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倒春寒
新年的風雪依舊還在下着,過了上元節臨近二月,關中還能有如此大雪倒也是少見。
因爲這場大雪,讓今天的大朝會冷清了許多,大概是因天氣太冷,陛下也沒有在太極殿多留,早早就結束了大朝會。
按照往年來看,大朝會應該會在午時之後纔會結束,多數時候都在下午。
今年的大朝會比往年早結束了兩個時辰。
今年的政令經由秘書監整理之後,就有官吏捧着政令快步跑向朱雀門。
雖說大雪還在下着,朱雀大街直通皇城的盡頭,也就是朱雀門外,此刻圍滿了不少人,人們即便是在寒風中凍得縮着脖子,打着哆嗦,也想要看看今年的政令,看看今年的政令有沒有他們牽掛的事。
其中有年邁的老婦,也有老人,有壯年青年還有十歲上下的孩童,朱雀門外的大街,還有人在這個大雪天坐在酒肆內喝着酒水,或者喝着羊肉湯。
李善行禮道:“小子只是吃了先生一頓早食,就要給先生賣書了嗎?”
本+內容‘正確*的版本在6/9*書.吧%讀!【6*9*S*H*U-B-A.CX】
“說說你的事吧。”
打開書信,狄仁傑講述着他們在西域的遭遇,以及西域的一些事。
張柬之又將這卷書卷合攏,意識到他扯李義府,多半隻是一個爲了賣書的由頭,書卷所用的紙張倒是不錯,質地是青州的皮紙,如今這種皮紙是越來越少了。
張柬之覺得他們多半是不來了。
他站在門口一副要想見,又不敢打擾的樣子。
老僕從與站在門口的李善擦肩而過,拿過牛皮套,會意道:“這就安排人將書信送去西域。”
眼看這孩子要走,張柬之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很快,六個孩子被帶到了面前。
說着話,他看向身後一羣比自己年紀更小的孩子。
翌日,雪勢小了一些,但依舊有點點雪花從天上飄落,昨日等到夜裡也沒見這幾個孩子來文林館。
張柬之讓孩子們跟着一羣稍大些的孩子去讀書,而後他自己則坐在一旁喝着茶水。
按照字據所寫,李善需要給張柬之賣書。文林館的書很特別,都是鄭公語錄,而這種書是關中最多的,也不知爲何還要拿出去賣。
張柬之道:“如今的長安很少會餓死人,就算是再落魄的孩子也會被縣官接走,養在四座學館內任職雜役,與現在沒什麼分別。”
張柬之接過名冊看了一眼,蹙眉道:“這些人都是不能爲官的嗎?”
“啊?”僕從困惑道:“那孩子說是主事要他們來的,看那孩子言之鑿鑿,還以爲是真的。”
一旁的僕從問道:“那孩子是先生以前就相識的?”
陛下已下旨命安西都護府的兵馬掃平蔥嶺諸國,待書信送到狄仁傑他們也該知道這件事了。
張柬之道:“你的這些書留下,往後只能幫某家賣書,至於你的這些書暫且留下,文林館給你保管,你可以接着賣書了。”
張柬之還注意到他拿着書卷的手有些泛紅,便道:“不買。”
如此,張柬之這才空閒下來,能夠煮一碗熱茶,愜意片刻。
張柬之拍了拍這個孩子的肩膀,示意他留着這裡。
“上查三代,他們的子嗣也不能爲官,如今在朝中乃至各縣爲官的官吏,但凡有貪墨或犯事者一律記錄在案。”
張柬之道:“咸陽橋邊上的集市倒是管得寬鬆一些,你可以去那邊賣書。”
思量了片刻,李善在寒風中搓了搓手,再一次回頭看了眼還在大快朵頤吃着早食的弟弟妹妹,他拉着一車的書朝着咸陽橋而去。
說着話,上官庭芝遞上一卷紙道:“懷英讓人從西域給你送來的書信。”
就如現在陛下的均稅之法,做不到讓所有人滿意,也做不到照顧所有人,總有一部分人的利益會被新政的各方受益者分食。
只有寫了字據,李善才肯讓弟弟妹妹留在這裡,再加上文林館主事的身份,李善的心中才有了打算。
張柬之吃完了一碗羊肉湯,他拿起斗笠走出店鋪,目光看了眼正在圍向朱雀門的人們,只是放鬆一笑又朝着長安城外走去。
張柬之的筆稍稍停頓,他忽然覺得未來十年內,恐怕會是大唐變動最大的十年,人們已很難用過往的經驗來揣測皇帝的想法。
治國就是如此,這世上哪有萬全之法,有一個說不上多差,但也說不上多好的國策。
畢竟這些孩子是要做雜役的,需要掃地整理書卷,端茶送水。
“李善?”張柬之頷首道:“好名字呀,他們是你的兄弟姐妹?”
李善回道:“他們是我的弟弟妹妹,我們暫住在親眷家中,待我將來科舉及第,我……”
又見這位大哥朝自己招手,這個賣書的孩子這才走上前,道:“買書嗎?”
“紙不錯,但書卷是老書了。”張柬之仰頭道:“如今朝中律法森嚴,朝中三令五申下京兆府的壓力巨大,這長安城不是當年了,你們不能隨意擺攤賣東西,要不是看你們是一羣孩子,你們現在已被罰錢了。”
張柬之剛喝了一碗茶水,就有官吏腳步匆匆。
張柬之用了早食,就對身邊的僕從小聲吩咐了幾句,隨後再看眼前這些孩子,又道:“李善?”
這些年朝中派往西域的官吏有很多,其中就有很多新任的官吏,似乎在朝中有一種風氣,年輕官吏想要在朝中立足就需要先去西域或者吐蕃闖下一片功績。
有人說新政就要來了,崇文館的年輕人一次次想要皇帝施行新政,那麼如今的種種政令就是他們想要的。
“柬之兄!”上官庭芝笑呵呵上前。
文林館與長安城的四大學館不同,文林館不在長安城,往來官吏卻很多,順便帶一些村縣的孩子教書,多數時候在這裡走動的人都是官吏,有的經過考覈可以任職當官,還有的剛來這裡需要進行考覈。
“你的弟弟妹妹留在這裡做雜活,至少可以不跟着你出去挨凍了,咸陽橋不會有京兆府的人走動,某家這裡的書只要你拿出去賣,就會有人買。”
僕從擡着一疊厚厚的書卷放在桌上。
僕從應道:“喏。”
這小子倒還是這句話,張柬之拿過他手中的書卷蹙眉看了起來,問道:“聽你口音不是關中人士。”
言盡於此,他來不來全看這個小子的造化了。
李善也終於開口了,他行禮道:“小子謝先生指點。”
“這位大哥!”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上前道:“這位大哥給家裡的孩子買些書吧。”
張柬之停下腳步,看着這個攔着自己去路的孩子。
“小子還是謝過先生。”
他回道:“李義府幫我們很多人。”
張柬之依舊吃着早食,見有幾個孩子看着桌上的餅與肉片目不轉睛。
張柬之嘆了一聲,道:“老夫是文林館的主事,需要幾個做雜活的人,你出去賣書時可以將他們留在文林館,至少不會在外挨凍。”
那孩子回道:“小子李善。”
其實現在的朝政大體上還是很平穩的,皇帝下旨均稅卻不再均關中的田畝,皇帝下旨嚴苛查問科舉學子,上查三代人包括母系父系。
“謝主事。”李善一邊說着,一邊給弟弟妹妹盛粥,讓他們一個接着一個上前喝粥,並且一次次叮囑這些孩子不得講話,不得失態。
張柬之道:“沒人會欺負你的弟弟妹妹,在這裡的人都很敬重鄭公。”
再看他們穿着單薄也有些消瘦,張柬之道:“一起用點飯吧。”
現在的張柬之留着山羊鬍,看着也成熟穩重,打量着眼前這個穿着單薄的孩子,對方正翹首望着。
一些雪花,從窗外落到書桌上,外面的風雪好似又大了幾分。
大雪落在身上,張柬之壓低了斗笠,走在熙熙攘攘的街上。
陛下終究還是這麼做了也好,官吏不比平民,官吏犯事加以數倍懲罰,爲官者就要如履薄冰。
見李善還在猶豫,張柬之又道:“想在文林館當書童的人多了去了,既然你不願意……”
他道:“先生,其實小子早就想搬出來了。”
“我們是被人趕出來的,是哥哥帶着我們來長安城的。”
“小子去看過了,他們能夠做些雜役,到了夜裡住在文林館,也比寄人籬下更痛快。”
張柬之依舊在紙上書寫着,一張寫完就再拿起另一張紙繼續寫。
張柬之搖頭道:“那孩子看着像是天生就能賣書的,多看他一些時日,文林館也不會白養着他。”
張柬之站在文林館前,又見到了一個人朝着這裡而來,來人是上官庭芝。
李善回頭看了看掛在牆上的畫像,在這裡最多的就是鄭公的畫像。
“喏。”
來人是吏部的官吏,他翻身下馬遞上一卷書,道:“張主事,這是吏部讓人送來的名冊。”
當朱雀門前的鼓聲響起,有人一聲高喝,人羣紛紛向着朱雀大街圍去。
“李義府幫你?”
當即就讓僕從將一鍋粥都帶了出來,還有餅與肉。
“還有!”張柬之又叮囑道:“現在的長安城學子已很少看這種書,他們都在四大學館讀書,你的這些書卷都是陳舊的觀念,在揚州難道沒有支教夫子教過你們嗎?”
“小子揚州人士,當年一個叫李義府的御史來揚州殺過很多人,因當年幫小子殺了一個惡人,小子纔想着來長安報效社稷。”
說不定是狄仁傑與裴炎回來時,他們已位列六部侍郎,二十餘歲的侍郎,這也太年輕了。
“嗯,你的確該言謝。”
“去看過你的弟弟妹妹了?”
狄仁傑還在信中交代一定要給他回信。
“喏。”
那孩子目光警惕,迅速從張柬之手中將自己的書奪了回來,放入自己的包袱中,依舊警惕地道:“你不買,小子就告辭了。”
李善是爲人十分警惕又很聰明的孩子,張柬之心中頗有感觸,又道:“將人帶來。”
上官庭芝擺手道:“只是一個郎中而已,依舊還要兼顧着大理寺,還在大理寺當值,順手去刑部照應。”
正坐下要用早食,從外面回來的僕從腳步匆匆,“主事,外面有幾個孩子要見你。”
“小子可以讓弟弟妹妹留在這裡,但請先生立字據。”
張柬之無視了他的目光,而是繼續提筆書寫着回信,一邊寫着回憶這兩年朝中發生的事。
李善愣在原地。
“多謝。”
張柬之頷首答應。
一個小姑娘朗聲道。
李善開始講述他從揚州到長安城的故事,原本他爹孃過世之後就寄居在親眷家中,之後他的親眷說是要來長安,他帶着弟弟妹妹也跟着來了。
“小子在,欠張主事一頓飯食,待小子賣了書卷就來償還。”
只是他的叔父到了關中之後反倒更加遊手好閒,揮霍家用,而李善也只能想着自己謀生。
到了午後,李善就回來了。
寫完這封書信,張柬之長出了一口氣,將兩張紙捲起來,而後放入一個皮套中,對屋外的老僕從招手。
張柬之喝下一口粥,又拿起一張餅咬了一口,放在口中嚼着道:“什麼孩子?”
張柬之安靜地等在這裡,不多時那羣孩子也被京兆府的官吏趕了出來,那孩子看向張柬之,像是早就預料到自己會有這種境地,早就等在這裡一般。
一直走到長安城外,張柬之走到春明門外,這裡是長安城最熱鬧的城門,絕大多數的商販都會從這個東城門進出。
“好!”
人與人是不能相比的,張柬之自己與狄仁傑,裴炎這種天賦異稟的人也是不能比的。
之後,渭北的一個縣官尋來了,說是來尋李善的,他的叔父讓人來尋了。
“老夫先告辭了。”
這個孩子依舊一臉警惕,張柬之道:“隨你。”
“小子將來會報答先生的。”
這一回,李善恭敬地行禮道:“謝指點。”
還是有人對現在的政令提出反對的,也有人覺得皇帝不該這麼做,有人覺得現在的朝堂只需要維繫貞觀年間的治理方式,大唐延續三百年大概是可以的。
稱呼都變了,在來之前李善肯定是打聽過了,畢竟關中就這麼點大,關中各縣的縣官但凡熱心些,都會幫這個可憐的孩子。
能用且好用的方略,這已然很不錯了。
張柬之錯愕一笑,當今陛下就喜任用年輕官吏,只有年輕的官吏才能心無旁騖,也更熱血。
“聽聞庭芝兄升任刑部了。”
送別上官庭芝,張柬之這纔回到了崇文館,打開了狄仁傑送來的書信。
“慢走。”
剛走兩步,又有三兩個京兆府的官吏朝着這裡而來,這些官吏開始驅趕賣書的孩子。
“賣書嘍!賣書!聖賢典籍!”
這些孩子衣衫破落,若不是她開口,還不知道這是個姑娘。
言罷,繼續走着。
夜色逐漸籠罩這片天空,張柬之站在雪中與這個縣官談着話,之後縣官恭敬地離開。
等先生走回來,李善詢問道:“先生?”
“你們是老夫的學生,官府不會再來打擾你了。”
李善當即行拜禮,改口道:“謝老師照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