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

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

看他如此辛苦,李承幹向身邊的內侍吩咐道:“你們幾個去幫幫他。”

餘下幾個內侍衛也腳步匆匆地走入雨中,幫着一起擡箱子。

“陛下。”

李承幹側目看去,見到舅爺,又笑道:“舅爺,坐吧。”

高士廉坐在一旁道:“你說你如今是皇帝,伱知道你的社稷是什麼模樣的嗎?”

“孫兒的社稷應該是將士們想着如何開疆擴土,別看他們現在都老老實實留在長安,他們心早就飛到蔥嶺去了,別以爲朕不知道,他們暗地裡派人去蔥嶺查探,有薛仁貴,王玄策,裴行儉收買了幾個商賈,去打探消息。”

李承幹思量了片刻,又道:“有人說現在洛陽與關中的生產已到了瓶頸,人口與生產力已到了極限,其實孫兒不這麼認爲,生產方式還能再簡化,生產模式還能再改善,如今遠沒有到瓶頸。”

再想了想又道:“需要種田的州府要大力耕種,再管一管河道運輸,看看是否有治水的必要,再讓人去查查鹽,把海水儘可能變成可以吃的鹽。”

“孫兒要做的事有很多,以前還是太子的時候就習慣了規劃,每隔三年做一個規劃,在施行過程中做一個調整,總覺得做得不夠好,但總不會比以前更差吧。”

“再將中原劃分成幾個區域,貿易,耕種,作坊,可能會造成一些地方富裕,某些地方會很貧瘠,治國嘛!總有人覺得皇帝是昏君的,也總有人說皇帝是聖明的,當皇帝可能不覺得累,但皇帝的臣子多半會很累的。”

言罷,李承幹再回頭看去,舅爺不知道什麼時候閉着眼,身體放鬆地躺着。

看着舅爺的呼吸起伏,李承幹給他老人家蓋上一條毯子,而後拿起一卷書坐在一旁看着。

“陛下,有辭官奏章。”

李承幹隨意吩咐道:“讓吏部去處置。”

“陛下,吏部的人說這件事最好讓陛下知道,說是張玄弼的兒子。”

這雨水也沒有要停下來的架勢,李承幹拿過辭官的奏章看了一眼,輕描淡寫道:“辭了就辭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喏!”

長安城內,李治與李慎正看着張柬之狼吞虎嚥吃着飯。

“柬之兄你考了這麼多年,好不容易進士及第了,怎麼又忽然辭官了?”

張柬之吃着湯餅,吸了吸鼻子道:“朝中不能施展我的才華。”

李治忽然一笑,“你心氣是有多高,這朝堂還不夠你施展才能的?”

張柬之捧起碗喝下一口湯水,痛快地長出一口氣,又道:“志不在此。”

李治抱臂站在一旁,本想着剛得到皇兄交代的圖紙去找工匠,聽說張柬之辭官了,還以爲他又受什麼打擊了,過來一看他的心情好像也挺好的,現在還能大吃大喝。

李慎又勸道:“爲了科舉及第,你熬了四年,去西域支教又苦熬兩年,現在回來在朝中任職了,你又辭官了,你爲了什麼啊,你對得起你爹嗎?”

張柬之又道:“晉王,紀王你們不在朝中任職,你們不知道現在朝中的才俊有多少?我的才能在他們面前當真不值一提,我就是一個庸碌的人。”

三人正說着話,吏部的官吏就來了,來詢問張柬之辭官的事由。

見來人是杜正倫,李治詫異道:“杜御史,在吏部任職了?”

“下官如今任職吏部侍郎,也算是升遷了。”杜正倫感慨着,是因現在的陛下覺得哪裡缺人,去哪裡替上。

可能是多年前,陛下還是太子的時候有所得罪,現在一年往往要調任一兩次。

再者說朝中像自己這樣的全才,在六部各處都能任職的人也不多。

杜正倫當即坐下,問道:“張柬之?”

“正是在下。”

杜正倫遞上一份奏章,道:“你的辭官吏部準了,陛下批覆了,不過按照吏部的流程,每一個辭官的官吏都要由吏部來問清楚緣由。”

張柬之不解道:“朝中什麼時候有這種章程了?”

杜正倫笑着道:“說我們吏部的人是六親不認的,都是謠言。”

張柬之自語道:“是嗎?”

“其實我們吏部還是很關心朝臣的。”杜正倫鋪開一張紙,而後提筆道:“問你幾句話,你如實回答。”

“喏。”

李治與李慎走到了食肆外,不多時狄仁傑也趕來了,問道:“他辭官了?”

李治頷首道:“這個混賬東西,多半要被他爹打死了。”

李慎擔憂道:“要不,我們去攔着張玄弼?”

食肆內的幾句問話結束了,杜正倫將這些話語記下來之後,便滿足離開了。

等張柬之走出來,李治後背靠着牆而站,問道:“怎麼?你現在打算和以前一樣胡混?”

張柬之道:“自有去處。”

言罷,他給了衆人一個十分高深的背影離開了。

李治道:“慎弟,準備一些治傷的膏藥。”

“喏。”

當天夜裡,張柬之被他爹打得很慘很慘。

直到張玄弼都打不動了,他指着這個兒子道:“爲父老了,都打不動你了?”

張柬之趴在桌上,道:“多打幾下,你要是老死了再也打不了了,來!多打打!”

聽到兒子挑釁般的話語,鬚髮花白的張玄弼大口出着氣,丟了手中的鞭子,坐下來撫着心口,大口呼吸着。

張柬之也重新站起身,走得一瘸一拐的,又道:“真想你多打幾下。”

張玄弼老臉因勞累有些泛紅,又道:“你要辭官爲何不與爲父說!”

“我在朝中任職典儀,無非就是一些遞送文書,抄錄文書的事,朝中的有能力的臣子很多,不缺我一個,我與他們相比,差之千里。”

張玄弼的呼吸平順了許多。

“我要繼續去支教,只有支教的時候,我才覺得我所做的事是有意義的,老貨,告辭了。”

第二天,張柬之就來到了崇文館。

盧照鄰接見了他,詢問道:“還想來崇文館任職?”

張柬之搖頭道:“什麼地方缺少支教夫子,我去支教。”

“你辭官就是爲了支教?”

“我是個庸才,不像你們這些人一個個才學了得,才能出衆。”

盧照鄰從一旁拿出一份名冊,道:“今年給各州的名額都滿了。”

張柬之忙拿過名冊,自己也看了一眼道:“怎麼可能?朝中的人手再充足,崇文館的支教夫子肯定是不夠的。”

“柬之兄有所不知,今年來崇文館任職的支教夫子有兩千人,科舉之後或許還有更多,你若早兩個月前來,多半還是有名額的。”

“這……”張柬之撓了撓後腦勺,先前辭官的果斷氣魄當場沒了,他一遍遍的翻看名冊,確認真的沒名額了,他頹廢地坐下來,雙手抓着後腦,十分懊惱地道:“我裝什麼!我早知不辭官了……”

“咳咳……”盧照鄰知道這個張柬之的傳聞,也覺得此刻挺尷尬的,又道:“不過,倒是有一個地方缺少夫子。”

張柬之豁然擡頭,“哪裡?”

盧照鄰又從書架上拿出一份名冊,解釋道:“在渭南縣新建了一處學舍,那裡是給十二歲到十三歲的學子講課的,多數都是較爲貼近朝中的學識,本來朝中想安排京兆府的官吏過去教書,但京兆府一直拿不出來人手,需要有個人替上。”

張柬之拍案道:“我去。”

“慢着。”盧照鄰又道:“給他們教書需要了解京兆府,並且要熟悉關中的辦事流程,這些孩子往後也不是入朝爲官的,而是要在各縣下轄的各鄉走動的,屬於京兆府外的官吏,多數都是不良人的孩子,你也知道不良人需要立功才能恢復良籍,但他們的孩子不能……”

“我去!”

張柬之再一次大聲道。

盧照鄰嘆道:“你考慮好了?”

張柬之重重點頭。

盧照鄰思忖了片刻,拿出一份契約,道:“寫下名字,畫押。”

又見對方連看都不看,當即寫下名字,咬破手指畫押,盧照鄰心中莫名有種不安的感覺,再道:“吏部將學堂稱爲街道府,維持各縣平穩,處置鄉里矛盾,教出來的孩子都是爲京兆府差遣。”

言罷,盧照鄰雙手捧下一迭冊子,道:“這些都是編寫的要領,你拿去吧,明天就去藍田縣任職,試用一月,若京兆府過問後覺得不滿意,隨時替換。”

“喏。”

張柬之捧着一堆書走出了崇文館,走在朱雀大街上,找了一個沒人的街角,盤腿坐下來,翻看着這些書。

看到的都是京兆府歷年來所面對的治理問題,他琢磨着看了良久,又將這些書捧起來。

雨水剛停歇,科舉還未開始,這場穀雨下了三天才停。

狄仁傑坐在京兆府內,正在看着文書,卻見眼前的陽光被人影擋住,又見到一迭書放在了面前,擡頭看去見到了一臉笑容的張柬之。

“沒被你爹打死?”

張柬之道:“我要去教書了。”

“支教?”

“昭甫去西域了,只能找你幫忙,你也是在京兆府長大的。”

狄仁傑放下手中的卷宗,道:“何事?”

張柬之重重拍了拍眼前的這迭書。

看到書中的內容,狄仁傑就知道了這個張柬之要去做什麼,這事的確空懸了很久。

如此,狄仁傑幫着張柬之解釋京兆府的章程。

就這麼講了一夜,天剛亮的時候他就去了藍田縣。

藍田縣位於關中的東南,與灞橋相鄰,北面接驪山,又靠近渭南,是關中渭南,高陵,涇陽,渭北幾個大縣並立的關中五縣之一。

而藍田縣的位置很重要,是三輔要衝之地,位於關中通往洛陽的東南要道上。

張柬之提着一袋子書,拿着崇文館的文書來到藍田縣的縣衙,在這裡任職主簿的是一個叫袁公瑜的年輕人。

確認了對方的來意之後,袁公瑜領着人來到了街道府,解釋道:“孩子們要到午時纔來,在這裡有你的住處,任職期間可以住在這裡。”

言罷,這個主簿就離開了。

街道府的門匾像是新掛上的,張柬之走入這個小院,意識到這裡就將是我發光發熱的地方。

到了午時,果然來了一羣孩子,他們都是半大小子,十歲左右的模樣,因他們的父輩都是不良人,這些孩子坐在這裡就帶着一些痞氣。

張柬之細細數了數人數,大概有五十人的模樣,又道:“你們聽好了,從此以後我就是你們的夫子,從今以後你們就在這裡讀書。”

“讀書有什麼用,我們又不能爲官!”

張柬之重重一拍桌案道:“誰說讀書就一定要爲官了,你們若目不識丁,將來出去連名字都不會寫。”

“他們讀書可以爲官,我們是不良人不能爲官的。”

“對呀,我爹給京兆府辦事,京兆府的人說了,想要還良籍還要立功,不如進衛府將來還能殺敵立功。”

“對!我們在這裡讀書有什麼用?”

……

聽孩子們議論紛紛,張柬之也頹廢地坐了下來,低聲道:“其實我也當不好官。”

見一羣孩子停下了話語,他與這些孩子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張柬之道:“我爹還是大儒的弟子,我身爲他兒子真是沒出息。”

不知爲何,張柬之忽然發現自己與這羣孩子很能相處,而這些孩子的爹都是不良人,經常爲京兆府辦事。

張柬之發現,根本不用教他們那些辦事章程,他們自己對京兆府的種種事都很瞭解。

先前請教狄仁傑的問題,根本用不上了。

只要教他們讀書識字,倒也足矣。

當長安城的科舉再一次開考的時候,張柬之也在藍田縣開始了教書,與這些孩子相處得也不錯。

一個當不好官的夫子,與一羣不能當官的不良孩,莫名的投機。

這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張柬之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平凡的人,力所能及的教書,他不能與狄仁傑,裴炎,王九思,盧照鄰比肩,認識到了自己的平凡,就平凡的活着。

皇宮內,李承幹看着稚奴讓人送來的新圖紙,耳邊聽着杜正倫的稟報,神色平靜,用尋常的語氣道:“既然張柬之適合在那裡任職,往後……這件事就交給他辦。”

陛下本不會對張柬之這麼在意的,是因張柬之如今所在的位置很重要,對京兆府來說將來的人要在京兆府爲官,都要經過張柬之的培訓。

只有張柬之他自己還不知,得到這個位置有多麼幸運。

杜正倫告退走到殿外,心中有了結論,老天真的很眷顧傻子。

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第34章 儲君心事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第102章 科舉揭榜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第70章 家事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207.第207章 演武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第556章 乾慶十五年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第41章 大勝而歸423.第423章 江邊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137章 波斯奇物79.第79章 家宴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161章 監察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554章 無底洞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340.第340章 爲過去,也爲將來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第533章 冬至大壽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第62章 對錯第3章 太子講故事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304.第304章 寒冬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第12章 等暖風來371.第371章 虎牢關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337.第337章 “奇觀”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6章 小女徐慧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270.第270章 新家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463.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第525章 塞人騎兵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542章 再遇玄奘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554章 無底洞第163章 杖責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
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第34章 儲君心事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第102章 科舉揭榜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第70章 家事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207.第207章 演武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第556章 乾慶十五年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第41章 大勝而歸423.第423章 江邊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137章 波斯奇物79.第79章 家宴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161章 監察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554章 無底洞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340.第340章 爲過去,也爲將來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第533章 冬至大壽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第62章 對錯第3章 太子講故事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304.第304章 寒冬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第12章 等暖風來371.第371章 虎牢關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337.第337章 “奇觀”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6章 小女徐慧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270.第270章 新家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463.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第525章 塞人騎兵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542章 再遇玄奘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554章 無底洞第163章 杖責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