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

佔地寬廣、規模宏大的周王府幾乎佔據了開封城小半個城區的面積。這座在宋金故宮遺址上修建的龐大建築,自洪武十二年動工興建,一直到洪武十四年才基本完成。

整個王府由內外兩座城垣組成。蕭牆“高二丈許,蜈蚣木鎮壓,上覆琉璃瓦”,周圍九里三十步,“向南是午門,東曰東華門,西曰西華門,北曰後宰門”。

內城即紫禁城(這名兒霸氣),牆高五丈,上有垛口,四周有城壕環繞,四面有門,“南門曰端禮門,北門曰承智門,東門曰禮仁門,西門曰遵義門”。

王府內建築還有承運殿、前、中、後殿、家廟、社稷山川壇、書堂、宮門、前後寢宮、漿糨房、淨房、宰牲亭、儀仗庫、退殿、世子府、典善所、庫房、馬房、承奉司及歇房、六局、祿米倉、收糧廳等。

開封城的大小,從唐五代到現今的大明並無大變化,至今仍是河南第一大城。開封城周長二十里一百九十步,而周王府的蕭牆周長就接近十里。折算下來,周王府的蕭牆佔到了開封城牆的一半左右,可見周王府在明開封府的顯要地位。

除王府之外,開封城內還有衆多郡王府、將軍府、中尉府等,這些府邸的修建也佔用城內大量的土地,整個開封城內王府遍佈街巷,王府子孫親戚及僕役不計其數。

周王府銀安殿內,頭戴烏紗翼善冠、身穿紅色四團龍圓領常服、腳蹬皁皮靴、年近五旬的周王朱恭枵端坐於龍椅上,堂下對坐的是前來拜會的開封知府路雋,以及王府長史孫三省。

自從接到皇帝準備嘗試廢除藩禁之策的密旨後,路雋不禁對朱由檢的這一計劃拍案叫好。

就任開封知府兩年多以來,路雋平日間也是被治下成千上萬的朱家子孫搞得頭大無比。

周王以外的其他郡王、將軍,惡行累累者數不勝數。

強佔民宅、謀奪田產、商鋪、擄掠百姓妻女、無故致死人命等事端層出不窮。但由於人家是龍子鳳孫,所犯惡行只能由京城的宗人府處置,地方官府無權對其監禁拘押,最終也都不了了之。

這兩年來,路雋飽受開封官紳百姓的指責謾罵,但根本無法出言自辯,只能強自忍耐,只望三年任期滿後趕緊離開這個鬼地方。

路雋對於周王朱恭枵的印象還算尚可。兩人雖然只在特定場合見面,但周王對於他這位地方主官並未有什麼刁難之舉。相比於其他朱家子孫,這位周王殿下屬於比較自律的那種,除了有些貪財以外,府上很少有欺男霸女、致死人命的惡行傳出。

他知道皇帝之所以選擇周王做爲試探的目標,就是因爲聽說過周王明事理的名聲,所以纔想從這裡打開一個口子。

但他與周王並不熟悉,若想說動周王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做恐怕很難做到,因爲那牽扯到要放棄巨大的利益,一般人誰會捨得?

思來想去,路雋想到一個人,只要這個人能從中協助,那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只要能順利的幫着皇帝完成如此大事,那自己的前程將會一片光明。

朱恭枵前幾日便接到開封知府請見的消息。由於其唯一的兒子也是世子的朱紹爆早已去世,兩個孫子尚未成年,遇事他便只能與王府長史孫三省商議了。

孫三省是天啓四年的進士,做過一任州縣主官後回到京師進督察院成了一名御史。

崇禎五年時叛將李九成等陷登州,囚孫元化,一衆御史紛紛上本彈劾首輔周延儒誤國,孫三省也名列其中,但都被當時十分信任周延儒的崇禎給駁回。周延儒卻是對此懷恨在心,不久之後便以正直敢言、品行端善,應擇其長處以任之的名義將其連升數級,打發到了周王府擔任長史一職。

王府長史名義上是正五品高官,但實際上一旦被選中便意味着終身禁錮,如同被朝廷拋棄了一樣,仕途之路近乎於斷絕。

由於孫三省在朝中並無靠山,雖然後來周延儒被溫體仁趕出京城,但他也早已被衆人選擇性的遺忘。

來到王府這五年間,孫三省從最初的憤懣沮喪中逐漸走了出來,再加上朱恭枵對其禮遇有加,所以也就慢慢的接受了這個現實。

出於做過數年御史養成的習慣,孫三省對於朱恭枵的一些行爲也時常給以規勸,性格溫和的朱恭枵也對他的勸諫大部分予以採納,故此兩人之間的友誼也逐漸加深起來。朱恭枵時常將孫三省招來小酌,酒後談及當前局勢以及二人所處的現狀,最後都是黯然神傷,徒呼奈何。

由於朝廷對藩王的限制,二人目下的狀況其實與坐監無異,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輩子都休想出開封城。

孫三省喜好飲酒,平日間若是周王不招他聚飲,他便去城內的一家酒樓要上一壺酒、兩個小菜,一個人飲酒消愁。

這一日天色將黑之時,孫三省眼見周王沒有相召,便悠然的出了王府直奔日常那間酒樓而去。

上了二樓來到平日慣坐的位子坐下,不一會店小二便一手提酒、一手端着兩個他吃慣的菜來到桌前,放下酒菜後笑着寒暄幾句後離開。

孫三省倒上酒,端起酒杯慢慢啜飲,也就剛喝了兩杯,突然一個身穿儒袍的中年人來至他的桌前,拱手施禮後小聲道:“可是孫長史當面?鄙東翁有請孫長史小飲幾杯,還請長史賞臉!”

孫三省楞了一下,眼見對方似是有些面熟,但忘了在何處見過。看起穿着儒袍,其口中的東翁應該是官場中人;可自己這身份實在特殊,開封城內的官場中人根本不屑交往,那對方到底是誰呢?

孫三省見對方行爲異常小心,便知請去小飲只是個說辭,定是有事要與自己商談。

反正自己也沒啥用場,索性看看對方到底是誰便好。

想到這裡,孫三省站起身來道:“頭前帶路!”

那名中年人施禮之後轉身往一側的房間行去,孫三省施施然跟在身後。來至中間的一個房間門前,一手掀起門簾,然後做了個有請的動作,孫三省低頭邁步而入。

房間內只有一人,見到孫三省進來後,笑着慢慢起身微微拱手道:“存志兄好生灑脫啊!呵呵!”

接到路雋要來拜訪的消息後,朱恭枵趕忙將孫三省招來,揣測一下對方有何目的。

由於朝廷明令禁止藩王結交官宦,所以雖然同處一城之內,但除了每月朔望之日前來禮節性的參拜一下,平日裡兩人並無往來。

開封府作爲大明有名的大府,歷來知府期滿後都會升遷重用。所以對於周王這樣的親王,人家向來都是避之不及,生怕被有心人拿此事作爲攻盰的的理由,怎麼突然會前來拜訪呢?

孫三省心裡當然清楚路雋爲何而來。

那日在酒樓中他見到的就是路雋。

在經過幾句寒暄過後,路雋便直奔主題,將皇帝的密旨展示給了孫三省,並言明,若是能說動周王帶頭行解除藩禁一事,事成之後他會在給皇帝的奏本中將孫三省的功勞詳盡說明,只要孫三省的名字直達聖聽,那其離開王府重返朝堂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能中進士的都是人精,孫三省稍微一琢磨便知道,這件事對自己有利無害,一旦成功,那自己就會脫離絕境,重返人間。

兩人很快便達成了共識:裡應外合,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全力說服周王,辦成此等利國利民利己的大事。

兩人猜了半天之後,孫三省直言,路雋此來應不是壞事。於是朱恭枵便着人回覆:後日本王有閒,請貴府擇時前來即可。

朱恭枵打量一下路雋,開口問道:“貴府任職已將期滿了吧?本王於城內時常耳聞貴府賢名,亦爲我朱家能有此好官而心喜不已!貴府此次前來莫不是道別而來吧?”

過去的官場中人說話都不會開門見山,一般都是起個頭,然後婉轉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周王其實就是在問,你到底是來弄啥咧?

路雋拱手道:“承蒙周王殿下掛懷,臣將於崇禎十年八月任滿,故此次非爲道別,乃是奉上命有事要與殿下商談!”

朱恭枵知道路雋所說的上命不是指的朝廷,因爲朝廷無權與藩王談事,這上命只能是皇帝。

他瞟了一眼孫三省,清咳一聲道:“貴府有話請明言,本王雖是太祖血脈,但亦是大明臣子,何來商談一說?”

有話直說,說出來我再看看到底啥事,好事我就答應,其他的就算了。我好歹也是太祖的後代,你也不能把我怎麼着。

路雋拱手笑道:“周王殿下素有明理之名,待臣講事情一一道來,殿下應會做出取捨!”

朱恭枵笑道:“貴府直說便好,本王確實不算糊塗之人,遇事自然能分辨明晰!”

路雋點頭道:“殿下,恕臣冒昧,臣想請問,殿下對大明藩王之處境可還滿意?”

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三十章 預謀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二百章 客戶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五百五十七章 終成眷屬、賜銀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遲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九章 皇莊5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六章 皇莊2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五百五十八章 凱旋、郊迎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懼怕的怪獸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
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三十章 預謀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二百章 客戶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五百五十七章 終成眷屬、賜銀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遲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屬國條例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與漢人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九章 皇莊5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六章 皇莊2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五百五十八章 凱旋、郊迎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親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蘭人想找大明做幫手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懼怕的怪獸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