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

新殿內,蘇亶低着頭像是有所思量,臉上又多了爲難之色,其實這麼多年也習慣了尤其是陛下與太上皇之間,總是很難左右,很難勸說的。

不管年歲如何長,眼前的皇帝父子從來沒有變過,若真要說有變化,大概也就是陛下更強大了,太上皇更老了一些,該是如此的……

眼看,太上皇拿着的茶碗久久沒有放下,蘇亶暗暗一聲嘆息,將心裡要說的話又咽下了去。

李承乾道:“太子的老師兒臣會安排的,父皇不用擔心。”

李世民道:“以往朕給你安排老師,選的都是當世名仕。”

李承幹頷首道:“那是父皇有心了。”

得知孫兒何時會回到長安的消息,李世民便拉着蘇亶一起去看雪了。

當這位老丈人被父皇帶走的時候,李承幹看到了丈人臉上的不情願,但父皇根本沒有給他說話的機會。

其實丈人想說的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崇文館的事,或許也會讓太子去崇文館讀書。

看完眼前的奏章,李承幹問道:“松贊干布到了嗎?”

“回陛下,人到承天門前了,火鍋也準備好了。”

李承幹這才站起身離開新殿,一路前往承天門。

跟在一旁的內侍忙帶着外衣與暖爐,還有一個裝有熱水掛着繩子的杯子。

李承幹就這麼揣着手走着,身後的一羣內侍有端着的,有捧着的各種東西。

他們形成一個十餘人的隊伍,每個人手中帶着的都是陛下隨時需要的物件。

比如說陛下冷了,要增添外衣,陛下渴了要喝水,陛下要吃點核桃又或者是要用筆墨,都要隨時準備着。

倒也不是陛下有多奢靡,其實陛下這麼多年以來一直都很樸素,但若陛下需要寫字,哪怕是要喝水,卻拿不出茶水與筆墨,他們這些內侍真該一頭撞死在陛下面前。

當走過太極殿的時候,正巧見到太上皇與蘇國丈正在下棋,只見陛下的腳步稍停,大抵多看了兩眼,又加快腳步走向了承天門。

皇宮內的生活一直很寧靜,偶爾過節時會熱鬧一些。

承天門下,這裡放着一張桌子松贊干布見到天可汗來了,躬身行禮。

李承幹在桌邊坐下,纔有內侍端來湯水倒入鍋中,而後放入一些羊肉。

湯水是羊湯,還有一些菠菜,李承乾道:“這深秋時節,打過霜的菠菜味道很不錯,也就這個時節的菠菜最好吃。”

“謝陛下。”

李承幹又盛了一碗湯遞給他,問道:“祿東贊沒來嗎?”

松贊干布道:“前兩天送來的消息,欽陵與唐軍去遠征了,茹來傑也過世了,祿東贊要去吐蕃祭拜他。”

看着對方頭髮也已白了大半,李承乾道:“你只比朕年長兩歲,卻已是一頭白髮了。”

松贊干布神色倒沒顯得多麼蒼老,還是中年人的面容,可鬚髮都已白了大半。

他從火鍋中撈起一棵菠菜,吃了嚥下,纔回道:“總覺得我的命是在大唐借來的,我現在多活一天都很慶幸,謝陛下。”

聽到松贊干布如同人生感悟一般的話語,李承幹又道:“那就讓祿東贊回吐蕃吧。”

“謝陛下。”

松贊干布心知,想要用自己的可憐來打動這個皇帝是不可能的,這位皇帝在處置政事時從來不會考慮人情,能讓祿東贊回去也絕不是看在自己這個贊普可憐的份上,而是讓自己這個贊普繼續留在長安爲代價。

李承幹繼續聽着松贊干布的話語,祿東贊也年近六十了,松贊干布說祿東贊講過,他希望吐蕃的孩子將來能夠自在地去大哭,去大笑,去大怒。

明明兩人年紀相仿,李承幹總覺得松贊干布的一生已結束了。

松贊干布道:“來時見到許敬宗與褚遂良又在打架了。”

“這兩個老傢伙總是爲了一點小事吵架,朕也很煩他們。”

“陛下的朝堂總有老人離開,也有新人不斷走入朝堂,陛下在各縣增設了上百個官吏,是爲了讓學子們入仕有官做,有俸祿可得。”

李承幹又給他盛了一碗湯。

松贊干布接過湯碗又道:“如今的大唐依舊是從郡縣制而來的道州縣制度,大唐的道州縣看似還是郡縣制,可陛下夯實了各縣的建設,權力自上而下,從未有過從底層開始搭建的,而陛下恰恰是這麼做的。”

“這樣很好,我看過中原的很多史書,以前的史書說如果地方豪強多了廟堂就會難以周旋……”

松贊干布一直在學着大唐制度,難得的是他也算是個見證大唐一路走來的人。

“桑布扎說吐蕃不能學大唐,大唐的治理方式在吐蕃不一定有用,桑布扎還說如今的吐蕃追趕不上大唐。”

話說了很多,李承幹讓人給松贊干布倒上酒水,他喝了不少。

太極殿前,李世民看到承天門前對坐的承干與松贊干布。

見陛下遲遲不落子,又看向了別處,蘇亶盤腿而坐,心中念想的還是大外孫的事,也沒了心思繼續下棋。

其實在新殿時就想說了,想讓大外孫去崇文館讀書,而且崇文館擁有最好的夫子。

可太上皇似乎是想讓朝中的重臣給太子授課。

“有心事?”

聽到話語,蘇亶道:“陛下,臣覺得太子也該學一些崇文館的學識。”

李世民頷首道:“他的確該學一些。”

聽太上皇不輕不重地回了一句,蘇亶就覺得此事多半不太容易,於菟雖是太上皇的孫子,可也是自己的大外孫呀,蘇亶一想到這裡,又覺得心頭沉重。

李世民披着大氅盤腿而坐,見到承幹送別了松贊干布,而後他正在朝着太極殿走來,本以爲他走到近前說話,只是遠遠地站了片刻,就離開了。

李世民道:“與朕接着下棋。”

蘇亶收起先前的心思,拿出專注的神色開始落子。

翌日,在祿東贊要離開的時候,李承幹召見了他,當年兩人在殿前分別還是二十年前,那時候祿東贊送了一壺青稞酒,李承幹送給他一塊肥皂。

兩人的立場,就決定了當年的友誼是多麼地脆弱。

祿東贊送來的青稞酒,李承幹從未喝過一口,而送出去的肥皂祿東贊也從未提起過。

直到這一次分別,兩人也沒有說起當年的事。

李承幹讓許敬宗派禮部的人護送祿東贊出關,他這一去多半是再也不會相見了。

唐人加入了吐蕃的治理,派遣去吐蕃的官吏何其多,就算祿東贊現在去吐蕃也改變不了什麼。

再者說,吐蕃的茹來傑過世了,吐蕃的桑布扎又來了長安城,如今的吐蕃需要祿東贊去支持。

而且是皇帝派他主持吐蕃事宜,有了這個旨意就足夠了,李承幹也不想多做什麼,會顯得皇帝很刻意,又覺得自然一點會更好。

幹慶十一年,深秋過去之後,關中如期迎來了一場大雪。

關中的大雪只比吐蕃晚了半個月,到了冬至這天,雪花如約而至地來到了長安城。

從隴西而來的官道上,一支兵馬正在緩緩前行,這支兵馬人數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

有各縣的縣官去詢問了,才得知這支兵馬是護送當今太子的。

當兵馬進入了涇陽地界的時候,三個文官擋在了路上,爲首的正是上官儀。

站在原地的上官儀心中有些忐忑,且說陛下也沒給太子定下太子師,卻給自己定下了太子舍人,依舊身兼御史臺的諫議大夫。

往後要陪着太子學政,還要指導太子,不過成了太子舍人對上官家來說也是莫大的榮耀了。

因太子舍人雖不是具體官職,但其意義比一個御史更大。

正因如此,在前來迎接太子之前,上官儀在長安城的城門前,他匆匆一眼見到了許敬宗那滿是惱怒的神色,那張臭臉到現在……閉上眼就能浮現。

上官儀放低了態度,見隊伍走到面前,朗聲道:“臣上官儀,前來恭迎太子。”

李景恆翻身下馬,拿過上官儀雙手捧着的旨意,走入隊伍中遞給太子。

上官儀還站在雪中等候着回話。

片刻後,李景恆又快步而來,道:“太子請你去車駕內議事。”

“多謝。”

見對方又行禮,李景恆也跟着行禮。

上官儀一路走入隊伍中,拍去衣裳的積雪,又扶了扶自己的官帽,這才走上太子的車駕。

車駕內,於菟拿着一卷書道:“爺爺的宴席在什麼時候?”

上官儀回道:“冬至時節。”

於菟又道:“我回去之後就要學政?”

上官儀又遞上一卷紙,道:“這是陛下的安排。”

於菟先是遲疑了片刻,接過紙張一雙眼蹙眉看着,好半晌說不出話。

直到紙張緩緩放下,露出了太子那張欲哭無淚的眼神,上官儀笑道:“這是陛下與太上皇,乃至中書省衆人的決議。” шωш ▪тtκan ▪℃o

於菟道:“一天只有十二個時辰。”

上官儀笑着點頭。

於菟語調高了幾分,道:“我一天有八個時辰都要學政?上午地理文翰,下午治商治農,還要看卷宗一個時辰,溫習寫總結,這些尚且不說一早還要早朝聽政,翌日還要跟着英公學衛府治理……”

“正是。”

太子即便抱怨,上官儀還是一臉的微笑,爲了大唐社稷嘛,苦點累點也無妨。

西征的大軍還未回來,護送太子的兵馬先回來了,這位太子神色沮喪地走入皇宮,去見父皇與母后,還要去見爺爺與奶奶。

小鵲兒快步而來,道:“皇兄。”

兄妹兩年不見,小鵲兒也長高了不少。

於菟道:“鵲兒我都比我高了。”

她笑着道:“母妃說女孩子長得快,皇兄還能再長兩年就比鵲兒高了。”

見皇兄低着頭,鵲兒低聲道:“皇兄有心事?”

“每天學政八個時辰……”

“皇兄是太子嘛,聽說父皇當年在中書省一坐就是一整天,那時候朝臣忙碌,父皇多數時候都是自學。”

迎接太子的不是什麼熱烈的歡慶,而是已經準備好的繁重學業,而且是強度很高的學習任務,滿滿當當,方方面面一應俱全。

李承幹坐在上首,見兒子走到面前,他長高了些,不過也消瘦了許多,吩咐道:“明天一早,你去拜訪長安城的諸位長輩,讓上官儀陪着你。”

“兒臣領命。”

“去陪陪你爺爺吧。”

“嗯。”

李世民看到離家兩年的孫子回來,笑得合不攏嘴。

李承幹注意到婉兒悄悄抹了抹淚水,又道:“有什麼話,以後可以慢慢叮囑他。”

“嗯。”

幹慶十一年,立冬時節,今天早朝商議着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太上皇的六十大壽還需要準備,第二件事就是西征大軍的封賞。

如今西征大軍還未回來,距離長安最近,也就是最快能到這裡的大軍,就是張大安所領的其中一支。

這裡還涉及京兆府尹的人選問題,顏勤禮推舉狄仁傑,劉仁軌又推舉張大安。

直到下了早朝,許敬宗與褚遂良都沒有聽陛下說起太子師的事,不免有些失落。

上官儀是個很熱心的人,身兼諫議大夫又是太子舍人,他早早就給太子安排好了行程,今天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訪告老的來濟。

許敬宗在承天門前停下腳步,看着上官儀送着太子離開。

褚遂良也停下腳步,問道:“陛下怎麼會選了上官儀?”

跟在許敬宗身邊的禮部侍郎盧照鄰,他回道:“多半是他在朝中沒有派系,且人脈最少。”

褚遂良道:“盧侍郎所言在理,上官儀在朝中沒什麼好友,此人執掌御史臺朝中官吏巴不得避着他,怕被彈劾,獨來獨往又不經營羽翼,的確是上好人選。”

許敬宗冷哼道:“褚老狗,你想錯了,你未免將這件事想得太複雜。”

盧照鄰低頭閉眼,裝作沒聽到。

褚遂良深吸一口氣,倒沒有當場發作,而是反問道:“老賊,你有何高見?”

許敬宗雙手負背,神色瞭然道:“這上官儀,是個能爲社稷累死累活的人。”

往前走了兩步,許敬宗又道:“如此,足矣。”

褚遂良揮袖離開了,許敬宗也心滿意足,而盧照鄰走路時始終低着頭,將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自從跟着許敬宗做事心裡無數次浮現要辭官的念頭,自小出身幽州名門大族的盧照鄰,跟着大儒讀過書,跟着經史大家讀過史書,爲人方面盧照鄰想要維持高尚的品德,但跟着許敬宗之後,其行事方式一次次刷新了盧照鄰對一個人的下限的認知。

就在前幾天,褚遂良把許敬宗家的門踹壞了,他許敬宗就把褚遂良家的馬廄點了,這世上怎麼會有這種人?這種事?

第41章 大勝而歸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第95章 合力撈魚385.第385章 登基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174章 分寸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第82章 搶還是買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153章 崇文館340.第340章 爲過去,也爲將來第554章 無底洞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第531章 只有利益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80章 漠北恩怨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第82章 搶還是買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159章 父子春遊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第102章 科舉揭榜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第33章 孫神醫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第325章 佳節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第127章 遊園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275.第275章 朝臣榜樣褚侍郎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132章 豪傑依舊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第174章 分寸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第32章 拜訪舅爺第323章 新爺孫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第169章 願爲前鋒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243.第243章 雪後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
第41章 大勝而歸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第95章 合力撈魚385.第385章 登基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174章 分寸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第82章 搶還是買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153章 崇文館340.第340章 爲過去,也爲將來第554章 無底洞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第531章 只有利益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80章 漠北恩怨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第82章 搶還是買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159章 父子春遊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第102章 科舉揭榜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第33章 孫神醫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第325章 佳節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第127章 遊園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275.第275章 朝臣榜樣褚侍郎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132章 豪傑依舊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第174章 分寸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第32章 拜訪舅爺第323章 新爺孫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第169章 願爲前鋒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243.第243章 雪後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