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

官軍大勝奴賊給京師百姓帶來的喜悅之情尚未完全消退,成國公和襄城伯兩家豪門被瞬間連根拔起的消息便迅速傳播開來。

京城大街小巷到處都在議論這個話題,當知道兩家將朝廷軍械私售給建奴時,民間的輿論一邊倒的站在了朝廷這邊。這種吃裡扒外的行爲最令人切齒,幾乎所有人都支持並同情着皇帝。自家的奴才偷竊主人的財物不說,還把主人家的糧食偷出來,賣給時常來主人家訛詐搶劫的潑皮混混,這種人就該千刀萬剮纔對。

成國公一案在剩餘的勳貴府中造成了巨大的震動。兩百餘年的世襲公伯就這樣煙消雲散了,勳貴們在兔死狐悲的同時,也對崇禎的冷血無情產生了無比的恐懼感。除了早就站在皇帝這邊的陽武侯等人外,其餘的勳貴都嚴厲告誡家人僕從,從此要夾着尾巴做人,要是誰敢在外打着府上的名號招惹禍事,立刻逐出府中。所有勳貴們的佃租全部降爲十四,使得佃農們終於有了可以飽腹的口糧。

文臣們在看熱鬧的同時,也對皇帝的手腕暗自心驚。當時在場的除了李邦華、常自裕以外的所有人,事後都認定,皇帝怕是對兩家隱忍已久。在確定勇衛營的存在能消弭京營的不確定因素後,皇帝抓住機會雷霆一擊,打了兩家一個措手不及。朱純臣與李國楨兩人別說沒想到會有如此無妄之災,就算事先有了準備,也根本經不起勇衛營和東廠、錦衣衛的聯合打擊。皇帝真是變了,不再是那個急躁易怒,多疑善變的皇帝,變得睿智沉穩,行事有方,深不可測,變得不太好對付了。

數日之後,四海商行的車隊終於滿載而歸,帶回來的大批馬牛驢羊等牲畜及皮毛、草藥、毛氈。幹乳酪等物資,幾天之間便被京城的個大商戶搶購一空,然後被商人們分銷向大明各地。

四海商行的第一次出塞可謂大獲成功,原因很簡單:範永鬥等人雖然被誅,但八家名下的掌櫃夥計都安然無恙。這些人都是經商多年的老手,對幾條商路以及蒙古部落都是熟稔無比。在四海商行給其加薪以及透露背景的雙重作用下,個個都是分外賣力,都想在新東家面前討個頭彩,以便得到拔擢賞識。至於死去的老東家們,雖然也不錯,但大夥兒都是爲了掙錢養家餬口,老東家們雖然沒了,可生活還得繼續不是?誰當東家都無所謂,只要大夥兒能從中得利就可。

四海商行有兩個掌櫃,分別出自新樂侯與太康伯府上,兩人都是府中的外事管家,平日負責打理府中的各門生意。雖然沒做過太大的買賣,但大小生意其理相通,尤其是這種框架完備,只需派人總章的行當,就算管事胡亂決策,也會被下面的掌櫃們給駁回,二人只需掌管好賬目和人事便可。反正崇禎沒經過商,對其中門道所知甚少,他採取的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策略,至於其中是否有貓膩就不管了,只要別太過分就行。又想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混賬行爲,崇禎自問做不到。人家跟着你不是來無私奉獻的,人家也要銀錢養家餬口不是?

此次抄沒朱純臣、李國楨二人家產,又讓崇禎大發一筆。二人都是數代積累,家資甚豪,尤以朱純臣爲重。東廠從其家中抄的現銀五十二萬餘兩,其餘的酒樓布行、糧店米鋪、鹽店青樓數十間,除了幾家青樓酒樓分別歸屬東廠和錦衣衛以外,其餘的店鋪全都歸於四海商行名下。百萬人口的京師乃當世第一大城,聚集着無數豪門顯貴,商賈大亨。這些商鋪都是位於京師的黃金地段,若是妥善經營,每年的收入還是相當可觀。

李國楨家產比朱純臣稍遜,但也抄的現銀二十餘萬兩,店鋪若干。兩家在京郊的田地多達數十萬畝,這些田地暫時還沒劃到皇帝名下,崇禎還有其他打算。

看着抄家的清單,崇禎喜笑顏開,衝動之下甚至想把京城所有實權文臣,以及薛濂等人以外的勳貴家全部按上罪名查抄一遍。不過這個念頭剛起來便被他壓制下去,他不想作死。他不怕貪官,現在的制度也很難消除貪官的存在,就算把現在的這些所謂貪官全都殺掉,誰敢保證換上來的都是清官?就算換上來的人開始都很清廉,但以後呢?

千里做官只爲財,人都是有私心的。成熟的人講利益,幼稚的人談情懷。不怕你貪,就怕你沒有能力,不爲百姓做事。與其讓清廉迂腐之人掌權,不如讓雖私德有虧,但能辦實事,能自己吃肉還讓百姓喝湯的人上臺。

穿越文中那些回到古代大殺特殺的人都是些頭腦簡單的人,那種智商的人五十集電視劇能活過兩集就不錯了。認爲殺人可以解決一切,甚至有人用後世某個朝代的某個階段舉例。可那個階段雖然貪官污吏極少,但生產力極度落後,導致中華民族失去了寶貴的幾十年黃金髮展時期。崇禎不認爲大家都吃糠咽菜,生活簡單就是幸福。那是自欺欺人的想法,非常幼稚。

在崇禎的計劃中,制訂嚴格的多重監督制度,預防大面積腐敗的發生纔是最重要的。在這個皇權不下鄉的時代,州縣一級是直接面對百姓的最基層政權,其權利非常大,也是最應該受到監管的。

破家縣令滅門府尹,這句俗語將這一級主官的權利非常形象的表達出來。

崇禎打算等國內局勢徹底穩定以後,將督察院以及錦衣衛這樣的監督體系下放到州縣一級。採取後世的做法,每個州縣都要派駐監察御史和錦衣衛,在監督主官的同時,兩者更要相互監督。因爲文臣和錦衣衛的天然敵對屬性下,兩者甚至三者同流合污的情況基本不可能發生,彼此都互相提防,這樣就能更好的制約州縣主官的權利,最大程度的預防腐敗的發生。

刑部和大理寺也要向地方派出常駐機構,刑獄訴訟這一塊劃歸這兩個部門管轄。大案命案審理時,地方御史以及錦衣衛要旁聽並記錄,這也是制約濫用權力的一種方式。

地方官主要負責民政事務,不得插手司法事務,這就極大的削弱了地方官的權利,使其以權斂金的通道進一步變窄。

分權,這就是崇禎的打算。

現在的御史大多屬於走穴性質,每個省只有一名巡按御史。就算他勤勉稱職,在交通條件極不便利的情況下,一年他能走幾個府縣?在一個府縣待幾天能起到什麼作用?很輕易的就能被地方官糊弄走,更別說其中的背後交易了。所以說,監察御史必須派駐地方府縣,而不是到處走馬觀花,讓某些御史藉機撈的盆滿鉢滿。

還有就是州縣的胥吏衙役,這些人才是積累民怨最大的禍首。就算縣令知州清廉公正,但因爲他們很少走出衙門,所以很容易被胥吏衙役勾連隱瞞。更兼這些人都是本土人士,彼此之間有着糾纏不清的關係,有的胥吏數代在衙門裡辦差,形成了龐大的關係網和巨大的權利,普通百姓所受的壓榨直接來自這些人,而百姓最終會把怨氣歸結到朝廷身上。

這些人是最讓寵臣頭疼的。不管是維持地方治安,還是收取夏秋賦稅,所有和百姓相關的官府行爲,都要通過這些人去執行,如何去監督限制他們,最大限度的保證公平正義的存在,這有點複雜。

目前爲止,崇禎只想到了打開上升通道這一點。

胥吏們因爲不是科班出身,所以終身晉級無望,所以就把心思用在了撈取錢財上。如果能讓他們有前途,能做官,再加其他措施的制約,應該能降低或減輕對百姓的傷害。但若是打開這些人的上升通道,勢必會侵犯到那些讀書人的利益。在這個文人主政的時代,得罪天下所有文人的事可是不智之舉,難道還要如某些無腦穿越者那樣殺殺殺嗎?要把所有人都殺光嗎?那樣和蒙元滿清有何區別?漢人殺漢人有意思嗎?難道不容別人說個不字嗎?

唉,想想都頭疼,崇禎雙手揉着太陽穴想到。

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一百零七章 大勝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國能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八章 皇莊4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七章 皇莊3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四章 洪承疇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終未成眷屬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三章 改變戰略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輪馬車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十五章 譁變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
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四百五十一章 從流賊到王師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一百零七章 大勝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贓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國能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八章 皇莊4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七章 皇莊3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四章 洪承疇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終未成眷屬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三章 改變戰略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輪馬車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十五章 譁變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