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

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

李世民注意到一旁的長孫無忌與房玄齡都帶有驕傲的神色,便不悅道:“你們看看,這小子要將軍中變得不像軍中,要將朝野鬧得一團糟。”

房玄齡笑呵呵道:“多慮了。”

李衛公也是笑着不語。

眼前三人都還看着一道道政令,李世民揮袖站起身,又道:“爲期五年的政令有三十五道,三省六部九寺二十四軍府,他們忙得過來嗎?”

房玄齡道:“大抵是忙得過來,就看朝中如何調度了,這些事該難不倒岑文本。”

李世民冷哼道:“岑文本也一把年紀了,他怎麼不告老?”

長孫無忌道:“有東陽公主看着。”

這位太上皇腳步匆匆離開,雙手揹負,也不知道該去哪裡,只好在這裡來回走着。

房玄齡拿着一道政令問詢長孫無忌道:“現在關中與洛陽的房子還是不夠多嗎?”

長孫無忌道:“早在六年前,長安城的一百零八坊都修建完成,好在是緩和的一段時間,多半又不夠用了,長安城的人太多了,只能讓關中各縣分擔壓力,這才又將關中七十二縣分爲四府,不設城牆,大規模修建房子。”

房玄齡撫須道:“嗯,如此一來各縣的勞動力夠用嗎?”

“可以去中原各地招收工匠,這不是什麼難事。”

“倒是能夠緩解局勢,人們就不會都擠在長安城。”

皇帝的政令離開了長安城,發往中原各地,一隊隊官兵騎着快馬,朝着東西兩個方向而去。

中原東南的蘇州,漢武帝時期這裡原本是吳郡,之後便有了東吳之稱。

自歷朝歷代的變遷以來,到了前隋,開皇年間楊堅任楊素率軍先後滅陳後廢吳郡,因此地以西有姑蘇山,改置蘇州。

姑蘇城西寒山寺,一個穿着白衣的僧人來到這裡,他一步步走入寺門。

當有人見到是個穿白衣的僧人便上前詢問,當得知是玄奘之後,紛紛議論。

玄奘的白衣多了不少污漬,這件僧袍他已穿了很多年了。

一位老僧前來迎接,先是虔誠地念了一聲佛號,又道:“聽聞玄奘來了蘇州,沒想到已到了這裡。”

玄奘望着這座寺廟,在這裡走動的客人也不少。

“本想前往靈隱寺,從河北一路而來路過蘇州,就來看看這裡。”

老僧帶着玄奘走入寺廟,又問道:“現在經書可還安好?”

“由當今陛下看管,都很好。”

老僧又是點頭。

“中原的路的確比西域的路好走,一路上未曾遇到劫匪,也未曾遇到盜賊。”

“朝中掃清了江南,自然沒有盜匪。”

講話的人是個中年男子,這個男子身邊還有一個婦人抱着一個孩童。

玄奘笑着行禮。

“早就聽聞你玄奘孤身一人前往天竺,老夫楊德裔。”

另一旁還有一箇中年也介紹道:“老夫王福畤去年才從交趾而歸。”

看着眼前兩人,玄奘的目光又落在了兩人身後的兩個孩子身上。

楊德裔笑道:“這兩個男孩同歲,胖的是這個老夫的侄兒楊炯。”

王福畤道:“這是我兒王勃。”

玄奘觀察着兩個孩子,大概一兩歲的模樣,端詳了片刻,讚歎道:“的確是兩位眼神中頗有靈氣的公子。”

王福畤笑道:“這孩子生來就聰穎,雖只有兩歲,但學什麼都很快,老夫打算帶他去長安讀書,不知玄奘大師能否給孩子指點一二。”

如今的人們最想去的就是長安,玄奘一路上已見到了很多人,有人想要長安遊玩,有人想要去長安拜師學藝,還有人一生的志向就是去長安。

充滿故事的地方總是有很多人嚮往,而長安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

玄奘道:“此去長安路途遙遠。”

王福畤道:“我與楊兄爲伴,兩家人同去,我們都是朝中官吏。”

見那個叫王勃的孩子投來好奇的目光,玄奘道:“聽聞以前的寒山寺有很多僧人,如今爲何如此凋零?”

楊德裔解釋道:“那是朝中徹查隱戶,命許多僧人還了家,如今寒山寺只有僧人三十人。”

說着話,兩人帶着玄奘來到了寒山寺的後山。

在這裡玄奘看到了地上的血跡,聽了兩人的講述,他才知道朝中清查隱戶下,對兼併的土地加以重新均分,遭到了反抗。

而後朝中幾次勸說不成,就將這些反抗的人殺了。

玄奘又聽了一個漫長的故事,這是發生在幹慶二年冬天的往事,一個叫上官儀的御史途徑寒山寺。

在這裡查問田畝,明明要去烏衣巷的上官儀爲什麼忽然來這裡。

有人說當年上官儀的父親就死在了江都,當年楊廣也在那裡遭難,宇文化及在那裡發動了兵變,那一年死了很多很多人。

而曾經有一段時日,有一個少年僧人來到了寒山寺,這個少年僧人很好學,並且勤學好問。

從一些年邁的老僧口中得知,十餘年間,這個少年僧人幾度輾轉各處寺廟,他從一些來寺廟的客人手中借書,而那些客人多數都是王謝公卿之流。

之後,這個少年僧人換下了僧袍,留了長髮,前往了長安,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當這個少年僧人再來揚州,到了江都,又來了蘇州,他已換了一副模樣。

那時候的小僧成了御史上官儀,成了朝中的重臣。

因清查田畝的事,下令在寒山寺後斬首犯人的也是上官儀。

再之後聽聞上官儀去了烏衣巷,又殺了很多人,抓了很多人。

當年烏衣巷的王謝之流借書給上官儀看,可現在上官儀向他們揮起了屠刀。

他們的善舉卻成了多年之後的刀刃。

玄奘搖頭道:“如果他們本就爲惡,他們早晚會自嘗惡果,這不是上官儀忘恩負義,是他奉命行事,除惡本就是御史的職責。”

王福畤道:“如今的御史太厲害了,有的御史能夠察言觀色,判斷對方是否說謊,還有的御史能夠抽絲剝繭地查案,甚至有些御史能以一敵十。”

楊德裔感慨道:“只是這件事發生在上官儀身上,令人何其興嘆吶。”

在寒山寺,玄奘聽到了一件鮮有人知的往事,也不知道上官儀殺了那些人後……他是何感想,恩情與善惡總是難以分辨。

在這裡,玄奘又聽到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遙遠的以前,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總是令人傷感,在聽這個故事時覺得世道不公,若再細想會覺得這世道蒼茫之下,還有多少這樣的人。

接下來的時日,玄奘去見了寒山子的墓碑,見王勃與楊炯頗有天賦,便在此處教導兩個孩子。

到了四月時,玄奘要再一次啓程前往靈隱寺,他在楓橋上送別了王勃與楊炯。

當玄奘從蘇州離開,途經揚州時又聽聞了一件事,刑部尚書劉德威過世了。

許多揚州的農戶去送別劉德威。

玄奘站在路邊,人羣齊齊穿着孝服。

劉德威在揚州的治理結束了,他來揚州之時就不打算再回去了,待揚州平定之後,他也終於長辭人世。

玄奘向人羣行禮,低聲唸了一聲佛號。

當一路來到了江都,玄奘在這裡見到了一隊御史。

“老師,來了一個僧人。”一個少年人忙道。

玄奘帶着溫和的笑容走上前,道:“在下玄奘。”

站在這個少年身邊的男子轉身,道:“江南巡查御史,李義府。”

玄奘神色瞭然,道:“原來當面就是名震江南的御史。”

站在李義府身邊的駱賓王道:“那你知道名震山東的吳王殿下嗎?”

“聽說了。”

李義府道:“不要失了禮數。”

聞言,駱賓王稍稍行禮。

玄奘走上前,看到了一旁的墓碑,這個墓碑上就有梁祝兩字,“這個故事很動人。”

李義府道:“有些人只知道這個故事悲涼,卻不知道這個故事的背後有多麼地殘酷。”

玄奘道:“御史也是殘酷的。”

“御史不殘酷,人心就會變。”

玄奘道:“梁祝被葬在何處?”

李義府搖頭道:“沒人知道梁祝在何處,上官儀與我尋遍了江南也找不到他們,此後上官儀在江都祭拜他父親時,順手在這裡立碑。”

“是因當年的江都之變?”

李義府一路走着解釋道:“江都之變發生的時候上官儀還年少,那時候他藏匿了起來,躲避着宇文化及的追殺,這些事他從來只說隻言片語,他的過去我也不清楚。”

玄奘道:“我聽說過。”

“看來大師見多識廣,倒是下官陋見。”

“其實知道以前事的人也不多了,都是一些傳聞而已,當年的人都過世了。”玄奘走到江邊看着一處忙碌的江岸,道:“當年宇文化及就是在那裡殺人的嗎?”

李義府搖頭道:“不是。”

駱賓王道:“你問這些做什麼?”

玄奘道:“我與陛下有約定,陛下幫我保存那些經書,讓我多看看這人世間。”

“難怪你見多識廣。”駱賓王又問道:“你去過長安嗎?”

“我從天竺歸長安,從長安離開又來到了這裡。”

駱賓王算着時日,道:“那你走得真慢,從洛陽下揚州順流而來,最多十日。”

玄奘道:“貧僧是走來的。”

駱賓王驚疑問道:“一步步走來的?”

“正是。”

正說着話,有人騎着快馬而來,見到人下馬言道:“御史臺政令!”

李義府伸手接過文書,看着上面的內容,道:“還請回稟陛下,臣會安排的。”

玄奘不想知道朝中的政令是什麼樣的。

駱賓王是個好奇地孩子,他看着政令當即唸了起來,原來是朝中要在揚州興建御史臺,並且讓李義府統管,此後每兩年調換,清查各地鹽場。

這孩子將政令念出來,是不想知道也不行了。

玄奘又擡頭看去,見到官道上還有五騎快馬穿行而過,捲起了一大片的塵土,他們正在將皇帝的政令送達天下各州府。

朝中的政令不只是送往揚州,中原的北方,剛回到幽州準備完婚的盧照鄰也收到了朝中的政令。

收到了朝中的政令,盧照鄰只能讓家中將婚事延後了,因他要去遼東軍中支教,給衛府的將士們支教。

盧照鄰的家族是范陽盧氏的北祖,經過范陽案過去,盧元一家亡了之後,范陽盧氏早就不如從前,與盧照鄰同輩的還有八個兄弟,其中一人在朝中任職,還有兩人辭官了。

盧照鄰剛回家不到一天,就要再一次告別了家人,前往遼東郡與守備遼東的李思摩共事。

中原以西的吐蕃地界,茹來傑也收到了皇帝的政令,隨之而來的還有上千個支教的夫子。

好在這些人不是都來吐蕃支教的,其中有三百人要前往天竺。

茹來傑在藏布江邊,看着一隊隊支教的夫子在興建崇文館,他們竟然要將崇文館興建在藏布江邊。

桑布扎坐在草地上,他緩緩道:“用中原人的話來說,你是陰謀家。”

茹來傑雖年邁,但眼神依舊銳利。

桑布扎又道:“贊普與天可汗都識破了你的陰謀,現在贊普沒有來報復你,天可汗沒來處罰你,贊普與天可汗都是智者,你的手段沒用的。”

“贊普讓天可汗在吐蕃修建都護府,往後來吐蕃的唐軍會越來越多,中原人想要來吐蕃腹地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爲何他們不懼艱險。”

書卷上所寫的是朝中的政令,桑布扎站起身,解釋道:“你很害怕唐人。”

茹來傑的呼吸沉重。

桑布扎接着道:“唐人不懼艱險也要來到吐蕃,他們不斷派人來克服吐蕃的嚴寒,你也見過王玄策在天竺征戰的智慧,都是因你害怕,你不怕雪山上的酷寒,孤身一人面對狼羣也不怕,卻唯獨怕唐人。”

兩人都是吐蕃的大臣,兩人也同樣支持唐蕃之交,但兩人的想法是相左的。

桑布扎覺得唐人想要改變吐蕃,隨波逐流已不再掙扎。

對茹來傑而言,他支持唐蕃之交,一邊希望唐人可以繼續建設吐蕃,但在同時,他更希望吐蕃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不想任由唐人擺佈。

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第85章 兵馬未動第82章 搶還是買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第97章 謠言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121章 負重鍛鍊298.第298章 中秋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542章 再遇玄奘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第117章 善意的話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55章 認真的一箭第168章 一夜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第74章 太子拜師第56章 告老辭官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304.第304章 寒冬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第115章 各縣彈劾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481.第481章 山下骨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158章 講學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第559章 不可分割375.第375章 登泰山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第116章 用心險惡第154章 陳年舊事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471.第471章 河東裴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367.第367章 看洛陽360.第360章 歸心第519章 待價而沽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13章 耿耿於懷第2章 “人肥”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286.第286章 轉變第325章 佳節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533章 冬至大壽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367.第367章 看洛陽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77章 立冬宴席第535章 有很多人
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第85章 兵馬未動第82章 搶還是買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第97章 謠言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121章 負重鍛鍊298.第298章 中秋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542章 再遇玄奘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第117章 善意的話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55章 認真的一箭第168章 一夜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第74章 太子拜師第56章 告老辭官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304.第304章 寒冬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第115章 各縣彈劾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481.第481章 山下骨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158章 講學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第559章 不可分割375.第375章 登泰山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第116章 用心險惡第154章 陳年舊事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471.第471章 河東裴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367.第367章 看洛陽360.第360章 歸心第519章 待價而沽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13章 耿耿於懷第2章 “人肥”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286.第286章 轉變第325章 佳節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533章 冬至大壽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367.第367章 看洛陽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77章 立冬宴席第535章 有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