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驚蟄

相較於以前的打仗方式,現在派出去將軍與官吏多,反而兵馬不多,關中沒有感受到募兵的壓力,這種壓力被西域人與吐蕃人分攤了。

皇帝身在關中不知西域的形勢如何,外面的樑建方與李奉誡在西域主持大軍,還有劉仁軌與崔玄暐主持西域治理。

兵馬多寡不重要,領兵的將軍倒都是驍勇的將士。

蔥嶺的地勢與氣候不見得對唐軍有利,因此從一開始英公就沒打算在關中大規模地募兵,並且排除了大規模,大規模行軍方式,而是讓那些將軍以幾百人或者近千人的隊伍,各自帶着一路兵馬攻打

而在蔥嶺可能會有數十路小股兵馬,規模不大且會像一根根針紮在蔥嶺的腹地。

看着孩子們在陽光下,吃力地拉着小號長弓,英公道:“陛下應該多來驪山走走的。”

驪山的確是個很好的地方,比如說還能與某個千古一帝當個鄰居。

本來大家都是關中的皇帝,大致來說其實一直都是鄰居。

李承幹詢問道:“近來朝中如何?”

李績道:“許敬宗罵褚遂良是個賤人,褚遂良罵許敬宗是老狗,唉……”

倒春寒之後,將大朝會的事安排好之後,其實也就沒什麼事,對皇帝來說在昆明池的開掘沒有見到成效之前,自己這個皇帝都會很清閒。

再者說,大朝會那天的旨意送出去,直到送到西域也需要一個月左右的路程,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接下來的一個月內,自己這個皇帝的大可以留在驪山行宮,不回長安城都可以。

李承乾道:“朕一直覺得他們鬥來鬥去,遲早累壞自己。”

英公道:“馬周與于志寧,不會摻和的。”

待父皇也回來了,李承干將空間留給父皇與英公,自己則去教孩子們如何拉弓。

連續十餘天的轉暖,就連山風吹來時也帶着些許暖意。

樹木都搶先抽出了新芽,半月後,幹慶十一年三月,驪山行宮終於被收拾一新,就連華清池的池水也變得更清澈了。

李承幹見到了喜鵲飛入了驪山的山林中,這說明暖春到了。

雨水節氣剛過,接下來就等待着驚蟄的到來,李承幹坐在華清宮門外,看着女兒鵲兒往華清池中倒入魚苗,她笑道:“等魚兒長大了,父皇也就能來驪山釣魚了。”

李承乾道:“朕更喜歡坐在外面釣魚,哪有人進山裡釣魚的。”

小鵲兒稍稍擡頭思量了片刻道:“父皇在意的不是在山上釣魚,而是在池中釣魚,華清池總歸只有這麼點大,魚兒總會咬鉤的,於父皇而言這反倒少了幾分趣味?”

“嗯,你說對了一部分。”

她遲疑道:“還有魚的種類?”

李承幹搖頭道:“還有人,在各縣的河邊坐着,就能夠見到各種各樣的人,而在驪山行宮,看到的就只有景色而已。”

小鵲兒上前拉着父皇的手,道:“那是父皇喜看人間。”

李承乾道:“朕本就在人間。”

小福走來道:“陛下,該用飯了。”

李承幹這才起身領着孩子去用飯。

今天的飯食都是小福就地取材的,所以飯桌上的菜餚顯得素了一些。

如今一家人的飲食都是小福在安排,陛下什麼時節什麼時辰愛吃什麼,不能吃什麼,清淡或口重,也只有小福最清楚。

在驪山的這段時日很清閒,清閒到孩子們都養成了晚睡的習慣,因皇帝開始休假了,孩子們的學業也暫時停下了。

陛下的孩子們還是很特殊的,偶爾孩子們還會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語言,那種語言很好聽,一字一音咬字清晰,鏗鏘有力,像是人世間本就該有這種語言一般。

太上皇與皇太后已回龍首原的村子了,餘下的時日裡,陛下還留在驪山休暇。

閒暇的時候,待婉兒照顧着孩子睡下,李承幹才得以親自過問國事,看着手中的奏章,道:“寧兒,還有筆墨嗎?”

這些天,孩子們練字用去了不少墨水,寧兒這纔將長髮束起來從桌上拿起一方硯臺,在挑揀了一番後總算找到一個能用的。

她將墨研好,將硯臺放在陛下的桌前,道:“許多物件還留在長安,帶來的硯臺沒這麼多。”

見她要去準備,李承幹拉住她的手道:“不着急,過兩天我們也回去了。”

寧兒點着頭幫着陛下整理紙張。

蘇婉道:“近來總感覺記不好事,纔想起來還有不少書卷沒收起來。”

她纔回過神,又道:“快去看看天色是不是要下雨了。”

幾滴雨水落下,華清宮外已是一片雨,其實不用皇后吩咐,宮女已將殿下們的作業收進來了。

李承幹接過小福遞來的一碗粥,道:“這粥放芹菜了?”

小福道:“東陽公主說陛下吃一些芹菜好,過了這個時節就難找這般鮮嫩的芹菜了。”

“嗯,味道還不錯。”

小福眯着眼高興笑着。

寧兒看着這個丫頭,覺得這個丫頭侍奉陛下這麼多年,她一直很傻,其實她大可以要一個名分的。

私下裡,寧兒時常與小福說過,但這丫頭一直很傻,她卻也很知足。

直到這天夜裡,在皇后的安排下,宮裡的福姨成了福妃。

翌日,平日裡這個時辰就該做飯的小福沒有出現在爐子邊,而是穿着華貴的衣裳走在皇后身邊,與寧妃走在一起。

相較於出身名門的蘇皇后,還有富有才學的寧妃站在一起,小福的光芒黯淡了許多,但她卻一直掌管着皇帝的飲食,以後也不會有人替代她了。

關中三月,驚蟄,皇帝離開了驪山,回到了皇宮。

這位皇帝回到皇宮之後,就召見了于志寧與許敬宗。

新殿內,李承乾道:“這是慕容順給朕的書信。”

許敬宗雙手接過楊內侍遞來的書信,翻看着其中內容道:“陛下,慕容順的確是個有手段的人。”

這一次,慕容順來信就是說他爲大唐準備了五萬兵馬迎接大食人,若加上安西大都護府的兵馬,該有十一萬大軍。

于志寧站在一旁沉默不言。

李承幹站起身走了兩步,揣着手看着殿外的烏雲,驚蟄時節的雷雨似乎要來了,今天的烏雲很沉重。

正想着突然見到遠處的天際閃過一陣雷光,之後便傳來了隆隆的雷聲。

等到有風吹過,又過了半刻時辰外面的雷雨才落下。

剛過三月,南方的暖空氣就急不可耐地北上,一路衝擊到了關中,聽說秦嶺南北這些天的早晨一直有大霧。

也就在這個時節原本覆蓋關中的西北冷空氣還未消耗殆盡,雙方如此一撞,就成了一場雷雨。

雷光又在眼前乍現,雷聲好似要撕開天空。

李承幹走回殿內,道:“慕容順的事是不是可以證實,只要大唐的商人足夠大膽,他們也可以買下一個小國?”

這的確是個很大膽的想法,可這世上能夠做到這樣的事的人,應該只有慕容順有這個實力,況且慕容順得到小勃律國的手段並不是太正道。

于志寧道:“陛下,這世上又有幾個商人能夠如他這般。”

李承幹頷首,道:“當初朕還在東宮,幾次想要接近商人都被攔住了,如今想來,還挺慶幸有諸位勸諫。”

于志寧作揖道:“臣不敢當。”

現在,于志寧講話也帶了幾分老人才有的沙啞嗓音,李承乾重新坐回來,道:“朕也不需要大唐的商人與慕容順那樣爲大唐買下一兩個小國,若朝中與商人走得太近也不好,兩位是有此顧慮?”

許敬宗道:“陛下,光是京兆府與商戶走得太近就已飽受朝堂詬病。”

李承幹長出一口氣,一手拿着桌上茶碗的碗沿,又道:“若大軍在外,唐人的商人能夠走出去,讓諸國與禮部簽訂契約,讓商人前往,是不是可以將大量的財富與貨物帶來……”

大軍開道,官吏領路,商人“搶錢”的模式在陛下的口中講述出來。

當今陛下絕對不是什麼君子,所以如今的朝臣也算不上什麼君子,滿朝文武都是如豺狼,朝堂在經營一道上恨不得將人的價值吃乾淨,連骨頭渣子都不剩。

皇帝與于志寧,許敬宗還在商議着。

隨着上官儀也被請入殿內,新殿內的話語聲更多了,而殿外的雷雨聲也更大了,雨水澆灌着大地,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片水霧。

自今天一早來到新殿之後,于志寧也記不清自己喝了幾碗茶,聽着許敬宗的講述只覺得疲憊。

許敬宗認爲,大軍在外唯有徵服與掠奪,至於陛下所言的經營大可不必多此一舉。

對此上官儀很反對許敬宗看法,他覺得兩國交戰並不是每一次都與東征高句麗那樣,將人口都掠奪乾淨了,有時候戰爭是有一方降了,而另一方進城。

正如當年劉邦與項羽分別入咸陽,那是兩回事,兩種評價,與後人而言相差甚遠。

搶了就會落人口舌,可若是要用一種更正義且正當的方式得到敵國投降之後的財富,就能夠避免被人指責。

于志寧道:“許尚書。”

許敬宗回神道:“講。”

于志寧又道:“平日裡許尚書是個何其精明的人,怎麼如今這時候不懂變通呢?”

許敬宗遲疑道:“於尚書是何意思?”

“官吏帶着商人在外發財掠奪的確不好,可換言之,大唐的商人也是唐人,只要是唐人就要得到保護,官吏是在保護商人進行貿易,並不是給商人領路,只要明白主次即可,至於如何去做,想必許尚書比老夫更懂。”

許敬宗老臉也不紅,面對這些話語他理直氣壯,站得也是筆直,道:“的確這件事只有老夫能辦好。”

李承乾麪帶笑容,許敬宗本就最擅長這種事。

于志寧接着又道:“那好,之後的事可還有異議?”

“陛下!”許敬宗又行禮道:“此事臣來安排,但商戶到了西域之後的諸多事,能否交給劉仁軌去辦?”

上官儀道:“陛下,安西大都護府就快建設完備,吏部本打算這兩年就將劉仁軌調任回來了。”

許敬宗道:“那就先讓劉仁軌帶着商戶先試一年。”

于志寧道:“有商戶的人選嗎?”

許敬宗道:“有!自當年老夫主持京兆府,就聽說了一人,此人當年混跡在長安時就拒絕拜在杜荷公子門下,而後在關中站穩了腳跟,現在的家業在河西走廊與西州,此人名叫裴明禮。”

上官儀反問道:“此人好用嗎?”

“好用,爲人靈醒且忠心大唐,以往或有寺廟在河西走廊仗義疏財,可裴明禮從不做這種事,他恪守本分,只做買賣,此人在河西走廊有三處作坊,兩間倉庫,家產該有十萬貫。”

上官儀道:“此人老夫早年聽聞過,當年爲了找你許敬宗,幾次投報無門。”

許敬宗頷首。

上官儀又道:“老夫倒是覺得他恐怕拿不出十萬貫現錢。”

“正是。”許敬宗又補充道:“算上他的家業與作坊,該值十萬貫,陛下!不需要這個商戶有多麼富有,只要此人忠心,且聽話又有些手段,那麼只要朝中給他一個機會,餘下的事他自己就能做好。”

李承乾道:“光這一個不夠,蔥嶺大仗在即,朕還需要更多的人手。”

大軍先去打一遍,再由官吏與投降之國寫好契約,之後官吏就可以保護商人,從此開展貿易,名正言順地掠奪,最終目的是要將財富帶到大唐。

這又是另一種智慧,比如說一個商戶在西域賺了十萬錢,如何將錢帶來。

或者說在西域就開始截流,在交易產生時,只要帶入大唐境內就需要繳納市稅。

再之後,外面的雷雨剛停歇,民部尚書褚遂良也被召入了殿內。

這下可好,殿內吵得更厲害了,李承幹只好站到殿外與上官儀,還有于志寧躲個清淨。

李承幹接過楊內侍遞來的椅子坐下來,看着雨後還溼漉漉的景色,笑道:“以前還聽於尚書說,待老去的那一天寫一篇文集,從此了卻餘生也挺好。”

190.第190章 下蛋了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191.第191章 查到底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第572章 長安再見215.第215章 存糧第97章 謠言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49章 上架感言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第76章 就孤最平庸第572章 長安再見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90章 天大的誤會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424.第424章 重逢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60章 秋獵歸來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340.第340章 爲過去,也爲將來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186.第186章 杜正倫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第17章 他要卷死孤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154章 陳年舊事第159章 父子春遊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215.第215章 存糧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279.第279章 清查第96章 以前的事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170章 多錢善賈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第155章 狄家父子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85章 兵馬未動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92章 兄弟三人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第2章 “人肥”第15章 你猜我猜?第87章 通達?243.第243章 雪後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第520章 戰前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420.第420章 戰象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86章 補貼與孝順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第16章 德智體美
190.第190章 下蛋了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191.第191章 查到底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第572章 長安再見215.第215章 存糧第97章 謠言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49章 上架感言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第76章 就孤最平庸第572章 長安再見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90章 天大的誤會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424.第424章 重逢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第558章 上官儀心事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60章 秋獵歸來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340.第340章 爲過去,也爲將來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186.第186章 杜正倫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第17章 他要卷死孤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154章 陳年舊事第159章 父子春遊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215.第215章 存糧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279.第279章 清查第96章 以前的事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170章 多錢善賈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第155章 狄家父子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85章 兵馬未動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92章 兄弟三人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第2章 “人肥”第15章 你猜我猜?第87章 通達?243.第243章 雪後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第520章 戰前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420.第420章 戰象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86章 補貼與孝順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第16章 德智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