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

論語有言不撤姜食,不多食。

有道是,每頓飯都要有姜,但又不能多吃薑。

論語上有這麼一句話,正是因當年孔子喜吃薑,後來也有人說是孟子愛吃薑。

在此刻人們的眼中,郭駱駝捧着手中的生薑道:“這片旱地能種生姜了,告知戶部關中田畝再增二十五頃。”

司農寺的官吏正在記錄着,並且丈量着這裡的田地

渭水北側的這片地原本是旱地,郭駱駝用了三年時間,將這片地換土換填之後,將這裡改成了一片沙壤土,這種土用來種生姜是最好的。

而這裡的二十餘頃的地,原本是種不出糧食的旱地,現在這裡可以種蔥姜,大片的蔥與生薑豐收了。

這些年,司農寺在做的就是這些事,除了培育作物還要指導關中各縣的鄉民們種植作物。

司農寺的一個文吏低聲對一旁的剛來任職的年輕人道:“我們的郭寺卿很少去早朝,也很少去司農寺了,這些天一直都在田地裡走動,要不就是住在田地邊。”

郭駱駝是幹慶一朝少有的能夠登上凌煙閣的能人,幾個剛來司農寺任職的年輕人滿眼是崇拜地看着郭寺卿。

一旁的文吏又是搖頭,又道:“聽從司農寺調遣,絕對不是像各部那樣,在司農寺當值是在田地裡當值,不是在官邸裡當值的,往後你們也要像郭寺卿這樣。”

一羣剛來赴任的年輕人聞言肅然起敬。

郭寺卿接過縣令遞來的田冊,在田冊上蓋了司農寺的印,這個村子就多了二十五頃可以耕種的田地。

“這裡的田地不要灌溉太過,也不要開墾太過,一片旱地養起來不容易。”

縣令忙點頭,接過田冊掛着笑臉。

這是郭駱駝改過的第五片地,還有在改土的田地,如這般面積的田地還有數十片。

關中的人口衆多,但關中終究只有這麼大,因此關中的作物分佈與耕種需要精細安排。

還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與優良作物的培植,這是司農寺近年來一直在做的事。

安排了眼前的事,郭駱駝帶着人就去下一片地查看。

上官儀與許敬宗走在官道邊,看着郭駱駝還在帶着人察看田地。

“關中的耕地再也不能變動了,這是中書省劃定的底線,從此京兆府再也找不到藉口建設作坊了。”

許敬宗對上官儀的這番話沒有太大的反應,他就像是在說如今他已是御史臺的御史中丞了,京兆府若還要爲了作坊而佔有田地,他御史臺也不會放過京兆府的。

許敬宗道:“京兆府不是老夫的一個人的心血。”

上官儀還遠遠望着郭駱駝道:“你是說京兆府也是陛下的功勞?”

許敬宗沒有否認也沒有點頭。

誰都知道,陛下還是太子的時候,京兆府就是太子扶持起來的。

這些話對別人說也就算了,對他上官儀來說沒用。

“現在形勢不同了,陛下考慮整個中原,要考慮天下社稷,不能僅限於一地。”

許敬宗還在看着郭駱駝,又道:“只有郭駱駝還在做着以前的事,他從來沒變過。”

上官儀撫須道:“那是陛下知道郭駱駝這樣的人,不該被朝堂侵染。”

兩人是郭駱駝在長安最好的朋友,原本今天是想要請郭駱駝一起喝酒的,眼下來看多半是請不到他了。

許敬宗轉身離開,道:“去咸陽橋邊上喝,郭兄回來時還能見一面他。”

上官儀道:“也好。”

這兩位朝中重臣穿着尋常的圓領衣衫,也沒有穿着官服,來到一處酒肆就讓店家上了酒水。

酒水倒入碗中,看着碗中渾濁的酒水還在晃盪,上官儀道:“你想要圖謀南詔,也不能太着急。”

許敬宗感慨道:“不能不着急呀,老夫都快六十了。”

同樣也已年過五十的上官儀道:“我等在朝中還有幾年,恐怕陛下已在爲下一代才俊打算了。”

許敬宗端起酒碗道:“聽聞今年,你們御史臺又派出了一批官吏去揚州?”

上官儀拿起酒碗道:“不是什麼大事,要殺幾個人,拿幾個人罷了。”

兩人就這麼對坐喝着酒水,三月天的關中正值農忙時節,天氣乍暖還寒。

喝着酒水的兩人並不覺得今天的夜裡有多麼寒冷,咸陽橋邊的燈籠隨風搖晃着。

一艘船隻來到了河岸邊,店家上了船就離開了,讓兩位客人自便。

直到夜色中,許敬宗見到了有一個提着燈籠而來,他笑道:“來了?”

郭駱駝提着燈籠走上前道:“兩位久等了。”

郭駱駝的兩鬢也已白,他坐下來接過酒水,一飲而盡。

上官儀道:“果然還是與你飲酒最痛快。”

正是因朝中諸多煩心事,兩人這纔會出來找郭駱駝飲酒,只有與郭駱駝坐在一起,兩人才能放下朝中的繁雜事。

大抵是因爲郭駱駝是個很簡單的人,每一次與郭駱駝喝酒,許敬宗都會感覺自己的呼吸都比以往通暢了。

幹慶十三年,四月,揚州城。

幾個官吏聚在一起,正在低聲商談着。

忽然一個人匆匆來報,道:“出事了,御史來揚州了。”

在場的幾人相顧良久,有一人問道:“莫非揚州的官吏有人貪墨了?”

又有人道:“想必是被御史查到了什麼蛛絲馬跡。”

“你們都錯了,若御史不來他們或許只是查到了蛛絲馬跡,聽到了什麼風聲,御史一旦來了,那就是證據確鑿。”

講話的是一個穿着樸素的老者,看着模樣應該是個微末的文官,他又道:“皇帝的爪牙來了,這揚州城也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這裡的年輕人都是近幾年科舉入仕官吏,其中還有不少崇文館支教的學子,這兩年纔來揚州任職。

有個年輕官吏詢問道:“這個老人傢什麼人?”

又有人低聲道:“當年李義府來揚州,殺了揚州城人頭滾滾,這位老人家姓謝,當初是揚州城的縣令,經歷過揚州之亂。”

“難怪……”有人心中篤定。

還有人道:“當年揚州之亂也是爲了治理揚州,殺的人也都是該殺的,這位老人家就不該有怨言。”

當年的謝縣令還敢與李義府他們斡旋,而現在他雖說沒有參與世家門閥的事,可他也從當初的縣令,被貶爲了一個微末文吏。

李義府念他還算是配合御史查問,留了他的官身,當年的謝縣令如今要在這裡寫一輩子的文書。

皇帝的御史就是這樣,輕易不會出動,也不會驚動地方。

哪怕是有官吏貪墨,御史也不會打草驚蛇。

直到御史出現在某個地方親自來拿人,也就意味着有了確鑿的證據,甚至還帶着兵部的調令,能夠調動各地的折衝府官兵,想跑都跑不掉了。

通常情況下,御史都是直接從長安來的,並且要捉拿的官吏也都是皇帝批覆過的,這就意味着哪怕你再喊冤,跪在太極殿都沒用了。

那是一個不容情面的皇帝,若不是坐實了罪名,皇帝也不會批覆的。

犯人一旦被押送到了長安城會有刑部人來覈查罪名,其實覈查罪名到了最後也可能只是問一些名字,或者是出身,至於罪名……御史在之前朝中就覈查好了。

首先是有人去檢舉,朝中得到檢舉之後就會派不良人在暗中查探,找到證據之後就會送去長安,在這個過程中不會驚動地方,甚至在不知不覺中,長安城已開始複議,複議又複議。

經過數次複議之後,由皇帝批覆,刑部制定刑罰,才由御史帶着皇帝的旨意,還有刑部,兵部,吏部的調令來到地方。

直到三方調令全部拿出來,哪怕你在地方手握大權,御史甚至可以調動各地的兵馬前來討賊,這就是如今的監察制的厲害之處。

幹慶十三年五月,一批官吏就這麼被處置了。

五月的長安城剛經歷了芒種時節,李承幹提着魚竿在渭水河邊,一邊走着一邊道:“上一次昆明池放水之後,昆明池就沒什麼魚了,本來朕就想着去昆明池釣魚,只是聽說魚苗還沒長成,上官儀與太子勸諫朕,說朕不該連魚苗都不放過。”

李承幹感慨道:“朕不是一個聽不進勸諫的皇帝,所以呀,朕就放過了昆明池的魚苗,來了這渭水的淤地壩釣魚。”

跟在皇帝身邊的是如今的兩位兵部侍郎,一位是裴炎,另一位是劉仁軌。

而兵部于志寧並不在這裡,而是在朝中應付着今年的兵馬調度。

在後方還跟着一衆文吏,記錄着皇帝今日的言行,爲首的是禮部侍郎盧照鄰。

李承乾的腳步停下,後方衆人的腳步也跟着停下。

李承幹一旦開始走,後方的衆人也跟着走。

就這麼走走停停走了好一段路,李承幹這才找到一處舒心的地方釣魚。

裴炎站在一旁沒有發言。

後方幾百人看着皇帝一個人釣魚,皆是沉默。

這裡安靜得甚至能夠聽到水流拍打在淤地壩上的動靜,樹葉的沙沙聲。

劉仁軌終於忍不住了上前一步道:“陛下,過兩天就要科舉了。”

李承乾道:“朕知道。”

“陛下應該爲科舉之事主持大局。”

“劉侍郎,科舉之事由吏部,禮部,中書省在安排,朕難得落個清閒,想與你在這裡釣魚就不能不打擾朕的興致嗎?”

見他正要開口,李承乾道:“你是不是想說朕是皇帝,朕應該做好表率。”

劉仁軌低下頭。

“有時候朕看你很像鄭公,但有時候你又不像鄭公,你知道若是朕在這裡,鄭公會說什麼嗎?”

“臣不知。”

“鄭公會說朕喜釣魚,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釣魚,最後關中就會無魚可吃,那麼朕就不得放棄釣魚這個愛好了,如果皇帝的愛好一旦危及了社稷,鄭公就會爲此抗爭到底。”

盧照鄰在卷宗上記錄着陛下的話語。

而在後方的一衆文官,紛紛點頭,大家心中都有一個相同的想法,甚至已有不少人眼眶有了淚水。

無它,只因陛下又在想念鄭公了。

足可見鄭公對陛下的有多麼地重要,對大唐社稷有多麼重要。

李承幹對後方的盧照鄰道:“你們都退下去吧。”

“喏。”

衆人紛紛應聲退下,李承乾麪前就剩下劉仁軌與裴炎,將目光收回來,看着平靜的河面道:“于志寧在朝中分不開身,有些事朕只想與你們兩人說。”

裴炎不會掃陛下的興致,只要陛下有吩咐,他一定盡忠盡職,隨即行禮道:“臣莫敢不從。”

劉仁軌也跟着行禮。

李承幹從袖子拿出一張紙,先是遞給裴炎。

兩人湊在一起看着陛下遞來的這張紙,這是從吐蕃送來的密信,說的正是如今吐蕃內部的矛盾,有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吐蕃歸入大唐,也有一部分人抗拒大唐。

抗拒大唐的人是與祿東贊同一代的人,他們現在都是吐蕃的牧場主,或者是一族的族長。

而那些一心想要歸入大唐的青年,在那些族長眼中就像是一個個叛逆的孩子。

劉仁軌道:“陛下,臣願親赴吐蕃。”

李承幹揣着手搖頭道:“你不用親自去,你們兩人要留在長安城,往後兩年兵部會很忙。”

裴炎道:“臣聽聞禮部已派人去吐蕃遊說了。”

“遊說?”李承幹輕笑道:“遊說就要講道理,在朕看來講道理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朕想要將吐蕃的牧場重新分配,讓吐蕃的所有子民都能夠得到吐蕃貴族的牧場。”

“將其重新分配之後,設置大唐的道州縣,再之後那些再敢抗拒大唐的人,就可以一律以謀逆罪論處。”

一聽到謀逆罪三個字,劉仁軌的眼角很明顯地跳了一下。

裴炎的神色依舊平靜,原來陛下不是要過問吐蕃貴族的意見,而是大唐單方面宣佈將吐蕃歸入大唐,再給吐蕃重新均分田地。

大唐單方面宣佈吐蕃歸入大唐,如此就有謀逆之罪。

也就不會遊說了,先歸併而後直接論罪,當真是快準狠。

那麼禮部派出去的使者,就不是去遊說的,而是去警告的。

這處事方式,還真是天可汗……呵呵,裴炎暗暗一笑,天可汗從來沒有與任何人講過條件,也從來不與人講條件,也就無所謂遊說了。

252.第252章 范陽案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420.第420章 戰象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326章 蘇亶家事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50章 天分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68章 孤有進步嗎?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163章 杖責270.第270章 新家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90章 天大的誤會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56章 告老辭官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33章 孫神醫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第113章 班底構成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32章 拜訪舅爺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第50章 天分第556章 乾慶十五年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270.第270章 新家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第519章 待價而沽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243.第243章 雪後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321章 臂膀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第52章 爺孫倆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第87章 通達?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309.第309章 發兵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279.第279章 清查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207.第207章 演武第131章 折衝府275.第275章 朝臣榜樣褚侍郎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367.第367章 看洛陽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360.第360章 歸心第43章 一朝一夕間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323章 新爺孫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第154章 陳年舊事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
252.第252章 范陽案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420.第420章 戰象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326章 蘇亶家事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50章 天分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68章 孤有進步嗎?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163章 杖責270.第270章 新家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90章 天大的誤會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56章 告老辭官259.第259章 來長安的祿東贊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33章 孫神醫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第113章 班底構成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32章 拜訪舅爺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第50章 天分第556章 乾慶十五年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270.第270章 新家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第519章 待價而沽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243.第243章 雪後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321章 臂膀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第52章 爺孫倆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第87章 通達?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309.第309章 發兵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279.第279章 清查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207.第207章 演武第131章 折衝府275.第275章 朝臣榜樣褚侍郎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367.第367章 看洛陽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360.第360章 歸心第43章 一朝一夕間252.第252章 范陽案第323章 新爺孫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第154章 陳年舊事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