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

第460章 再無鄭公

幹慶六年,長安城正值新年,冰雪還未完全消融,就又下起了凍雨,在官道上的行人正在趕往長安城。

每當天剛亮時,四周村縣的人都會趕往長安,不論是勞作也好,還是買用具也罷。

官府不希望人們都擠在長安城,可這絲毫不能阻擋越來越多的人要來長安定居。

新年時節,長安城人聲鼎沸。

京兆府內,狄仁傑將雙手放在爐子邊,雙手暖和了之後才能動筆書寫文書。

一旁有文吏抱怨道:“這天冷得邪性,墨都凍住了。”

看他還把硯臺放在爐子邊,等着硯臺上的冰融化。

又是一陣冷風呼嘯而過,朱雀大街上的行人紛紛加快腳步,地面上還有細碎的冰面,人們踩在上方還有薄冰破裂的動靜。

朱雀大街的兩側,剛出爐的肉湯與烤出來的餅正在散發着熱氣。

狄仁傑寫完了文書,走到京兆府門前,在這裡的小吏正被凍得縮着脖子。

“快送去刑部吧。”

“喏。”這個小吏接過文書,快步跑去了皇城。

熱鬧非凡的長安城內,只是跑了幾步,狄仁傑就看不到他的人影了。

“狄書令!”魏昶先是喚了一聲,稍作抖擻驅散了寒意,忙上前道:“慕容順離開長安了。”

狄仁傑颳去了原本的黑鬍鬚,去了一趟蔥嶺之後以前的小狄胖子瘦了許多。

他雙手揹負,站在京兆府門前,又道:“有不良人跟着嗎?”

魏昶回道:“安排了兩個不良人混跡在慕容順的商隊中。”

“商隊?”

“是西域人商隊。”

其實慕容順早年前就是京兆府的人,魏昶也不知道狄仁傑爲什麼要盯着他,只是照做而已。

狄仁傑吩咐道:“正值新年就帶着西域人商隊離開長安,令人費解。”

魏昶道:“狄書令,西域的商人多是夏季離開長安,到了西域棉花也能採摘了,深秋時節正是西域棉花送來的時候。”

“關中當真不能種棉花嗎?”

狄仁傑隨口問了一句話。

“京兆府當年讓司農寺的人試過,但後來放棄了,不論是天時還是地利,西域的棉花更好,關中的糧食本就不夠,不敢用大量的田地種棉花,朝中幾次三番下令,爲確保關中的口糧,不得擅用田地。”

狄仁傑頷首又道:“讓不良人盯住他,若跟丟了也無妨。”

魏昶抱拳道:“狄書令放心,我們的人皆是招子毒辣,不會跟丟。”

對這位不良帥的話語,狄仁傑也只是笑笑,直覺告訴他魏昶手下的不良人一定會跟丟,若慕容順要做什麼重要的事,他肯定會甩開不良人。

現在的京兆府的人手要管到西域還是很費力的,狄仁傑去過西域,也去過廣袤的天山腹地與蔥嶺,深知在那裡尋找一個人有多難。

不然,當年裴炎也不會追了大食人兩天兩夜,才抓到對方。

幹慶六年,有人向皇帝進言,將洛陽官吏併入關中,施行兩京制。

也記不清是第幾次,又有人向皇帝進言,陛下拒絕過一次,依舊如此。

只因如今的洛陽也很繁盛,若皇帝能去洛陽,定能更加繁華。

這一次皇帝依舊沒有答覆他們的進言。

關中人是不希望皇帝離開的,一旦皇帝走了,關中的繁華也一定會跟着離開。

何況,當年陛下還是太子時,最開始的根基便是在關中。

關中鄉民很擁戴如今的皇帝,只要皇帝一聲令下,各地的民壯還是如當年一樣,願意出征打仗。

狄仁傑與裴炎走在一起,一路走着聽着人們的議論。

裴炎道:“李景恆總是來向兵部要人。”

狄仁傑道:“照理說李景恆與處默所帶的隊伍屬皇帝禁軍,只要陛下一句話,就可以給予他們充足的人手,嗯……他們現在有多少人手?”

“二十人。”

聞言,狄仁傑一時語窒。

“只有二十人,但依舊不容小覷。”裴炎走到城門口,看着遠方又道:“在軍中各衛府中只有他們的兵馬是最神秘的,有人說那是精銳,皇帝平日裡不會讓這支禁軍顯於人前,也就招來了許多猜測。”

狄仁傑道:“這種事照理說不該是兵部來管的。”

裴炎道:“兵部也不敢插手,除非有旨意。”

兩人站在城門口就見到了一隊騎兵策馬而來,人數不多也就五六個。

人到了近前,狄仁傑笑呵呵道:“怎麼纔來?”

張柬之翻身下馬,張開雙臂大聲道:“長安!我回來了!”

隨着一起而來的還有白方,給城門口的守軍遞交了文書之後,便快步入城尋找吃的。

三人一起走入城內。

裴炎又道:“盧公說,最近來長安城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張柬之找了一處酒肆坐下,朗聲道:“店家,來湯餅,羊肉湯,再來油糕。”

狄仁傑推搡了他一下,道:“你吃得完嗎?”

張柬之拍了拍飢腸轆轆的肚子,道:“吃得完,吃得完。”

同一家酒肆內,一旁的白方面前放着幾大碗,如風捲一般地進食。

幾人用了飯,身爲兵部郎中的裴炎要領着白方前去述職,並且遞交安西軍的兵冊。

狄仁傑則陪着張柬之去了崇文館。

“懷英?”

“嗯?”

“我支教兩年功成,應該是去吏部領官職,怎麼來崇文館了?”

穿着一身深青色的官服的狄仁傑一路走着,言道:“柬之兄有所不知,現在崇文館已併入吏部了。”

張柬之神色瞭然,對朝中隔三差五有變動也習慣了。

近來皇帝就是這樣,崇文館也好,兵部也好,吏部也罷,皇帝怕是要將朝中的六部兩省,九寺二十四監全部翻新一遍。

新年時節,崇文館主事蘇亶不在,朝中官吏都在休沐。

狄仁傑問詢了一番,這裡的小吏說蘇主事去宮裡看望陛下與皇后了。

張柬之只好先在這裡坐着,兩人正無所事事的時候,又有一人結束了爲期兩年的支教,前來長安領取官職,此人正是幽州享有盛譽的才子盧照鄰。

張柬之看到與狄仁傑年紀相仿的盧照鄰,神色凜然,對方的才名遠播就算是在遼東支教,也是名聲顯赫,據說其人門下的學子有數百人。

盧照鄰也是剛走入崇文館,感受到眼前這個陌生人充滿敵意的目光,有些不適應。

充滿敵意的目光正是張柬之。

狄仁傑背對着兩人,看着院中的一棵棗樹沒有言語。

崇文館內很安靜。

三人等在院內良久不語,張柬之問道:“聽說你的駢文十分了得?”

盧照鄰作揖道:“敢問當面是……”

“某家張柬之。”

“傳聞張神匡師出東夷大儒,其子張柬之年幼隨父遊遍中原,久聞了。”

神匡是張玄弼的字,傳聞中也是神匡夫子。

不過狄仁傑覺得張玄弼名聲在外,在長安城就如一個凡人一般,好似也挺簡單的一個人。

盧照鄰又道:“看來有一番好等了。”

到了午時也沒見蘇主事回來。

一直到了傍晚,蘇主事依舊沒有回來,倒是送來了任命,崇文館內來了一個官吏,是時任中書侍郎的柳奭,他看了眼在場的人,道:“張柬之,盧照鄰。”

聞言,兩人齊齊行禮。

柳奭打開手中的吏部文書,朗聲道:“張柬之任門下省典儀,盧照鄰任職崇文館,掌校典籍。”

兩人躬身行禮,齊齊接過官身。

柳奭又道:“這是吏部的安排,你們兩人過了上元節就任職,先將官服領了。”

“喏。”

“崇文官雖說併入吏部,但依舊不涉官吏任用,官吏調度與任用依舊是吏部的職權。”柳奭言罷,又看了看兩人,轉身就要離開,又道:“兩位自便。”

柳奭很忙,他幫着安排完崇文館的事宜,便離開了。

自從趙國公告老之後一直都是閉門見客,柳奭早年前就是趙國公的門生,如今任職中書省侍郎。

在以前朝野傳聞中,對趙國公的傳聞有好有壞,但從他告老的那一天開始關於趙國公的壞名聲也都消弭了。

柳奭向門房說了自己的來意,當人去稟報之後,這才被允許走入趙國公的府邸。

柳奭出身河東柳氏,是貞觀年間的官吏,如今年過四十任職中書侍郎,不如許敬宗,于志寧這樣的臣子有陛下青睞,柳奭是一步步熬到中書侍郎的。

長孫無忌兩鬢斑白,獨坐在院內。

柳奭走上前行禮道:“趙公。”

“伱來做什麼?”

柳奭道:“正值新年,前來探望。”

“當年辭官之後,你們總覺得老夫棄你們而去,你們殊不知如今的陛下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當今聖明,已不需老夫這樣的老臣輔政了。”

當年趙國公告老,柳奭滿腹的不解,事已至此,也無法再做掙扎。

如今的皇帝權力鼎盛,皇帝的身邊是執掌天下兵馬的英公,而皇帝的面前是滿朝的彪悍的文臣,還有一羣如狼似虎的御史,更有萬千的民心擁護。

這位皇帝的權力達到了頂峰,比之貞觀一朝更甚。

歷朝歷代,有這般權勢的皇帝並不多。

就當趙國公與岑老都告老之後,今年伊始,皇帝的權勢恐會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柳奭覺得皇帝的權力是需要束縛,因此當初趙公告老之後,他也一度想要離開朝堂。

皇宮內,李承幹聽着蘇亶講述現在的崇文館規模。

言罷,蘇亶見陛下還是有些不滿意,再道:“有了吏部與御史支持,各道州府該會營建更多的崇文館。”

李承幹覺得要是還不滿意,這位丈人多半又要請罪,丈人是個很辛苦的人,時常反省,雖說一把年紀了,可心態上還是很積極的。

“朕知崇文館諸多夫子辛勞,上元節之後會安排賞賜。”

“謝陛下。”

“崇文館建設事宜需要穩紮穩打。”

“臣領命。”

李承幹神色輕鬆地道:“也不用太緊張,朕不是對現在的崇文館數量不滿,當年父皇還在位時,朕就習慣了凡事先有章程再有效率。”

當初高延壽想要向陛下進獻新羅美人,不過陛下拒絕了,有如此皇帝。

武功縣上下的士族都願意爲陛下效死。

蘇亶更願意身先士卒,哪怕豁出這條老命,也要將陛下的崇文館開設在天下各地,爲陛下效命到死,別無他求。

李承干時常在想,當太子時,時不時監理一下國事,與兄弟幾個一起治水。

或者讓兄弟們一起走基層,再繼續監理國事,就成了皇帝

國事很重要,又很繁雜,李承干時常覺得朝中的人才不夠用,當然希望中原各道州增加崇文館的數量。

當崇文館併入吏部之後,也能對各道州形成一定的控制力。

建設出一種皇權無處不在感覺。

有時候又覺得長安城的官吏太多了,應該多去一些鄉縣或者是更偏遠的地方。

讓偏遠地區知道現在的皇帝是誰,現在的朝中舉措是什麼。

這個時代的腳步很緩慢,信息的傳播效率很低,因此更偏遠的人甚至不知道大唐已換了皇帝,而且新皇帝執掌國事已有六年了。

二十八歲登基,如今已三十有四的李承幹扶起這位丈人,走到殿外,“近來朕的妹妹時常專研養生之道,宮裡準備了不少黃精,都是明達親手所制,走時多帶一些回去。”

“謝陛下。”

待皇后與蘇母說完了家事,蘇亶這才帶着妻子告別,走時還帶着一盒藥材,也帶走了小於菟,讓這孩子跟着外公外婆多住一些時日。

見蘇亶又回身行禮,李承幹報以笑容。

蘇婉道:“近來孩子越來越玩鬧了。”

李承乾道:“玩鬧些也好。”

每年的新年,李承幹都要去凌煙閣,告慰一番鄭公。

走入凌煙閣內,李承幹拿出先前所寫的書信,在鄭公的畫像前焚燒。

鄭公活着時,勸諫皇帝,鄭公過世之後他們的警示話語經過崇文館傳遍了天下。

這是李承幹刻意爲之的,大唐要強大就要有剛正不阿的精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用夏桀商紂的故事來警示世人。

又或者鄭公用北齊文宣帝,就是那位叫高洋的北齊君主,作爲反面例子來比較。

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243.第243章 雪後第132章 豪傑依舊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第176章 唐人的城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446.第446章 寒風463.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第50章 天分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101章 東宮爭吵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57章 善終的老臣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423.第423章 江邊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第77章 立冬宴席1.第1章 太子殿下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286.第286章 轉變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141章 陳倉縣尉第6章 小女徐慧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386.第386章 新年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第18章 彪悍的早朝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42章 正義的一戰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第12章 等暖風來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23章 太子游長安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301.第301章 親衛270.第270章 新家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第132章 豪傑依舊371.第371章 虎牢關
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243.第243章 雪後第132章 豪傑依舊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第176章 唐人的城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446.第446章 寒風463.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第50章 天分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101章 東宮爭吵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57章 善終的老臣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423.第423章 江邊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第77章 立冬宴席1.第1章 太子殿下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286.第286章 轉變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141章 陳倉縣尉第6章 小女徐慧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386.第386章 新年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第18章 彪悍的早朝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42章 正義的一戰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第12章 等暖風來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23章 太子游長安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301.第301章 親衛270.第270章 新家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第132章 豪傑依舊371.第371章 虎牢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