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

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

李義府行禮道:“臣領命。”

言罷,向陛下遞上一卷書。

李承幹朝着駱賓王笑了笑,稍稍點頭。

陽光朦朧地照在關中大地,駱賓王跟着老師的腳步,又時不時回頭看看陛下的背影。

“老師,陛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呀?”

擔任過巡察御史,有人說自己是陛下信重的臣子,可能只有李義府心裡清楚,此前自己只見過陛下一次,那時候陛下還是太子。

這不過是他第二次見到陛下。

還有些寒意的空氣中,李義府長出一口氣,在空氣化作一團霧。

駱賓王問道:“看起來陛下很信任老師。”

李義府笑着又拍了拍他的後腦勺。

駱賓王也是咧嘴一笑。

李承幹依舊坐在安寧村邊,看着村中的風景。

薛萬備站在一旁,目光掃視四周,擔心會有人刺殺當今陛下。

因現在支教與士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過了半刻時辰,遠處走來一個身影,正是當今的太上皇。

李世民穿着厚實的舊衣裳,見到兒子在這裡,問道:“來這裡做什麼?”

“來看看父皇。”

“怎麼?蘇亶又來找你告罪了?”

李承幹搖頭道:“倒是沒有,在洛陽犯事的人都發往西域種樹了,其實也無妨,他們越鬧,就會有人去辨經。”

李世民坐在一旁的石頭上,從兒子手中拿過蘿蔔,也啃着問道:“現在支教每年要花去多少銀錢?”

“算上各處崇文館與支教建設,每年花去兩萬貫吧,其實也不算多,當各地的崇文館與支教書舍都建設完成之後,成本會一年一年少,對兒臣來說壓力不算大。”

李世民笑道;“就算這麼點銀錢,你就能掌握天下學子,於社稷來說這是最好的買賣。”

對集權來說其實這也是很好的買賣。

父子倆都是皇帝,十分清楚教化天下的成本有多大。

上一個用極小成本來教化世人的手段,是天人三問。

大唐的本錢是近些年積攢出來的,若與大軍平叛的成本以及或者說是內戰造成的損失來看。

支教一策,對朝中來說確實是以最小的成本,換取了最大的利益,給朝中降低了難以想象的成本。

換言之,用東征與西征的成本來換算,支教付出的幾萬貫,的確算不上什麼。

李承乾道:“其實成本可以更低,兒臣還是希望支教之策更爲完備些。”

說着話,李承幹用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個圖,這張圖是以長安爲中心,支教天下各地。

“父皇,遼東,河北,兩淮,江南兩道,晉陽,以及未來的嶺南與關中以西,當這幾個重要的地點建設好崇文館與支教書舍之後,朝中成本會更少。”

言罷,李承幹又遞上一卷書,道:“這是李義府給的。”

李世民接過書卷,看着上面的內容。

“其實中原各地還是有很多聰明人的,兒臣看了書卷上的記錄,世家的殘餘勢力依舊是學識淵博的,他們甚至能夠盤算出朝中每年收糧,每年支教需要付出多少銀錢。”

“更有甚者,覺得朝中已是入不敷出,撐不住幾年,待朝中真的撐不住了,他們就會清算朝中對他們做過的事,會報復。”

李世民扶着後腰站起身,道:“朕要去燒地了,你自便。”

李承乾點頭,“嗯。”

不多時田地裡出現了火光,一縷縷白煙在田地裡升起。

李承幹多看會兒父皇,便起身回宮。

現在早朝比以往晚了很多,李承幹回到宮中,再換一身衣裳,再去太極殿早朝也來得及。

李世民戴着斗笠走出村子,秋收與夏收兩季的糧食都收完之後,便去附近的村子看看,看看周遭的村子現狀如何。

一個老農笑呵呵道:“伱又來了。”

李世民道:“我從隔壁村子來。”

“老漢我記得你,這附近幾個村子誰不知道,你們安寧村總是有權貴人家在走動。”

李世民沒有否認,而是點着頭。

老漢又問道:“是家裡人在長安爲官?”

聽着對方樸素的猜測,李世民解釋道:“我兒子在長安爲官。”

老漢又道:“那你兒子一定在朝中位高權重。”

焚燒之後的草木灰隨風而下,李世民拿下斗笠拍去草灰。

老漢道:“當年某家跟着大將軍們去打吐谷渾,某家的大兒子在青海道折衝府任職,小兒子在書舍讀書。”

李世民詢問道:“大兒子成婚了?”

老漢搖頭道:“某家兒子年才十七就跟着大軍去打吐蕃了,今年回來了,過了上元節又走了,待他下次回來就讓人成婚。”

“姑娘選好了?”

“嗯,咸陽縣的姑娘,那邊人家比我們富庶。”

又有幾個老漢走來,李世民與他們談着話,聽他們談着現在的閒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雖說這些老漢識字不多,說話也是很樸實,還會開一些葷玩笑。

李世民也樂在其中。

這位太上皇一點也不像當年的天可汗了,怎麼看都像是一個會與人討價還價的老農。

長安城的煩心事還是很多的,晉王揍了張晦之之後,張玄弼又來辭官,被李泰給勸住了,讓他留在了文學館,繼續發光發熱。

至於洛陽發生的事,還有人覺得現在的朝中早已入不敷出,甚至覺得維持不了幾年。

他們多半是從陛下一直以來的簡樸節約主張看出來的。

如果朝中足夠富裕,皇帝會這麼簡樸嗎?

對這些人短視且不願意去看大唐全貌,甚至自以爲是地判斷,李承幹全當沒聽過這些事。

就像是煩心的蟲子,時不時冒出來,只要出現了打死就好,無非就麻煩一些。

朝中也不想因這種事浪費人力與物力。

李承幹穿着粗布手套,將玻璃裝在了一個個木框上。

見狀,李淵搖頭道:“這麼值錢的東西,你要裝在窗戶上真是浪費。”

“都是燒出來的,對孫兒來說不是這麼值錢。”

言罷,玻璃在木框上已裝好了,而後親自裝在了武德殿的牆上,這是一個巨大的落地窗。

裝好之後,陽光照入了殿內。

李淵笑呵呵道:“真亮堂啊。”

李承幹轉動把手,稍稍一推,有些模糊且透光不算好的玻璃窗成了一扇門,可以打開。

李淵道:“如此好的琉璃,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也不是,需要看原料,而且這東西不好燒,也不是想要多少有多少。”

李淵瞧着富貴耀眼的落地窗,“這不該裝在武德殿。”

“爺爺覺得應該裝在哪裡?”

“最好最珍貴的東西,應該被人看見,你應該放在太極殿。”

李承幹確認門窗牢固,讓內侍將這裡收拾乾淨,道:“爺爺所言在理。”

李淵清楚這個孫子的秉性,說得在理,他又不會真的做,無非就是安慰老人家。

“陛下!”內侍腳步匆匆來報,“晉王又將張晦之打了。”

李承幹吩咐道:“告訴稚奴,別把人打死了,打傷了給銀錢,讓人治傷。”

長安城內,每當張晦之說他兄長張柬之的不是,晉王殿下總能隨時隨地找到他,並且將他揍一頓。

李慎覺得張柬之即便再差,那也是朋友,生死之交嘛,皇兄代張柬之教訓他弟弟,也是情理之中。

狄仁傑剛到大理寺,迎面見到了上官庭芝。

“上官少卿。”

上官庭芝道:“你與不良帥走得很近?”

狄仁傑點頭,“嗯。”

“張晦之被晉王揍,是你讓不良人給晉王送的消息?”

狄仁傑回道:“正是。”

能夠每每聽到張晦之說張柬之的壞話,並且能夠恰逢其會地找到張晦之在哪裡。

能夠做到這個地步的,也只有在長安城的那些不良人,以及不良帥魏昶。

上官庭芝本是不希望不良人幫着晉王做這種事,難道是不良帥魏昶最近太閒了,閒出病來了?

傳聞狄仁傑與晉王李治是一起在蔥嶺殺敵的生死之交,回來之後還是生死之交。

注意到對方古怪的眼神,狄仁傑吃着餅道:“上官少卿,可還有吩咐?”

上官庭芝眼神中帶着欣賞,朗聲道:“懷英,往後如有需要,儘管吩咐。”

狄仁傑作揖道:“少卿客氣。”

上官庭芝覺得這個狄仁傑的確是個人才,不僅僅是因爲他是科舉的進士,而是這個人的人脈。

這個狄仁傑將來一定能位列六部,並且執掌權柄。

不論文武,狄仁傑都是同齡人中極爲優秀的。

上官庭芝隱約有感覺,用不了幾年,狄仁傑的官位就會在自己之上。

幹慶五年九月,關中下着秋雨。

一騎快馬來到長安城前,前來傳軍報的士兵遞上急報。

當即就有人拿着急報送去了皇城。

李義府回到朝中之後,便覺得枯燥無味,對他這個御史來說,習慣了與世家門閥的爾虞我詐,在這個團結一心的朝堂中,就顯得無事可做了。

看到李義府反覆在自己眼前走着,裴行儉不悅道:“你是不找點事做不爽利?”

李義府終於停下了腳步,道:“陛下不該讓我回來的。”

裴行儉拿着兵書道:“怎麼,你要將他們殺得血流成河?”

李義府指着外面道:“那些世家的殘餘勢力還在興風作浪。”

許敬宗走入將軍府,漫不經心道:“正是這個時候,朝中更不該有動作。”

李義府回頭看去,見到了禮部尚書許敬宗與御史臺諫議大夫上官儀。

“他說得不錯,他們越是鬧得最兇,朝中更不能動手。”

李義府詢問道:“等他們將人手聚集,一網打盡?”

當初,上官儀與李義府在揚州共事,李義府一回來就在御史臺任要職,對世家門閥的態度,他們兩人是一致的。

上官儀笑道:“爲了正義。”

許敬宗遞上一卷書文書,道:“這是安西都護府送來的。”

裴行儉接過文書,是西域的守備將軍白方送來的,不出所料,白方說得都是無關緊要的事,還說今年的新年他會來長安城。

好不容易能夠清淨個大半年,裴行儉一想到白方要來長安,就覺得頭疼。

王方翼快步而來,淋雨跑進將軍府,渾身溼漉漉的,他道:“南詔送來消息了,說是南詔的一支兵馬在真臘遇到了伏擊,南詔王要向真臘發動戰爭,三萬兵馬直取真臘。”

許敬宗神色凝重,忙道:“我這就去面見陛下。”

雨水澆灌在皇城內,皇宮顯得溼漉漉的。

雨水飄散而下,李淵坐在武德殿內,看着雨水打在玻璃上發呆。

這種景色透過玻璃看很美,能夠看到遠處的宮殿。

李淵道:“承幹是故意趕在秋季之前,讓朕看到這種景色,纔會裝這麼好的琉璃。”

高士廉貼近還有些不平整的落地窗,手放在質感粗糙的表面上,道:“這不是真琉璃吧,這是假的吧?”

李淵輕蔑一笑,心說這老傢伙的直覺還是與當年一樣準。

李淵甚至上前打開了落地窗,這個時候就能聽到雨水打在玻璃窗上的動靜。

李淵十分享受地站在窗前,老眼眯着,“人生如此,死又何懼?”

高士廉咳嗽了兩聲,“半截身子都入土了,彆着涼了。”

幾個內侍將這位老太爺拉了回來。

正要去面見陛下的許敬宗,上官儀在內侍的帶路下,見到了武德殿的奇景,那是一整塊晶瑩的琉璃。

看得許敬宗半晌都移不動腳步,張嘴看着奢華至極的琉璃,這琉璃就鑲嵌在牆體中。

意識到上官儀扯了扯自己的袖子,許敬宗這纔回神,忙道:“快去見陛下吧。”

兩人繼續邁開腳步,跟着內侍來到了興慶殿,發現英公已在這裡了。

殿內很溫暖,陛下看着軍報正沉默着。

兩人走入殿內,默不作聲地行禮。

李績道:“陛下,南詔征討真臘若是贏了,想必南詔也元氣大傷了。”

李承幹揣着手,“有人說朕應該派出大軍趁着南詔後方防備鬆懈,直取南詔。”

英公還未開口,李承乾道:“可朕若真的這麼做了,朕這個天可汗未免像個小人。”

若換作以前,可能還會有人進諫讓大唐與南詔和親。

再一想南詔並不強大,也輪不到和親。

誰又能想到,強大的大唐會爲了西南這個小國廢盡心思。

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95章 合力撈魚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257.第257章 活捉第74章 太子拜師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86章 補貼與孝順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179章 效益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269.第269章 蘇勖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367.第367章 看洛陽376.第376章 封禪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第165章 難免的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第159章 父子春遊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第127章 遊園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130章 請你道歉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第121章 負重鍛鍊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第3章 太子講故事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第90章 天大的誤會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260.第260章 談人生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274.第274章 新年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68章 孤有進步嗎?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179章 效益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56章 告老辭官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第66章 大將軍教導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第82章 搶還是買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第314章 臘月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27章 長安傳聞第84章 戰書
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95章 合力撈魚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257.第257章 活捉第74章 太子拜師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86章 補貼與孝順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179章 效益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269.第269章 蘇勖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367.第367章 看洛陽376.第376章 封禪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第165章 難免的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第159章 父子春遊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第127章 遊園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130章 請你道歉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第121章 負重鍛鍊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第3章 太子講故事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第90章 天大的誤會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260.第260章 談人生292.第292章 貞觀十四年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274.第274章 新年第31章 無建樹的太子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68章 孤有進步嗎?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179章 效益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56章 告老辭官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第66章 大將軍教導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第82章 搶還是買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第314章 臘月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27章 長安傳聞第84章 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