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

目光看看湖面上的浮標,用樹枝做得浮標還沒有動靜,確認魚線也穩當便坐在水榭內,拿起一旁的一卷書,翻看着。

這卷書是張大安從洛陽送來的,說的是洛陽的近況,杜荷的三處大作坊已經建成了。

在關中糧食持有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保證經濟的增量很重要,因此手中的商品貨物當然是越多越好。

人口的增長是緩慢的,這種事只能慢慢來。

有太監端着一盆桃子而來,行禮道:“太子殿下,這是皇后讓送來的桃子。”

“放邊上吧。”

“喏。”

這個太監將桃子放下,又問道:“殿下,近來魚還多嗎?”

李承幹翻過一頁,繼續看着書,道:“怎麼?你也要釣魚嗎?”

太監小聲道:“老奴不敢與殿下釣魚,只是若太液池的魚讓殿下不盡興,往後可以多養一些。”

“不用了,孤很盡興。”

“老奴告退。”

這個老太監快步離開水榭,走到遠處這裡還有三兩個小太監等着。

“殿下說了近來太液池的魚很不錯,多半不會把你們丟入湖中餵魚。”

這些小太監紛紛鬆了一口氣,“多謝掌事。”

老太監貴爲宮裡內坊的掌事,又吩咐道:“好了,都去忙自己的事去,在宮裡凡事小心些。”

幾個新來的太監點頭,近些年來宮裡的太監越來越少了,少到有些事已有些照料不過來了,這才又來了一些新的。

只不過當今陛下與太子都是這般不好對付,這宮裡的太監在李唐王朝的百年內,都不會太多的。

手中的魚竿一沉,李承幹拉起魚竿,魚竿的前頭被往下拉着,看着魚兒挺大。

眼看着竿子就要斷了,只好將魚竿丟入水中,用一根線拉着。

直到水中的魚兒掙扎得沒力,僵持了小半刻時辰這纔將魚竿拉回來,慢慢地收線,釣來一條三尺長的鯉魚,用漁網兜着撈起來,放入一旁的水盆。

李承幹嘆道:“與魚鬥,實乃人生一大快事。”

李慎腳步匆匆跑來,道:“皇兄,有書信!”

這弟弟跑得一頭大汗的,李承幹從一旁的冰水中撈起一條布巾遞給他。

李慎用冰水擦着紅彤彤的胖臉,又道:“這是吳王兄送來的,是不是洛陽又出事了?”

李承幹打開竹筒倒出一卷紙,打開紙張看着信上的內容,是李恪這半年來走動洛陽各縣時遇到的種種事,以及說明了他這幾個月以來遇到的一些事和他的感悟。

其實李恪是個很會辦事的人,至少他很忠誠地將這些事只對東宮稟報,而不會將書信交給朝中,也不會將書信交給父皇。

而且李恪這個人也很簡單,讓他做什麼事,他就會專心做一件事。

你讓他往東,他想往西,如果勸一勸他,他還是會聽話地往東。

至於安排臥底進入世家內部,目前沒有任何的進展,畢竟能夠用金錢買來的臥底也會被別人用更多的金錢收買,用要挾的手段換來的臥底,最終也會對你心生嫉恨。

在這個世道要尋找幾個志向與理想都一致的臥底很難很難,將心比心或者說用良心來交換的信任大抵都是少數的。

這很現實,有相同苦難的人能夠很容易站在一起,可再讓他們回到苦難中,就需要更大的決心,也不是尋常人能夠接受的。

看到李恪在信中問及了這件事,李承幹也只能無奈搖頭。

李慎道:“皇兄,近來孔穎達的孫女說很喜與弟弟講話。”

“孔穎達的孫女?”

“嗯。”李慎點頭道:“就是皇姐的弟子,他說弟弟與別人不一樣的,說話的談吐也不同。”

李承幹反問道:“那她爲何不喜稚奴呢?”

“她說稚奴皇兄喜與許敬宗這種人來往,不喜歡。”

李慎現在也只有十二歲,他懂什麼喜歡?

孔穎達的孫女有十五六歲了,她多半不會看上這個小子,頂多只是好奇而已。

李承乾沒搭理這個弟弟,讓他自己去想去。

李慎坐在一旁捧着一個大桃子吃着。

自從蘇婉有了身孕之後,東宮的妹妹們都喜歡圍着她轉,也是無奈出來釣魚躲一個清淨。

將來不論是蘇婉還是寧兒的孩子,她們的孩子應該會很幸福。

將來的孩子,有一大堆的叔叔與姑姑。

李承幹甚至可以想到自己的孩子,被一羣弟弟妹妹給寵壞之後的樣子。

“聽說你最近在工部走動,想要修房子?”

“恩恩,修房子很好玩。”李慎用力嚼着桃子,又道:“用泥巴與積木搭出來的房子終究太小了,就算再精緻也不能住。”

李承幹思量了片刻,又道:“龍首原宅子建好了,建好之後父皇又不住了,你去工部讓徐孝德安排幾個工匠,閒暇的時候陪着你去龍首原建房子吧。”

“那不是父皇的宅子嗎?”

“送給你玩。”

李慎高興地站起身,道:“謝皇兄。”

這個弟弟有土木專業的天賦,從小就體現出來了,這些年十分酷愛積木與磚石。

要不是他與李治住在一間,他多半是會把東宮的宮殿也拆了的。

生在皇家的子嗣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用龐大的資源來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

李慎十二歲了,他的土木事業的起點便是由他自己的意願帶着工匠去建房子。

這個起點對尋常孩子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

李慎又道:“皇兄,弟弟可以帶稚奴皇兄一起嗎?”

“可以呀,但他多半是對建房子沒興趣的。”

“爲何?”

“你覺得有意思,他不見得會覺得好玩。”

“也對。”李慎的胖臉帶着認真的表情,道:“東陽姐姐說稚奴皇兄怎麼看都像是個大器晚成的樣子。”

李承幹釋然一笑。

翌日,剛下了早朝,李承幹就見到李慎興匆匆地去了工部,讓徐孝德給他三個工匠,就去了龍首原玩。

李承幹還要與房相安排今年支教的事宜。

支教的規模越來越大,今年還要派一些學子去青海給那裡的牧民孩子們支教。

支教規模越來越大,中書省肯定是要插手的。

如今的京兆府也是一樣,當作出了成效,並且規模一次次擴大之後,朝中的三省六部不得不重點關注起來,每一道政令都要經過中樞省商議。

李承幹走入中書省內,這裡的議論聲就停下了。

在老師的身側坐下,李承乾道:“舅舅去做什麼了?”

房玄齡看着手中的文書道:“下了早朝就去見陛下了。”

見於志寧遞來了今年科舉的夫子的名冊,李承幹朗聲道:“孤知道,諸位對這一次的青海支教事宜有很多的意見,朝堂上說也不太合適,就在這裡說吧。”

在座的官吏紛紛行禮,便有人開始提出想法。

李承幹聽得很認真,一人說話,就示意另一個人說,這些人大抵說的都是科舉之後的安排,還有人數與用度相關的事。

于志寧一邊記錄着衆人的話語,等過了晌午衆人也都餓了,早朝結束到現在也沒用飯。

太監快步走來道:“陛下召見太子殿下去甘露殿用飯。”

李承幹拿過於志寧的記錄,一邊看着跟着這個太監離開。

翻看着一條條的猜測與預想,其實現在朝堂風氣挺好的,大家都很務實。

剛走到甘露殿的時候,見到舅舅從殿內走出來。

李承幹作揖行禮道:“今日與諸位商討了支教事宜,不知舅舅可有補充的。”

長孫無忌接過於志寧記錄的意見,道:“他們該說的都說了,臣也沒有要補充的。”

“父皇,近來挺忙的?”

“陛下讓臣走一趟隴右,去安撫當年的一些舊人。”

“有勞舅舅了。”

“這些天臣不在朝中,太子殿下凡事可問房相。”

李承幹作揖送別。

來到殿內,見父皇已在用飯了,宮女正在將飯食與碗筷放在桌上。

李承幹接過碗筷,坐下來也一起用飯,“今天母后還是沒有與父皇一起用飯。”

“你母后去東宮了。”

“兒臣剛剛看舅舅走得很着急,心事匆匆的。” Wωω▲ ttКan▲ C〇

“他平素就是這樣,你不用在意。”

到底是給舅舅安排了事,父皇多半也不願意說,李承幹也默不作聲用着飯。

李世民餘光看了看這個兒子,其實東宮太子很富有,不僅僅是現在富有,將來會更富有。

不僅僅是河西四郡都快了他這個太子的私產,光是舅父給的九百畝鹽場,就能讓這東宮太子有花不光的用度。

本來這份家業是要交給觀音婢的,觀音婢的意思是交給承幹來打理,這個孩子在經營之道十分拿手。

如果承幹不成器,那這鹽場多半會交給輔機。

但現在看來,舅父是執意要交給承幹了。

李承乾道:“父皇用飯能否專心一些。”

李世民道:“呵呵,你母后看着你用飯的時候,你怎麼不說。”

“兒臣都沒有察覺。”

“也罷。”李世民飲下一口茶水,道:“給你的乾果可嘗過了?”

李承幹低聲道:“東陽看過了,孤的身體本來就火氣重,不宜吃那些乾果。”

“是嗎?”

“家裡有個行醫的妹妹,吃喝上總是會照看一些,避不開的,再者說兒臣還年輕確實還用不上,父皇平素也該剋制一些,弟弟妹妹已夠多了。”

父子都是成家的男人了,有些事也不用遮遮掩掩,三兩句話就能說明白。

“那些乾果不是朕準備的,是你母后讓朕交給你的。”

“母后多慮了。”

“不說這些了。”李世民擱下了茶杯,站起身一個人站在了窗邊,看着窗外的景色。

看父皇時而擔憂,又時而還有些沉默,這多半就是中年危機?

父皇的中年危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大抵是從一次次的休沐中?

剛過年過四十的父皇,正值壯年中的黃金期,現在來算父皇的中年危機來得有點早了?

身爲兒臣對父皇的身心狀況有些疏忽。

要不等天山打下之後,讓父皇去天山遊獵散散心,再不濟去吐蕃轉一圈?

可這樣一來,動不動就會被說成天可汗親征,鄭公他們肯定會勸諫的。

“聽聞你將龍首原的房子送給慎兒去玩了?”

“嗯,反正那房子父皇也不住,留着那房子無用,不如給慎兒去玩。”

“朕……”

李世民欲言又止,想到驪山的行宮至今沒有得到修繕,先前去驪山遊獵也不過是簡單修了三兩處能住的宮殿,便有些不爽利。

“兒臣吃飽了,父皇可還有交代?”

“你不要對那些孩子太過寵溺了,你是長兄既要以身作則,還要嚴厲管束她們。”

“兒臣銘記父皇教誨。”

李世民拿起桌上的一份奏章遞上道:“這是邕州送來的急報。”

在邕州出了個人物,有一個出身渝州的將領叫侯弘仁,他從邕州進入交貴地界,降服俚,蠻人兩萬多戶,並且還開闢一條從渝州南下交桂林的道路。

李世民又道:“今年五月,河北又是大旱,鄭公一直以來都很贊同東宮的行事方式,鄭公說朕如今懈怠了。”

李承幹擱下手中的奏章,侯弘仁這個人暗暗記下,這種事還是要父皇封賞的,東宮太子不能逾越太多。

回憶起當初鄭公說過的話語,李世民又道:“如果國家的臣民都無事可做,人就是產生驕奢,你覺得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嗎?”

從社稷的角度來看,站在皇帝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一個家國是否團結就要看皇帝對臣民的動員能力。

李承幹思量片刻回道:“鄭公的意思說安逸導致家國衰敗,勞苦則能夠安定天下。”

李世民頷首。

李承干將這句話換作自己角度看,身爲一個皇帝,想要體現號召力往往可以在征伐徭役上進行,意在增強皇帝的存在感?

從側面來看,鄭公似乎是贊同對河西走廊以及西域的大開發。

鄭公的話語是從當下的時局出發的。

換言之,在這方面,李承幹一次次提醒自己要用辯證的目光來看待當下的時局與環境,人與環境是在互相變化的,適合當下的纔是最好的。

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第163章 杖責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206.第206章 真話第150章 仗義出手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316章 人的孤獨第87章 通達?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499.第499章 千秋殿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286.第286章 轉變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第512章 倒春寒第326章 蘇亶家事第37章 舅爺與舅舅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第52章 爺孫倆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第47章 伏允的下場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153章 崇文館第115章 各縣彈劾第137章 波斯奇物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309.第309章 發兵第88章 活得明白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32章 拜訪舅爺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第41章 大勝而歸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154章 陳年舊事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237.第237章 笄禮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237.第237章 笄禮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471.第471章 河東裴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237.第237章 笄禮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73章 “肥羊”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568章 長安之南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274.第274章 新年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第179章 效益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
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第163章 杖責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206.第206章 真話第150章 仗義出手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316章 人的孤獨第87章 通達?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499.第499章 千秋殿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286.第286章 轉變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第512章 倒春寒第326章 蘇亶家事第37章 舅爺與舅舅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第52章 爺孫倆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第47章 伏允的下場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153章 崇文館第115章 各縣彈劾第137章 波斯奇物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309.第309章 發兵第88章 活得明白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32章 拜訪舅爺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第41章 大勝而歸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154章 陳年舊事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237.第237章 笄禮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237.第237章 笄禮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471.第471章 河東裴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237.第237章 笄禮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73章 “肥羊”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568章 長安之南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274.第274章 新年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第179章 效益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