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

朱由檢之所以要將釜山和仁川兩處港口拿過來,完全是基於後世相關事件的影響太過深刻的緣故。

因爲後世的黴菌就是從這兩個地方登陸朝鮮,考慮到不能讓將來在家門口整日面對強敵,百廢待興的新中國被迫參與了韓戰,致使國力受損嚴重,影響了建國之後剛剛開始的各種生產和建設。

萬曆年間朝鮮的兩次倭寇入侵,都是從釜山登陸的,朝日兩國之間纔是真正的一衣帶水,對馬海峽的寬度也只比臺灣海峽略寬而已。

說起當年的兩次抗倭援朝,除了處於保護藩屬國的安危之外,神宗以及重臣們所擔心之事,與後世抗美援朝時國內高層的憂慮是一致的。

“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這就是當時廷議時打動神宗皇帝最重要的一句話,所謂的萬曆三大徵耗盡國力,是導致大明滅亡的罪魁禍首,這樣的結論是荒謬的。

三大徵都是被逼無奈之下的必然選擇,也並不是明亡的最致命因素。

在朱由檢的戰略規劃中,將來明軍會以釜山爲基地,在海軍實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派遣大兵攻略日本九州島,在日本的家門口放一頭惡犬監視,將這個不安分的國家監控起來,把有可能發生的危險消滅於萌芽之中。

去年琉球國國主派遣使節來訪大明,力陳本國多年來深受倭寇侵擾之禍,請求大明派遣軍隊駐紮本國,打擊倭寇入侵,保護琉球羣島民衆安全。

對於這樣合情合理的請求,朱由檢自是欣然同意。

作爲舉世無匹的超級大國,強盛的大明自然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保護弱小不被凌虐便是最重要的一條。

於是,在一切準備停當之後,大明南海艦隊在琉球設立了分艦隊,軍港就設置在靠近日本的方向。

將來在取得九州島的控制權後,這支艦隊便會移往九州島駐守,作爲後方的琉球羣島就更加安全了。

對於明廷提出的駐軍條件,金成勳在稍微猶豫過後便一口答應下來,隨後便在正式的文書上簽字用印,以示文案開始生效。

萬曆年間的第一次倭亂,日本僅用五萬先鋒就將朝鮮軍隊打的落花流水,在很短時間便奪取了漢城、西京、晉州、開城等重要城市,朝鮮軍民死難者以數十萬計,大批達官貴人、平民百姓棄家西逃,被戰火侵襲的地區到現在還沒恢復到原先的狀況。

這一切都是因爲朝鮮的國策導致的。

朝鮮李氏國王統治時期,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致使整個朝鮮武備鬆弛,“人不知兵二百餘年”。

加之朝鮮資源匱乏,舉國上下三百多個郡縣少有城牆護衛,這就讓倭寇更有了可趁之機。

後世某些棒子極力誇耀本國名將李舜臣如何如何,率領本國水師與倭人大戰,數次戰鬥均取得壓倒性勝利等等,這純粹是吹牛屁。

按照棒子的說法,李舜臣率軍先後共計殲滅倭寇達九萬多人,這簡直就是在瞎扯。

先不說日本兩次侵朝中間相隔數年之久,就說日本入寇中人數吧,豐臣秀吉先後向朝鮮派遣了總共十九萬的軍隊,你李舜臣帶着水師就搞掉人家一半兵馬?

要是日軍如此不堪一擊,那你家國主和重臣們爲何逃到了鴨綠江邊?

第一次侵朝,那五萬日軍橫掃你國東部時,你李舜臣在哪裡你們英勇無敵的水師又在哪裡?

積貧積弱之國好容易出一個稍微拿得出手的、其真實水平相當於大明一個遊擊將軍的大將,還不是不管誰的戰績都往他身上裝?

身居朝鮮高層的金成勳當然是自家人知自家事,朝鮮的國力根本沒辦法供養超過五萬人的軍隊。

如果真的如天朝陳大學士所言,說是大明已經收到情報,日本正在組織軍隊,準備再次征伐朝鮮,那如果天朝不出兵救援的話,結局毋庸諱言。

不就是兩處港口嗎?

人家宗主國願意花費巨資,派兵保護朝鮮免受屈辱,這是天大的好事啊。

況且人家陳大學士也說了,天朝皇帝陛下會一切就緒之後,選擇合適的機會,幫助朝鮮發展經濟,提升朝鮮國內整體生活水準,而這其中,海運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以朝鮮那些只能在近海十里之內晃悠的小船來說,搞海上貿易是絕無可能的,而天朝可是所有裝備應有盡有。

陳大學士說了,只要文案簽署完畢,待過了中秋節,天朝就會調集糧食物資救助朝鮮。

這些糧食物資將會從天津衛港,走海路運往仁川、釜山,到港後,朝鮮國只需組織人力運輸便可。

天朝就是天朝,出手就是闊綽無比。

陳大學士言稱,皇帝陛下已經下旨言明,此次援助的糧食,第一批將會達到三十萬石,其餘的將會根據朝鮮國內的局勢再行斟酌。

大明雖然剛剛度過饑荒時期,但也不忍見藩屬國之民衆凍綏而亡,所以,大明就算勒緊褲腰帶,全國上下少吃一口糧食,也要節約出口糧,救濟可憐的朝鮮大侄子。

聞聽陳奇瑜的一番表態後,金成勳和樸炳書心情激盪之下,眼含熱淚面向紫禁城方向,跪倒在地磕了三個頭,表示對朱由檢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

三十萬石糧食啊,這可是天大的人情!

朝鮮政府去年的賦稅總收入才只有三百萬石左右,而天朝一出手就是朝鮮國賦稅的一成,並且還會有後續的支援,這可真是慷慨無比了。

不過金成勳不知道是,從天津衛港口起運到朝鮮的,全都是以前鄭家船隊從南洋購來的稻米,這些稻米已經存了接近兩年的時間,再不處理掉的話,很多都要發黴病變了。

隨着大明農田水利建設的大發展,大明的糧食連年豐收。

夏收剛剛結束不久,各地的新糧正在通過運河源源不斷的向京城運來,糧倉已經不夠用了,天津衛這些備用糧倉必須抓緊時間騰出庫容,以便盛放越來越多的新糧。

中秋節剛過不久,朝鮮使團一行分成兩路,一路遠路回返,另一路由金成勳親自帶隊前往天津衛港口。

他們將從這裡乘坐運糧船一同回到朝鮮。

這可是天大的功勞。

海船上的金成勳想象着抵達本土後受到的熱烈歡迎,不由自主地心神迷醉起來。

回去後,自己當然要大肆宣揚此次差遣的艱難,要把自己描述成,爲了國家的安危而忍辱負重的英雄,從此建立起自己謙遜低調的人設,這樣才能在朝堂角逐中取得最終的勝利。

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六百二十八章 勳貴們的猜測和打算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十八章 容情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八十章 困難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五百九十章 謀逆可是十惡不赦之罪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敵第三十八章 大戰2第一百一十五章 搶鹽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十三章 誠意伯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陣擊敗你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八百三十五章 爲女兒婚事發愁的皇帝第九章 皇莊5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五百三十章 愛挑事的大佛郎機人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一百六十五章 蠱惑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一百二十章 激戰第九十章 平息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九章 皇莊5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
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六百二十八章 勳貴們的猜測和打算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十八章 容情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八十章 困難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五百九十章 謀逆可是十惡不赦之罪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敵第三十八章 大戰2第一百一十五章 搶鹽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十三章 誠意伯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陣擊敗你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八百三十五章 爲女兒婚事發愁的皇帝第九章 皇莊5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五百三十章 愛挑事的大佛郎機人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一百六十五章 蠱惑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一百二十章 激戰第九十章 平息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一百一十三章 長蘆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九章 皇莊5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