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正義的一戰

李孝恭吸溜着麪條,大眼瞧着李承乾往一個空碗中放了幾片幹葉子,目光盯着沒動,嘴裡說着,“其實陛下也不容易,一宿沒睡現在肯定很困,還要被魏徵罵皇帝徹夜打牌,再這麼下去朝政早晚荒廢。”

李承乾將開水倒入碗中,贊同地點頭。

“也不知道今天會有多少宮女,太監被趕出宮。”

李承乾喝下一口茶水,又道:“以後這種事皇叔就不用在東宮提了。”

李孝恭實在是忍不住好奇,放下手中的碗筷,問道:“這是什麼?”

李承乾頷首道:“茶葉。”

“茶葉?”

“嗯。”李承乾又泡了一杯,放在他面前,道:“這是江南東道那邊送來的茶葉,炒制之後沖泡就可飲用,睏倦的時候,喝一口能夠提神。”

李孝恭剛端起茶碗。

李承乾又補充道:“飯後可以適當來一碗,夜裡就別喝了,提神醒腦容易睡不着。”

李孝恭抿了一口茶水,忽又驚愕地看着這個侄兒,而後神色瞭然又喝一口茶水。

入口時有些澀,李孝恭嘖吧嘖吧嘴,放下了茶碗,道:“不好喝。”

“習慣了這種味道就好。”

李孝恭忽然覺得有些坐立難安,低聲道:“剛剛說陛下睡不着,你不知道?”

“皇叔呀,父皇怎麼喝得就不清楚了,跟茶葉多半沒關係。”

“對對對……”李孝恭看了看四下,又道:“魏徵再罵,也不會來東宮罵的。”

關中到了十月,入秋了,各縣都在忙着儲備糧食,天空飄着雨水令人煩心。

華西秋雨時節,這時候的雨水下得斷斷續續,時大時小,是蓄水的好時候。

西征吐谷渾的兵馬也在這個月回來了。

絕大多數將領都回來了,侯君集與段志玄留在了吐谷渾,還有些掃尾的事要辦。

大軍在入關的時候就散開了。

現在走在官道上的都是一衆將領,還有一支一千人的兵馬跟着。

李靖穿着甲冑,走在最前方。

李道宗與牛進達策馬跟在一旁,沉默不言。

李道彥先是看了一眼後方囚車中的吐谷渾伏允可汗,又看看在前方的李道宗,問道:“是一開始就知道伏允會往烏海跑?”

牛進達道:“這頭功被你搶了,這年輕人心頭不好受,一路上都問了多少遍了。”

見李道宗不回話,牛進達策馬湊近再問:“這兵法要略某家也讀,怎麼就被你先一步看到烏海要道了?”

李靖策馬在前方依舊是沉默不語,帶着涼意的秋雨吹過,這位統領全軍的大將軍坐在馬背上依舊如一座山。

李道宗拉着繮繩,夾了馬腹讓馬兒走得快一些,神色上都是苦惱。

行軍快到涇陽了,就見有一個人戴着斗笠,牽着馬站在路邊。

等兵馬行進得近了一些,那戴着斗笠的人才擡頭,道:“衆將士大勝而歸!大唐萬勝!”

李靖住馬看着路邊這人,緩緩道:“河間郡王等在這裡做什麼?”

李孝恭笑道,擡着下巴示意李道宗。

見狀,李道宗連忙向李靖抱拳道:“將軍,末將與他說兩句。”

都是當年一起南征北戰的將領,多少還有些情義。

只不過面對李靖這鐵面神色,李孝恭還是有些犯怵。

李靖頷首沉默,帶着隊伍繼續前進。

李道宗看了看四下,翻身下馬。

等李靖走遠了,李孝恭扶着一旁的樹這才長出一口氣,緩了緩神道:“這麼多年過去了,這李靖的臉真是越來越嚇人了。”

李道宗嘆道:“以前大將軍還是個能與我們談笑風生的人。”

李孝恭往嘴裡放了一顆棗子,一邊嚼着道:“身處在這樣一個位置上,以前多麼灑脫的人,現在也變了。”

“嗯,這次回了長安,李靖大將軍多半又要閉門不出。”

“從大業年到如今,功勞太高了,李靖扛到現在也不容易。”

兩兄弟站在官道邊評論了一番李靖,看着遠處的兵馬,齊齊一聲嘆息。

再看眼前,李孝恭拍了拍這個弟弟的肩膀,大手掌又拍了拍他胸前的甲冑,道:“聽說這一次你立了頭功,生擒了伏允可汗?”

李道宗點頭,“嗯。”

“一個人拿着這份頭功不好受吧,這麼多將領出徵,就被你一個人搶先了。”

李道宗苦笑着,道:“兄長說得不錯,這一路上沒少被他們編排,打算某家回了長安之後,就也閉門不見客了。”

李孝恭爽朗一笑,道:“手腳健全的回來就好,也不用閉門謝客,可惜了就是會遭幾句閒話。”

李道宗低着頭還有些慚愧。

“這麼多將領一起出兵,最後的大功勞被你拿了,出兵在外看各家本事自然也沒什麼好說的,罵個三兩句就罷了,以後還是能坐在一起喝酒的老兄弟。”李孝恭低聲說着話,寬慰着這個堂弟,又從懷中拿出一塊肥皂丟給他。

李道宗伸手接住,遲疑道:“肥皂?”

李孝恭拿起掛在腰間的水囊,“喝口酒?”

李道宗回道:“等回了長安城卸甲後再飲酒。”

這話都在意料中,李孝恭笑了笑,道:“當年老夫與天下英雄馳騁中原,伱還是個跟在陛下身邊的裨將,這麼多年了,你小子還是這麼不靈醒。”

“弟弟自小愚鈍,當初就不該與太子說西征吐谷渾的行軍方略,讓兄長見笑了,但軍法森嚴,還是不能飲酒。”

李孝恭又帶着責怪地重重拍了拍他的甲冑。

李道宗被這力道拍得後退兩步。

“酒可以不喝,這肥皂你就別推脫了。”

“弟弟記得這肥皂是名貴之物,只有陛下與皇后的賞賜纔有。”

李孝恭後背挨着樹,揣着手端坐在官道邊,銅鈴大眼看着官道上來往的行人,低聲道:“你看看肥皂上印着的字。”

聞言,李道宗將手中的肥皂翻過來,看到了肥皂上印着“涇陽”二字,而且是正楷字。

“這是涇陽造的肥皂,去長安就能買到,你手中這塊是薄荷味的,要五十錢。”

李道宗將這塊肥皂收入懷中,而後鄭重抱拳表示謝意,又翻身上馬,趕着時辰要追上大軍朝着長安而去。

等人走遠,許敬宗從後方走了出來,道:“這肥皂河間郡王可還滿意?”

瞧了眼對方,李孝恭緩緩道:“你們涇陽造出來的紙張,什麼時候可以印紅樓。”

許敬宗作揖行禮道:“說笑了,紅樓是士林大儒口中的禁書,就算是不是紅樓,這涇陽的紙豈敢用來印書。”

“難道你們涇陽就留着紙張,不賣也不用嗎?”

“東宮自有安排。”

這許敬宗說話一板一眼,言語中多有應付之意,李孝恭又道:“又不是什麼討賊檄文,你怕什麼。”

許敬宗依舊作揖不語。

李孝恭板着臉,又厭煩地看了眼漫天的雨水,也朝着長安城走去了。

秋雨又大了幾分,雨水拍在臉上還覺得有些疼,許敬宗走入涇陽縣的縣衙內。

上官儀穿着一身青衫,正在幫着批覆文書,見人回來了,剛想開口,看到許敬宗黑着一張臉。

涇陽縣的縣衙沒幾個人,除了許敬宗,上官儀自己一隻手就數得過來,包括兩個平時都不在這裡的門吏,還有一個打掃的老婦人,只有五個人。

稍坐片刻,許敬宗怒得一拍桌案,道:“用得着你李孝恭這個老狗來試探某家對東宮的忠心!”

一聲怒喝,上官儀驚得手中的筆一抖,這下可好,剛批覆的文書,嘩啦出長長一條。

只得長嘆一口氣,上官儀只好重新抄錄一份,再作批覆。

許敬宗又怒道:“欺人太甚!”

上官儀乾脆擱下筆,儘量心平氣和道:“許縣丞,下官給你批閱文書呢。”

許敬宗咬牙切齒,感受到自己的人品遭到莫大的羞辱,又道:“你說作坊裡那些紙張能隨意用來印書嗎?”

上官儀遲疑地回道:“多半是……不可以的。”

話音剛落,他又擡頭看向正在漏雨的屋頂,涇陽還是很窮的,這縣衙的屋頂漏雨成這樣也沒修繕過。

上官儀只好挪了挪自己的桌子,漏雨就漏雨吧,只要不溼了文書就好。

“孃的,許某還想多活幾年,真當某家是個不曉事的混賬?”

這個許敬宗給東宮辦事還是很得力,在他安排下這涇陽也正在按照太子殿下的吩咐改變着,坎兒井算是建成了,等秋雨結束之後就可以放水,來年就能用來灌溉。

不過許敬宗是個脾氣不好的人,也是一個善於投機的人。

上官儀心裡不想成爲許敬宗,如今算是拜在杜荷家門下,至於太子殿下,或許都不知道有我這個人。

有了應國公武士彠,還有楊恭仁的舉薦,到現在也不過是一個弘文館的直學士。

其實這也是理所當然了,應國公是當年武德一朝的皇帝李淵看重的人,而現在追隨天可汗李世民的人越來越多。

反而如應國公這樣的人,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或者是尉遲恭等人面前顯得黯淡。

更不要說當年的武士彠祖上都是經商起家的。

許敬宗剛發完脾氣,見上官儀站起身,道:“去做什麼?”

上官儀將一份份文書放入包袱中,慵懶道:“去門下省遞交文書,順路去長安看望應國公,聽說他昨天就到了。”

留下還在看着漏雨屋頂發呆的許敬宗,上官儀腳步匆匆地走入雨中。

長安,李承乾與李恪站在城頭上,目光所及皆是滿城的長安居民站在朱雀大街兩側,迎接着大勝而歸的李靖大將軍。

唐軍出征不滅一兩個國,都顯得對不起出徵的成本。

寧兒手提着一柄自制的竹傘,站在殿下身後,遮擋着雨水,不讓這些煩人秋雨落在殿下身上。

李恪指着隊伍中的一個囚車,道:“那就是伏允可汗!”

何止伏允可汗,大唐這一戰攻打吐谷渾得到的財寶都用一駕駕馬車裝着。

此戰大勝,還給大唐帶來數不清的牛羣與羊羣,河西走廊都快養不下了。

更不止如此,大唐還拿回了祁連山與河西走廊西端這個咽喉之地。

李承乾的目光看向走在最前方的李靖大將軍,史書上這是大將軍爲大唐出征的最後一戰。

李恪低聲道:“軍報上說,李道彥與段志玄一路從赤水源殺到了大非川,一路上屍骸遍野,都快將吐谷渾人殺絕了。”

“你很嚮往帶兵出征?”

“皇兄有所不知,弟弟做夢都想。”

李承乾伸手扶在溼漉漉的城牆磚石上,緩緩道:“打仗是最苦最累的。”

李恪朗聲道:“豈能怕苦怕累,皇兄說笑了。”

這孩子志向一如既往地單純,李承乾在秋雨中一聲嘆息,走下了城牆,又對一旁的寧兒叮囑道:“寧兒姐,東宮鹹鴨蛋應該能吃了。”

寧兒笑道:“今晚要慶賀大勝。”

“本來想吃茶葉蛋的。”李承乾揣着手惆悵道:“奈何留下來的茶葉不多了,省着點喝還要留在來年的春天。”

大軍得勝而歸,最漲大唐的心氣,不由得感覺精氣神都高了幾分。

簡樸地慶賀一下,東宮的鹹鴨蛋留了有些時日,現在不吃還要留到何時?

太極殿,羣臣都在殿內,一羣西征得勝的將領正站在殿外,準備依次入殿。

走入承天門的時候,李承乾望了眼太極殿。

寧兒低聲道:“正式的封賞,還要等到明天早朝。”

“嗯,現在的父皇一定很高興。”

“此番大勝震懾了西域,大唐萬勝。”寧兒稍稍躬身行禮,手還要高高舉着傘。

一直到了夜裡,雨水也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李承乾站在東宮樓臺的窗前,從這裡能夠看到雨幕中的太極殿依舊是燈火通明。

李承乾吩咐道:“晚飯每人一隻鹹鴨蛋,一定要將蛋吃完。”

李麗質剛收拾完一堆文章,點頭道:“這就和弟弟妹妹們說。”

深夜時分,寧兒去了一趟立政殿,回來時帶了一個消息。

“殿下,皇后說陛下命人去修繕驪山行宮,準備今年的秋獵。”

李承乾用木夾子將油燈的燈芯拔高,讓火光更亮一些。

晃動的火光照在這個太子冷峻的臉上,“大軍得勝而歸,心氣正高的父皇要去秋獵?多半要一直在驪山住到隆冬時節,孤身爲太子是要留守長安,監理朝政的吧?”

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446.第446章 寒風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104章 夕死可矣第167章 夏收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63章 杖責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98章 奉命放假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219.第219章 調令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第542章 再遇玄奘第16章 德智體美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88章 活得明白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339.第339章 議東征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第326章 蘇亶家事第6章 小女徐慧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301.第301章 親衛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第52章 爺孫倆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362.第362章 祭拜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441.第441章 塞人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130章 請你道歉190.第190章 下蛋了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362.第362章 祭拜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第573章 終章78.第78章 解氣?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第161章 監察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15章 你猜我猜?第14章 偏心的父皇28.第28章 孤將來一定會羨慕你的成就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第141章 陳倉縣尉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170章 多錢善賈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441.第441章 塞人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
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446.第446章 寒風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104章 夕死可矣第167章 夏收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第163章 杖責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98章 奉命放假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219.第219章 調令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第542章 再遇玄奘第16章 德智體美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88章 活得明白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339.第339章 議東征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第326章 蘇亶家事第6章 小女徐慧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418.第418章 皇帝給的體面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301.第301章 親衛346.第346章 眼光要長遠第52章 爺孫倆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362.第362章 祭拜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441.第441章 塞人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130章 請你道歉190.第190章 下蛋了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362.第362章 祭拜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第573章 終章78.第78章 解氣?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第161章 監察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15章 你猜我猜?第14章 偏心的父皇28.第28章 孤將來一定會羨慕你的成就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530章 踹門與點馬廄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第141章 陳倉縣尉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第571章 這就是盛世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124章 圓滿的成果第170章 多錢善賈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441.第441章 塞人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