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終章

嘉峪山下,如今這裡已是河西走廊上的一段重要關隘。

嘉峪山位於河西走廊中段,在建設嘉峪關時這裡只有兩個村落。

這兩個村落原本坐落在嘉峪山下,只有百餘戶人。

而現在,在西北方向偶爾吹來的一陣陣西風下,一座連綿數十公里長的城關,拔地而起。

十餘年過去了,當一隊隊的胡商來到新建設的嘉峪關前,他們見到了雄偉的城關,意識到了自己的渺小,便會更加地謙卑。

而走入嘉峪關之後,人們見到了一座繁華的大城。

當人們真正來到這裡,見到如此繁華的大城,在嘉峪關的後方,人聲鼎沸。

唐人所建設的哪裡是一座城關,這根本就是建設了一座大城。

但從位置上來說,嘉峪關坐落河西走廊中段,遙望西北,依靠嘉峪山,這又是一座十分堅固的關隘,站在城牆擡頭看去,還能見到遠處祁連山上的雪山,而人站在城下,卻只有一個黑點。

嘉峪關修建了二十年,比之當年唐人修建河西走廊時用了更多的人力,用了更多的物力。

如今嘉峪關有近十萬人口在這裡生活,其中包括嘉峪關內外的村落,大概也有二十萬人口。

以前這裡是戈壁的腹地,不過經唐人數十年的植樹,還要說在這裡是戈壁又不合適了,嘉峪關的城內城外,還是有不少樹的。

在建設嘉峪關時,在河西走廊的折衝府府兵一邊耕種一邊駐守,他們在嘉峪關的南面,建設了兩萬畝田地,可以種出一萬畝的麥子,餘下的可以種各種瓜果。

至於唐人爲何要在這裡建設城關,在西域人看來,嘉峪關後方就是河西走廊最富庶,水草最豐美的所在。

從祁連山往東看,也就是嘉峪關的東面,連通河西走廊,一路往東的長安城方向,人們可以見到河西走廊的山谷中鳥獸成羣,成羣的馬匹在草地與河邊走動。

牛羣安逸地嚼着水草,還有大片大片的羊羣。

這就是嘉峪關東面的風光,有着數不清的牛羊與最豐美的水草,不僅僅是一片上好的養馬場,在這裡還可以圈養數不清的牲口。

不得不說,唐人的眼光很好,唐人建設了嘉峪關,保護了河西走廊最美好的地界。

正值河西走廊初春,這裡的西北風依舊很大,但在嘉峪關內,好似大風也被攔在了高大且廣闊的城牆之外,城關內溫暖了許多。

一個老僧走在嘉峪關城內,他正在與一個吐蕃人交談着。

這位老僧是玄奘,他拄着柺杖佝僂着後背,旁觀着一場葬禮。

這場葬禮所葬的是一位吐蕃大臣,其人名叫達佔東塞,吐蕃人將他奉爲吐蕃賢臣,是與祿東贊齊名的賢臣。

玄奘還記得,當年在姑臧城見過達佔東塞,那時候松贊干布也在,沒想到如今,他們都不在了。

在河西走廊支教多年,玄奘見到了一個人,朝中派來的諫議大夫張柬之。

玄奘坐在嘉峪關城內的大街旁,手中還拿着柺杖,緩緩擡頭見到張柬之,問道:“這麼多年了,還以爲朝中忘了我。”

張柬之頷首道:“你的成就,你爲大唐做的事沒人會忘記,我們會一直讓人傳下去,有關你的事蹟也會世代相傳。”

“嗯,有勞你們了。”

言罷,玄奘拄着柺杖顫顫巍巍站起身,他又道:“你隨我來。”

張柬之讓身邊的護衛都退下,給予玄奘足夠的尊重。

從熱鬧的主街道走過,張柬之跟着玄奘來到了一間書舍,書舍的門匾上掛着崇文館支教五個字。

這就是崇文館建設在河西走廊的一處支教書舍。

據張柬之瞭解,在嘉峪關內,這樣的支教書舍有六處,按照孩子們的年齡劃分,每個書舍有至少五百名學子。

張柬之見到這裡還有不少藍眼睛的胡人孩子,也有吐蕃孩子,不過他們都在說關中話。

玄奘走入書舍內,來到一間小屋前,他推門而入,又道:“進來吧。”

屋內很昏暗,打開門之後,陽光灑進來能夠見到滿牆的書櫃。

再等玄奘點燃油燈,張柬之纔看到一張整潔的桌子。

玄奘一手拄着柺杖,一手舉着油燈,他擡頭看向書櫃的高處,又道:“可否取下來?”

聞言,張柬之捲起衣袖,又拿起一旁的胡凳,踩着凳子伸手將玄奘所指的一卷書取下來。

玄奘道:“你知道嘉峪關爲何會興盛得這麼快嗎?”

張柬之搖頭。

“沒有酒泉郡就沒有現在的嘉峪關。”玄奘從他手中拿過書卷,又轉過身面對書架,背對着他坐下來,提起一旁的筆,接着道:“當年的天可汗是個很厲害的人,老朽說的是幹慶一朝的天可汗。”

“那位天可汗不會做無的放矢的事,他所做的任何安排,對數十年之後的事都是有考慮的,你看看嘉峪關這片地方,它東臨酒泉郡,正是在貞觀年間建設出來的酒泉郡,養了數十年的人口與物力,才能建設出現在的嘉峪關。”

不建設河西四郡,沒有河西四郡打下的基礎,大唐就沒有人力物力建設出嘉峪關,正是當年的皇帝還是太子時,十餘歲的弱冠之年,就有了遠超他人的遠見。

早在數十年前佈置河西走廊,回首現在建設嘉峪關,這一切都是早有圖謀的。

更別說建設安西大都護府,或許他當年早就知道吐蕃會攻打鬆州,纔會在河西走廊安排李震駐守。

且不說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皇帝的位置上,控制整個河西走廊的兵權。

正是這等遠見與謀略,松贊干布與祿東贊,高昌王三個人加起來,都不會是他的對手。

玄奘擱下了手中的筆,他將手中的書卷遞上道:“這就是你們皇帝想要的書。”

張柬之接過書卷,又問道:“你不與我回長安嗎?”

“不回去了。”玄奘走到屋外,看着一個個的學子,他又解釋道:“我離不開這裡了,你看看這些孩子。”

張柬之蹙眉站在原地。

玄奘又道:“起初,我沒有想到我可以支教這麼久,但你看看這些孩子,他們總是成羣結伴地來,成羣地離開,看着他們長大,孩子們總是接連不斷地來。”

“從剛開始支教到現在,我一共教了三百二十一個孩子,每個孩子的名字,我都記得,他們有的去了長安,有的去了邊關,還有的人也去支教了。”

張柬之聽玄奘說了很多,他自己也支教,也明白玄奘的想法,尤其是教導孩子時的那種感受,玄奘像是個被支教困住的人。

但張柬之帶着皇帝的旨意而來,不將玄奘帶回去,他也不知道該如何向陛下交代。

張柬之暫且在嘉峪關留了下來,打算接着說服玄奘。

這些天張柬之也會翻看玄奘交給自己的書,這是他在西域的遊記,大唐西域記。

這卷書中記錄着西域還未被改變時的風貌與樣子。

過了半月,沒說服玄奘,卻等到了一個噩耗,年過九十的玄奘過世了。

張柬之到最後也沒有說服玄奘前往長安,待將玄奘下葬之後,他帶着一部分的骨灰與玄奘的書回了長安城。

只可惜,玄奘沒有留下舍利。

上元十八年,正值穀雨時節之後,科舉剛剛結束。

關中依舊下着雨水,李適之站在太液池邊,目光透過雨幕見到了坐在水榭內的爺爺。

如今爺爺身邊的人都過世了,在李適之的記憶中,直到爺爺的妻子,妃子都過世之後,爺爺就剩下了一個人。

多數時候,李適之見到爺爺的背影,總是孤獨的。

這種孤獨伴隨着爺爺晚年的大多數時光,可能爺爺本就不需要有太多人相伴,一個人反倒更好,人多了就會煩。

母后成了全天下最有才學的女子,這是李適之意料之中的事,博學且才學出衆,又天賦異稟,母后的才學令天下文人名家皆黯然。

上官皇后成了天下女子心目中的一個目標。

“自小,孤的身邊所學所得都是最好的。”李適之自語了一句,又道:“爺爺所教的,孤都學會了,告知父皇,東宮太子想要學政。”

剛過二十歲,剛到過弱冠之年的太子,其講話的語氣平淡,且不容置疑。

“高力士?”

剛入東宮不久的這個太監,忙回神,他行禮道:“喏。”

……

今年的科舉結束了,也終於揭榜了,考取進士榜首的人是張九齡。

得到這個結果,鍾馗並不覺得意外,他早就聽聞過張九齡其人的名聲。

而自己僅僅只是及第,鍾馗就算心有不服,也只能認了。

聽着周遭人們的議論,鍾馗一揮衣袖就要離開。

今年的科舉學子運氣很好,正好是東宮太子招賢令發出的時候。

鍾馗住在長安城一戶人家的草棚內,能夠做苦力活換一個簡陋的住處。

但一個太監腳步匆匆而來,對方行禮道:“鍾馗,明日早晨,前往東宮,辰時之前必須到。”

言罷,這個太監離開了。

翌日,東宮。

上官儀在東宮忙前忙後。

李適之惆悵地揣着手道:“老太公,你都一把年紀了,不要這麼忙了。”

上官儀還是勤勤懇懇地收拾着,他解釋道:“老朽告老之後,也沒什麼可做的了。”

東宮外,高力士看着在這裡的十餘人,一手拿着拂塵,吩咐道:“過來。”

衆人來到東宮很迷茫,但也硬着頭皮跟了上去。

高力士帶着衆人來到一處宮殿前,蹙眉看着這些人道:“見到太子殿下,還不行禮?”

這個少年人就是太子殿下,衆人以前沒見過太子但這裡的少數人見過上官儀。

那位老人家都要站在這個少年人身後,並且這裡是東宮,那麼他就是太子。

張九齡目光驚疑地看着站在陽光下的少年人。

同樣驚詫的還有鍾馗。

李適之從臺階上走下來,拍了拍鍾馗的肩膀道:“孤說過,長安再見。”

鍾馗這纔回神,躬身行禮。

李適之又向張九齡笑了笑。

張九齡慌忙閉上眼,再一次行禮。

“鍾馗?”

“在。”

李適之問道:“你在意過自己的長相嗎?”

鍾馗回道:“某家長相父母所賜,某家不在乎,旁人如何想,與某家何干。”

他的話語擲地有聲。

上元二十五年,從武德年間開始,李唐的社稷換了一代又一代人,李承幹也不知道自己活到了幾歲,大概是八十六,八十五?

人生到了這個地步,李承幹對自己的年齡也模糊了,歲月如梭。

昨天太子成婚,李承幹只是去看了看,而後就離開了。

太子娶了一個很普通的女子,東宮有了太子妃,心中也就沒牽掛了。

李適之很聰明,韜光養晦多年,並且很有手段,因此不用擔心這個孩子。

而就在這年,一個叫王之渙的人考取了進士。

長安依舊有很多人釣魚,但李承幹很久沒有釣魚了,每一次釣魚都會睡着。

又過了兩年,李承幹看着玄奘所寫的大唐西域記,見到李適之快步跑來。

他身穿天子冠服,李承幹多看了一眼道:“你父皇退位了?”

李適之搬了一把胡凳,像是小時候一樣在爺爺的椅子邊坐下。

“別弄髒了你的天子冠服。”

李適之道:“沒關係的。”

這個孫子是自己教出來的,不論手段智謀,或者是朝政能力,放眼朝堂,應該沒有幾個人會是他的對手。

於菟會退位也是理所當然。

“什麼年號了?”

“回爺爺,孫兒定下的年號是弘道。”

“嗯,挺好的。”

弘道十年,李承幹活成了人們口中的老祖宗。

這一年的科舉,李承幹見到了王維,高適,還有一個叫郭子儀的年輕人。

李承幹坐在輪椅上,在曲江池邊看着西邊的落日,記憶中的人早已都過世了,如今還活着的人都是新一代的。

記憶中,李承幹還記得第一次來這裡的情景,當時還聞到曲江池的角落的水溝有一股臭水味,現在這些味道都沒了。

兩個年輕人正迎面走來。

領頭的一個年輕人稍稍年長一些,行禮道:“蘇晉拜見老祖宗。”

李承幹低聲問道:“你就是武功蘇氏的那個少年才俊?”

“晚輩慚愧,不敢讓老祖宗稱才俊。”

李承幹看向另一個年輕人。

蘇晉介紹道:“老祖宗,這是李白。”

李承幹擡頭看着他,終於有了笑容,道:“你就是李白啊……”

老祖宗用一種很古怪的口吻問話,蘇晉懷疑老祖宗以前就聽說過李白?

李承幹又問道:“你的好朋友高適呢?”

蘇晉再一次困惑了,老祖宗怎麼還會知道李白與高適的關係?

不等李白回話。

李承乾笑着道:“挺好的,挺好的……”

弘道十八年,當關中又一次下雪的時候,年過百歲的李承幹來到乾陵。

在衆人的護送下,這位老祖宗看着墓碑口中念着一個個名字。

風雪落在老祖宗身上的大氅上,慢慢地老祖宗靠着石碑坐了下來,緩緩閉上眼。

李適之與父皇星夜兼程趕到了乾陵。

高力士哭泣着,不停地告罪磕頭。

李適之沒有怪罪他沒有照顧好爺爺,而後低聲道:“爺爺知道他需要來這裡了,他就來了,與爺爺有關的人都不在了,爺爺早就想歇着了。”

相較於陛下的寧靜,鬚髮已白了的太上皇卻大聲嚎哭了起來。

弘道十八年,李唐的老祖宗下葬了,春秋一百零二歲,廟號文宗,諡號聖明仁德景皇帝。

文宗皇帝下葬地這一天,關中與洛陽數百萬人爲這位皇帝舉哀,接着是河西走廊,之後是西域人,吐蕃人,而後在這場大雪中,舉哀的人像是這場大雪擴散的越來越遠。

直到中原各地,遼東,嶺南,海外,乃至天竺的最西端。

王孝傑帶着唐軍駛過了海峽,他殺穿了大食地界,一路殺入了高盧人的地方,他提着旗幟,揮着屠刀,高呼着讓全世界爲文宗皇帝舉哀。

……

很多年以後,強大的唐帝國一度征服到了極北的地界,以西還在向着大陸的盡頭遠征。

今天,天還未亮,天空灰濛濛的。

一個叫李泌的年輕人登上了老君山,他身着道袍身後跟着一羣同樣穿着道袍的孩子,這些孩子多數只有十歲左右,走走停停兩天才登上了山頂

李泌帶着這些孩子當然不是上老君山當道士的,而是皇帝有旨,允許人們前往老君山朝拜李淳風道長。

正在支教的李泌就想着帶孩子們來一次老君山,在山上講課。

李泌見到了巨大的天文臺與這個巨大的望遠鏡,不過又聽到有同齡人正在爭執,他們爭執的事正是近來人們所爭論的。

說的是要不要修建鐵路,李泌對這件事很悲觀,大唐的確有很多鐵礦,但要修建一條貫穿河西走廊到洛陽的鐵路,不是鐵礦多寡的問題,而是人力征發的問題。

又或者說人們還在爭論是不是要改變現在的帝王制,有一個想法說的是既然總是人在治理天下,人們纔是最重要的,皇帝是否存在就不重要了。

李泌記得,提出這個想法的是一位叫李光弼的中書侍郎。

可自己還未參加科舉,也無法參與廟堂之事,又與自己有什麼關係?

正想着,李泌忽然一笑,他見到了雲霧正在消散,一縷金色的晨光照耀在老君山的山頂上。

身後的孩子們開始歡呼,李泌笑得也開心,他又道:“我很喜歡文宗皇帝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以後總不會更差了。”

有個孩子問道:“文宗皇帝最喜歡的一句話,難道不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李泌領着孩子們,在陽光下有說有笑地,朝着山下走去。

(全書完)

第531章 只有利益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84章 戰書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337.第337章 “奇觀”第181章 老師家事250.第250章 夜釣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362.第362章 祭拜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83章 頡利的近況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16章 德智體美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第35章 越活越平庸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187.第187章 合適的環境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190.第190章 下蛋了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206.第206章 真話78.第78章 解氣?400.第400章 皇宮歡慶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183.第183章 識大局第52章 爺孫倆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339.第339章 議東征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第169章 願爲前鋒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47章 伏允的下場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第93章 苦惱的舅舅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62章 對錯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183.第183章 識大局第154章 陳年舊事250.第250章 夜釣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16章 德智體美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339.第339章 議東征第514章 驚蟄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第321章 臂膀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第41章 大勝而歸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385.第385章 登基493.第493章 李孟嘗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
第531章 只有利益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84章 戰書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337.第337章 “奇觀”第181章 老師家事250.第250章 夜釣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362.第362章 祭拜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83章 頡利的近況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16章 德智體美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第35章 越活越平庸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187.第187章 合適的環境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190.第190章 下蛋了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206.第206章 真話78.第78章 解氣?400.第400章 皇宮歡慶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183.第183章 識大局第52章 爺孫倆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339.第339章 議東征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第169章 願爲前鋒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47章 伏允的下場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第93章 苦惱的舅舅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62章 對錯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183.第183章 識大局第154章 陳年舊事250.第250章 夜釣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16章 德智體美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339.第339章 議東征第514章 驚蟄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485.第485章 大唐的瑰寶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第321章 臂膀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297.第297章 西征歸來第41章 大勝而歸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385.第385章 登基493.第493章 李孟嘗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459.第459章 他去了何方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