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

松贊干布依舊坐在宅院內,看着手中的書卷,沉默不言。

天地間很靜謐,駱賓王的個子高了許多,他有十三歲了。

李義府問道:“再有四年你就可以去支教,等科舉及第了,你想要去朝中何處任職?”

“御史臺!”駱賓王當即回道。

李義府看着這個孩子,他善惡分明,也是疾惡如仇,像是一個天生的御史。

長安城外,一駕驢車來到城前。

驢車上坐着父子兩人,到了城前下車。

見到來人穿着官服,當即有城門前的官兵上前詢問。

王福畤行禮道:“雍州司戶參軍,受兵部調令,前來長安遞交文書。”

官兵覈實了文書,又道:“王司戶入城吧。”

王福畤帶着兒子走向春明門。

王福畤是前隋名士文中子,王通的兒子。

門第顯赫,自貞觀時王福畤就在朝中任職至今。

年幼只有十二歲的王勃擡頭看着又高又龐大的城牆,整面城牆幾乎蓋住了他的視野。

跟着家父走入春明門,入眼是一條十分開闊的大街,這條大街上有數不清的人在走動,街道一直到了視野盡頭。

大雪還在下着,忽聽一聲呼喚。

“王勃!”

聽到話語聲,他回頭看去,指着不遠處道:“父親,是楊炯。”

楊炯與王勃同歲,是自小的朋友。

兩人的父輩走入一處酒肆說着話,楊炯坐在邊上道:“叔父先前收到你們的書信,就知道你們今日會來長安。”

王勃道:“這長安城的人好多啊。”

楊炯道:“是呀,這裡每天都有這麼多人,老師說每天都會有很多人來長安城,每天也會有很多人離開長安城,每年會有很多學子來長安城讀書,每年也會有很多學子離開長安,前往各地支教。”

長安城就是一頭不斷吞吐人口的巨獸,並且這頭巨獸十分地貪婪。

王勃回憶起當初與楊炯在寒山寺聽玄奘大師的教導,那時候還很懵懂,也聽不懂玄奘大師說了什麼,甚至連一篇文章都沒有留下。

能夠讓玄奘大師點化的孩子不論去哪裡都會得到人們的疼愛。

王勃問道:“聽聞玄奘大師也來了長安?”

楊炯搖頭道:“他來過了,又走了。”

“爲何?”

“這些事,我也是聽弘文館的老師所言,聽說是玄奘與皇帝有一個約定,當初玄奘會來寒山寺,也是因與皇帝的約定,之後玄奘回到了長安按照約定還俗,與皇帝履行了約定從此一去沒了消息。”

楊炯回憶着,嘆息道:“玄奘大師還俗之後,聽說是又一路西行離開了中原,再也沒有回來過,也沒人知道他去了何處,可能就在哪個地方唸誦經書吧。”

王勃回憶着當初在寒山寺外的楓橋上,與玄奘大師分別時的場景,那時漫天的楓葉落下,那景色很美麗。

直到離開寒山寺之後,王勃又聽說有一個叫上官儀的御史在那裡殺了很多人。

玄奘去看過御史殺過的人。

再之後,王勃又聽父親說御史是朝堂最狠辣的人,殺人不眨眼。

皇帝喜歡讓御史殺人,言語中父親對御史甚至也有幾分懼怕,以前的御史不是這樣的。

現在,皇帝給了御史一把刀,那些御史就開始殺人了。

王勃覺得殺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他在靈隱寺外見到過御史砍下的人頭,至今難以忘卻,甚至最初見到人頭後的幾天,接連幾天夜裡都有噩夢。

楊炯帶着王勃走在長安城,他們來到了弘文館。

“這是我的老師。”楊炯高興地介紹道。

郝處俊打量着眼前的孩子道:“這就是你的好友?”

楊炯點頭道:“這是學生記事起就認識的好友,他叫王勃。”

王勃行禮道:“王勃見過先生,我乃晉中人氏。”

弘文館很忙碌,來往的人不少,兩個孩子的到來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郝處俊問道:“聽楊炯說起過你,你的父親是王通的後人。”

“正是。”

郝處俊笑道:“若放在以前你一定會得到禮遇,現在不同了,朝中用人早已不看出身,想要拜在弘文館門下還要寫考卷,即便是你是名仕王通的後人,也要寫了書卷才能入此門。”

楊炯帶着還有些愣神的王勃坐下。

一張考卷在眼前倏地鋪開,王勃十分有禮儀地研墨,而後提筆書寫。

別看人年紀很小,禮數很是周正,這個孩子自小就有着很不錯的教養。

王勃寫完答完考卷,雙手遞交呈上。

郝處俊接過考卷,看着捲上所寫,其實弘文館的入門考試比以往更簡單了。

在弘文館的學子雖說比崇文館少,至少是比以前更多了。

捲上所考校的內容便是識文解字,不愧是文中子的後人,不僅識文解字面面俱到,而且還能註釋幾段史書上的典故。

如此年紀就有這等學識,當真是同齡人中的翹楚。

郝處俊讚歎道:“這長安城又多了一位才俊。”

王勃還在思量着夫子話語中的意思。

“好了。”郝處俊將考卷放在一旁歸檔,一邊道:“往後就落在弘文館進學。”

“謝夫子。”

在弘文館也有不少新的書卷,許多典籍都是與文學館,四方館,崇文館互相調用的。

楊炯從中挑選了幾卷,遞給王勃。

王勃雙手捧着書,掃了一眼在弘文館讀書的學子,其中幾個與自己年紀相仿的,但他們的穿着並不好,看起來是貧寒子弟。

“這長安似乎與家父所言不同。”

楊炯站在梯子上還在爲朋友挑選着書卷,問道;“有何不同?”

王勃搖頭道:“家父說長安城的人應該是都想要入仕晉升的。”

聞言,楊炯帶着笑意問道:“將來你也入仕,我們一起爲官。”

王勃眨了眨眼,稍稍頷首道:“嗯。”

只是簡單地應了一聲,其實心裡也很迷茫,更沒有想過要不要入仕爲官。

王勃自覺自己沒有楊炯這般膽大,能夠主動與人講話。

王勃也不能理解別人,只是覺得讀書是一件很好的事,別的事都不重要。

在楊炯的帶領下,他找了一個位置坐下,開始翻看書卷,只是乍一看,他原本擰巴的小臉更糾結了。

目光離開書卷,擡眼見到楊炯正在與幾個陌生的同齡人說着話,王勃再一次低下頭,看着書卷中的一句句話語

他痛苦地撓了撓頭,不自覺念出聲,“主之所以爲功者,富強也。故國富兵強……”

初看這一句,王勃還是知道這是管子的學說,只是讀到後面,又說起了墨家的學說。

這麼一讀就給了王勃一種很奇怪的感覺,自幼讀書識字頗多的他也很困惑,怎麼所記錄的文章這般雜亂呢?

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個手拿墨家經卷的讀書人,口中喊着兼愛,卻揮動着法家的刀,提刀揮向愚昧的敵人,而在這個揮刀的人的身後,又是數不盡的財富與人口。

這大抵就是王勃讀這卷書時,所想象出來的人。

似乎也印證了爲何家父會說御史拿了刀,幫皇帝砍人。

難道現在長安城的文人也都是這樣的,一手拿着書滿口兼愛仁義,一手拿着刀砍人。

王勃感覺自己認知中的那個小世界正在崩塌。

隨後,他就神色痛苦地離開了弘文館。

當天夜裡,王勃住在長安城的驛館內,輾轉難眠,他反覆想着今天看過的書,就比如說今天在書中看到,人有別與牲畜是因人知希望。

這希望是什麼?

再者說人爲何要有別於牲畜,真是令人費解。

這些書中的內容,好似有魔力,不斷吸引着王勃,導致一夜未睡的王勃在天剛亮時,就蹲坐在弘文館門前,仰頭思量着。

目光出現一個身影,是弘文館的主事郝處俊。

“夫子,能否給學生解惑。”

“講。”

郝處俊一邊答話,打開了弘文館門前的大鎖。

王勃追問道:“夫子,何爲希望?”

郝處俊道:“多看。”

“多看?”

郝處俊指了指長安城的人們,道:“多看看這裡的人。”

王勃是個很有學識的孩子,可對弘文館來說,哪怕這個孩童在年幼時得到的教導是最好的。

他對弘文館來說還是一張空白的紙張。

至少在他沒有對新學識有認知之前,在沒有被改變之前,這個孩子一乾二淨,與同樣前來蒙學的孩子沒什麼區別。

這就是崇文館書籍的魅力,它的新認知與新學識能夠讓第一次接觸此類書籍的孩子,從頭開始學,讓更多人儘可能都在同一起跑線。

其中也有異類,就如大器晚成的張柬之,早年前毫無成就,如今像是開竅了一般,學識突飛猛進,都能夠給崇文館的書卷做批註了。

還有盧照鄰,裴炎他們的學習能力,簡直就不是人,學什麼都很快。

顯然王勃不是這一類人,這與他自小的環境有關,這孩子年幼時受到的學識太過古板了。

王通是一個能博百家之長的名士,並且崇文館也引用了不少王通的篇章編入書中。

只是郝處俊覺得王勃乃王通的後人,反倒對這個後人不覺得驚豔了。

這也沒辦法,在如今的長安,驚豔世人的才俊實在是太多了,郝處俊是看習慣了。

王勃在弘文館開始了苦讀,他不是一個很合羣的孩子,時常一個人坐在角落,獨自看書,有時一看就是一整天,這孩子就像是個天生的癡人。

直到王勃看了半月,依舊沒什麼成果,對他來說長安城似乎與他去過的其他地方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

郝處俊道:“多在長安城好好看看,這些書不是光靠讀就能明白其中深意的。”

狄仁傑嘴裡嚼着棗子,站到弘文館門前。

郝處俊十分客氣上前詢問道;“狄書令,不知來崇文館可有要事?”

狄仁傑使了使眼色,就有不良人提着一個籃子上前。

籃子裡放着一大坨連着骨頭的羊肉,還有些綢緞。

“這是……”

狄仁傑道:“陛下送的年關禮,過了除夕還會有。”

不知不覺到了年關,郝處俊笑着行禮,“多謝。”

幹慶九年,正值年關,臨近除夕,李承干與英公聽着兵部與京兆府,崇文館三方的稟報。

說的是安西四鎮的建設的進度。

李承幹聽了良久,衆人都沒有提出有關節度使相關的言語或者是國策。

還好,這個時候沒有人跳出來說,請陛下在西域設立四鎮節度使?

好在,如今衆人所言國策都是較爲樸素的,說的都是屯田之策,或者是加大教化的範圍,再者是增派兵力。

也不知道,節度使這種軍,治,政達到高度一體化的封疆大吏級別的官職,是怎麼想出來的?

真是那時候的皇帝喝多了嗎?

又或者是真是皇帝只想享樂了?

李承幹神色憂慮地喝下一口茶水,首先作爲一個皇帝,不能將權力完全下放。

皇帝與臣子之間,若有着無以復加的信任關係,那就不是君臣了。

人與人的信任關係其實是很容易破裂的,哪怕是些許利益矛盾。

因此,寧可考驗臣子的忠心,皇帝也不要用自己的信任去交換臣子的忠心。

除非不想活了……

衆人議論了片刻,見陛下沒有開口,英公李績率先道:“既然兵部與京兆府都想要朝中往西域增派兵馬,可以將青海與河西走廊的兵馬調去西域。”

李承乾道:“來年入夏,待糧草備齊,再行調動。”

英公頷首,退到一旁。

許敬宗道:“臣以爲還要更多的崇文館夫子,西州一地的崇文館獨木難支。”

李承幹反問道:“現在在西域的崇文館夫子有多少人?”

于志寧站出來道:“陛下,該有六十餘人。”

殿中侍御史杜正倫,上前道:“光是西州就有五萬人口,更不要說庭州也有三萬人口。”

人口多數集中在西州與庭州兩地,而安西四鎮的防備空虛,整個西域呈現出一種弱枝強幹的形勢。

這也是兩任安西都護的選擇,也是一種默契,只有絕大部分力量留在西州才能控制四鎮。

就像如今的洛陽與長安,比各地有着龐大數倍的人口,也與貞觀時期的方略相同。

而大唐如今依舊使用的府兵制,很適合這種弱枝強幹的策略。

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第60章 秋獵歸來339.第339章 議東征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219.第219章 調令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第121章 負重鍛鍊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第531章 只有利益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1.第1章 太子殿下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第84章 戰書304.第304章 寒冬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第93章 苦惱的舅舅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285.第285章 生產瓶頸第62章 對錯第14章 偏心的父皇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18章 彪悍的早朝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第174章 分寸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215.第215章 存糧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219.第219章 調令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第158章 講學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第83章 頡利的近況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520章 戰前第155章 狄家父子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第15章 你猜我猜?270.第270章 新家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375.第375章 登泰山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18章 彪悍的早朝第101章 東宮爭吵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74章 太子拜師400.第400章 皇宮歡慶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16章 德智體美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257.第257章 活捉第90章 天大的誤會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513章 華清宮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309.第309章 發兵第61章 迎接陛下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
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第60章 秋獵歸來339.第339章 議東征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490.第490章 名士之後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219.第219章 調令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第121章 負重鍛鍊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第531章 只有利益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1.第1章 太子殿下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第84章 戰書304.第304章 寒冬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第93章 苦惱的舅舅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285.第285章 生產瓶頸第62章 對錯第14章 偏心的父皇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18章 彪悍的早朝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第174章 分寸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215.第215章 存糧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219.第219章 調令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第158章 講學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第83章 頡利的近況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520章 戰前第155章 狄家父子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第15章 你猜我猜?270.第270章 新家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375.第375章 登泰山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18章 彪悍的早朝第101章 東宮爭吵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74章 太子拜師400.第400章 皇宮歡慶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16章 德智體美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257.第257章 活捉第90章 天大的誤會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513章 華清宮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309.第309章 發兵第61章 迎接陛下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