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

“呵呵!長伯之言謬亦!某適才所言亦是最壞之結局而已,其實朝廷並無認定遼東上下已有異心,洪公此行亦是欲使寧錦軍上下一心耳!否則聖上只需遣數名錦衣前來便可,何須動用大兵?試問,若是錦衣前來,令尊與你可敢抗命?”

沈世玉笑道。

就算在前幾年大明全境紛亂四起之時,錦衣衛仍然是文官武將畏之如虎的存在。祖大壽自崇禎二年率軍返回遼東後,因爲生怕遭到廠衛抓捕,八年來一直不敢跨過山海關來到內地,可見廠衛的威懾力有多大,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就連祖大壽這樣手握重兵的大軍頭,也只敢抗旨而不敢公開造反,何況其他文官武將了。

真如沈世玉所言,若是皇帝已對吳家生出殺心,早就派遣錦衣來拿人了,難道吳襄敢領兵反抗嗎?被山海關和京師夾在中間的薊鎮兵卒會聽你的將令?就算手下聽令,一萬多人能打得過朝廷數萬精銳嗎?

“沈公到底何意?是讓我吳家與祖家徹底撕破臉皮不成?恕小子直言,真要如此的話,怕是於大事無補。畢竟祖家世代將門,在遼東之地經營多年,其勢力不是我吳家可比。小子亦覺沈公適才言下之意,聖上似無使遼東生亂之意,督師此去關外只帶親兵數百便是明證。小子與家父乃大明臣子,自當遵從聖上及朝廷指令,故今日還請沈公明示,只要並非過分之舉,我吳家絕無二話!”

在沈世玉的一番軟硬兼施下,年輕的吳三桂終於招架不住敗下陣來。

“長伯既是知道吳家還是大明臣子,那就應該盡到做臣子的本分纔好!你現下僅爲副總兵銜,以你之材實在是太過屈就!軍將若無戰功,單靠裙帶根本不會有升遷足夠之資本!在流賊大部肅清之情勢下,若想立功,明年的建州戰事便是長伯你最後之際遇!可你有無想過?在朝廷上下對遼東惡意滿滿之際,你還有機會帶兵出關參戰嗎?你還年輕,難道甘心於前程僅此而已?若想立功,必須要成爲統兵大將!洪公此次欲整飭寧錦大軍,以使來年征伐大軍上下一心而無後顧之憂,這便是你的機會!長伯,說句誅心之言,史上之名臣重將,哪一個不是心狠手辣之輩?優柔寡斷、思慮過多之人,最終一生碌碌無爲!值此大變革之際,須得有足夠大之魄力才能出人頭地!長伯,某言盡於此,具體如何你好生琢磨!”

三日之後,在交接完糧餉之後,洪承疇帶着五百標營護衛離開薊鎮,向山海關行去,同行的還有吳三桂以及吳家的三千馬隊。

在把沈世玉的話告知父親後,吳襄父子秘議良久,最後決定以吳襄染恙、需要有人照顧爲由,讓吳三桂去錦州將家眷接回關內。

至於帶領大股騎兵出關,是因爲有聖旨命薊鎮派兵作爲洪承疇的標營護衛,真實的原因是奉旨便宜行事的洪承疇,將寧遠總兵的位置許諾給了吳三桂。

洪承疇進京陛見時,君臣二人曾經看着輿圖對遼東防線進行過全面的評估,這也使洪承疇對寧錦一線有了更加詳盡的認知。

在紫禁城珍藏的坤輿圖上,整個東北及蒙古一帶的地形一覽無餘。

大興安嶺以及七老圖山、努魯兒虎山和燕山,這連綿不斷的大片山脈把東北、大明內地之北境、以及蒙古高原切割成了三塊,也使得三地之間的往來變得異常的困難。

要想從建虜盤踞之地進攻大明,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條是從盛京出發,先渡過遼河,後經朝陽、大淩河、凌源到達喜峰口,然後再破邊牆而入;另一條是從盛京向西,穿越蒙古科爾沁部再折向南,到達契丹人的祖廷--平泉,渡過灤河直抵古北口,之後破口進入京畿地帶。

以上兩條道路,全部都是沿着河谷而行,在遼西山地的崇山峻嶺之間穿梭,數萬人馬攜帶着大量輜重穿行其間,期間的損耗是相當驚人的;這也是歷史上的建虜往往要準備數年後,才能從這兩條道路進入大明搶掠的根本原因:太難走了,並且要冒着被明軍擊敗後一無所獲的巨大風險,那樣可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而山海關通往寧錦的這條道路是最便捷、到大明最近的一條通道,也是建州最想得到的一條通道。

山海關外,西邊是綿延無盡的崇山峻嶺,東邊則是廣闊無邊的渤海,而夾在山海之間有一片狹窄而又細長的平地,這便是著名的遼西走廊。

這條通道是建虜最爲迫切想要打通的要道,而堵在這條通道最北端的要塞錦州城,就像一柄匕首一樣抵在後金的咽喉處。

建虜若想從遼西走廊進攻大明,首先要將大軍調往盛京,然後穿過古時謂之遼澤的大片沼澤地,渡過大淩河直抵錦州城下,在攻克錦州後過小淩河,一路攻破松山、塔山、連山這些城堡後抵達寧遠,攻克寧遠之後還要連續渡過女兒河、六股河等六條河流,最後才能殺到山海關前。

在看過輿圖之後,洪承疇對經略關外信心大增,也更加看衰了建虜的前景。

盛京到錦州距離近五百里之遙。建虜想要攻打錦州,單單事先聚集大軍、準備糧草物資、徵調漢奴作爲民夫這幾項就要耗費上月的時日;然後長途行軍至錦州,按每日六十里計算,也要花費近十天時間;到達錦州後士卒已是疲憊不堪,需要休息數日才能攻城,而攻城向來就是建虜的弱項,對於壁壘森嚴的錦州,建虜很難在短時間內攻破。

歷史上的皇太極也是知道清軍的弱點,故而遣濟爾哈朗率大軍於錦州三面修築深壕壁壘,以作長久圍困之計。之後京師接到祖大壽的求援急報後,調遣八路總兵、十三萬步卒、四萬騎兵,由洪承疇和遼東巡撫邱民仰率領前去解錦州之圍,沒想到卻於松山大敗,之後數路官軍接連中伏,葬送了大明最後的精銳力量。

而錦州在被圍一年多後,才因糧絕而下。

朱由檢當然清楚錦州的重要性。雖然歷史上的松山之敗幾乎不會發生,但爲防止清兵如歷史上那樣,對錦州採取圍困的方法,在與洪承疇商議過後,決定加強錦州以南方向的松山、高橋鎮防禦力量,調集重兵駐防兩處,並在南面的寧遠也設立總兵,以便隨時策應清兵可能對錦州採取的攻勢。

吳三桂的寧遠總兵並非洪承疇以私權施恩之舉,而是經過朱由檢授意後的舉動,讓其在錦州背後構建新的防禦工事,就算前面的錦州失手,松山、高橋鎮、寧遠,這三道防線也將成爲建虜難以逾越的鴻溝。

其實正確的說法,祖大壽們的寧錦軍頭應該被稱爲遼西將門纔對,當年的毛文龍的東江鎮纔是遼東,至於是否重新在遼東建立敵後陣地,朱由檢還在考慮當中。

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十六章 平叛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八章 皇莊4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給你,但你要拿東西來換第八百九十章 獲利豐厚的農戶們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築隊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十三章 誠意伯第四章 洪承疇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八百一十九章 發展是讓最廣大者受益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陣擊敗你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二章 駱養性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漢奸,舉族北遷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終未成眷屬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築隊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
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十六章 平叛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八章 皇莊4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給你,但你要拿東西來換第八百九十章 獲利豐厚的農戶們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築隊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十三章 誠意伯第四章 洪承疇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八百一十九章 發展是讓最廣大者受益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陣擊敗你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二章 駱養性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漢奸,舉族北遷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終未成眷屬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築隊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二百零四章 憂慮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