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

辰時左右,阿濟格在百餘名白甲兵的護衛下,率領大軍來到昌平城外五里之地。

他早就聽探馬稟報,說昌平城外已有大股明軍城外列陣,人數在一萬以上。

聽到這個消息時,阿濟格先是一陣愕然,然後哈哈大笑起來。

明軍發現自己這是應有之意,凌晨的烽火已將自己的行蹤明白的告訴了明軍。可這股明軍來的也太快了吧?

許是在此紮營操訓的一股明軍不成?肯定是!要不以明廷辦事拖拖拉拉的效率,明軍膽小怯戰的作風,別說幾個時辰了,就算是幾天也不一定集結大軍前來迎戰。

不過阿濟格還是覺得有點奇怪,探馬稟報說,這股明軍一是人數多,二是盔甲整齊,看上去比一般明軍要精銳許多,這到底是哪裡來的明軍呢?

有明軍不怕,怕的是他們龜縮城內不敢野戰。要是這一萬多人進城防守,自己可就難辦了,昌平說不得就要放棄,然後尋找守衛薄弱的州縣攻擊。

這夥明軍難道沒聽說過八旗勇士的威名不成?自己該佩服還是憐憫這明軍主將呢?你好好的守城就行了,非得帶着部下送死,好吧,今日本王便成全你!

阿濟格下馬後登上一輛馬車上木板搭就的平臺,居高臨下向對面望去。

對面的明軍擺了三個方陣,正對面的是一個大的方陣,全是火銃手。銃手分作四排,每排大約八百人,陣型很緊密。

銃手方陣兩側靠後位置則是兩個人數略少的方陣,使用的兵器是長槍,也是分作四排,每排約五百士卒。

最後還有幾個小型方陣,因爲事先遮擋的緣故,看不清楚,估計是刀盾手和弓手。

這種陣型是明軍慣用,阿濟格見得多了。令他奇怪的是,沒看到明軍的騎兵。

難道是因爲方陣兩側外圍,分別放置了長達數十步的拒馬的原因?

這到真有可能。

如果想用騎兵從側翼攻擊明軍步卒,就必須破開兩側的拒馬陣,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五六十步的範圍內,密密麻麻擺滿了拒馬鹿角之類的障礙,要想徹底清理掉這些障礙要花上不少時間,這還是在明軍沒有騷擾清理障礙的士卒的份上。明軍既然如此佈置,肯定會派兵保護這些障礙,後面的小方陣估計就是應對這個的。

阿濟格看完之後下了平臺,將阿巴泰、揚古利等人召集過來,把明軍的佈置簡單說了一遍後下令道:“明軍火銃只能打一輪,阿巴泰,你帶一千弓手、五百甲兵上去,前面讓包衣推着盾車遮擋。到銃手陣前五十步,弓手射箭,盾車繼續向前,待弓手將明軍陣型射亂,甲兵直接突入砍殺!”

阿巴泰接令下去點選人馬,正白旗都統勇將譚太在之前已分兵殺向懷柔,阿巴泰便成了前鋒的第一人選。

阿濟格繼續下令道:“額駙,你和耿仲明帶着人,分頭把兩邊的拒馬拆了!耿格爾、丹巴,你二人各遣五個牛錄騎兵去兩翼,只要拒馬毀掉,立刻衝陣!剩餘的等本王下令,只要哪邊破開明軍陣型,本王就從哪邊衝!”

孫應元站在一輛戰車頂上觀望着清軍大陣,心裡既興奮又緊張。這是他第一次指揮如此大型的會戰,不緊張是不可能的。

前段時日皇上的殷切囑咐尚在耳邊迴響着:一旦與建奴接戰,定要打出大明官軍的威風與士氣,更要將建奴打痛、打殘!打破其滿萬不可敵的神話!讓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明官軍是最強悍的所在!待卿凱旋之時,朕將出城十里親迎!

隨着悠長的號角吹響,對面的清軍開始向前移動,打頭的一千多名漢人包衣推着數百輛盾車緩緩向前,後面則是千餘名披甲兵,手持錘斧鐵鞭之類的短兵緊緊跟隨。

百十名高官勳貴的親信都集中在箭樓之中,緊張的注視着城下的兩軍陣容。

遠處清軍大陣各種旗幟隨風飄揚,嚴謹的陣型,隔着數裡便能感受到的高昂士氣,讓衆人心驚肉跳。好在他們都是在城內,一旦官軍戰敗,建奴一時半會還攻不進城內,有的是時間可以逃跑。

清軍的包衣奴才推着盾車正在逐漸靠近明軍大陣。

這些包衣漢人大多是八旗從內地掠去的百姓,這次也是隨着自家主人重回大明,不過是以敵對者的姿態出現的。很多人的心情十分矛盾:既盼着自家主子獲勝,那樣就能跟着主子搶錢搶女人搶糧食,若是主子在搶來別的奴隸,那就會減輕自己的勞動負擔,說不定自己還會升格成爲管家。但隱隱也希望大明獲勝,那樣只要自己不是,就能被官軍解救回來,回到這片祖輩生活的故土之上,將來死了也能葬在祖墳裡。

可是兩軍交戰,生死瞬間,一切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只能聽天由命了。

建奴的這種獨輪盾車,前面有厚厚的木板遮擋,兩側堆有裝着沙土的麻袋,可以很好的防禦銃子弓箭的射擊。他們只要將車推到銃手陣前數步,那後面的重甲兵便會從後向前突擊。只要被甲兵衝入陣中,火銃手只有兩條路:逃或死。

眼看着盾車逐漸接近接近了城頭紅夷大炮的有效射程之內,孫應元一聲令下,身邊的親兵單手將一面三角紅旗高高揚起。城頭的炮手早已準備就緒,看到主將發出的指令後,主炮手將手中火鉗探入燃燒正旺的火盆中,十餘息之後火鉗頂端便已燒的通紅,炮手側着身子用把火鉗按在火門的引信上,急速燃燒的引信如火蛇般鑽入炮膛之內。

一聲如同晴天霹靂般的炸響聲中,大股濃煙自城頭飄起,一枚黑色的彈丸從炮口中激射而出,在空中劃出一道完美的弧線,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向兩裡以外的清軍盾車陣中。

眨眼之間,彈丸落入密集的清軍盾車陣中。高速飛來的炮彈先是輕易的穿過一輛盾車的挨牌,將推車的包衣腦袋擊碎之後,順勢撕碎了他身後幾人的軀幹部位,落地之後迅速向前彈起,越過第二輛盾車的上空,將第三輛盾車和推車的幾名包衣直接砸爛,動能稍減後又彈跳一次,將第四輛盾車撞翻後動能迅速減弱,再次彈起後又帶走了數名包衣的腿臂,之後貼地向前滾動數步,最後將一名包衣的腳掌擊碎後停了下來。

隨後三聲巨響接連響起,三枚彈丸從城頭飛起,先後鑽入盾車陣中。一片人仰馬翻過後,推車的包衣們呆立當場,無人再敢推車向前,阿巴泰也是略感遲疑,沒再催促進攻,整個隊伍停了下來。

眼前的場景太慘了。四枚彈丸摧毀了十餘輛盾車,被彈丸直接擊中的足有四五十人,都在滿地打滾哀嚎,全是軀幹四肢殘缺的重傷。在這個缺醫少藥的時代,這種傷意味着很快就會死去。

這還不算完。被擊毀的盾車碎木橫飛,包衣們穿的都是布袍,四處飛濺的碎木或是將人的眼睛刺穿,或是扎進胸腹之處,間接之間又造成十餘人的重傷,那些被崩散的碎木扎傷手臂大腿的已經是萬般幸運的了。

阿濟格沉着臉看着眼前的一幕。他沒想到的是城頭居然有大炮,並且是那種當年在寧遠重傷他父汗的紅夷大炮。

這種大炮的威力讓人不寒而慄,父汗被大炮的跳彈擊傷時他就在身邊,十幾歲的阿濟格永遠忘不掉那個血肉模糊的時刻。

精銳的明軍,城頭的大炮,這一切讓阿濟格產生了一絲疑慮:難道明軍早有準備,知道自己要率兵前來?

但他立刻否定了這個念頭。

不可能!絕無可能!這一切都是巧合!肯定是!

想到這裡,阿濟格沉聲下令道:“席特庫!帶十個白巴牙喇上去,將畏縮不前的孬種首級砍下來!告訴阿巴泰!明軍的大炮要數百息才能再打!近了他們根本打不着!”

一身白甲,身高體壯的親兵席特庫點了十個白甲兵,催馬向前奔去,很快便到達前陣當中。

席特庫下馬抽刀在手,衝到盾車陣最前端的包衣人羣中,長刀橫斬而下,一名面帶驚慌之色的包衣叫聲也未發出,斗大的人頭便滾落地面,脖腔中噴出一尺高的鮮血,身軀緩緩栽倒。

十名白巴牙喇也是抽刀劈砍,轉瞬間斬殺數十人。

一衆包衣嚇得四散躲避,席特庫舉刀揚聲大叫:“畏縮不前者斬!向前!”

阿巴泰也是久經戰陣,見到席特庫斬殺包衣後,羞恥感頓生,堂堂的八旗勇士豈能畏懼生死!他大聲喝令前進,包衣們在血淋淋的長刀威逼下,重新推着盾車開始前行。

揚古利帶着漢軍旗的千餘名步卒迅速嚮明軍的拒馬靠攏。前排的百餘人手拿巨斧長鋸,準備毀掉明軍側翼的拒馬陣,還有數百人則手持木盾進行遮蔽。炮聲響過之後,漢軍旗的士卒已經接近了拒馬陣的最前端。

孫應元在高臺上看的清楚,一聲令下,身邊親兵雙手將兩面黑旗揚起,銃手方陣後的一千名弓手分成兩組,在各自哨管的帶領下,奔向拒馬後端。

在揚古利的喝聲中,手持斧鋸的士卒開始破壞面前的拒馬。明軍的弓手也已到位,在排好一個小型方陣後,一聲短促刺耳的喇叭聲響起,五百隻長箭飛上半空,數息之後自空中掉頭扎向清軍人羣。

一陣劈啪作響聲,大部分長箭都被清軍的木盾遮擋住,只有少數箭只鑽過木盾之間的縫隙命中目標,殺傷了數十名清軍。有盾牌做掩護,弓箭的殺傷效果不大,前排的清軍奮力砍削,拒馬已被毀壞了十餘座,一千五百蒙古八旗以開始列隊,隨時準備上馬突擊。

官軍弓手射了數輪,只殺傷了百餘名清軍,大多數都是四肢中箭,傷勢並不嚴重。此時清軍已將五六十步長的拒馬陣破壞了近十步的距離。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另一側,再這樣持續下去,不用一刻鐘,拒馬陣機將會被破壞殆盡。

孫應元果斷下令擲彈兵出戰。兩百名身穿對襟棉甲的擲彈兵在哨管的帶領下,分別趕往兩側。

揚古利見明軍弓手已經力竭,遂大聲喝令前排輪換,儘快拆除拒馬。身後的蒙古八旗已經開始檢查弓箭兵刃,準備上馬衝鋒。

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醫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七十二章 京營2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四章 洪承疇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三百五十七章 辦學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五章 皇莊1第五百五十四章 額就是中意她!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三章 改變戰略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二百二十四章 閣臣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二百二十七章 議定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
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醫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七十二章 京營2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門年假、年終獎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四章 洪承疇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三百五十七章 辦學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五章 皇莊1第五百五十四章 額就是中意她!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三章 改變戰略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二百二十四章 閣臣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二百二十七章 議定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