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上任後的騷操作(下)

最低的莫過於朱元璋統治時期了,朱元璋不得不說是個摳門的君主,給自己的官員俸祿非常的低,明朝會有那麼多的貪污腐敗和朱元璋的摳門脫不了關係,正是因爲工資太微薄,導致很多官員入不敷出,這時候就不得不找一些其他的收入。但是爲什麼明朝要給自己的官員這麼少的俸祿呢?

朱元璋自己本身就是一個乞丐,對於他來說對於貪官可以說是恨之入骨,所以覺得作爲一個官員如果給過多的物質保障只會帶來奢靡之風,官員們的工資只需要能夠解決溫飽的問題就足夠了。從一開始就制定了低薪養官的政策,對於官員來說工資只能解決溫飽問題,想幹其他事情沒錢,所以導致貪污問題更加嚴重。

隨後又出臺了嚴厲的反貪令法,貪五十兩銀以上剝皮實草,想用這樣嚴酷的刑罰來阻止貪官。

自漢朝以來,歷代王朝都實行“厚祿制”,也就是說官員工資待遇非常高,特別是到宋朝時達到頂峰。然而,從元朝開始推行“薄俸制”,特別是在明朝時期尤爲明顯。洪武四年,朱元璋首次制定各級官員的工資標準,之後又進行了兩次調整,到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將各級官員的俸祿定爲“永制”。

正是因爲這些制度的改革讓明朝的官員日子一日比一日難,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和明朝比,能將官員們的薪水壓得這麼低,工資低到什麼程度,可能有時候連吃飽飯都是一個問題。在明朝,如果你辭去官位回家養老,連自己的路費都出不起。

這話可不是瞎說,有記載,比如洪武初年,朱元璋設立通政司,專門負責收受、檢查內外奏章、申訴文書的機構,並任命曾秉正爲通政使。按照明朝的官制,通政使是正三品官員,而且是皇帝的耳目,位高權重。曾秉正就是一個愣頭青,也可以說是鏹骨頭,幾年後,爲人耿直的曾秉正得罪了皇帝,被罷官回鄉。

曾秉正是江西南昌人,距離南京有一段距離,居家回鄉還是需要一筆路費的,但沒想到曾秉正居然拿不出這筆錢!實在是沒有別的辦法了,曾秉正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爲了籌措路費,把自己的親生女兒賣掉了,“貧不能歸,鬻其四歲女”。朱元璋聽到這個消息,非但沒有同情,反而將曾秉正處以宮刑。

還有一個例子,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擔任的最高職務是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是正二品的高官。1587年,海瑞病死後,副手僉都御史王用汲前來弔唁,發現海瑞家“葛幃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棺材都買不起。王用汲深受感動,和同事湊錢,“醵金爲斂”。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市舶司副使羅倫,家裡十分貧苦,來客人時,妻子要去鄰居家借米。廣西道御史劉準的工資太低,養不起妻兒,於是向同事、上司們借錢借米,後來劉準病死,家裡根本還不起。還比如山西巡撫秦鉉爲封疆大吏,自己的妻兒老小居然經常吃不飽。在明朝,清官大多是這樣情況。

明代的官員經常得不到工資,一個正常的一品大員,一年的收入居然只有不到200兩銀子。底層的官員月薪基本上是一吊錢,一斤胡椒,甚至還有一袋棉花就解決了。這樣的背景之下,明代的官員可謂是窮到了極致,而且朝廷的收入也可謂是非常的低。如果把它與宋朝的經濟進行對比的話,會發現很大的問題,宋朝一個看門的官員,一個月的收入也能夠達到1萬到2萬左右,而且一個6品以上的官員,月收入都能達到20萬。

堂堂的大明王朝據記載,至少有2億兩白銀流入到了明朝,爲何就是這麼的貧窮,根本留不下錢財,而這些錢財都去哪了呢?原來那些錢財都流入到了一些其他的地方,整個明代的經濟早就已經出現了某種畸形的變化。

第一個流入的方向就是底層的富商大賈,雖說朱元璋當年就已經規定了,商人不允許干預政治,商人不允許穿綾羅綢緞,但是明代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現象,而且明代的紡織業大規模的興起,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很多產業逐漸被商人所壟斷,而且把大量的農民進行轉化,讓他們由自耕農變成了佃戶,更爲重要的是這些商人,大規模的收斂錢財,避開了商業稅,避開了農業稅,與官府勾結大規模的賺取利益,從最開始的鹽鐵酒,朝廷的專營到後來的官府與商人的合作,到後來商人大規模的侵吞公款,導致財富流入到了商人這邊。

第二個流向就是官員們。明代官員的俸祿低得可憐,可是絕對不會讓自己過苦日子的,以當年蘇鬆浙的棉紡織爲例,官員們瘋狂的與商人勾結,通過吃回扣,還有各種免稅進行利益分割的做法,結果在嘉靖年間,200萬匹絲綢居然有100萬匹被官員們給私吞。而且除了絲綢以外,各個地方的鹽稅鐵稅還有茶葉稅,大部分都被官員一層一層的給吞了,最後整個明朝收到的茶葉稅只有區區五十兩,沒錯,就是五十兩。

第三個流向就是那些所謂的貴族還有王爺們。雖然官員與商人們大規模的攫取利益,但是朝廷的財政稅收根本還是在土地稅上,因此只要土地能夠收上稅來大明王朝其實還是有錢的。但悲哀的是,土地稅和農業稅其實早就已經被各地分封的王爺與貴族們給瓜分了。

而且分封在外的王爺吃飽喝足沒什麼追求,剩下的就是生孩子,這些孩子到了成年又成了貴族,所以大規模的兼併土地,而只要是屬於他們的土地就不需要繳稅,朝廷能夠收到的稅收越來越少,而老百姓的負擔卻越來越重。更爲重要的是,當年朱元璋規定,各個地方王爺們有着很高的收入待遇,隨後大部分的地方賦稅其實要交出至少40%給當地的那些王爺們,他們個個富得流油,而朝廷卻實在沒有什麼錢。

對於這些章子俊門清,明朝只會越來越窮,不想點辦法根本就活不去奈何。

“這個,這個下官到是有一個能光明正大賺錢的法子,不知林大人有沒有興趣?”章子俊拋出了第二個甕。

林編修一聽還有這等好事,何不快說,可是章子俊一聲嘆氣道:“下官這個賺錢的法子,要得到陳大人的首肯才行啊。”

林編修問道:“賢弟是說內閣陳文陳大人?”

章子俊回道:“然也!”

陳文,英宗正統元年一甲第二名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景泰二年,陳文升任雲南右布政使。

當時雲南作爲貴州戰事的後方,需供給貴州的軍隊,雲南百姓忙於生產,無暇運輸,陳文命令商人商隊代爲輸送,運費由百姓集資,百姓皆拍手稱快。並清償了官員被剋扣的俸祿,整頓作爲銀產地的雲南的採銀行業,整理白銀貿易。一時間雲南政通人和,陳文因此聲名鵲起。

英宗奪門復位之後,即召陳文入京理事,在內閣首輔李賢及王翱等重臣推薦下, 擔任禮部右侍郎兼學士,進入內閣。

目前陳文進入內閣後,處處阻撓李賢施政,常說"我並非李賢推薦的人",意思是說,我跟李賢不是一路的,因李賢現在是首輔,陳文跟李賢懟上了,而章子俊想出賺錢的法子,要有陳文的同意才行,因爲當前翰林院是陳文任掌院,可是大家都知道章子俊是李賢一黨,可悲的是林編修是陳文一夥的人,可笑的是在賺錢有銀子的誘惑下,林編修拋開了這個問題不談,就說陳文大人那裡由老夫去說項,只要章檢討的辦法可行,什麼你一夥我一黨,全是一家人了,看來貧窮真把人給逼急了。

章子俊又道:“除了陳大人外,還要得到吳侍讀、劉侍讀的支持就能大功告成,吳侍讀哪裡林大人去說項,劉侍讀由下官去說。”隨即章子俊就在林編修耳邊私語起來。隨着林編修的臉色不斷地變化,一會皺眉、一會喜笑顏開,最後開懷大笑道:“賢弟啊,真要是能做到這一步,老夫全聽你的。”

得,又入甕了,誰說明朝人心險惡,做什麼事首先拋出好處,大家就會挺而走險,何況章子俊的想法是讓大家賺錢,人人有份,也不是挺而走險,而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買賣。

隨即,林編修就跟章子俊合計起來了,那麼章子俊到底出了什麼餿主意讓林編修如此看重,其實很簡單,利用翰林院的招牌,收集從洪武三年起實行“八股取士”後所有進士的文章。

再由翰林院刊印成冊賣書,從中就能得到銀錢,這樣做有幾點好處,其一能得到所有文人官員的擁護。在古代文人要出書首先是要有實力的,家境不富裕的人也出不起印書的銀。其二也符合朝廷提倡的科舉制度。大力提倡儒家道統和程朱理學,想要反對就是跟天下人作對。其三給翰林院創收,給大家發福利,除了這些,重要是翰林院出書有權威性,不是市面上那些書商隨便刊印的什麼《八股制藝盡在其中》《鄉試必讀》《一朝中舉要領》《八股制藝入門》等等亂七八槽的野書可比。

第二百三十五章 成化年西北大 饑荒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九十三章 大生產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一百三十二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下)第七十八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下)第二百十六章 廬州模式行不通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二十八章 榜下捉婿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風波引出驚天之語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一百零三章 爲家族而活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一百四十一章 新官上任第一案第六十八章 兩宮尊號之爭第一百二十七章 該規劃自己了第四章 土木之變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二百十一章 首戰走馬樑(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商輅致仕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一百七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明版水泥第三十一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中)第九十八章 築城爲了自保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一百九十章 一路西北(十)第一百十四章 千瘡百孔(一)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第一百九十五章 曲阜見聞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三十九章 偶遇第一百零二章 勝芳城械鬥(下)第九十五章 一炮糜爛十里第一百三十一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上)第九十一章 平安伯第一百十一章 歲數大了都喜歡做媒第一百九十七章 理學之爭(上)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三十二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下)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古人懂得感恩第二十七章 美好生活需要銀子第二十九章 案首過年第三十五章 這屆鄉試有人徇私第九十五章 一炮糜爛十里第十二章 明朝府試(下)第三十一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魯王府的往事第六章 碰到個大官第六十五章 門達弄權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一百四十九章 用歪招收買人心第二百十二章 神木被困(上)第二百零九章 首戰走馬樑(上)第二百十六章 廬州模式行不通第一百三十三章 前路(上)第七十四章 章子俊不幹了第二十三章 各奔前程第四十二章 不想做神棍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一百九十章 一路西北(十)第一百三十四章 前路(下)第五十六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四)第二百四十章 交戰(上)第七十八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下)第四十八章 上任後的騷操作(上)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一百六十四章 腐朽生活第一百九十二章 濟寧州第三章 瓦刺來襲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一路西北(八)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上)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一百二十三章 奢糜的世家生活第一百零六章 勝芳城瘟疫(三)第二百十六章 廬州模式行不通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二百二十七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十)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六十五章 門達弄權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六十九章 這樣的日子第八十六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上)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五十六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四)
第二百三十五章 成化年西北大 饑荒第一百五十七章 全部拉下水第九十三章 大生產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一百三十二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下)第七十八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下)第二百十六章 廬州模式行不通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二十八章 榜下捉婿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風波引出驚天之語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一百零三章 爲家族而活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一百四十一章 新官上任第一案第六十八章 兩宮尊號之爭第一百二十七章 該規劃自己了第四章 土木之變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二百十一章 首戰走馬樑(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商輅致仕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一百七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明版水泥第三十一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中)第九十八章 築城爲了自保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一百九十章 一路西北(十)第一百十四章 千瘡百孔(一)第五十章 文人的心思看不懂第一百九十五章 曲阜見聞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七十七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上)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第三十九章 偶遇第一百零二章 勝芳城械鬥(下)第九十五章 一炮糜爛十里第一百三十一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上)第九十一章 平安伯第一百十一章 歲數大了都喜歡做媒第一百九十七章 理學之爭(上)第十九章 詩會百態(七)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三十二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下)第一百零五章 勝芳城瘟疫(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古人懂得感恩第二十七章 美好生活需要銀子第二十九章 案首過年第三十五章 這屆鄉試有人徇私第九十五章 一炮糜爛十里第十二章 明朝府試(下)第三十一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魯王府的往事第六章 碰到個大官第六十五章 門達弄權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一百四十九章 用歪招收買人心第二百十二章 神木被困(上)第二百零九章 首戰走馬樑(上)第二百十六章 廬州模式行不通第一百三十三章 前路(上)第七十四章 章子俊不幹了第二十三章 各奔前程第四十二章 不想做神棍第二百三十章 綏德知府郝淵之第一百九十章 一路西北(十)第一百三十四章 前路(下)第五十六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四)第二百四十章 交戰(上)第七十八章 觀念不同,理念就不同(下)第四十八章 上任後的騷操作(上)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一百六十四章 腐朽生活第一百九十二章 濟寧州第三章 瓦刺來襲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一路西北(八)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上)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一百二十三章 奢糜的世家生活第一百零六章 勝芳城瘟疫(三)第二百十六章 廬州模式行不通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二百二十七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十)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路西北(七)第三十三章 徭役猛如虎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六十五章 門達弄權第一百三十七章 裝做不知道第六十九章 這樣的日子第八十六章 小人物亡命天涯(上)第一百七十三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四)第一百六十二章 百姓苦逼生活從稅開始(上)第五十六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