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

第433章 兩國使者

大熱天,人就容易暴躁,郭待舉不想繼續打架了,也不想聽波斯使者那蹩腳的關中話,將人送入驛館之後,就回了皇城繼續當值。

皇宮後方的太液池邊,傍晚時分陽光減弱了幾分,風也有了涼意,這裡依舊是個避暑的好地方。

李承干與爺爺坐在樹蔭下說着話,一旁的小鵲兒與小孟極正在一旁分着冰沙吃,還有躺在嬰兒車內的小兒子。

內侍腳步快步而來,道:“陛下,波斯使者到了。”

李承幹拿起一旁的桃子咬了一口,這個時節的桃子有點硬,“先讓他們在驛館住下吧。”

內侍又道:“陛下,還有消息送來,大食人已到了隴右地界。”

李承幹嘴裡嚼着桃子點頭。

李淵笑呵呵道:“大食與波斯都來給你朝賀,爺爺就算是入土也知足了。”

“爺爺說笑了,他們多半不是來朝賀的。”

“那又如何,既然來了那就是朝賀。”

李承幹站起身,又在一旁修改着望遠鏡,在一個個框架上放入鏡片,反覆對比,這是一個枯燥又漫長的過程,既要挑選不同厚度的鏡片,也要保證清晰。

現在燒製出來的鏡片很透亮,若原料足夠多,宮裡甚至能用它來做窗戶。

以前在東宮閒着的時候造馬桶,現在閒着造望遠鏡。

“朕當初答應了明達要給她做一個望遠鏡,這東西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可真是一點都不容易。”

李淵有些昏睡一般地問道:“這東西能夠看到月亮上是什麼樣子嗎?”

“多半是不行的。”

李淵將身體放鬆,躺在躺椅上,悠哉地又哼起了小調。

當大食使者也到了長安之後,這盛夏悶熱的季節,又多了一些趣聞,聽說波斯使者與大食使者在驛館打了起來。

本就是大食人滅了波斯,波斯人與他們有着深仇大恨,朝中將兩方使者放在同一個驛館,讓夏日裡清閒的長安城坊民多了一些談資。

雙方使者即便是在街道上遇到,也會大打出手,因此波斯使者被打死了兩人,大食使者也被打死了三人。

而在皇宮後方的太液池邊,皇帝一家正在這裡過着平靜的生活。

清風吹過太液池的水面,樹木的樹枝也跟着晃動起來。

李承幹看着一張張圖紙,確認着大唐第一個望遠鏡的模樣。

小孟極問道:“爹爹,這東西真的是千里眼嗎?”

一邊翻看着圖紙,李承幹又道:“也算是千里眼吧,看遠處的景色能夠更近一些。”

她從望遠鏡朝着遠處看去,又道:“好模糊呀。”

李承幹從一旁的一大盒鏡片中拿出一塊,放入望遠鏡中,又將原本的一塊鏡片拿出來,道:“你現在試試?”

小孟極再次看去,驚喜道:“我能看到對岸的蟲子。”

李承幹拍了拍女兒的後腦,又道:“現在做得還不夠好。”

“女兒也想要。”

李承幹抱起他,道:“好呀,等你能夠寫好一篇文章的時候,就給你一個。”

小孟極又努嘴道:“寫文章好難。”

其實她還是很不錯的,在小鵲兒的教導下識字的進度已超過了同齡人。

皇帝家有了自己的語言,這種語言不是關中話,而是一種拼音而成的語言,只有家裡的幾個孩子會,因此識字的速度特別快。

再用轉化爲關中話,就顯得容易了很多。

孩子們掌握的是兩種語言,除了關中話,另外一種語言則是咬字清晰,一音一字,還很好聽。

如果將來皇室真的要密謀什麼,或者是要往來有密信,這種語言與文字也能用上。

每到夜裡,李承幹就會將長達三尺的望遠鏡高高架起,朝着夜空看去,雖說比不上後世的望遠鏡,倒是能夠發現一些較暗,且肉眼不容易發現的星星。

夏至時節剛過,這天夜裡。

小鵲兒就快步跑到了欽天監,欣喜道:“明達姑姑,爹爹讓姑姑去一趟太液池。”

明達正站在繩索上看着書,擡頭道:“長高了不少。”

小鵲兒笑道:“快去吧。”

明達與她一起走入皇宮,穿過了皇宮,有宮女提着燈籠陪在兩側,一路來到了太液池。

太液池邊點着不少的燭臺,蘇皇后與寧妃正在準備晚飯。

小鵲兒牽着姑姑的手來到池邊,指着望遠鏡,道:“這就是爹爹與太府寺的官吏用了一整個春季造出來的。”

見小鵲兒示意,明達收起道袍的衣襬,通過望遠鏡看去,剛入夜不久的星空下,在目光所及之處,星辰更亮了,也更多了,看到了月亮上原來是有高低弧度的,雖說不明顯,但能夠判斷出來。

明達看了許久,甚至小鵲兒幾次催促她用飯都沒有搭理。

“明達姑姑!”

明達收回目光,道:“這就是李淳風道長這一生,夢寐以求的寶物,”

小鵲兒拉着她的袖子道:“明達姑姑先用飯吧。”

飯桌上,李承幹扶着爺爺坐下來,問道:“往後可以造一個更大的,用木筒造出來的望遠鏡太簡陋。”

“皇兄,這就很好了,李道長在老君山閉關多日了,妹妹可以寫信讓他下山了。”

李承幹剛坐下來,又道:“他老人家在山上多久了?”

明達回道:“自父皇東征之後就去山上了,一直沒有下山。”

飯後,李承干將一把鑰匙遞給她,又道:“這是皇宮北側鼓樓的鑰匙。”

明達接過鑰匙,有些困惑。

李承幹又解釋道:“那是長安地勢最高的地方,能夠一覽大半個長安城的光景,也能夠更近地看看天,如果你將來也要去老君山,朕就將整座老君山賜給你當作公主封地。”

她高興地拿過鑰匙,道:“謝皇兄。”

李淵瞧着孫女高興地離開,低聲道:“你還真大方呀。”

“爺爺說笑了,若明達能夠在天文一途上有所建樹,朕的這點大方算得了什麼。”

一家人正坐在太液池愜意地享受着夏日裡並不多的涼意,又有內侍來報,“陛下,波斯使者與大食使者求見,他們在朱雀門前又打起來。”

李承幹緩緩點頭,飲下一口茶水,看着正在學寫字的女兒沒有搭理。

小鵲兒已開始臨摹王羲之的字帖了,孩子們的起點一個比一個高,初學的字體就是名家。

在大唐,王羲之的真跡字帖還留有不少,就在宮裡保存着的也有數十份,這都是當年父皇蒐集而來,或者是別人進獻的。

內侍又道:“人已被京兆府拿下了,禮部尚書許敬宗詢問陛下是否要過問。”

自從吐蕃人的事鬧過之後,京兆府與大理寺都加大了長安城的巡查力度。

“交給京兆府劉仁軌去辦。”

“喏。”

這天夏夜,陛下依舊沒有見兩國的使者,朝中本就是休沐,人們都在躲避着酷暑,朝會要等到關中夏收時節纔會再次召開。

波斯與大食的兩國使者被劉仁軌押進了京兆府的地牢。

“我是波斯王子!你們不能這麼對我!”卑路斯大喊着。

聲音在牢房內迴盪着。

獄吏問詢道:“劉少尹,這些人到底是大食與波斯的使者,是否要多照料一番。”

劉仁軌板着臉走出地牢,吩咐道:“就按照尋常的人犯處置,平日裡讓他們都去掃大街,再敢鬧事就發往西域種樹。”

“喏!”

這兩年,長安城的治安非常好,長安城的官吏也很多,在當今陛下的國策公佈之後,人們都知道現在的朝中官吏要做什麼。

陛下的國策可以用簡單的四個字闡述,保境安民。

未來五年,要夯實邊疆,內治以民生爲主。

當這些國策都貼在朱雀門的牆外,隱約間就形成了一種坊民監督的局面,再者現在的皇帝又是個極爲嚴苛的,新帝登基以來各地包括朝中被撤換的官吏沒有幾百也有上千了,朝中官吏的壓力陡然增大。

以往父皇在位的時候幾度將國事交給東宮,現在退位了反倒是更關心,擔心這個兒子當不好李唐的皇帝。

聽說皇帝將兩國使者關押,這位太上皇就召見了當年的房相與趙國公。

像是當年商議國事一般,李世民坐在上首,而房玄齡與長孫無忌坐在兩側。

酒水倒入碗中,李世民憂慮道:“他這麼做,會讓其餘諸國忌憚的。”

看兩人都不言語,李世民詢問道:“輔機,你近來在做什麼?”

長孫無忌回道:“在安撫一些隴西舊人。”

房玄齡道:“隴西各大族對朝中很不滿,這倒是有勞趙國公奔波。”

“老夫若勸不住他們,等陛下要收拾的時候,他們那些人恐怕福禍難料了,現在能勸一些是一些吧,是爲了他們好。”

“你也不容易,都告老了還要忙這些事。”房玄齡說着話,頗爲感慨。

“都是以前就留下來的破事,老夫不如陛下敢於決斷,換作是陛下處置他們,恐怕會將那些人殺了。”

李世民咳了咳嗓子。

房玄齡與長孫無忌這才意識到陛下的存在,一齊停下話語,

“朕聽聞現在有很多儒家子弟對朝堂很不滿。”

房玄齡思忖了片刻,道:“以前的隋文帝是頗爲看重儒術的,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

長孫無忌回憶着過往道:“那些年就留下了不少儒家學子。”

長孫皇太后很不喜歡這種聚會,幾個老傢伙聚在一起商議國事,看起來什麼都很關心,說再多……他們又不能改變現在的局勢,更不能改變承乾的想法。

承幹做得有什麼不對的嗎?明明如今的朝堂越來越富有,關中的人也過得越來越好了。

房玄齡低聲道:“陛下看重人的能力,如許敬宗,李義府……他們能力出衆,可行事方式就容易被人指摘,說來陛下也該是爲難的。”

長孫無忌搖頭道:“陛下向來看重臣子的能力。”

兩人商議了良久,李世民忽然道:“將朝中的政令佈告天下,這無非就是他倒逼朝臣的手段,這種手段他用過很多次了。”

房玄齡言道:“但這很有用。”

李世民神色又多了幾分不愉快。

長孫無忌頷首道:“不用利益來驅使朝臣內鬥,不參與朝中爭鬥,也不在朝中區分派系,而讓萬民監督官吏,加強御史的上奏權力,這手段已很厲害了。”

房玄齡吹拂着茶碗中的茶水,緩緩道:“換言之,這又是一種集權的手段,皇帝不削減朝中官吏的權力,用民來監督,這使得皇帝的權力在無形中更強大,當真是好手段。”

李世民閉着眼已不再講話。

長孫無忌道:“以往歷朝歷代有人這麼做過嗎?”

房玄齡搖頭,“以往新帝繼承基業,往往選擇扶持值得倚重的大臣,皇帝許諾好處,甚至聯姻,再通過打壓舊臣,扶持新臣來實現權力收回,可再之後大臣又成了皇帝的隱患,從而又一次分化,削減對方的權力。”

“如此循環往復,權謀來回之間,又會死很多人,更讓皇帝難以做到完全的集權,之後的人就會精於權謀而疏於國事,朝堂禍起引得皇帝的後宮也起火……”

“咳咳咳……”

話還沒說完,李世民又一次咳嗽了起來,沉聲道:“朕乏了。”

房玄齡與長孫無忌一起行禮,“臣告退。”

待兩人離開,李世民泡着腳,道:“觀音婢,你說這兩人是不是變了?”

“樑公與兄長都老了。”

“朕覺得他們的心變了。”

“他們心向承幹,陛下委屈了?”

“朕委屈?呵……”李世民感受着熱水的溫度,又道:“明日讓知節,敬德他們來朕這裡走走,朕請他們飲宴。”

長孫皇太后將丈夫的雙腳擡起,又將洗腳水倒在了門口,剛放下木盆就去看看孫子睡得如何,會不會踢開被褥。

退位之後清閒得實在坐不住,夏日炎炎又不想出去打獵,讓人去請知節與敬德過來,又遲遲沒有消息。

李世民走在村子裡,來到一個老農邊上,詢問道:“今年糧食價格如何?”

老農臉上有了笑容道:“現在不怕糧食沒人要,種着就踏實。”

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第131章 折衝府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42章 正義的一戰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267.第267章 蘇亶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41章 陳倉縣尉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250.第250章 夜釣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197.第197章 叔叔們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第316章 人的孤獨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85章 兵馬未動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365.第365章 宴席第97章 謠言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第128章 風波乍起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456.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130章 請你道歉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298.第298章 中秋第572章 長安再見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第141章 陳倉縣尉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113章 班底構成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206.第206章 真話463.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第52章 爺孫倆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109章 指指點點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424.第424章 重逢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第66章 大將軍教導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第16章 德智體美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第50章 天分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
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第131章 折衝府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42章 正義的一戰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267.第267章 蘇亶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41章 陳倉縣尉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250.第250章 夜釣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197.第197章 叔叔們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第316章 人的孤獨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85章 兵馬未動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365.第365章 宴席第97章 謠言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第128章 風波乍起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456.第456章 最堅定的護國將軍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130章 請你道歉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298.第298章 中秋第572章 長安再見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第141章 陳倉縣尉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113章 班底構成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206.第206章 真話463.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第52章 爺孫倆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109章 指指點點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424.第424章 重逢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第66章 大將軍教導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第16章 德智體美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第50章 天分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