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

“吐蕃之於大唐,極其珍貴,朕的太子說吐蕃的雪山與天山一樣,是大唐的西北屏障。”

“天可汗的太子是個很有智慧的孩子。”松贊干布的白髮迎着夜風飄動着,白髮下一張人到中年的憔悴面容。

這位吐蕃贊普人還未老,發已花白,多年來在長安養病。

有人說當今是陛下讓松贊干布活着,他才能活這麼久。

松贊干布道:“太子很有智慧,太子知道陛下與社稷需要的是什麼。”

李承幹頷首。

松贊干布又道:“其實這篇文章不必讓太子寫。”

原本散步的陛下聽聞此言腳步稍停。

“我覺得該是天可汗告知了上官儀,之後太子經過上官儀的指點,太子明白吐蕃之於大唐有多重要,纔會寫了這篇文章,纔會進諫陛下早點將吐蕃收入大唐。”

松贊干布又道:“天可汗有此太子,爲天可汗賀。”

這吐蕃贊普說得倒是很好聽,話裡話外都夾着另外的意思,就差沒說是陛下暗示了上官儀,上官儀得到了暗示之後,將這件事告知了太子,並且太子寫了這篇文章?

李承幹沉默了片刻,其實身爲皇帝根本沒有暗示過上官儀,松贊干布的推測有一定道理,可又覺得挺無辜的。

“我與天可汗有過約定,若吐蕃子民都願意投效大唐,我絕不插手。”

李承乾笑道:“好。”

誤會歸誤會,太子爲何會寫這篇文章,真的與自己這個皇帝沒關係,那至於是不是上官儀有關係?

李承幹也懶得解釋。

“陛下,公主殿下準備了綠豆湯。”

“也好。”

李承幹留下了松贊干布,兩人坐在皇城內的大街上,吃着綠豆湯。

“今年的酷暑也就這麼幾天了,宮裡的綠豆準備得不多。”李承幹接着又道:“等今年入秋之後,宮裡會多做一些豆腐,到時候給你送去。”

松贊干布行禮道:“謝天可汗。”

吐蕃贊普與天可汗的談話很平靜,平靜得令人覺得反常。

讓人送走了松贊干布,李承幹這纔回到兩儀殿內,這裡很寧靜。

夜空下,從窗外照出來的燈火光很溫馨,李承幹走入殿內,見到蘇婉給孩子們檢查着作業,還有東宮的批註文書。

寧兒詢問道:“陛下,可要用些吃食?”

夜色確實已深了,臨近子時,李承幹牽着她的手道:“你們用過吃食了?”

寧兒道:“烤了一些餅夾着醬牛肉就吃了,想着陛下還用過吃食,這個時候多半是餓了。”

“朕請了松贊干布喝了一碗綠豆湯。”

想起吐蕃的事,寧兒道:“聽皇后說過,太子所寫的那篇文章叫……”

李承乾道:“吐蕃之於大唐。”

寧兒應聲道:“對,是吐蕃之於大唐,陛下回來之前這篇文章經由上官儀的手早就在坊間大肆宣揚了。”

“朕有些理解松贊干布爲何說是朕,朕暗示了上官儀讓太子寫這篇文章了。”李承幹牽着寧兒的手在兩儀殿前坐下。

相處這麼多年,雖說不知陛下與松贊干布說了什麼,不過看陛下因這件還是很高興的。

寧兒道:“還記得當初陛下說過,若吐蕃與大唐的恩怨一直在,因地理關係大唐與吐蕃會因此發生百餘年的戰爭。”

李承幹拍着她的手掌道:“朕真的說過嗎?”

“說過。”寧兒再道:“陛下還說了,松贊干布這個人殺了可惜,若能爲大唐所用,那該有多好,如今不正是陛下想要的結果嗎?”

李承幹又點頭道:“在你看來,朕有點像是個爲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就算陛下不擇手段,那也是爲了社稷。”

身後傳來了蘇婉的話語,她的話語中帶着幾分不容置疑的語氣。

有宮女收拾着殿內,將這裡的物件擺放整齊,只要陛下沒有回來,蘇皇后就沒有辦法入睡,只等陛下回來,皇后才能安心睡下,好在陛下每晚都會回來。

近些年,其實兩儀殿一直都是這樣。

翌日,李承幹早起晨練,在朝政國事上,算是得心應手,哪怕是再難的國事,也會有得力的朝臣去辦。

身爲皇帝會有些驕傲,可是在生活經驗上,李承幹還需要向叔伯們討教。

繞着皇城跑了三圈,李承幹這才跑回武德殿,清晨陽光還未完全出來,天空還有些灰濛濛的。

自從早朝推遲了之後,李承幹有足夠的時間晨跑完,洗個澡再用個早飯,之後精神更好地去早朝。

在國事上游刃有餘的皇帝,還要面對生活,還要處置各種家事。

洗了澡之後,李承幹剛坐下準備用飯,就又見到了一件家事,稚奴買了很多鐵料,而這些鐵料品質參差不齊。

傳話的晉王府內侍低着頭,行禮道:“陛下,晉王原本不想將這件事告知京兆府。”

李承乾道:“是慎弟讓你來的吧?”

“是的。”

李承幹接着道:“稚奴不好向京兆府開口,更不敢告知朕,慎弟這才讓你來一趟?”

“正是。”

“讓李義府安排人去查問一番,他近來就查鹽鐵的事,這樣就不用驚動稚奴了,這些事御史臺正好也想尋個突破口,順帶的事。”

“喏。”

處置完這件家事,李承幹這才吃着今天的早食。

小鵲兒也早早睡醒了,她快步走來,當即就坐在了一旁,自己端着碗筷就吃了起來。

一碗黍米粥下肚,李承幹這才準備去早朝。

小鵲兒道:“父皇,聽聞皇兄寫了一篇文章?”

“你也知道了?”

“嗯,女兒聽說了。”小鵲兒的神色帶着狐疑,又道:“兄長自小最不喜文章了,還寫?”

李承乾道:“朕知道。”

“陛下,早朝的時辰快到了,該到的人都在太極殿了。”

“朕這就去。”

李承幹換上外袍,便走向了太極殿。

幹慶十二年,八月,皇帝下旨派鴻臚寺少卿郭待舉爲使者,前往吐蕃。

意在查問吐蕃風貌,查問吐蕃的人們現狀。

太子寫了一篇吐蕃之於大唐的文章,皇帝也沒有直接下旨讓人去收了吐蕃,而是派人先去問了。

到了九月的時候,南詔送來了一個消息,南詔王過世了,而南詔的王子羅慎即位,成了新的南詔王。

本來吧,褚遂良以及各部尚書一起來新殿與陛下議事,把新羅與百濟的後事都議好了,走到新殿外,就見到了正在外面發着脾氣的許敬宗。

褚遂良叫住一旁的盧照鄰,問道:“他這是怎麼了?”

禮部侍郎盧照鄰回道:“南詔的王子登基了。”

褚遂良冷哼道:“南詔的小王子登基了,與他有什麼關係。”

盧照鄰走了兩步小聲道:“在禮部看來,不論南詔還是小勃律國,他們這些小國的換國王都要經過禮部同意,南詔的這種行爲恰恰是不臣之心,哪怕當年的金春秋,在新羅女王過世之後,他都不敢以新羅王自居。”

褚遂良道:“不臣之心?”

“正是,下官回去之後就去寫奏章,勸諫陛下發兵問罪南詔的新王羅慎。”

看盧照鄰一臉堅定的神色,褚遂良道:“可惜了,你應該在戶部,不該在禮部的。”

“褚尚書說笑了。”盧照鄰回憶着當初,往前繼續走着,道:“待時機到了,下官就辭官了。”

褚遂良跟上腳步,道:“爲何?”

“下官年輕的時候也想過位列三公九卿,那時候下官見過的人還太少,見到的風景也太少,年輕又自以爲是,直到來了長安,來到這朝堂,下官見到了更多的人,見到了如此多的才俊。”

盧照鄰搖頭道:“說什麼望門才子,盧氏的驕傲?呵呵……這驕傲不過是在幽州這個小地方罷了,而放眼天下!下官見到了裴炎,狄仁傑,上官儀,裴行儉,薛仁貴,王玄策,張大安,郭駱駝……他們纔是人傑。”

褚遂良道:“他們的確很不錯。”

相較於這些年輕的人傑,盧照鄰則覺得自己的光芒算得了什麼?

再看眼前,盧照鄰又道:“其實下官不適合在朝中任職,早在崇文館時候,下官見到了姚崇與駱賓王,楊炯這些孩子,這才覺得若是我在崇文館教書那該多好,換言之我應該去支教。”

“褚尚書……”

聞言,剛出神的褚遂良又匆忙回神,擺了擺神色道:“你說。”

盧照鄰道:“其實下官也不願意去禮部,若就因褚尚書與許尚書之間的爭鬥,而讓下官從禮部前往戶部,是爲了報復對方,得到些許舒坦?其實大可不必,我的才學更不足應對戶部的事。”

“我能來禮部任職侍郎也足夠了,等將來許尚書告老了,下官也會離開禮部,郭正一比我更適合接任禮部尚書的位置,褚尚書不用多費心思。”

聽着這一番十分真誠的話語,褚遂良一時間不知該如何回話,站在承天門下,看着人離開。

盧照鄰是個很真誠的人,這樣的年輕人也該被真誠對待,只不過真誠得有些太年輕了。

褚遂良心中有了結論,似乎一眼就能看到這個年輕人的人生盡頭。

正想着,又見到了許敬宗也朝着這裡走着。

見對方也停下了腳步,褚遂良道:“你我都鬥了大半輩子了,頭髮都白了很多,你我就不能真誠些嗎?”

“褚狗。”許敬宗留下這麼一句話,揮袖離開,還要去忙着他的國事。

“許賊!”褚遂良指着許敬宗的背影,怒喝一聲也揮袖離開。

幹慶十二年,到了九月,一道急報送到了長安城,這份急報記錄着幽州與遼東的事,今年的東北又一次豐收,肥沃地黑土地種出了數不清的糧食,豆子與稻米滿倉,放都放不下了。

中原的平原地帶本就是糧倉,如今又有了遼東,皇帝親自賜名東北大米。

幽州從來不是苦寒之地,只要治理得足夠好,只要有足夠的人力開墾,千里的沃野可以種出吃不完的糧食。

李唐的糧倉有好幾座,遼東的糧倉,黃河兩岸,以及江南兩道。

相比之下,天山的糧食與青海的糧食反倒不是主力,可以另行儲存。

最近,戶部要應對一個很頭疼的問題,天竺的糧食要如何運送到中原,當年天竺女王耗費了龐大人力,纔將糧食送到了長安,這種事可以做一次,但不能做很多次。

天竺女王可以不計成本,哪怕杯水車薪,可朝中不能做這種不現實的事。

兵部侍郎裴炎來到了戶部。

褚遂良看着一張巨大的地圖道:“裴侍郎,所來何事?”

裴炎遞上一卷書道:“這是軍中的呈報,希望對戶部的事有所益處。”

褚遂良接過書卷,再看如今的裴炎,笑道:“朝中最年輕的侍郎,當真了得。”

裴炎作揖行禮。

褚遂良又道:“你也不用這般拘謹,老夫要是在你這個年紀成了六部的侍郎,會更猖狂,你如今能這般謙遜,很難得。”

裴炎道:“是陛下給了下官機會,是朝中讓下官得以施展才能。”

這個裴炎的確是在最好的時候來朝中任職,那時候正值支教大興又是陛下要建設安西大都護府的年月。

正是那幾年,以裴炎,狄仁傑爲首的這些翹楚一個個出現了。

褚遂良道:“西域正是個好地方。”

裴炎道:“天竺以南是海,從天竺以南的大海東渡可以抵達中原的南海,聽從曾經有人從天竺的海邊出發,到了真臘國。”

褚遂良又看向地圖,問道:“天竺的海邊?從那裡來到中原很遠嗎?”

“嗯,很遙遠,如同天塹,沒人能活着渡海這麼遠,即便是到了真臘能活着都算走運。”

這件事就涉及到褚遂良的知識短板。

裴炎又道:“經由軍中商議,多數人都認爲這是在天竺口耳相傳的事蹟,是不是真的可以渡海還要實際去過纔好,很冒險可一旦成功……”

“一旦成功了,帶來的隱患與益處,也是相等的。”褚遂良補上了一句話。

裴炎頷首。

褚遂良將手中的書卷放下,“陛下說過的,要讓更多的唐人走出去。”

第130章 請你道歉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第97章 謠言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360.第360章 歸心186.第186章 杜正倫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174章 分寸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第35章 越活越平庸第154章 陳年舊事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360.第360章 歸心第42章 正義的一戰376.第376章 封禪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150章 仗義出手367.第367章 看洛陽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132章 豪傑依舊446.第446章 寒風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471.第471章 河東裴第531章 只有利益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第524章 同盟28.第28章 孤將來一定會羨慕你的成就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18章 彪悍的早朝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213.第213章 旱情第543章 吐蕃往事429.第429章 讓步第42章 正義的一戰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115章 各縣彈劾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301.第301章 親衛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41章 大勝而歸第131章 折衝府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第54章 臣來告老
第130章 請你道歉218.第218章 太子休沐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第97章 謠言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360.第360章 歸心186.第186章 杜正倫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174章 分寸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第35章 越活越平庸第154章 陳年舊事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360.第360章 歸心第42章 正義的一戰376.第376章 封禪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150章 仗義出手367.第367章 看洛陽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132章 豪傑依舊446.第446章 寒風第117章 善意的話第531章 只有利益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471.第471章 河東裴第531章 只有利益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第524章 同盟28.第28章 孤將來一定會羨慕你的成就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18章 彪悍的早朝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213.第213章 旱情第543章 吐蕃往事429.第429章 讓步第42章 正義的一戰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115章 各縣彈劾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301.第301章 親衛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41章 大勝而歸第131章 折衝府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第54章 臣來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