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善終的老臣

且說,此話一出,李承乾一口茶水嗆在喉嚨口,咳了好半天。

長孫無忌神色狐疑。

話音剛落,李孝恭道:“老狐狸莫非不信?”

長孫無忌神色鎮定自若,道:“那好,你且說說,夢裡是什麼樣的。”

“這……”李孝恭欲言又止,眼神不住向一旁的侄兒使着眼色。

殿內嘆息一聲,長孫無忌緩緩道:“是殿下夢到了河間郡王,而不是河間郡王夢到了太子,這種事情一說出去便是破綻百出,若細想之下坊間還會以爲東宮有人妖言惑衆。”

“嗯!”李孝恭正色點頭。

長孫無忌的神色很嚴肅,又道:“不過也好,以後東宮闖禍了,也不用擔心了。”

“老狐狸你是什麼意思?”

長孫無忌喝下一口茶水,神色平靜,沒搭理他。

李孝恭起聲道:“某家就不喜與你這種老狐狸談話。”

言罷,李承乾看着皇叔快步走出了東宮。

殿內又安靜了下來,長孫無忌神色多了幾分擔憂,問道:“去年,臣聽聞殿下得了重病?”

李承乾道:“孤的病已經好了。”

“嗯。”長孫無忌緩緩道:“夢裡遇到的事都是假的,還望殿下莫要當真。”

“舅舅教誨,一定謹記。”

長孫無忌再看一眼鍋裡的湯水,一時間也沒了吃飯的興致,收拾了一番心情便起身離開了。

有些話不能亂說,尤其是東宮儲君。

就算是夢裡真有什麼奇怪的話語出來,事後也最好閉口不談,大抵上就是心裡知道,就不要說出來。

舅舅的告誡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總不能對着天下人大喊,孤要滅世家,孤要讓天下所有讀書人一個公平。

是忠臣的,就跟着孤一起上,轟轟烈烈將世家推翻了?

但……真的很想大聲喊出來。

見殿下從崇文殿出來,臉色不太好看。

寧兒跟在一旁沒有作聲。

揣着手走了一段路,李承乾的腳步忽然停下。

寧兒慣性地多走了一步,見殿下停下了,她又退後一步站在一旁。

李承乾蹙眉道:“讓人送信給杜荷的府上,許敬宗辦的事都被孤的舅舅知道了。”

“喏。”寧兒快步去安排。

近來,說農夫與蛇這個故事,隨着那羣還年幼的公主與殿下們在驪山玩鬧,這個故事也在坊間傳揚開來。

這個故事的寓意十分深刻,引人深思。

驪山行宮,溫泉宮內,李世民坐在溫暖池。

同樣坐在池內還有尉遲恭,與魏徵。

李世民倒上一碗酒水,灌下了之後道:“聽聞近來官吏下縣之後,關中不僅又清查出了五千隱戶,還開墾了諸多水田。”

尉遲恭沉默不言。

Wωω★ Tтka n★ ¢ Ο

魏徵低聲道:“太子殿下能夠重視農事,臣爲大唐賀。”

李世民將酒碗放在池子邊上,蹙眉道:“朕的這個兒子有時總會去想一些別人不去想的事,就在秋獵之前他說西域人光是向關中賣葡萄就能賺很多錢,因此徐孝德還去坊間查問了。”

“在承乾眼中,他覺得天底下就不該有這樣的事,伱們以爲呢?”

魏徵作揖道:“陛下,臣以爲太子殿下年少,總會有些驕縱。”

尉遲恭坐在溫泉池內,還是一動不動。

李世民沉聲道:“就如鄭公所言,承乾還年少,他將事情想得太簡單,光靠這些?要治理天下,還尚淺。”

翌日,李承乾站在太極殿內繼續監理朝政。

只是今天沒有見李泰來聽政。

這個弟弟多半是爲了括地誌忙得不可開交,這也無礙,畢竟父皇也還沒回來,青雀來不來聽政也都是他自己的事。

人的安全感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所以面對朝中衆臣時,不論是心裡想的,還是嘴上說的,多多少少還有些保留。

從來到這個時代,幾經試探,加上一些自我的認知,至少能夠清楚形勢。

比如說于志寧與徐孝德,雖然他們都是東宮的屬官,可他們的能力依舊沒有顯著的特點,換言之不清楚他們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

就比如說徐孝德擅長髮現問題?倒也不能這麼說,問題是自己作爲太子與他說的,他頂多只能算是一個求證而已。

而之後的,也沒有給出的具體解決辦法。

所以一直以來,除了對內。

對外的安全感便是這位舅舅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年過三十,已經快步入四十歲之列,他是當朝最大的外戚,也是最有權勢的外戚。

不論是年齡還是地位,都處於人生的巔峰階段。

他能夠掌權,但他絕對不會背叛大唐,也不會背叛父皇,他的忠心依舊是堅實可靠的。

儘管作爲外戚,他身居高位,依舊受人指指點點,這也使得這位舅舅,更加謹慎。

今日的早朝說起了吐谷渾之後的戰事,今年秋天,侯君集的大軍與薛萬鈞的兵馬一路殺到大非川,合軍一處之後,大勢便已平定。

侯君集與段志玄清掃了吐谷渾殘餘各部,現在就要班師回朝了。

房相說起了這件事,等侯君集與段志玄班師回朝,陛下也該從驪山秋獵回來了。

早朝事畢,李承乾與衆人一起走出太極殿,大家談笑間完成了一次輕鬆的早朝。

走出太極殿,便見到了寧兒站在殿外,她低着頭站臺階下。

一羣文臣笑着與太子殿下作揖告別。

等人都走了,寧兒這纔敢上前行禮,道:“殿下,徐長史帶着應國公來了,說是來向殿下賠罪。”

李承乾向殿前的侍衛招手。

對方快步上前,道:“末將在。”

“你去將徐長史與應國公請到武德殿。”

“喏。”

每天下了早朝去武德殿練箭術已是太子平日裡的習慣。

因這個習慣自監理朝政以來就一直保留着。

所以請徐孝德與應公來武德殿,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一些。

都不用與皇爺爺打招呼,李承乾站在武德殿前的陽光下,拉弓搭箭。

一箭放出,箭矢精準落在靶心。

等徐孝德與武士彠一路被人領着走來,李承乾已經練了六箭有餘。

讓遠處的太監將靶子繼續拉遠,李承乾將弓弦拉滿。

“太子殿下,徐長史與應國公到了!”

李承乾依舊拉着弓弦,目光盯着遠處的靶子,道:“讓兩位入殿等着孤。”

“喏!”那侍衛迴應得聲音響亮,便領着兩人走入了殿內。

陽光下,李承乾將弓放在一旁,坐在殿前的臺階上休息着。

拿起一旁的茶碗,喝下一口酒水。

殿內,很快就傳來了話語聲。

李淵皺眉看着眼前這個躬身站在殿內的熟人,快步走上前扶起他,緩緩道:“士彠?”

武士彠緩緩擡頭,又激動道:“陛下!”

李淵有些不可置信,他打量着鬚髮已經斑白的故人,緩緩道:“你怎麼老了?”

太上皇的聲音很疑惑,又帶着一些不可置信。

武士彠低聲道:“多年不見,陛下也老了。”

李淵趕緊拉着他的手腕坐下來,又道:“當年,朕聽說你調任利州,這麼多年了,你是怎麼過來的啊?”

“臣聽從朝中調任,萬不敢怠慢。”

李淵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緩緩道:“你早該回來的,當年的舊人一個接着一個地走了。”

武士彠又行禮道:“臣此來是向太子殿下請罪的。”

李淵看向殿外,見到大孫兒還坐在殿前的臺階上,又解釋道:“朕的這個孫兒,喜練箭術,便時常會來朕這裡,來請罪?是爲何事?”

徐孝德將之前的事情都講了一遍,說到武士彠身體早已經不起奔波,這才前來辭官的。

李淵點着頭道:“你也老了,朕也老了,都老了。”

殿內又說起了當年的舊事,武家當年是經營木材起家的,其實當年,年輕時李淵在河東任職時期就結交了武士彠。

而自李淵要從晉陽起兵,武士彠提供了不少軍需與銀錢,許多攻城器械所需的木材也都是武家提供的。

當年李淵入主長安,武士彠便晉封太原郡公,之後又被任職工部尚書,一度是李唐後方的錢袋子。

只不過之後出了種種事,武士彠漸漸退出了大唐的權力中樞。

李承乾繼續在殿外練着箭術,讓遠處的太監,朝着高空拋一個藤球,箭矢放出,又沒射在藤球上。

移動靶沒這麼輕鬆能打中的,練不好移動靶就比不過軍中尋常的弓手,唐軍的弓手都是百裡挑一的。

這不光是眼力與力氣的區別,更是一種對拋物線以及弓弦箭矢重量的經驗。

接着殿內的話語隱約多了一些哽咽聲,說着說着,感情到了便哭了起來。

李淵擡頭看向殿外的孫兒,道:“朕都知道了,這件事承乾確實不好做主。”

武士彠緩緩道:“是臣爲難了太子殿下。”

“你也別太在意,當初你是朕封賞的,就算是二郎不管你,朕來管你,你辭官的奏章,朕就算是冒着忌諱,也讓長孫無忌幫你批覆了。”

武士彠聞言又是行拜禮,道:“謝陛下。”

兩人交談間,武士彠又說起了昨晚許敬宗來訪之事。

李淵緩緩道:“既然你與許敬宗已有約在先,你也不用這麼着急回幷州,不如暫且留在長安養病,承乾雖年少,可這孩子總能結交三兩高人,如今孫神醫就住在長安杜府,你可前去看病,先留在長安好好養病,你此去幷州又是奔波勞累。”

“臣!”武士彠再行拜禮道:“領旨。”

當年武士彠幫助李唐發兵中原,李淵還在皇位上。

如今這一幕又像回到了當年。

李承乾依舊在殿外練箭,武士彠走出武德殿,看着這位少年太子行禮道:“臣先前失禮,還請殿下賜罪。”

李承乾試了試弓弦,有些不滿意,又放下了手中的長弓,道:“應公何罪之有,莫要說笑了。”

武士彠又看了看殿內的李淵,再面向太子繼續道:“於情於理都是臣之前冒失。”

“皇爺爺答應讓你告老了?”

武士彠頷首道:“讓臣在長安養病。”

“嗯,那就好好養病。”李承乾拉着弓弦,將箭矢對準了正在從高處墜落的藤球,一箭放出。

箭矢穿過藤球釘在了遠處的牆上。

寧兒笑道:“殿下好箭術。”

見狀,李承乾咧嘴一笑,“孤的運氣向來很好。”

“殿下的天分絕非常人。”

“偶爾一兩箭能中而已,算不上什麼天分。”

再看一旁還作揖行禮的武士彠,李承乾道:“與皇爺爺談得盡興就好,應公若有空的話,以後多來看望他老人家。”

“謝殿下不計前嫌,還爲臣安排,臣感激涕零。”

言罷,他再次行禮。

李承乾不忍看一個快到晚年的人如此獨愴然而涕下,便道:“徐長史,皇爺爺是如何交代的?”

“回殿下,太上皇答應爲應公辭官奏章做批覆。”

李承乾頷首道:“此事孤會如實稟報父皇,應公且回去等候消息。”

“臣告退。”

其實應公辭官,尋到太上皇李淵,話起當年不由得感懷當年情義。

李淵爲此破格讓武士彠辭官養老,當年的功臣如今善始善終,怎麼看都是一段佳話。

既然是佳話就一定會有人成全。

應公辭官的奏章經過吏部批覆之後,送去驪山。

第二天就由陛下親自批覆後,准許了應公告老。

雖然曲折了一些,可大家都得到了一個自己想要的結果。

秋雨停歇之後,西北的乾冷風吹入關中。

長孫無忌閒來都會去看望他的舅父。

許國公府邸內,幾個老頭子沉迷打牌一段時日,這些天就各自回了家中,打算過幾日再聚。

高士廉看着眼前的棋盤,道:“事情老朽與王珪說了,那老東西與老夫發脾氣,說是爲何不讓老朽的大外孫也幫他辭官。”

安靜的院內,高林就在一旁烹煮着飯,手腳麻利地往爐子中加柴,這老僕從總是一臉笑容。

長孫無忌緩緩道:“侍中的位置多半是魏徵的。”

高士廉低聲道:“難道還會是你的?”

被舅父這麼一說,長孫無忌再看棋盤發現,落子錯了,棋盤的大勢出現了缺口。

高士廉笑着落子在要害處,又道:“這就是你不如他人的地方,從小到大都是這樣,容易拘泥於外人的看法,耽誤了你自己。”

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309.第309章 發兵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423.第423章 江邊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237.第237章 笄禮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554章 無底洞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91章 及冠賀禮第96章 以前的事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183.第183章 識大局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155章 狄家父子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572章 長安再見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186.第186章 杜正倫467.第467章 運糧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第325章 佳節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116章 用心險惡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35章 越活越平庸第524章 同盟298.第298章 中秋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第32章 拜訪舅爺第23章 太子游長安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365.第365章 宴席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520章 戰前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197.第197章 叔叔們362.第362章 祭拜第85章 兵馬未動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第153章 崇文館第517章 大宛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第55章 認真的一箭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543章 吐蕃往事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
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309.第309章 發兵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423.第423章 江邊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237.第237章 笄禮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554章 無底洞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91章 及冠賀禮第96章 以前的事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183.第183章 識大局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155章 狄家父子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572章 長安再見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186.第186章 杜正倫467.第467章 運糧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第325章 佳節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116章 用心險惡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35章 越活越平庸第524章 同盟298.第298章 中秋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第32章 拜訪舅爺第23章 太子游長安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365.第365章 宴席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520章 戰前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197.第197章 叔叔們362.第362章 祭拜第85章 兵馬未動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第153章 崇文館第517章 大宛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第55章 認真的一箭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543章 吐蕃往事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