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

李適之趁着對方還沒到眼前,低聲道:“爺爺可知,這張九齡在外如何說的?”

人總要有些業餘生活,李承幹覺得自己教出一兩個好用的弟子,也算是一種職業生涯結束後的退休生活中的一種消遣。

消遣嘛,不用教得多麼認真,時不時指點一兩句,能否有用全看弟子的悟性。

李適之又道:“孫兒聽說,張九齡在外稱他拜了一位驪山的老人爲師,並且受驪山老人點撥,在外界看來爺爺就是一位高深莫測的驪山老人,而且曾經在朝中任職過。”

“他們會知道朕的身份嗎?”

“只要孫兒不說。”李適之回頭又看看跟在後方的一羣侍衛,又道:“他們不說,就沒人知道張九齡的老師是誰。”

三兩句話到了現在,在張九齡就要走到近前的時候戛然而止。

恰恰好的時候,停下了這些悄悄話。

張九齡還只是一個崇文館的學子,或者過了今年他就是一個支教老師。

這樣的支教老師,有成千上萬個,張九齡就是芸芸衆生中的其中一個,顯得很普通,也很一般,因此現在的張九齡根本不知道太上皇是什麼面貌,也不知道當今太上皇的孫子長什麼模樣。

李適之是一個很低調的太子,就算是走動在外面,頂多算是勳貴人家的孩子,不會將自己的身份輕易公之於衆,他與他的爺爺一樣,善於觀察,善於觀察很多人,很多事。

處事低調,善於觀察,並且能夠收斂鋒芒,這就是如今的太子,將來李唐的第五位皇帝?

在朝臣們的隻言片語中,在那些隻言片語,或者是零星幾個見過太子真面目的臣子認爲,相較於高祖皇帝的灑脫,或者是太宗皇帝的天縱奇才,再者是幹慶一朝那位強大且冷酷的皇帝。

以及現在這位陽光又和善的皇帝,與這四位皇帝相比,李適之這位太子更加低調,存在感單薄,甚至朝中都不知道東宮的太子是誰,叫什麼。

還有甚者,甚至忘記了上元一朝已有了太子。

這就是太子李適之,沒人瞭解他,也沒人能夠察覺到這位太子已有的造詣,甚至見都見不到。

而相反的,如此一來,李適之反倒是更自由,他十分享受與爺爺的遊戲,有一種遊戲人間的感覺,將自己藏起來,隱瞞着身份,可以自由地觀察任何一個人。

李適之時常會遣散身邊的人,他獨自一人穿着文吏的官服,或者是一身青衫,走在皇城中,也不會有太多人注意,因爲像他這樣的年輕人,如今在朝中太多了。

甚至李適之哪一天在秘書監坐了一個下午,第二天又不在那裡了,也不會有人注意到。

而李適之對這種事感覺很好玩,也樂在其中。

就像是眼前的張九齡,根本不知道眼前這對爺孫是誰,只是覺得他們是很尊貴的人,出行在外都有侍衛,大概是關中的那一位勳貴。

從貞觀年間至今,在關中生活的勳貴人家根本數不完。

李承乾道:“上一次見你是什麼時候了?”

張九齡先是看了看,老先生身邊這位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少年人,又行禮道:“上一次見老先生是半個月前。”

“對,老夫想起來了。”李承幹又道:“上一次你在山下淋了一天的雨,才見到了老夫。”

張九齡尷尬一笑,又道:“解開了心中困惑,淋了一天的雨也是值得的。”

李承幹無聲一笑,領着孫子繼續走着,見到了官道上有一隊官兵策馬而過。

對方走得很快,很着急,看起來是很緊急的事。

張九齡跟上腳步,又行禮道:“老師,弟子還有疑惑,能否……”

“你說吧,老夫知道的會告訴你,老夫不懂的,你也別一直追問。”

李適之忽然一笑。

張九齡並不知道這個少年人的笑容是何意,他神色老實巴交地問道:“當年朝中御史懲戒了各地鹽商,讓現在的鹽價五錢一斗,難道朝中就不擔心那些鹽販子不賣鹽嗎?”

“難道就爲了一口鹽,朝中要向他們退讓嗎?”

張九齡接着問道:“若中原的鹽不夠用,朝中又該如何?”

李承幹停下腳步,回道:“老夫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這個回答倒讓張九齡很困惑了,老先生一副不打算回答的樣子。

張九齡又道:“若真到了那一步,朝中該如何?”

李承乾笑道:“老夫以爲這天下的鹽是充足的,鹽的多寡只是運輸問題,而非鹽本身的問題,是你問錯了,你不該這麼問的。”

聞言,張九齡瞭然,道:“不缺鹽的地方,根本吃不完鹽,鹽本身不是問題,鹽的多寡也不存在問題,唯一會鬧出鹽不夠的情況,就只有運輸,如果通過控制運輸來控制鹽的流動,鹽價就會不同。”

自言自語片刻之後,張九齡再擡頭看時老先生已走遠了,他很羞愧,竟然連問題的所在都沒有想明白,就將這個人云亦云的問題告知了老師。

李適之見張九齡還愣在原地,又道:“現在明白了?”

“嗯,明白了。”

李適之的臉上掛着十分友善的笑意,“你去過海邊嗎?”

張九齡回道:“去過。”

李適之接着道:“如果大海能夠嗮出鹽,那麼人們也就不用害怕了。”

“可是海水是苦的。”

“沒錯,人們會恐懼不正是覺得鹽沒了?倘若人們都知道有一個地方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鹽,人們就不會恐懼了。”

張九齡道:“你說得很有道理。”

對方的眼睛很明亮,十分地有神,這雙眼睛也藏着幾分銳利。

向來自信的張九齡,面對眼前這位同齡人,反倒是不自信了。

李適之道:“你是爺爺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老先生還有其他弟子?”

“以後會有的,爺爺說他不會只有你一個弟子。”

聞言,張九齡的神色又多了幾分困惑不解。

李適之道:“你今年要去支教了?”

“正是。”

“你去吧,爺爺就不與你告別了。”

張九齡向這位老先生的背影行禮,而後轉身上了一駕驢車,一路朝着東而去。

大雪天,爺爺就坐在河邊釣魚,李適之提着小胡凳坐在一旁,他在冷風中縮着脖子揣着手,道:“姑姑說讓孫兒多看看北苑的書。”

“鵲兒的學識的確很不錯,你得閒可以多看看。”

李適之道:“孫兒總覺得姑姑她自己也不擅長那些學識。”

李承幹擱下魚竿,閉上眼揣着手將身體的重量完全放在椅子的靠背上,低聲吩咐道:“看好魚。”

“嗯。”李適之點着頭幫着爺爺提着魚竿。

上元十三年的夏天,長安的人都聽說現在的蔥領人與天竺人都開始用筷子吃飯了,甚至還有人說以前的波斯王子在一個遙遠的地方重新立國了,還有人說大食人現在也用筷子吃飯。

今年的夏季雨季偏多,李承幹坐在驪山上,從這裡可以遠眺,那裡有一隊隊的官兵正在巡視着河道。

王之渙從萊州回到了洛陽,回來的路上走走停停,原本其實早就應該到洛陽的,但一路上遇到許多事,耽擱了不少時日。

因爲張說叔叔的走走停停,以及各種瑣事,耽擱了一個月又一個月,期間甚至被朝中的一紙調令,派張說又去了一趟太湖,又輾轉耽誤了三兩月。

因太湖很美麗,那時就連王之渙他自己也忘記了時間,整天都在太湖邊玩鬧。

只有十歲的王之渙提筆書寫着自己的太湖遊記,傳聞中是當年夏禹治水開鑿了三江五湖,三萬六千頃的太湖,美麗得讓王之渙這輩子都不能忘卻,他打算再過數年,再去太湖看看。

如今的洛陽,依舊很繁華,這裡的人很多,各處地方都顯得很擁擠,在運河的口岸,這裡有很多商人,也是商貿最繁華的地方。

王之渙問向張說,“如果要坐船直接去關中,就只能去南陽嗎?”

張說搖着手中的蒲扇,解釋道:“原本是可以從黃河逆流而上去通關的,但黃河改道之後,河道繞過了函谷關,要繞行很長的一段路,與其這樣不如馬車通行,南陽通往關中的河道其實也並不好走。”

王之渙道:“洛陽有這麼多的商戶,一定有很多的賦稅。”

這孩子問了前一個問題,又問了一個毫無相關的下一個問題,孩子總是這樣,張說笑着搖頭也就不再回答了。

一份戰報送到了洛陽,那是一場發生在西南的戰事,吐蕃人南下攻打驃國的時候打了敗戰,只能後撤。

朝中也決定讓吐蕃撤軍,並且讓南詔派出去的兵馬也收了回來。

王之渙又問道:“就這般撤軍了嗎?”

張說道:“西南山林茂密,大軍很難行進,其實早在很多年前就說過要撤軍的事,如今的陛下就算是再好戰,也不能不考慮驃國的形勢。”

王之渙又道:“叢林中到處都是毒蟲毒蛇。”

西南戰事終於平定了,除了那些遠征的人,或者是遠征的戰事。

現在的大唐很難再有戰事了,也不會再有大規模的戰爭了,貞觀的二十年,幹慶的二十九年,大概是這五十年間,唐軍打敗了能打的所有敵人。

入夜了,入夜後的洛陽城更加美麗,美麗的燈火與人們的喧囂聲,構築了這裡的美景。

張說暢快地飲下一口酒水,他朗聲道:“現在的皇帝是拔劍四顧,卻找不到對手,這皇帝的眼中就剩下了臣民,哪裡還有什麼敵人。”

這麼說很放肆,身爲一個臣子不該這麼議論皇帝,但是誰在乎呢?

張說面前是個十歲的孩子,而餘下的人還在一片的歡愉中。

“要是皇帝現在來洛陽看看,皇帝也會知道,盛世真的來了。”

張說醉醺醺地說着話,中原戰亂了多少年,打了多少年,如果放在以前,人們或許不敢說盛世已經到了。

可現在呢,大唐已強大到了找不到敵人了,這樣的大唐難道還沒到盛世嗎?

這就是盛世,一個強大到能夠讓人忘我的盛世。

撤軍就撤軍了,這也沒什麼,驃國那深山叢林的破地方有什麼好打的。

上元十五年,在一堂課堂上,張九齡正在支教,這裡是嶺南的一個小村子,他從嶺南走到了長安城,現在以後回到了嶺南道,前來支教。

一個孩子問道:“老師,我們大唐的皇帝很厲害嗎?”

張九齡收起了手中的書卷道:“當然。”

孩子又問道:“老師,什麼是世界文明史,我們爲何要學這個。”

張九齡解釋道:“世界文明史是一卷還在編寫中的書,當今陛下自小是學史家的,史學大家來濟是當今陛下的蒙學恩師,所以現在的皇帝召集了兩千學子,編寫世界文明史,而大唐就是這卷史書上,最強大的,也是疆域最廣的一朝。”

“大唐有多大?”

張九齡雙手揹負地解釋道:“大唐還在擴張,還在遠征,等你們長大了,大唐的最西端恐怕就要與高盧人相鄰。”

正在講着課,門外來了官兵,還有一個拿着書卷的年輕人。

見到門外的人,張九齡這纔想起來自己的支教生涯已結束了,今天官府帶着崇文館的人來交接。

這堂課結束了,孩子們飛奔着他逃出了學堂。

張九齡從崇文館的官吏手中接過文書,又道:“有勞諸位走一趟。”

新任支教夫子已跟着官兵走入了書舍,他會教授孩子們之後的學識。

張九齡需要回一趟長安城,向崇文館報備之餘,還要在軍中歷練兩年。

上元十五年冬,張九齡回到了關中,他每天早晨都會在驪山腳下等,通常等到了晌午時分,也沒有見到自己的老師。

問這裡的村民,沒人知道當初在這裡時常釣魚的老人家是誰,這裡的人們也只是知道有這麼一個老人而已。

張九齡纔回過神來,原來不只他對自己的老師一無所知,就連這裡的村民也對老師一無所知。

直到現在,張九齡纔開始揣測,那位與自己只有短短半年師徒的老師,究竟是何方高人?

此刻的終南山腳下,又是一個冬天,年過七十的李承幹身邊依舊有孫子陪伴,而眼前站着的是一個叫鍾馗的年輕人。

他幾次解釋他姓鍾可他不叫鍾馗。

但李承幹像個老頑固,總是說人們叫你鍾馗你就叫鍾馗,不管你以前叫什麼。

李適之很無奈,爺爺住膩了驪山,就來終南山住了,還纏着一個叫鍾馗的人。

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第323章 新爺孫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286.第286章 轉變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第141章 陳倉縣尉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376.第376章 封禪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92章 兄弟三人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286.第286章 轉變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179章 效益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第127章 遊園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554章 無底洞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301.第301章 親衛第314章 臘月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128章 風波乍起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298.第298章 中秋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第74章 太子拜師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第86章 補貼與孝順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55章 認真的一箭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第42章 正義的一戰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309.第309章 發兵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第514章 驚蟄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213.第213章 旱情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219.第219章 調令第32章 拜訪舅爺
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第323章 新爺孫第551章 未來的數十年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322章 太子與老師第19章 他們越反對,它就越光芒萬丈286.第286章 轉變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第141章 陳倉縣尉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第548章 喝酒的朋友376.第376章 封禪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92章 兄弟三人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286.第286章 轉變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179章 效益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第127章 遊園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第554章 無底洞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301.第301章 親衛第314章 臘月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128章 風波乍起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298.第298章 中秋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第74章 太子拜師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第86章 補貼與孝順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55章 認真的一箭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568章 長安之南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第42章 正義的一戰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309.第309章 發兵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第514章 驚蟄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213.第213章 旱情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219.第219章 調令第32章 拜訪舅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