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宣府之戰

土木之變後,大明王朝再也沒有能力對蒙古族各部進行大規模的遠征了。由此以後加強北方防務,修建長城防禦體系便顯得越來越重要。直到現在還在大規模興築中,每年耗費的銀子,已經成了朝廷一項固定支出。

在陽原城東十里有一個七馬坊村,在明初在村外設立屯堡,築有瞭望烽火臺,現有一個千戶所駐紮,屯堡內人口有二千七百多人,現在大明像這樣的大小屯堡有上千個,從榆林、偏頭、大同、到宣府沿着邊牆縱深百里內分佈着,這一次韃靼小王子的入侵繞過了邊牆,出現在了陽原實屬罕見,所以保國公朱永的戰術很明確,首先就是要截斷這一路韃靼,就在七馬坊村指揮曹洪與都指揮孫成分成二路合圍這一路韃靼主力,平安伯及參將劉寧率兵五千與韃靼兵戰於聚落站西,牽制韃靼外圍兵力,這是章子俊來到明朝後第一次身臨古代戰場,韃靼外圍兵力都屬遊騎狀,一路行來一路搶,這些遊騎兵很是兇猛,而後面就是被搶來的青壯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運輸隊,各種財物、糧食、婦人、車架、各種牲口,章子俊跟劉寧合計,由劉寧帶領三千騎精銳阻擊韃靼遊騎,章子俊帶領二千步卒掐斷韃靼運輸隊。

先來說說明朝軍隊的組合,目前章子俊帶領的這隊營兵純屬步兵,戰馬全給了劉寧,二千人配有手推獨輪御虜車三隊,另有二架偏箱車,餘下就是火銃兵及長槍兵,可結陣。首先來說說這個御虜車,成化八年章子俊在造炮時,由江西雩都縣學生員何京上御虜車制,朝廷大喜,其車旋轉輕疾,一人可挽,上掛鐵網,前置拒馬刃,網眼可發槍弩,進可衝陣,退可殿後。寬只三尺,展則六尺,每五十車爲一隊,用士三百七十五人。輔以淬藥弩矢,中者必死,遇敵不論多少,均可使用。兵部認爲邊境沙磧曠深,溪澗險阻,何京所上戰車很是適用,隨即就大批量營造,把原本撥給章子俊造炮的銀子停了,用於御虜車,隨即章子俊只造出一門輕炮後,就沒有章子俊什麼事了。

古人很講究實用性,章子俊的炮雖然已經輕量化了,可是也要用馬匹拉,加上製造成本極高,而御虜車一個人就能推着跑,輕便又能衝陣,製造一門火炮的成本可製作一隊御虜車了,對比之下,當然選擇了御虜車。章子俊無語到了極點。

偏箱車屬於明軍的坦克裝甲車,而目前這五架偏箱車,屬於步兵車,相對大同、宣府內所裝備的偏箱車輕量化,其車轅長一丈三尺。前後橫轅闊九尺。高七尺五寸。廂用薄板。各留置銃之孔。輪軸如民間牛車。其出則左右兩廂。次第聯絡。前後兩頭轅軫相依。各用鉤鐶。互相牽搭。繃布爲幕。舒捲隨宜。 每車上插小黃旗以壯軍威。仍載脫卸鹿角二。長一丈三尺。遇止離車十五步外。鉤連爲外藩每車用神鎗二人,銅礟一人鎗手二人,強弓一人,牌手二人,長刀二人,通用甲士十人。無戰事及行軍時則輪流推輓。有事則齊力防衛衣糧器械皆具車內。遇賊來攻。勢有可乘。則開壁出戰,勢或未便。則堅壁固守。在章子俊看來就是一大批人藏在用木板圍布里面,一邊推動車,一邊出戰。在外看來除了兩個大車輪子,裡面全是腳。

火銃兵用的火銃就是一根鐵傢伙,在裝藥的地方鼓出一個葫蘆狀,上面有插火捻子的孔洞,比手銃的槍管要長些,沒有後託,發射時,夾在腋下,被稱爲神槍,神槍既可以發射弓箭,又可以發射彈丸和鐵鉛。在京城保衛戰中於謙正是用這種武器擊潰了也先的騎兵。

而章子俊目前帶來的三把線膛燧火槍,跟往後的三八大蓋在外形上已經很接近了,所不同的一個是黑火藥前裝槍,一個是金屬彈後裝槍,現在章勇、章越成了章子俊的護衛,也是滿身披掛着,所不同的腰間掛滿了彈藥袋子,不知道的還以爲是九袋乞丐。

此時的明軍相比韃靼的軍隊,還是很有優勢的,雙方相遇只要明軍結陣,韃靼就不敢攻,韃靼主要是偷襲,趁虛而入爲主,殺明軍措手不及,所以雙方都派出大量斥候 ,一般斥候多在三至五人組成一隊,章子俊沒有大量斥候可派,明顯韃靼的斥候很多,壓的章子俊只能固守一地,隱藏埋伏,遇到韃靼斥候就讓章勇、章越各帶領一隊神槍兵去打伏擊,就這樣射殺了許多。碰到韃靼運輸隊就偷襲,連戰皆捷。

另一邊在七馬坊村指揮曹洪與都指揮孫成合圍韃靼主力,周玉設伏敗之。韃靼兵在敗退途中,又遭山西巡撫邊鏞與參將支玉等攔擊,被迫退兵。

劉寧領着三千騎兵,順勢把這一帶的韃靼遊騎一掃而盡,這一支從古店鎮繞進來的韃靼偏軍就這樣什麼也沒撈到好處,扔下搶來的東西逃回而去。

宣府之戰第一階段告一段落。隨即就是論功行賞,而章子俊把戰場上收刮來的各種戰利品統統打包,趕往榆林任職。沒法啊,目前很窮,什麼都要,包括各種牲口,大板車、兵器,那怕是生鏽的也不放過。

經過這一次的戰場經驗,章子俊對韃靼的戰術有了許多瞭解,火槍絕對是剋制遊騎兵的利器,當前明朝的火銃、手銃、神槍主要是近距離威力,超過五十米後顯的威力不夠,只能打一槍,而章子俊的燧發火槍能打三槍纔會接敵,要是組成一個燧發火槍隊的話,估計二輪後,就能滅了一隊韃靼遊騎。

榆林鎮爲明朝九邊重鎮,在長城一邊設立榆林衛,榆林,是個非常奇特的地方,雖然孤懸在明長城之外,據說每次打仗的時候,壓根不用動員,只要喊兩嗓子,無論男女老幼,抄起傢伙就上,而且說砍就砍,絕無廢話。

當時的大同、宣府、遼東,經常被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但蒙古人一到榆林,榆林守軍便主動出擊,把蒙古人打得不要不要的,還經常攻入草原,對蒙古人進行“搗巢”和“趕馬”行動。榆林雖然孤懸塞外,但“士馬健鬥”,固若金湯。所以延綏巡撫行轅就設立在此。

榆林是在永樂六年建寨,正式名稱爲延綏鎮,成化七年在長城一帶設立榆林衛,所以先有延綏鎮後有榆林鎮,天順二年,蒙古韃靼入河套進攻榆林地區,朝廷就設立了延綏鎮,命延綏守將都督籤事張欽充總兵官,佩“徵虜副將軍”印,便宜行事,相機戰守,獨立性非常大,延綏鎮由此建立。在此之前朝廷已經建立了甘肅鎮、寧夏鎮、宣府鎮、大同鎮、遼東鎮、薊州鎮以此後建立的延綏鎮、陝西鎮、陝西鎮合稱九邊重鎮,那麼爲何是延綏鎮而不是榆林鎮呢?

這是因爲延綏鎮最初設在延德衛,管轄延德衛及延安衛,而榆林當時只有一個土堡,不是主要防禦地區,延綏鎮設在延德衛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延德衛地處榆林南部丘陵,低山分佈,南部又有延安衛的拱衛,利於防守。

其二,延德衛地處陝北最大的河流無定河下游,扼守控制着主要河道,防止蒙古勢力沿無定河南下。

其三,延德衛距離延安衛較近,便於糧草調撥。

章子俊顯然又來勁了,有點狗興哄哄,就是爲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到達延綏鎮後,就大肆收羅鐵匠,開始製作燧發火槍。

章子俊正準備在這樣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大幹一場時,眼前所看到的景象讓章子俊一泡尿後退八尺,只有一個字來形容,窮,二個字,貧窮,在整個榆林地區,目前全是軍戶衛所,修建有許多屯堡,已經形成了“軍事化”,由於榆林北部主要承擔了作戰區域,因此種植農田、供應糧草全部由榆林南部及延安提供,這一地區由此設立了大量驛站,原本當地的百姓被吸納進入整個軍事系統,屬於整個榆林地區軍事化的一部分,正是因爲這樣,整個社會運作機制,文化風尚,都染上了軍事化色彩,“尚武”風氣十分濃厚,可以說在整個九邊,榆林是最爲貧窮的一個軍鎮。

眼前所見,全是地窩子,就是在地上挖一個淺坑,上面用蘆葦杆,樹條等支棱起一個“屋頂”,上面抹上一層黃土,最有就是用土坯圍成一個“房屋”出來,低矮的要彎腰才能進入屋內。而讓章子俊震驚的是在穿着上,這些軍戶全是“衣不蔽體”,特別是有些婦人,只是一小塊布遮掩着下體在農作。

作爲延綏巡撫,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上任後第一件事,下令提前發放三個月的糧餉,這一下可謂是讓整個榆林兵士感泣,也知道了新的延綏巡撫上任了,願出死力爲平安伯一戰,士氣大漲。

可是章子俊所面臨的難題還是所轄區的財政問題,沙深水淺、耕無稵獲、魚無耳餌、百不一產、障二千里之長邊,擁數十萬之大衆。所以章子俊上書朝廷,厚厚的一本奏摺,歷說了榆林地區的狀況,也不是要嚇唬朝廷,整個延綏地區已經到了危卵之上,在榆林北部的朝廷正規軍隊尚有一定的糧餉補給,得已保障生存外,在榆林南部、整個延安地區,卻難於得到正常供應,因此有社會奔潰的跡象,“兵民參半,以銄爲命,家無隔日之糧,稍有自然災害,將難於活命,竊爲最大的隱憂焉。”

臣以爲面對這樣龐大的軍事人口,得發動民間商貿之利,由朝廷指派商人前往延綏鎮行商之便利,設立商戶運送通道,免通行商稅之法,不然此地必將成爲第二個荊襄之亂矣。

第二百十二章 神木被困(上)第十六章 詩會百態(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麒麟山上的太湖強盜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十七章 詩會百態(五)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一百六十四章 腐朽生活第二百四十一章 交戰(中)第一百零三章 爲家族而活第二百四十章 交戰(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路西北(九)第二百四十章 交戰(上)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第二百四十二章 交戰(下)第二百四十章 交戰(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三十九章 偶遇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一百五十章 有人狀告章子俊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五十二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下)第二百零二章 宦官不全是反面角色(上)第一百三十章 香消玉隕第六十二章 事情鬧大了(上)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一百八十章 改進火 槍第一百十二章 生米煮成熟飯的重要性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路西北(二)第二百二十九章 廬州後遺症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七十三章 語不驚人誓不休第九十三章 大生產第四十一章 奪門之變(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成化年西北大 饑荒第一百十五章 千瘡百孔(二)第三十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上)第六章 碰到個大官第二百三十九章 第一次對陣第八十六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上)第一百零三章 爲家族而活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九十一章 平安伯第一百六十九章 笑死人的筵講(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夜宿桃花岕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成化年西北大 饑荒第三十七章 辦私塾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八十一章 朝堂驚譁第六十八章 兩宮尊號之爭第七十三章 語不驚人誓不休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風波引出驚天之語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一百七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三)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五十七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五)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廷中的混亂第二百零七章 規劃很重要第十五章 詩會百態(三)第一百十章 浮生若夢,爲歡幾何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二百零三章 宦官不全是反面角色(下)第七十六章 萬貴妃後宮弄權,章子俊被貶回家第七十章 皇上廢后第二百三十四章 練軍備戰第五十四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二)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第十八章 詩會百態(六)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六十三章 事情鬧大了(下)第八章 景泰元年第八十八章 硬着頭皮做醫生第二百三十二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一百四十九章 用歪招收買人心第一百十四章 千瘡百孔(一)第二百三十七章 尹龍之獄第一百九十七章 理學之爭(上)第五十三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一)第一百十八章 千瘡百孔(五)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第一百十五章 千瘡百孔(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一百六十四章 腐朽生活第一百九十七章 理學之爭(上)第二百零四章 大明邊關,明長城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路西北(一)第一百十章 浮生若夢,爲歡幾何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一百二十章 千瘡百孔(七)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二百零七章 規劃很重要第一百五十二章 京城幺蛾子(上)
第二百十二章 神木被困(上)第十六章 詩會百態(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麒麟山上的太湖強盜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十七章 詩會百態(五)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一百六十四章 腐朽生活第二百四十一章 交戰(中)第一百零三章 爲家族而活第二百四十章 交戰(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路西北(九)第二百四十章 交戰(上)第一百十七章 千瘡百孔(四)第二百四十二章 交戰(下)第二百四十章 交戰(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三十九章 偶遇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一百五十章 有人狀告章子俊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五十二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下)第二百零二章 宦官不全是反面角色(上)第一百三十章 香消玉隕第六十二章 事情鬧大了(上)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一百八十章 改進火 槍第一百十二章 生米煮成熟飯的重要性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路西北(二)第二百二十九章 廬州後遺症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七十三章 語不驚人誓不休第九十三章 大生產第四十一章 奪門之變(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成化年西北大 饑荒第一百十五章 千瘡百孔(二)第三十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上)第六章 碰到個大官第二百三十九章 第一次對陣第八十六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上)第一百零三章 爲家族而活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九十一章 平安伯第一百六十九章 笑死人的筵講(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夜宿桃花岕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成化年西北大 饑荒第三十七章 辦私塾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八十一章 朝堂驚譁第六十八章 兩宮尊號之爭第七十三章 語不驚人誓不休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風波引出驚天之語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一百七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三)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五十七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五)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廷中的混亂第二百零七章 規劃很重要第十五章 詩會百態(三)第一百十章 浮生若夢,爲歡幾何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二百零三章 宦官不全是反面角色(下)第七十六章 萬貴妃後宮弄權,章子俊被貶回家第七十章 皇上廢后第二百三十四章 練軍備戰第五十四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二)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第十八章 詩會百態(六)第一百四十八章 摟錢搞福利第六十三章 事情鬧大了(下)第八章 景泰元年第八十八章 硬着頭皮做醫生第二百三十二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一百零九章 勝芳城瘟疫(六)一百四十九章 用歪招收買人心第一百十四章 千瘡百孔(一)第二百三十七章 尹龍之獄第一百九十七章 理學之爭(上)第五十三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一)第一百十八章 千瘡百孔(五)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第一百十五章 千瘡百孔(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一百六十四章 腐朽生活第一百九十七章 理學之爭(上)第二百零四章 大明邊關,明長城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路西北(一)第一百十章 浮生若夢,爲歡幾何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一百二十章 千瘡百孔(七)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二百零七章 規劃很重要第一百五十二章 京城幺蛾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