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

一場倒春寒,並沒有澆滅人們過上元節的熱情,臨近夜裡的時候,今天依舊是解除宵禁的上元慶賀夜,連着三天的慶賀,已到了最後一天。

前兩天因括地誌的事人們依舊在議論紛紛,尤其是皇帝要招募文人編撰書籍一事,更值得讓人們猜測這位皇帝到底想要做什麼。

皇帝要做的事有很多,而且如今的人手,遠遠不能滿足當今皇帝的所需。

有人聲稱看過吏部的官冊,並且正在高聲討論,現在長安城有大大小小的文官五千餘人,其中三省六部的官吏且不說,九寺十二監的官吏都有上百人,今年京兆府與長安城四館也增設了不少人。

爲了緩解人手不足的問題,皇帝一直在增設官邸,增設官吏,就連各縣官吏尤其是關中五個大縣,其官吏人數有百餘人。

王九思走在朱雀大街聽着周遭的議論,有人的看法是積極的,覺得現在的皇帝一心爲社稷,還很勤政。

當然,也有人是悲觀的看法,覺得現在的皇帝爲了一時的利益盲目擴充人手,一旦事都辦完了,這麼多的官吏冗餘又該如何處置?

周遭的聲音入耳,王九思擡頭深吸一口氣,又緩緩吐出,前途是未知的,心中迷茫又不知該高興還是該忐忑,皇帝還是記得他這位微末小官的,心裡應該高興?

就要走到自己的住處,聽着自己的腳步踩在淺淺的積水上的聲音,又擡頭看到裴炎的屋子至今屋門緊閉,而且窗戶也關着,已有很長一段時日沒有見到他了。

長安城內坊民們還在慶賀着上元節,過了今夜長安城就要恢復宵禁了。

皇城內,承天門,今天沒有臣子在皇城中,在皇城中的都是皇帝的親眷,一盞盞花燈點亮了這裡,讓原本沉重又黑暗的皇城多了點點火光,在這裡還有一羣孩子的玩鬧聲。

李承干與杜荷走到一旁,回頭看了看正在玩鬧的孩子們,回首對他言道:“他們都說朕是一個善於用錢的皇帝,朕一直在將錢出去,沒想到你也一直在撒錢。”

杜荷道:“臣所行之事微不足道。”

現在的杜荷繼承了杜如晦的爵位,又是杜家真正意義的掌權家主,至於杜構……杜構一家得到了足夠多的好處之後,就被分離出了杜家,從此兩家各過各的。

杜構與杜荷的兄弟之情本就已疏離,當兄弟之間幾乎撕破臉之後,李麗質代替杜荷開始劃分杜家的家業。

現在杜構一家已離開了關中,就如杜荷所言,杜家那些財富的確對皇帝家來說不算什麼,從一開始就是如此,直到如今。

李承乾道:“也不知是不是年少時的舊病,近來張文仲他們……就是太醫署的那些醫官說朕總是內火太大。”

杜荷行禮道:“陛下自小就如此。”

“是啊。”

這小時候的事倒也難爲杜荷還記得,當年的東宮太子成了現在的皇帝,而當年易上火的毛病,從小陪伴至今。

李承乾道:“誰身上沒有一兩個頑疾,你呢?近來身體如何?”

“臣一切都好,只是近來眼神疲憊,時而模糊。”

“皇兄,茶好了。”

李承幹從東陽手中拿過兩碗茶,遞給了杜荷一碗。

杜荷雙手接過茶碗道:“謝陛下。”

東陽又回到了孩子們身邊。

李承幹看着遠處隨風還在飄動的花燈道:“這是茉莉花茶,茉莉花是波斯的貴族帶來的。”

杜荷嚐了一口,品着花茶的味道。

李承乾道:“聽大食說這茉莉花原是從大食而來,後來朕才知道原來在大食還有許多我們唐人不知道的好東西,正如茉莉花,朕也希望它能夠成爲中原的作物。”

杜荷再一次行禮。

直到父皇與母后來到城門前,孩子們又圍在了一起,李世民笑呵呵看着一羣孫子孫女,面帶笑意。

“皇兄。”

李承幹正看着父皇與母后,就見到了麗質,道:“父皇時常與朕抱怨,說是東陽與臨川一直不願意出嫁。”

李麗質雙手揹負,站在一旁,一臉地笑意道:“東陽與臨川都是有大志向的,她們有理想。”

其實東宮的弟弟妹妹都有理想。

近來臨川正在幫扶各縣整理市稅,各縣的市稅能夠規整有她不小的功勞。

唐人依舊是用銅錢的,因銅錢中真的有銅,以前也不是沒有考慮過用金子與銀餅來做錨定,可後來又放棄了這個不成形的想法。

關中的作坊業興起,可大唐所用的經濟規律依舊是古典的,圍繞黃河與長江兩岸的生命線,形成了中原大河大江的文明,造就了古典農業的繁盛。

因此,這個大唐的底色依舊是農業,依舊是糧食,這是絕對不能拋棄國之根本,社稷的底線。

李承幹想起當年岑老的屢屢告誡,在岑文本告老之際,他還在進諫農事與糧食纔是國本。

因此,只要糧食的底線還在,只要大唐的土地上還種着糧食,以糧食爲基底的大唐民生就不會輕易崩塌,糧食就是大唐在一次次風雨飄搖中,保持屹立且不倒塌的最佳依仗,也是大唐強大的抗打擊防禦。

這個大唐的經濟底色依舊是農業,唐人的生活規律依舊以糧食爲主。

現在,再回想當年岑老幾次進諫的話語,“望陛下依舊是以農爲國本,萬不可動搖。”

舅舅在離開朝堂之前,他陪着新帝,走完了從貞觀到幹慶階段。

而在岑文本離開朝堂之前,再一次將大唐的未來路線給扶正了。

父皇是一個很有個人魅力的皇帝,因此在父皇手中有很多忠心的能臣,房相,鄭公,舅舅與岑文本在貞觀一朝給大唐打好了足夠穩固的基礎。

直到現在,李承幹還能感受到這個“地基”的穩固,深感萬分慶幸。

於公於私,哪怕是家業,或許人們都想要給子子孫孫留下一個揮霍不盡的家業吧。

或許,現在的岑文本還在家中頤養天年,在這位老人家身邊還有子孫相伴。

李承幹拿着茶碗,擡頭看着星空,無聲敬茶。

一夜的歡慶過去,長安城又過去一夜,直到天快亮的時辰,還有人走在朱雀大街,回到家中休息。

寧靜的朱雀大街,還沒有太多的行人,就有內侍在朱雀門前張貼了佈告。

睡眼惺忪的守衛提了提神,他清醒了片刻,纔看清新張貼的佈告,佈告所寫是今年開朝事宜,陛下將今年的大朝會定在了上元歡慶之後的第三天。

阿史那社爾常年出征在外,他每每回來的時候,就會給皇帝進獻奇珍。

上一次進獻的是一種十分漂亮的貝殼,聽說是在北海得到的,這一次進獻的是一整張熊皮。

李承幹接過熊皮,道:“賜茶。”

阿史那社爾行禮道:“謝陛下賜。”

李承幹又坐下來,道:“這是茉莉花茶,茉莉花是一種花卉,波斯貴族進獻的,倒是個好東西。”

“原來陛下近來喜喝此茶。”

“也不是朕有多喜歡,只是圖個新鮮而已。”

阿史那社爾重重點頭,有些懊惱道:“可惜北面沒有茶樹,也沒有這麼多花。”

“無妨,此番回來你就在長安多留幾年吧。”

“謝陛下。”

新殿內,君臣兩人還在說着話。

又有內侍腳步匆匆來報,李承幹頷首道:“安排人手,照看好父皇。”

“喏。”

“陛下,是出了何事?”阿史那社爾關切問道。

“是父皇在長安城走動,朕讓人暗中照看着。”李承幹又笑着道:“你繼續說你在北面的遭遇。”

“喏。”

今年,阿史那社爾帶着他的族人又一次向北面發起了遠征,只不過這一次人手不夠,就帶了不少回鶻人。

在他的講述中,李承幹大致推測着,阿史那社爾應該是殺到了貝加爾湖的北面,若不是因嚴寒只好退回來,他現在應該在更北方。

有些傳說,阿史那社爾也是聽說的,說是在北面還有人。

大致上,李承幹推斷着現在的時間節點,現在應該是北方的人口遷徙時期,而這一次人口遷徙很有可能會在北面出現一種新的人羣,而這種人羣與這高盧人或者北面的人有着些許聯繫。

但這都與現在的大唐相距太遠,在人類的遷徙活動中,總是免不了戰爭與殺戮。

而大唐的擴張又何嘗不是在參與到這次大遷徙當中呢?

李承幹喝着茶水安靜的聽着,時而面帶笑意。

直到午時,阿史那社爾與皇帝用了午膳之後才離開,送別了這位突厥可汗,李承幹這纔回到殿內。

楊內侍道:“陛下,是要將他留在長安嗎?”

李承幹拿起一份奏章,也沒有擡頭而是一邊看着道:“留着吧。”

“陛下仁慈,是擔心這位突厥可汗死在外面?”

李承幹正色點頭道:“當真朕答應過他,將來他死後與頡利合葬,就算是要死,朕也會讓他死在長安城,而後與頡利一起安葬。”

楊內侍微笑地退到一旁。

陛下向來是言出必行,當年的約定過去二十餘年了,至今還記得。

再回想起來,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阿史那社爾,如今已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可汗,他也不能再爲陛下遠征了,往後會在長安城度過餘生,還會有下一個突厥可汗爲陛下遠征,而這個人正是李思摩的兒子,如今就在突厥,爲大唐戍守陰山。

早在去年秋季,陛下與英公就說起過此事,阿史那社爾雖驍勇,可他畢竟年邁了,拿下了靺鞨之後,他的身體就每況愈下,再讓他北征,他多半就會死在外面。

從去年開始,陛下與英公就定了下一個北征的人選。

大唐還是要繼續北征的,下一代人會順着阿史那社爾的腳步,一路朝着北面而去。

大唐不能就此停下開拓的腳步,皇帝希望大唐不論在何時何年,在外面永遠有這麼一兩支在外開拓的兵馬,哪怕這支兵馬的人數並不多,這支兵馬可以是唐人,也可以是突厥人,回鶻人,或者是西域人組成。

李承幹寫下一道政令,免除突厥未來三年所有市稅,並且賜阿史那社爾諸部棉布,鐵,鹽與金銀,隨阿史那社爾出征的突厥壯年男子一律給予唐軍相等的錢餉。

當李世民逛了長安城一天,正要回去又見到了承幹下達的政令。

相比於貞觀一朝的大方,李世民總覺得這個兒子確實小氣了,問道:“輔機,你覺得如何?”

長孫無忌道:“至少給賞賜了。”

李孝恭嘴裡嚼着棗道:“要是放在以前,現在的突厥早就多好幾個大將軍了。”

李世民再一次對這個兒子的人品保持觀望的態度,身爲皇帝承幹是嚴苛的,但在某些事上,他又不是這麼大方。

“觀音婢常說,承幹也有他的難處。”

“臣也離開朝堂了,如今陛下能夠自立,能自理朝政,臣甚是欣慰。”

李孝恭道:“長孫狐狸成了老狐狸,本就與你無關的事,你何必摘得這麼着急?”

長孫無忌正色道:“河間郡王以爲,陛下如今的政令如何?”

李孝恭道:“很好,很對某家的胃口。”

李世民看了看左右兩個老傢伙,搖頭嘆息加快了腳步離開長安城。

崇文館內,還有學子正在齊聲念着鄭公的話語,中元節一過這裡就開始講學了。

而在崇文館的後院,蘇亶與幾個父子一臉愁容,正在籌謀着有關書籍編撰的事。

幾個官吏從崇文館領了文書之後,便前往京兆府。

從朱雀大街一路走到京兆府,京兆府內,顏勤禮正在與幾個關中縣令爭論着今年的賦稅。

剛上任京兆府尹第二年的顏勤禮,正將賬目重重拍在桌上。

嚇得幾個縣令一個哆嗦。

顏勤禮伸手戳着賬目上的數字道:“今年開朝之前,市稅收繳不齊,你們就等吏部處置吧。”

“顏府尹,那些人他……”

“夠了,老夫不管這其中有什麼緣由。”顏勤禮揮袖道:“老夫告訴你們,他們開設作坊敢不交市稅,京兆府自會去拿人。”

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12章 等暖風來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第95章 合力撈魚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第54章 臣來告老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191.第191章 查到底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60章 秋獵歸來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376.第376章 封禪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第56章 告老辭官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76章 就孤最平庸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第87章 通達?385.第385章 登基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第47章 伏允的下場376.第376章 封禪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77章 立冬宴席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181章 老師家事第55章 認真的一箭第536章 成了傳說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第165章 難免的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82章 搶還是買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188.第188章 河東好友379.第379章 歸長安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54章 臣來告老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172章 精氣神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85章 兵馬未動第70章 家事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第43章 一朝一夕間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第12章 等暖風來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270.第270章 新家
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12章 等暖風來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第95章 合力撈魚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第54章 臣來告老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191.第191章 查到底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60章 秋獵歸來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376.第376章 封禪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第56章 告老辭官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76章 就孤最平庸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第87章 通達?385.第385章 登基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第47章 伏允的下場376.第376章 封禪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77章 立冬宴席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181章 老師家事第55章 認真的一箭第536章 成了傳說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第165章 難免的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82章 搶還是買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188.第188章 河東好友379.第379章 歸長安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第54章 臣來告老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172章 精氣神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85章 兵馬未動第70章 家事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第43章 一朝一夕間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第12章 等暖風來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270.第270章 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