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

皇明週報一面世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歡迎,這份售價二十文的報紙,瞬間便成爲京畿一帶衆多官員的必讀之物。

官員們會通過報上所刊登的內容,來分析和研判皇帝的意志以及朝堂風向,以使自己能夠緊跟其後,不會因誤判而行差踏錯,耽擱自己的錦繡前程。

除了官員羣體外,包括勳貴集團、豪門大戶、文人士子在內的所有利益羣體,也都將週報視爲了必備之物。

由於沒有考慮到受衆基數如此龐大,皇明週報第一期只印刷了兩千份,然後就開始着手於第二期內容的編輯與校對。

沒想到的是,在報紙發行後的第三天,經過兩天的發酵與傳播,皇明週報的名氣忽然變得人盡皆知。

先是沒有買到報紙的官員們,或是親自登門,或是打發屬下上門求購,一時之間,皇明週報變得炙手可熱,兩千份報紙五天之內被搶購一空。

按照朱由檢的計劃,這兩千份報紙除了在京畿發行一千份之外,其餘的是準備通過四海商行的渠道,把另外一千份報紙分發到大明各地,以求迅速佔領全大明的輿論陣地,擴大報紙影響力的,沒想到會發展成了這種局面。

朱舜水等人忙於應付各種人員的登門造訪,根本沒有空閒時間商討第二期的相關內容,無奈之下,報社從上至下不得不挑燈夜戰,利用晚上的時間加班加點來完成工作。

不管朱舜水是如何的端肅方正,但只要是上門拜訪的,都是自恃與幾位主編相熟或相識的,並且身份都是朝廷官員,儘管品級可能不高,但大家都是同朝爲官,上門要份報紙你能不給嗎?

無奈之下,朱舜水幾人只能改變原來的計劃,把打算投放到外的的報紙截留,以此來應對這種局面,這就導致了第一期報紙還未出京便行銷一空。

朱由檢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刻下旨,讓禮部、工部和將作局抽調相關人員支援報社,印刷工坊也開始擴建,並爭取在一個月之內完成所有工序,儘快提升報紙的成品數量。

在此期間,第一期週報也在加緊印刷中,所有參與晚上加班者,全都有額外的獎金,管晚飯。

物質激勵政策是最能產生效益的,也是最能激發勞動者主觀能動性的方法。

尤其是對印刷工坊的工匠學徒們來說,每晚加班可以拿到三十文的獎金,這種好事可是自古以來都沒聽說過的。

給朝廷幹活本來就是天經地義之事,何況每月都能拿到足額的月薪,這已經是天大的恩德了,沒想到還有加班費這一說法。

聽說這是皇帝爺爺親自下的旨意,咱們這些低賤之人要是不把全身的力氣都使出來,怕是老天爺會打雷劈死咱。

印刷工坊的工匠學徒們在印製兩千份報紙時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所以接下來的加印工作非常順利,在接到指令的當晚便加印了一千份報紙,第二天,這些加印的報紙有一部分便出現在了京師的酒樓茶肆中,後續的加印工作也在緊張進行中。

廠衛已經接到了指示,尋找和組織在各個茶樓酒肆說書唱曲者,拿出適當的物質補助,安排他們在原來開展業務的場所讀報,以求擴大報紙的受衆面,讓報紙成爲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精神層面的需求。

在大明,除了官員和文人,不少藝人因爲從事行業的不同,也是識字的。

比如周後的父親周奎,剛來京師時在大街上擺攤算卦,人家要是測字,寫出來你不認識,你怎麼給人算?算出來的卦象人家能信嗎?

朱由檢下令採取的這個讀報的方式並不新奇,但卻並沒有找錯羣體。

文人士子是絕對不可能在大庭廣衆下給那些平民商賈宣讀報紙的,這種事情既有辱斯文,又折了自己的身份。

而日常從事“文藝宣傳”工作的藝人們就不存在這種觀念了,拋頭露面已經成爲了習慣,爲了家中的妻兒老小,用什麼方式賺取銀錢都可以接受。

不過,最開始時,那些藝人對於這種強制性措施是非常排斥的,生怕自己被強行轉行後,收入無法養家餬口。

但胳膊終究扭不過大腿,廠衛可不是他們所能抗衡的,再加上還有一定數額的銀錢補貼,所以藝人們只能硬着頭皮,在被廠衛們打過招呼地酒樓茶肆中開展起了這項新業務,但大多數人普遍不看好這種新形式。

但是,事實證明,底層人員的眼光和見識終究是淺薄的。

皇明週報在各個公共場所的登場亮相,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因爲有了先前官員們爭相購買報紙事件的迅速傳播,京師裡衆多平民商賈,對於這種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已經被勾了起來,但由於報紙的發行量太小,所以他們對此事知道個一星半點,而好奇心是絕大多數人無法抗拒的,尤其是對於小有資產的這類人羣。

在信息流通極其緩慢的年代,人們的精神生活極度匱乏,而富裕起來的人羣對於知識的渴望是後世難以想象的。

京師的民衆算是生活在皇城根下,相較於其他地方來說,各種消息的來源渠道還是比較多的,畢竟六部各衙門的中下層官吏很多都是北京土著,下值回家後,難免會將一些朝堂大事小情透露給親朋好友,然後這些所謂的小道消息便開始蔓延開來。

但是,儘管信息來源較多,但具體的詳情和細節卻並不清楚,有些消息不是誇大其詞,就是以訛傳訛、

就比如上次西班牙使團兩名護衛在天津港被射殺一事吧,針對這次事件的傳聞就誕生了許多版本,最離譜的一個版本是說,西班牙人強搶民女,以致激起民憤,雙方發生爭鬥,導致多人死傷,錦衣衛聞訊趕到後才平息了紛爭。

而藝人們宣講的皇明週報則是與原先衆人獲得的信息截然不同。

因爲報紙帶來的信息量太大了,已經遠非那種隻言片語的小道消息可比。

無論是遊記還是各地開荒拓田、安置流民的具體報道,都是親歷者以第一視角來描繪的,其細微之處聞之更是讓人有親臨其境的感覺,能讓大家夥兒對某些事物有了更加直觀的認知,改變了衆人過去對一些事情大而空泛的想象和看法。

根據朱由檢的安排,皇明週報特意闢出了半個版面,對京師各市場的物價進行了公告。

除此之外,還有目前以及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京師哪種物資緊缺,何種商品供大於求、哪家商鋪有什麼樣的商品需要交易等等諸多市場信息,這些極具價值的商業信息,自然受到了廣大商賈們的熱烈歡迎。

而商品信息的迅速傳播,也使得京師各市場的繁榮度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嗅覺靈敏地各路商賈,立刻按圖索驥,參照報紙刊登的商訊各自採買購銷,由此引發的的是,之後的時間裡,很多大商戶來到報社,在打探清楚規章後,紛紛請求花錢在y報紙上刊登商品信息,以求獲得更多的利益,至此,報紙的經濟屬性也得以初步展現。

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五百七十四章 懲處和人事調整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三十二章 匠戶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宮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十五章 譁變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三十章 預謀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陸是必佔之地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六百八十九章 孫傳庭納妾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
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五百七十四章 懲處和人事調整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幹什麼呢?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三十二章 匠戶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宮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進中的插曲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十五章 譁變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三十章 預謀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陸是必佔之地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六百八十九章 孫傳庭納妾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