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津浦線風雲(十六)

“打回東北?我跟你們家就在東北的不一樣,我的家就在山東,我下面的51軍中也是以山東籍將士爲主,東北籍的其實並不多。別忘了,我是民國十六年才投靠的老帥,對於東北,說實話我不像你們。

你們打回東北的心情,就像我一直留在山東的原因一樣。

我的家鄉現在還被日本人佔領,現在卻被你們八路軍給趕出了山東,你說我會投靠你們嗎?”于學忠認真道。

聽到于學忠的話,一旁的原67軍將領,也就是現在15縱隊的將領,都被于學忠的話說愣住了。

對啊,人家雖然以前是東北軍的,可人家連東北都沒怎麼去過,在27年以前,都是在吳佩孚的手下當兵,27年後才正式加入東北軍。他對東北沒什麼感情,最多把他當做一塊祖國的失土,在有着山東這個家鄉在面前,如何取捨,一目瞭然。

而且51軍大部分都是山東籍士兵,只有原57軍,現在已經被裁了只剩下111、112兩個師中有着大量的東北籍士兵,但河北籍的士兵也不少。東北軍並不意味着都是東北人,也有不少河北、山東人,只是因爲從東北發家,所以才被稱爲東北軍而已。

看到于學忠這個情況,王以哲早就知道用東北軍的情誼肯定勸不了于學忠。要說繆澄流、萬福麟、劉多荃等人是因爲張學良的原因才聽從老蔣的調遣,于學忠就不是這個原因,他在乎的只是抗日而已,畢竟**現在不是正統,重慶方面纔是中央政府。

“孝侯兄,國民黨現在有多**,你也看見了,他們現在早已不是民國二十六年、二十七年能跟日本人硬碰硬的部隊了。

現在鬼子的11軍,因爲我們八路軍的原因,兵力不斷在縮減,總兵力只有6個師團,十幾萬人而已。而國民黨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都多少軍隊?起碼六七十萬,或者更多吧,你看他們現在有收復湖北的心思嗎?

每次都是等日軍進攻才反擊,這樣被動作戰有何意義?

跟着這樣的政府,你覺得我們這個民族會有前途?”王以哲見東北軍的情誼已經勸不了于學忠,便換了一個思路。

聽到王以哲所說,于學忠等人一下變得沉默了,顯然他們也清楚王以哲說的沒錯。

現場的氣氛一下有點詭異,一旁的牟中衍忍不住辯解道,“孝侯,話不能這麼說!國府方面的精銳都在雲南、緬甸,正在打通中印公路,鄂豫湘三省的軍隊雖然多,可是武器裝備差,部隊缺乏訓練,想反攻湖北也力有不逮。”

看到是牟中衍,王以哲繼續說道,“宗璞,難道這個就能成爲原因嗎?論裝備,他們有我們之前的裝備差嗎?有我們新四軍的裝備差嗎?

還有你說這些**裝備差,現在胡宗南、陳誠等人的部隊已經開始換裝美械了吧,美國援助的飛機也不少吧,有着這樣的便利,他們都不思進取。”

“鼎芳,好了,別說這些沒用的了!”于學忠出言打斷了王以哲的話,看了眼前穿着八路軍軍裝的王以哲等人,“重慶方面不會沒跟你們中央說吧。我們要是不能安全的回到安徽,你應該知道這會引起兩黨的摩擦,既然都是打鬼子,爲什麼要分你們、我們的。”

看着于學忠這堅決的態度,王以哲知道再勸也沒用了,語氣就放緩了,“孝侯兄,你既然對東北沒有想法,那請你把你麾下的東北籍士兵留下,我要帶領他們打回東北去。”

既然于學忠去意義絕,王以哲也就不勉強了。不過上面既然給了他這個任務,他也得給上面一個交代,所以便把突破點放到了那些東北籍的士兵上。

東北畢竟冬季天寒地凍,其他地方的人不一定適應東北的氣候,若是有更多的東北籍士兵加入,對於王以哲來說,可以增加不少實力。而且這些士兵都是老兵,作戰經驗豐富,差的只是紀律以及戰術訓練等。

“鼎芳,你這個說不過去吧!重慶方面可是要求我們把部隊都帶回去,你要從我們手中截留一部分,是不是太過了。而且部隊給了你們,我們回去怎麼交代。

這個年代,有兵纔有一切,沒有兵,老蔣肯定會把我們的部隊裁減了!”于學忠沒說話,不過旁邊的牟中衍直接開口反對。

于學忠看了一眼王以哲,對方彷彿並沒把這件事放在身上,不過他知道,即便他不答應,對方也會在私下把部隊拉走一部分,自己的部隊都不知道被他們滲透了多深,“鼎芳,我可以答應你,但是必須是他們自願。”

聽到于學忠答應了,一旁的周毓英打算制止道,“司令,不可!要是重慶方面知道了這件事,我們沒法交代啊!”

“什麼交代,就說部隊打沒了!反正他們也不關心我們有多少人!”于學忠揮了揮手,示意周毓英不要再說了。

看見於學忠答應了,王以哲臉上也很高興,起碼把事情擺在了明面上,不用私底下偷偷摸摸。便笑着說,“孝侯兄,你放心,我們肯定不會強來,一切都看他們自願。他們的武器我們也不要,而且要是每留下兩個人,我們願意給你們一支步槍,每支步槍配30發子彈如何?”

菏澤一戰,王以哲的部隊光槍支繳獲就有近萬,而且這些武器,他都不知道怎麼處理,要是能換來一些東北軍老兵,自然挺划算的。而且這個主,他還能做,畢竟對於于學忠,上面也是真心希望對方能加入自己。雖然現在對方拒絕,不過打好關係也不是不可。

最主要的是,于學忠的部隊不像很多國民黨部隊不怎麼打鬼子,他的部隊可沒少跟鬼子幹仗。而且這點武器給對方也不會造成多大的危害,30發子彈說多不多,打一仗估計就沒了,沒子彈的槍,也就是一根燒火棍而已。

對於于學忠部的情況,王以哲也知道。整個東北籍的士兵加起來也不過一萬多人,而且不一定都會留下來。

“好,就這麼說定了!”聽到王以哲還給槍,于學忠也很高興,想走的人,他是留不住的。既然留不住,何不趁機換點槍支彈藥呢。

兩邊上司在這達成的協議,下面的將士並不知道。不過於學忠部卻是在單縣停留了兩天,而八路軍這邊之前埋伏的棋子也就開始幹活了,紛紛做着部隊的思想工作,把那些東北籍的將士拉到八路軍陣營。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不過這件事並沒有對外公開。兩天後,于學忠部繼續朝着南方前進,走的時候他的隊伍裡少了9000多人。特別是111師和112師部隊少了一半多老面孔,兩個師的加起來都沒有5000人,連一個副師長都留在了單縣。

不過這也沒什麼,反正於學忠帶走了那麼多槍,大不了後面再招人就行。這個年頭,有槍,還怕招不到人嗎?

。。。。。。

單縣城外數公里處,王以哲等人正在看着于學忠部離開。單縣位於魯、蘇、皖、豫四省交界處,西南方向外一百公里的樣子就是日軍控制的商丘,那裡現在是日軍的地盤,王以哲等人自然不會送的太遠。

雖然商丘的日軍並不強,兩個殘廢的日軍師團和一個混成旅團,這樣的兵力面對王以哲部,擋不了多久。八路軍沒打算南下,不過倒讓商丘的日軍擔心了好幾天,生怕八路軍南下。特別是知道單縣有着不少八路軍後,商丘的日軍已經開始全面戒備,都做好了戰鬥姿態。

“司令員,就這麼讓他們走了?”看着遠去的背影,吳克仁有點不甘心地說道。

“人各有志,既然他們沒打算投靠我們,即便是強留有什麼用,那樣只會留下隱患。而且我們的目的也達到了,那近萬名東北籍士兵都留下來了,其他的隨他去吧。”王以哲笑着說道。

“可惜,他喜歡錯了路!”吳克仁搖頭道。

“路是他們自己選的,錯沒錯,他們都得自己去承擔,我們做好自己的就行,管那麼多幹什麼?”王以哲說道。

就在王以哲等人正準備動身的時候,就看見一匹馬快速的朝着他們靠近,那是一名他們的士兵。

“報告首長,指揮部急電,彭副總司令要來菏澤,讓首長們速回菏澤縱隊司令部!”

“速回菏澤?這是有什麼事發生嗎?”看到這個電報,吳克仁有點疑惑道。

王以哲同樣有點疑惑,他不知道什麼事讓彭得淮這位負責指揮這次山東戰役的指揮員親自來菏澤,這個時候對方不應該作證濮陽,統籌全局纔對嗎?有什麼事,直接發一封電報通知不就好了,非得親自來?

不過想要知道什麼事,看樣子只能回到菏澤才能知道,眼前這個士兵只是讓自己等人速回,什麼事卻沒有說。

一天後,快馬加鞭的王以哲等人回到了菏澤,見到彭得淮的第一句話就是,“老總,到底什麼事居然讓你親自來了?”

看見風塵僕僕的王以哲,彭得淮拍了拍對方肩膀大聲說道,“肯定是好事,不然我也不會親自來了!”

“好事?”王以哲疑惑道。

彭得淮並沒多說什麼,看了一下週圍,發現王以哲、盧德銘等15縱隊的師級以上的軍官基本都到了,便讓身邊的一名參謀宣佈命令。

“宣讀命令吧!”

“是,15縱隊接令!經**中央軍事委員以及八路軍總部商討,特對15縱隊作如下命令。

從即日起,原15縱隊副司令員盧德銘同志,從即日起擔任15縱隊司令員一職。原獨45師師長江淮仁同志擔任15縱隊副司令員,併兼任45師師長。原15縱隊司令員王以哲同志、獨46師師長吳克仁同志、政委蕭克同志卸任15縱隊一切職務。

同時獨46師調離15縱隊,另作他用,其他人事變動後續會很快下達。

此命令從宣佈之日起生效!”

毛岸應認真地念完了手中的任命書,便合上了文件夾,回到彭得淮身邊站好。

“完了?”聽到這個任命書,王以哲等人懵了!

“報告王司令,命令已經宣讀完畢!”毛岸應回答道。

“老總,我們這幾個人任命呢?不會就這麼直接給我們擼了吧?”王以哲找到彭得淮着急地說道。

看着王以哲這個樣子,彭得淮不禁好笑,頓了頓語氣說道,“老王,你可別亂想,組織上的任命都是經歷過認真探討的,你這次可是立了功,組織上不可能忘記的。

你這次的確被擼了,不過有其他的職務等着你。至於是什麼職務,你就自己去想吧!”

“其他職務?”王以哲疑惑道,難道?“老總,不會是東北那邊吧?”

彭得淮點了點頭!

聽到真的是東北那邊,王以哲神色非常的激動,不過很快就冷靜下來說道,“老總,不是說等山東的戰鬥結束後再去東北嗎?怎麼現在就下達了這個命令?”

彭得淮解釋道,“之前是這麼打算的,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李振華那傢伙在外蒙大勝日軍,本來以爲年底或者明年初才能進入東北,現在看來要提前了。”

王以哲大喜道,“提前?老總,之前總司令不是說讓我的15縱隊都去東北嗎?”

彭得淮微笑道,“先不急,你帶着一部分部隊先去,等山東戰事差不多後,盧德銘再去東北。”

聽到彭得淮的解釋,王以哲就放心多了,不過還有一件事,便忍不住說道,“老總,有個請求,不知道老總能否答應?”

“什麼請求,只要是能力範圍內的,我可以答應你!”

“我想把從於學忠部拉來的那近萬名東北籍將士一起帶走!”

第31章 班底第7章 安仁之戰(四)第439章 日軍挺進隊的災難(二)第520章 收復外蒙(七)第382章 僞南京國民政府第540章 太原光復(一)第287章 晉東南之戰(十一)第256章 西北聯合大學第41章 在襄陽(四)第55章 武漢起義(四)第235章 天津(十)第472章 華北大掃蕩(二十一)第493章 南洋風雲(五)第235章 奇襲太原(四)第432章 中條山之戰(三)第614章 興安嶺雄風(十四)第493章 南洋風雲(五)第408章 百團大戰(三)第567章 戰平漢線(三)第486章 渡河戰役(九)第418章 百團大戰(十三)第228章 太原!太原!第441章 汾陽協定第71章 崛起(二)第38章 到達襄陽第66章 秘密協議第73章 崛起(四)第79章 第一次反圍剿(五)第591章 津浦線作戰(七)第116章 中原大戰第237章 天津(十二)第447章 除閻計劃(四)第365章 綏寧會戰之反擊(五)第176章 事件後續第598章 津浦線風雲(十四)第588章 津浦線風雲(四)第396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十二)第321章 長治之戰(二)第440章 大年初一第237章 天津(十二)第514章 收復外蒙(一)第597章 津浦線風雲(十三)第547章 43年的到來(二)第312章 第一次反掃蕩(六)第201章 兩廣事變第55章 武漢起義(四)第623章 攻克濟南(六)第285章 晉東南之戰(九)第562章 日軍的反擊(十三)第408章 百團大戰(三)第350章 綏寧會戰(十)第157章 西征前奏之紅四方面軍來投(三)第634章 武漢反擊戰(四)第317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一)第416章 百團大戰(十一)第171章 西征(十四)第546章 43年的到來(一)第375章 晉西事變(七)第458章 華北大掃蕩(七)第90章 李立民以及東陵盜墓事件第166章 西征(九)第143章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二)第470章 華北大掃蕩(十九)第238章 天津(十三)第73章 崛起(四)第561章 日軍的反擊(十二)第422章 皖南事變(二)第220章 激戰板垣師團(七)第33章 未來的根據地第511章 察哈爾反擊戰(九)第188章 《莫斯科協定》(二)第402章 大同戰役(六)第182章 長征(三)第515章 收復外蒙(二)第633章 武漢反擊戰(三)第200章 東征(十)第121章 第二次反圍剿(五)新四軍首戰一更第259章 白銀的銅礦(二)第551章 日軍的反擊(二)第380章 第一次反共高潮(二)第218章 激戰板垣師團(六)第392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圍剿(八)第606章 興安嶺雄風(六)第104章 漢中攻略(六)第302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三)第27章 武漢之戰(八)第375章 晉西事變(七)第365章 綏寧會戰之反擊(五)第37章 臨走前的會面第493章 南洋風雲(五)第557章 日軍的反擊(八)第39章 在襄陽(二)第405章 大同戰役(九)第68章 編制以軍裝問題第582章 緬甸反擊戰(八)第242章 奇襲太原(十一)第464章 華北大掃蕩(十三)第25章 武漢之戰(六)第65章 大撤退(五)
第31章 班底第7章 安仁之戰(四)第439章 日軍挺進隊的災難(二)第520章 收復外蒙(七)第382章 僞南京國民政府第540章 太原光復(一)第287章 晉東南之戰(十一)第256章 西北聯合大學第41章 在襄陽(四)第55章 武漢起義(四)第235章 天津(十)第472章 華北大掃蕩(二十一)第493章 南洋風雲(五)第235章 奇襲太原(四)第432章 中條山之戰(三)第614章 興安嶺雄風(十四)第493章 南洋風雲(五)第408章 百團大戰(三)第567章 戰平漢線(三)第486章 渡河戰役(九)第418章 百團大戰(十三)第228章 太原!太原!第441章 汾陽協定第71章 崛起(二)第38章 到達襄陽第66章 秘密協議第73章 崛起(四)第79章 第一次反圍剿(五)第591章 津浦線作戰(七)第116章 中原大戰第237章 天津(十二)第447章 除閻計劃(四)第365章 綏寧會戰之反擊(五)第176章 事件後續第598章 津浦線風雲(十四)第588章 津浦線風雲(四)第396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掃蕩(十二)第321章 長治之戰(二)第440章 大年初一第237章 天津(十二)第514章 收復外蒙(一)第597章 津浦線風雲(十三)第547章 43年的到來(二)第312章 第一次反掃蕩(六)第201章 兩廣事變第55章 武漢起義(四)第623章 攻克濟南(六)第285章 晉東南之戰(九)第562章 日軍的反擊(十三)第408章 百團大戰(三)第350章 綏寧會戰(十)第157章 西征前奏之紅四方面軍來投(三)第634章 武漢反擊戰(四)第317章 第一次反掃蕩(十一)第416章 百團大戰(十一)第171章 西征(十四)第546章 43年的到來(一)第375章 晉西事變(七)第458章 華北大掃蕩(七)第90章 李立民以及東陵盜墓事件第166章 西征(九)第143章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二)第470章 華北大掃蕩(十九)第238章 天津(十三)第73章 崛起(四)第561章 日軍的反擊(十二)第422章 皖南事變(二)第220章 激戰板垣師團(七)第33章 未來的根據地第511章 察哈爾反擊戰(九)第188章 《莫斯科協定》(二)第402章 大同戰役(六)第182章 長征(三)第515章 收復外蒙(二)第633章 武漢反擊戰(三)第200章 東征(十)第121章 第二次反圍剿(五)新四軍首戰一更第259章 白銀的銅礦(二)第551章 日軍的反擊(二)第380章 第一次反共高潮(二)第218章 激戰板垣師團(六)第392章 第三次大規模反圍剿(八)第606章 興安嶺雄風(六)第104章 漢中攻略(六)第302章 蘇聯軍事觀察團(三)第27章 武漢之戰(八)第375章 晉西事變(七)第365章 綏寧會戰之反擊(五)第37章 臨走前的會面第493章 南洋風雲(五)第557章 日軍的反擊(八)第39章 在襄陽(二)第405章 大同戰役(九)第68章 編制以軍裝問題第582章 緬甸反擊戰(八)第242章 奇襲太原(十一)第464章 華北大掃蕩(十三)第25章 武漢之戰(六)第65章 大撤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