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

張文仲又嚮應公說了之後的生活注意事項,心中也清楚這位老人家年事已高,多半不在意生死了。

離開涇陽縣之後,張文仲回到了長安,就要急匆匆入宮去面見陛下,就見到了也同樣纔來到長安的李義府。

對方是駕着馬車而來的,只是多看了一眼,張文仲便自顧自走入城中。

每當科舉的時日,長安城都會比以往安靜,就連朱雀大街上原本應該叫賣的商販,也都拉着貨物,不再大聲呼喊。

酒肆內,也沒了鬧事的醉漢,也沒人大聲喧譁,所有人的情緒都被留在了這一次科舉考試結束的時候。

一駕馬車停在了長安城前,李義府從車轅上下來,隨着下來的還有一對母子,正是駱賓王與駱母。

這孩子仰望着長安城的城門,道:“老師,這長安城好大呀。”

李義府穿着官服,留着短鬚,道:“你將來要入仕,這就是你人生最光輝的地方。”

駱賓王問道:“學生敢問老師的人生,最光輝的時候也在長安?”

李義府搖頭道:“不在這裡,在河西走廊。”

這一次是來長安城,是收到御史臺的文書,待與朝中稟報了事宜之後,再回揚州。

其實也是特意安排的,想讓駱賓王來看看科舉的盛況。

駱賓王走累了,也沒有走到朱雀大街的盡頭。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終於見到了朱雀門前的隊伍,那是一個個排着長隊的學子。

十一歲的駱賓王望着遠處的排隊學子,心中嚮往,他好似看到了以後的自己,也會站在這個隊伍中。

朱雀門前,王九思排在隊伍後,準備依次進入朱雀門。

正在排着隊伍,只見一箇中年人朝着自己走來。

王九思注意到了來人,沒有言語,就這麼盯着。

來人穿着官服,待來到王九思身邊,問道:“你怎麼來長安科舉了?”

眼前這個人,就是自己的父親王德真,其實來了長安之後,才得知這個父親在吏部任職吏部郎中,是五品官吏。

王九思低聲道:“我靠自己科舉,不用與你說。”

王德真欲言又止,只見兒子已走入了朱雀門,進入了科舉考場,心中多有愧疚,這麼多年疏忽了家人,現在兒子找來了,好像也不認自己了。

皇城內,一排排學子排列着,站在桌前,等着一聲令下就可以答卷。

這一次科舉的人數有一萬六千人,是自貞觀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考試,考試的學子從朱雀門一直排列到了承天門,如果坐在最前排,就能夠看到承天門後方的太極殿吧。

王九思心中這麼思量着,而後在朝中文吏的帶領下來到自己的位置邊。

剛站定,王九思才發現一旁的人是長安城享有盛譽的才子張柬之。

對方看似鎮定自若,額前已有了不少汗水,就算是連續三年參加科舉的人物,也很緊張。

後方越來越多的學子走入皇城中,待王九思回頭看去,身後是嗚嗚泱泱一大片的人,他們整齊站着,寂靜無聲。

今天朝中特地停了國事,朝中的官吏也騰出了位置,給諸多學子參加科舉。

一萬餘人整齊排列在皇城中,甚至圍繞了一個個官衙分成了幾片。

每年科舉,李承幹都會在城頭上,看着科舉順利開始。

這一次站在城頭上,場面更加的龐大,也更加的肅穆,皇城中守備森嚴,一個個監考的文官也站在這個龐大的如棋盤的考場中。

工部尚書徐孝德站在一旁,道:“陛下,來年恐怕要興建考場,今年皇城內幾經調整之後,才能容下如此多的學子。”

李承幹目光看着一個個的學子,道:“工部先擬定章程。”

“喏。”徐孝德剛應聲,又道:“陛下,其實朝中也議論過,將學子們分批考試。”

“朕知道。”

徐孝德頷首,退到一旁不語,與岑文本站在一起。

誠如陛下所言,但還是堅持一次一場,考完即止,這也是陛下要求的。

今天的天氣很晴朗,站在位置上的裴炎也稍稍擡頭,他見到了站在承天門城牆上的人,雖說相隔很遠,只能隱約看到身形,那他是不是傳說中的那位新帝呢?

聽說以前的承天門並沒有這麼高大,經過現在新帝讓人又修建之後,承天門又高了一丈,寬了五尺。

一個時辰之後,當所有的學子依次站定,一聲鐘聲響起,所有的學子當即坐下,開始了考試。

李承幹站在城門前,又看了片刻,便下了城牆。

今年的科舉很漫長,從午時一直到傍晚時分才結束第一場。

狄仁傑終於完成了考卷上的內容,他拿着考卷交給了考官之後,回頭看去,見到了有學子三三兩兩離開。

“可以離開了。”

聽到考官的話語,狄仁傑這纔回了回神,轉身走出考場。

這一次的科舉依舊是糊名的,狄仁傑默不作聲在一旁文吏的目光下,一步步離開。

待來到朱雀門外,狄仁傑見到了晉王與紀王。

李治一手搭在他的肩膀,道:“考得如何?”

狄仁傑蹙眉道:“今年的科舉題目很難,尤其是一篇論述教與民的策論,還要闡述未來數年的要領,當真是費盡心力。”

李慎望向朱雀門,道:“柬之兄還沒出來嗎?”

李治笑呵呵道:“平日裡不好好看書,不好好學,多半是寫不出來了。”

眼看天色已近黃昏,科舉考場上學子越來越少,絕大多數已答卷完畢了。

對絕大多數的學子來說,這一次的科舉試題前所未有地難,甚至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朝中會將治理問題,如此直白地放在考卷上,這大概是丞相之才,才能答的題吧。

在狄仁傑認爲所謂的教與民,可以用很古典的方式來回答,畢竟只要你通讀史書,也能夠做出總結與論證的。

可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對大唐未來,也可以用現在京兆府與崇文館的之策來闡述。

不多時最後一撥考試的學子出來了,狄仁傑見到了裴炎,也見到了盧照鄰。

這兩人走出考場後,便去了各自的住處。

衆多學子也都是身心疲憊,張柬之走出來之後,便坐在了地上,他擦了擦額頭的汗水,道:“好難。”

一起走出來的還有王九思,顏昭甫。

朱雀大街上又重新熱鬧了起來,人們紛紛慶賀這一次的科舉。

今年的科舉一共分三場,接連三天,數年的苦讀就在這三天的考試中了。

狄仁傑帶着晉王與紀王,還有張柬之回到家中。

推開家門便聽到了家母與父親的呵斥,這是家裡經常發生的事,狄仁傑也習以爲常了。

見狀,李治低聲道:“你娘也太兇悍了。”

狄仁傑請着三人進了院子,解釋道:“自從爺爺過世之後,家母就一直責備家父。”

李慎好奇問道:“爲何呢?”

狄仁傑又道:“當年家父奉爺爺之命來長安爲官,當時溫彥博老先生沒有答應舉薦,之後爺爺過世了,家父也沒有在爺爺身邊,還是家母戴孝來長安,告知了家父。”

“其實家母長年這麼做也是爲了家父好,其一有了家母的責備,也就沒人會說家父不孝,只是子在外不知父,其二,爲了管束家父,心有愧疚平日裡簡樸度日,其三……家父過得太好了,反而會有人議論的。”

言罷,狄仁傑領着三人已到了父母面前。

狄知遜行禮道:“晉王殿下,紀王殿下。”

狄仁傑道:“娘,孩兒帶晉王與紀王來家裡了,多準備一些飯菜。”

“知道了,知道了。”狄母看着幾個孩子,笑盈盈地去忙活。

幾人坐下來,張柬之詢問着狄仁傑是如何作答的。

狄仁傑道:“我用的都是京兆府的學識,老師平日裡教導了許多,對我來說也不是太難。”

張柬之頷首道:“我通讀史書,多半也不會錯的。”

李治道:“柬之,你準備落榜吧。”

張柬之垂頭喪氣道:“此番要是再落榜,在下恐怕不能與晉王,還有紀王一起玩鬧了。”

李慎從袖子裡拿出一顆橘子,一邊剝着吃着,道:“其實你若是科舉及第了,也不能與我們這般玩了,因你要支教兩年,即便不用支教,也要去各地的衛府鍛鍊兩年。”

聞言,張柬之不屑道:“六年都過來了,這兩年算得了什麼。”

李慎將剝開的橘子分給狄仁傑與李治,“這是關中種出來的橘子,司農寺讓人種出來的,很酸。”

狄仁傑吃了一口,的確酸得臉色一苦,只有紀王殿下吃得似乎津津有味。

李治低聲:“慎弟自小喜歡吃橘子,一吃就能吃一大籃子。”

李慎點頭道:“正是,皇兄知道弟弟愛吃橘子,還特意讓人在蜀中種了一片橘子樹,我每年都吃不完。”

紀王說的皇兄自然就是現在的陛下。

其實陛下對晉王與紀王都很好,除了管束嚴格一些,想要什麼都會給予,不論是弟弟妹妹,就連東陽公主要建設一個大醫院,陛下一給就是三千畝地的公主封地。

還有晉王要造東西,並給了晉王許多工匠,都是少府監手藝極好的工匠。

幾人用了晚飯之後,晉王與紀王就也回了王府,張柬之也回了家。

只不過在這天夜裡,京兆府杜氏的宅邸內。

杜荷看着兄長杜構道:“現在可以將書捐給崇文館了。”

杜構搖頭道:“華陰縣的楊氏也未將書籍交給崇文館。”

杜荷勸道:“兄長,如今朝中政令都已下了。”

看着這個弟弟,杜構冷着臉道:“我是你的兄長!也是這杜家的家主,不用你來告訴老夫。”

杜荷稍稍退後一步,道:“兄長,今時不同往日了。”

“你也知今時不同往日,當年從商可將京兆杜氏的臉面放在眼裡?”

杜荷氣得直接掀翻了桌子。

杜構氣得哆嗦,指着這個弟弟道:“來年你就與弘農楊氏成婚。”

杜荷低聲道:“我有喜歡的人了,不用你指點。”

一旁還有杜家的子弟勸道:“杜荷公子,長兄如父……”

杜荷一揮衣袖,推開了左右的人,回頭看向杜構道:“我京兆杜氏也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的。”

言罷,杜荷就離開了。

杜構氣得打砸着眼前的東西。

杜荷連夜離開了長安城,他來到渭南縣以西的一片樓宇中,這裡正在修建着技術院。

月光照在這片樓宇上,顯得很靜謐,也讓杜荷的心安靜了很多。

“聽說你和杜家又翻臉了?”

聽到身後的話語聲,杜荷忽然自嘲一笑道:“經歷的事不一樣,成見也就不一樣,兄長對我一直成見。”

“那是他迂腐。”

身後那女子的話語聲很好聽,至少杜荷覺得這是世上最好聽的話語聲。

她又道:“不說大唐的百年之計,未來數年間,將來的生產建設,都會以這裡爲中心。”

杜荷道:“但願。”

“但願?”那女子的話語聲多了幾分狐疑,道:“你花費了數年的心血纔將種子種下,未來這裡將會是最璀璨的地方,我不想因京兆杜氏,耽誤了這裡。”

杜荷回身,看着這個穿着一身男裝的女子道:“對你來說,這一切都很簡單。”

“不管是杜氏,還是這裡,對我來說要擺平這件事很簡單,甚至皇兄已在安排了。”

言罷,她翻身上馬道:“我回去了。”

隨着她策馬離開,一羣侍衛也跟着走了。

杜荷依舊望着這一片樓宇愣神不語。

皇宮內,李承幹正在看着書卷,這卷書又是郭駱駝送來的。

“陛下,太上皇有話送來。”

李承幹頷首道:“說。”

老內侍道:“說是長樂公主又去見杜荷了。”

李承幹又道:“父皇對朕的兄弟姐妹的私事這麼看重嗎?”

老內侍又是尷尬一笑。

李承乾道:“朕知道了,你早點休息吧。”

“喏。”

翌日,今天科舉要進行第二場考試,杜構剛送幾個京兆府杜氏的子弟去科舉,正要轉身離開,迎面就撞見了一個人。

“杜構,萊國公嫡子,承襲爵位的杜構公子?”

杜構警惕地看着來人,問道:“你是什麼人。”

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78.第78章 解氣?第128章 風波乍起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第326章 蘇亶家事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1.第1章 太子殿下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206.第206章 真話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301.第301章 親衛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57章 善終的老臣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第163章 杖責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第55章 認真的一箭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第86章 補貼與孝順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269.第269章 蘇勖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第37章 舅爺與舅舅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第17章 他要卷死孤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54章 臣來告老第18章 彪悍的早朝第27章 長安傳聞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第91章 及冠賀禮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314章 臘月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423.第423章 江邊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第325章 佳節第12章 等暖風來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第514章 驚蟄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73章 “肥羊”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116章 用心險惡337.第337章 “奇觀”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第23章 太子游長安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323章 新爺孫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
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78.第78章 解氣?第128章 風波乍起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第326章 蘇亶家事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1.第1章 太子殿下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206.第206章 真話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301.第301章 親衛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57章 善終的老臣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第163章 杖責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第55章 認真的一箭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第86章 補貼與孝順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269.第269章 蘇勖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第37章 舅爺與舅舅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第17章 他要卷死孤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54章 臣來告老第18章 彪悍的早朝第27章 長安傳聞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第91章 及冠賀禮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314章 臘月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423.第423章 江邊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第325章 佳節第12章 等暖風來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第514章 驚蟄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73章 “肥羊”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116章 用心險惡337.第337章 “奇觀”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第23章 太子游長安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323章 新爺孫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