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

“楊卿,如何看待東虜奴酋議和之請?呵呵,朕倒是覺得有趣至極。向來以天下無敵自居之八旗,居然有如此柔軟之身段,想必是奴酋夜不能寐、痛思悔過之後幡然醒悟吧?呵呵呵呵!”

很少用玩笑口氣說話的朱由檢心情大好之下也不由調侃道。

內寇已近絕跡之下,外虜也處在崩潰的邊緣,自己來到大明後,終於在近四年的時間裡逆轉大勢,作爲一個普通人的他心裡也是感到得意非凡。

“還不是讓皇爺您給打服了?區區偏僻荒野之地一部首領,居然竟敢建號立國稱帝,呸!日月照耀之下,只有我大明皇帝纔是天下之主,他個奴才真是長了一副狗膽!”

不等正在閱看書表的楊嗣昌回話,一旁地王承恩湊趣地接過朱由檢的話茬道。

王承恩敏銳地感覺到了自家皇爺那種輕鬆的心態,並且由衷地從心裡爲皇爺感到高興。

能將這麼大一個爛攤子收拾的差不多,皇爺可是耗費了巨大的心神和精力,現在大明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發展,上至高官下至黎民,都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因爲他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啓奏皇上,臣與孫白谷所判完全一致,奴酋此次求和並非緩兵之計,實因內外交困之下不得已之策。

目下我軍對其正面威壓甚重,而兩翼奇兵之利尚未顯露,單是此般情勢便已令奴酋難以承受,要是再過數月,奴酋就不是上表求和,而是直接乞降纔是!

不過看奴酋表中之意,似是有困獸猶鬥之念,爲此鬆錦大軍還是要小心謹慎爲好,莫被其尋得破綻以致事態失控。至於東虜求和之事,臣非東郭之人,臣建議當繼續實施既定策略,將其實力徹底瓦解!”

對於建州近年來的虛弱處境,朱由檢與幾位重臣早已研判過數次,楊嗣昌的態度當然十分堅決,不做東郭先生,而是趁他病要他命,痛打落水狗。

“楊卿此言甚合朕意,此戰也將是對十餘年來東虜屢屢犯邊、燒殺搶掠我大明百姓性命財產罪行之總清算,各部官軍需齊心協力,聽從號令,所有參戰之將官士卒要以無畏之心奮勇作戰,待功成之後朕將不吝厚賞!

對於畏敵怯戰之人,不管其是何身份,均要予以嚴懲!朕會賜孫卿尚方寶劍、王命旗牌,對不聽號令者,不管文武,皆可當場斬殺!”

朱由檢肅聲開口講道。

因爲後續各路總兵將會赴援關外,爲防止歷史上鬆錦大戰中有人至大局於不顧,率先逃遁以致全軍崩潰這種悲劇重演,加強孫傳庭的權利是完全必要的。

以孫傳庭殺伐果決的性格來看,只要有了代表皇權的兩樣利器,足可震懾住某些心思不定之人,也可以在不會引發朝臣攻擊的情況下名正言順的行使職權。

老孫可是真敢動手殺人的。

歷史上就算手握重兵的賀人龍,也是被孫傳庭當着他那些家丁的面砍下了腦袋,並且特意命人將那顆血淋淋地腦袋放在木盤上給衆將傳看,那些驕兵悍將都是兩股戰戰、口不敢言,最終也沒人敢因此而造反。

聽到皇帝又給孫傳庭加了尚方寶劍和王命旗牌,楊嗣昌猶豫了一下,本待再次出言相勸,但想到了皇帝剛剛說過的那番話,最終還是躬身領命。

“皇上,那奴酋此次上的議和之表該如何回覆?置之不理的話則有失我天朝上邦之禮儀,以臣之見還是簡單答覆,直斥其不臣之心、令其即刻棄械投降爲好!”

朱由檢本來沒想給皇太極什麼答覆,但楊嗣昌的建議提醒了他,作爲泱泱大明的君王,他不能失了風度。

“就依楊卿之見,以大明朝廷之名義行文:命奴酋去國號,所有軍隊即刻就地棄械請降,等待朝廷安插!恢復建州衛,奴酋爲建州衛指揮使!允其保留十三副盔甲!若其不接受上述條件,官軍即刻展開攻擊!就如此好了,楊卿退下吧!”

當年努爾哈赤不是很自豪的宣稱憑着十三副盔甲起兵反明嗎?那朕就給你保留同樣的物事,看看你還有沒有本事再次崛起。

楊嗣昌聽到後面先是愕然,隨即馬上便明白過來,心裡頓感哭笑不得,但最後還是躬身接旨而去。

清軍鬆錦大營主帥濟爾哈朗的營帳內一片寂然,身穿明黃色龍袍、一臉病容的皇太極端坐在正中的龍椅上,濟爾哈朗、多爾袞、嶽託、阿濟格、阿巴泰、孔友德、尚可喜、耿仲明、寧完我垂手低頭立於帳下兩側,誰都不敢隨便出聲,生怕引發皇太極的怒火而被懲處。

沒等徵募的大軍集結完畢,憂心前線戰事的皇太極不顧病體尚未痊癒,便帶着兩黃旗的精銳花費三天時間趕到了送錦前線。

在被衆人恭迎入營之後,皇太極顧不上休息,立刻召集帳內衆人前來,分述與明軍數次交手的過程與戰況,以對戰事的詳情有所瞭解,並且會商接下來的應對策略。

按照八旗的慣例,濟爾哈朗等親王貝勒是要坐在椅子上與皇太極議事的,但皇太極進帳安坐於帶來的龍椅上之後,隨即下令將帳下的椅子全部撤除,濟爾哈朗、嶽託倒是沒心思計較,而多爾袞和阿濟格縱使心中不忿,但因屢次三番大敗虧輸之下沒了底氣,最終還是捏着鼻子默認了此事。

“爾等挾十萬精銳南下月餘,非但從明人處一無所獲,反倒是損兵折將,平白折損我無數八旗健兒,朕深以你等爲恥!如此喪師辱國之舉,可以說使我大清國威盡喪,且讓明人士氣大漲!此消彼長之下,我大清多年累積對明國之優勢蕩然無存!”

皇太極惡狠狠地掃視着帳下諸人,尤其是在看到嶽託時,眼神中的恨意更是越發強烈。

這次慘敗的主因正是這個自己曾經寄予厚望的後輩精英判斷不明造成的。

如果他像多爾袞一樣,對戰場有着異常靈敏的嗅覺,就會在久攻不下、覺察到情況不對時立刻率軍回撤,而不是召集中路的兩白旗前來助陣,妄想一舉拿下明軍輜重營地,從而在戰略上確立起清軍的巨大優勢。

雖說多爾袞兄弟幾個對自己的地位一直虎視眈眈,但是從智謀及戰略眼光上看,自己這個同父異母的十四弟確實要超出別人一大截,如果當初自己任命他爲全軍主帥,或許就不會出現目前這種糟糕的局面。

不管怎樣,這次的戰敗必須要找個人出來頂罪,在顯示自己皇帝權威的同時,也能震懾某些人,讓他們收起別樣的心思。

“此次戰事不利,前鋒主將要承擔主要之責!着罷去嶽託成親王之爵,降爲多羅克勤貝勒,着其率兩紅旗戴罪立功!接下來議一議當前之戰事,諸人有何良策儘可大膽建言!”

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五百五十四章 額就是中意她!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二百二十七章 議定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八十章 困難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爲世界財富匯聚地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二章 駱養性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四百章 佈防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二百章 客戶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潛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三章 改變戰略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
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五百五十四章 額就是中意她!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二百二十七章 議定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八十章 困難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爲世界財富匯聚地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二章 駱養性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四百章 佈防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三百零二章 趨利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二百章 客戶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潛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三章 改變戰略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