大明有些地方只能生產琉璃,並且產量很低,這種產品在朱由檢眼中當然是一文不值的廢物,所以他並沒有讓四海商行涉足到這項產業中去。

在把自己的設想詳述一遍後,朱由檢終於得空喝上幾口茶水潤潤有些發乾的嗓子。

由於閣臣們的腦子裡並沒有相關知識的積累,所以只能在懵懂中將朱由檢的指示記錄下來,以便回到內閣後再製訂如何進行登記和驗證的事宜。

接下來的話題便轉到了四海商行股權變更上來了。

在朱由檢的授意下,現在的四海商行已經進行了業務分拆,把實業與商業分離開來,每年的產值和利潤也是單獨覈算,而不是全部計入到四海商行的總賬中去。

這種做法更利於商行內的業務管理,能讓朱由檢更清楚哪一個行業帶來的利潤更高,有利於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市場前景更好的行業中。

現在四海商行名下的實業幾乎囊括了大明所有產品種類,其中以四海糖業、四海紙業、四海布業、四海瓷業這四種產業爲最,每年產生的利潤也是最高。

至於新設的四海酒業,由於原料是糧食,所以現在規模不大,所產出的新酒產量很小,雖然產品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但在糧食問題還沒得到徹底解決的情況下,朱由檢並沒打算迅速提高產量。

這個不急,現在朱由檢並不缺銀子,酒業利潤雖高,但也要條件成熟後再決定它未來的走向。

其他四項利潤極高的產業倒是可以進行大規模再投入,因爲這幾種產品不僅是在國內受到追捧,而且也是賺國外銀子的優質產品。

尤其是糖和紙,就算在現有規模上再擴大百倍也同樣賺錢。

糖、紙、布,這三項會作爲大明未來的支柱產業予以大力發展。

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四百八十一章 錯誤的排陣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八百一十一章 日本鐵炮與大明火銃誰更強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五十八章 潰敗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怪物第八百一十九章 發展是讓最廣大者受益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錢不一定智商高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五百七十三章 對自己人下手要狠一點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一百章 心安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襲官驛第四百九十九章 斬將潰敵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一百三十九章 圖謀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八百五十章 變生肘腋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三章 改變戰略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八百三十五章 爲女兒婚事發愁的皇帝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八章 皇莊4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六十三章 錦衣
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四百八十一章 錯誤的排陣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八百一十一章 日本鐵炮與大明火銃誰更強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嚴打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五十八章 潰敗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怪物第八百一十九章 發展是讓最廣大者受益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錢不一定智商高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五百七十三章 對自己人下手要狠一點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輝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一百章 心安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襲官驛第四百九十九章 斬將潰敵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一百三十九章 圖謀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八百五十章 變生肘腋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三章 改變戰略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八百三十五章 爲女兒婚事發愁的皇帝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四百零四章 殺意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八章 皇莊4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六十三章 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