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

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

劉景知道族兄劉宗昔日未出仕前,見天下紛擾,乃陰以兵法部勒門客,常往來瀏陽山中射獵,是一個知兵之人。然而他在巴丘戰敗後展露出的傑出軍事才能,還是令劉景感到萬分吃驚。

自古節制敗軍,最是艱難。歷史上街亭一役,馬謖剛愎自用,不聽人言,捨棄城池而上山,結果被張郃斷絕汲道,大破之。

全軍潰散之際,先鋒王平臨危不亂,將所部千人鳴鼓自持,張郃疑有伏兵,未敢進攻。於是王平收合諸營遺兵,平安而返。

正是憑藉着這一戰的表現,王平受到諸葛亮大力提拔,封侯拜將,併成爲無當飛軍的統帥。

劉宗在巴丘的表現,絲毫不比街亭之時的王平差,劉景豈能不感震驚?因此才發出“雖古之名將,無以加之”這樣的感慨。

劉宗、劉蟠、褚方、蔡升……劉景心中不禁深深感慨,史書上只有短短一行記載的荊州南北之戰,到底埋葬了多少英雄豪傑。

對於劉景的誇讚,劉宗頗爲自喜,在他心中,劉景的一句話,抵得上旁人一千句一萬句。

在謙虛一番後,劉宗正色道:“此番之所以能夠全身而歸,實有賴仲達之前的提醒,若非如此,我恐怕也會如其他人一樣矇在鼓裡,大難臨頭而不自知,稀裡糊塗丟了性命。”

“這怎麼能說是我的功勞呢?”劉景緩緩搖頭道:“自古善謀者衆,能斷者寡,提醒從兄之事,只是我自己的推測,有與沒有,還在兩可之間。而從兄心中警醒,臨危不亂,明智果決,不僅部曲整齊,更能統合潰兵,逼退吳巨覷覦,率衆而歸,這是隻有良將才能做出的事情。”

劉宗手撫短髭,想要自矜,臉上卻是難掩笑意。

劉修在路上已經看過了劉景寫給劉宗的書信,是以問道:“仲達,你怎麼知道吳巨會反?”吳巨深受張羨的信任,可以說是長沙最不易反叛的人,然而他偏偏反了,令長沙上下倍感震驚。

“我並不知道吳巨會反。”劉景笑着說道:“觀劉景升昔日單騎入宜城,只用蒯異度之謀,便平定了荊州逆亂。此番北軍南下,統帥正是蒯異度,其人深中足智,計略過人,必會多用謀略。

劉景升乃荊州牧,有大義在身,長沙士民雖與張府君同心,但肯定也有不少心慕北方之人,吳巨就是其中之一。此輩稍加籠絡,便有可能反戈,蒯異度肯定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劉宗和劉修不禁面面相覷,就這麼簡單?如果僅止於此,他們也能想到,只是這畢竟是假設,心裡很難重視起來。也只有劉景,纔會鄭重其事的說出。難道,這就是雙方的不同之處嗎?

事情當然不止於此,劉景是知道歷史上吳巨乃是劉表的部將,從而反推得出的結果。即便如此,他也不敢百分百肯定,只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結果他猜對了,成就了劉宗。

劉宗說道:“吳巨成名日久,平素又無惡行,我與他雖無深交,卻也認爲他是一個人物。沒想到他竟是如此不忠之徒,張府君對其恩寵,遠在諸人之上,值此危急關頭,他卻背離忠信,反戈一擊,真乃我輩之恥也!”

蔡升不屑地撇撇嘴:“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區雄、吳巨,莫不如此。”

馬周站在蔡升身旁,聽聞區雄之名,不由回憶起昔日兩人在市中奉劉景之命,擒拿區雄的場景,便出言問劉宗道:“說到區雄,劉兄,你可知道他的下落?”

“不知。”劉宗搖頭道:“我一路回臨湘,都沒有看到他的身影。依我看來,他不是死於亂軍之中,就是被北軍俘虜了。”

馬周冷笑道:“這狗賊外剛內怯,他若被俘,必會投降北軍。”

蔡升連連點頭,深以爲然。

劉景不以爲意,對現在的他來說,區雄不過是螻蟻般的人物,根本不值得他關注。話題一轉,劉景提起身在臨湘的劉蟠:

“我現在唯一擔心的,便是從兄的安危。我已經讓劉(祝)文繡送信給他,勸說他南下避禍,不過以我對從兄的瞭解,他十有八九不會同意。”

劉修臉上露出一抹苦笑,說道:“元龍肯定不會同意,他前些日還寫信勸我顧全大局,率兵回臨湘,與長沙共存亡呢。”

劉景聞言頗有些哭笑不得,劉蟠這種不遺餘力挖自家牆角的行爲,他真不知該說什麼纔好。

劉宗嘆道:“仲達這是多此一舉。大兄是什麼樣的性格,我們心裡都該一清二楚,越是危機之時,他越是不會離開臨湘。”

劉景豈能不知這個道理,他只是關心則亂。蓋因劉蟠是他此生的第一個貴人,引他步入仕途,一路扶持,恩情深重。

而劉景猜測,劉蟠之所以沒能和桓階一樣名留青史,便是死於荊州南北之戰中。所以他必須要做些什麼,哪怕是徒勞的。

劉宗道:“對了,仲達,我們一路南下,幾次遇到你接運士卒家眷的船隊。只是船上人貨滿載,航行甚慢,而且旁邊亦有兵船護衛,我就沒管他們。而入酃縣水域,又遇到了載着族人的船隊。”

劉景面帶欣喜道:“哦?族人也要到了嗎。之前就已經來過一批,我特意爲他們選了一處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並派人修建了大量屋舍,他們到來後,馬上便可以入住。”

劉宗感嘆道:“如今亂局之下,族人尚能不憂安危,不患衣食,這都是仲達你的功勞啊。”

劉景笑着搖頭道:“從兄這話就見外了。”

得知族人船隊就在後方不遠,劉景索性便站在湘水口岸,一邊與劉宗、劉修、蔡升等人暢談,一邊等待族人的到來。

不過半個時辰,運載龍丘劉氏的船隊緩緩抵達湘水口岸。

龍丘劉氏的族長劉邕年事已高,臥病在牀,難以遠行,而代族長劉蟠又留守臨湘,因此此番帶領龍丘劉氏南下者,是幾位年紀頗高,素有威望的父輩,劉景、劉宗、劉修皆要執晚輩禮大拜。

這次因爲受到戰火的威脅,龍丘劉氏能走的都走,劉宗的胞弟劉承也辭去功曹吏,跟隨家族南下。桓階對他頗爲看重,視爲心腹,劉承一度對於是否離開臨湘,感到十分糾結,在家族和桓階之間來回搖擺,遲遲難以下定決心,最後卻是桓階勸其離開。

劉景也在家族人羣中看到了寇封這個外姓人,此子今年約有十一二歲了,手足頎長,臉容俊美,一雙大眼左顧右盼,炯炯有神,一點也不怕生。

劉景見到他,便知道,他的命運,被自己改寫了,他再也不會成爲劉備的養子。不過歷史上劉封雖然是個將才,但爲人剛猛驕矜,屢屢做出愚蠢之事,他被劉備處死絕對談不上冤枉。

劉景不知道他的性格會不會因爲命運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說實話,如果他仍然如歷史上那般任意妄爲,即使他是劉蟠的外甥,劉景也會毫不猶豫將其處死。

傍晚,劉景在新的劉氏居地大擺宴席,爲族人接風洗塵,熱鬧的場景一直持續到深夜才歇。

翌日,劉景開始統計兵員,此次劉宗和蔡升,共帶來近三千士卒,準確的說是兩千九百餘士卒。

其中蔡升部因爲之前得到劉景的授意,幾經擴充,人數高達一千五百餘人。而劉宗別部八百人,另有自願投其麾下的潰兵五百餘人,合計一千三百餘人。

而酃縣這邊,則有褚方營八百人、馬周營八百人,以及韓廣及其部曲一百八十餘人,合計一千七百八十餘人。

兩邊相加,總共超過四千七百人。

這還僅是步軍,水軍方面,劉景原有鬥艦八艘,大小舸船五十餘艘,棹卒一千三百餘人。

而劉宗此番帶來四十餘艘大小船艦,其中並沒有樓船,不過有十艘艨艟,七艘鬥艦,餘者爲舸船。棹卒亦超過千人。

自此,劉景麾下水步軍,計有七千餘人,有些是他苦心經營,有些則是意外之喜。不管如何,他穿越已三年有餘,在這亂世之中,終於有了“立身之本”。

就眼下的荊南而言,除了張羨外,他的實力應該是最強了。

而今零陵、桂陽二郡的兵力已被張羨抽調一空,只要劉景有心,奪取二郡,簡直易如反掌。

不過劉景不會做這麼鼠目寸光的事情,此時荊南萬衆一心,共抗劉表,他若是敢擅取零陵、桂陽二郡,無異於背後捅刀,必會引起荊南士民的強烈憤慨。就算他奪得二郡,也不得人心。

最好的選擇是待張羨死後,繼其遺志,繼續抵抗劉表,屆時零陵、桂陽二郡自然爲之景從。

零陵、桂陽二郡,他不會動,但二郡停靠於酃縣的運糧船,他卻不會客氣。畢竟,他可是有七千餘人要養活,每個月僅稻穀,就要消耗萬餘斛,一年就是十七八萬斛,僅靠酃縣一地,絕對負擔不起。

當然了,奪取二郡的運糧船,除了要扯起張羨的虎皮外,手段也不能太過粗暴,畢竟以後還要指望二郡供養他的大軍。

…………

卻說褚方駕馭二馬,沿着湘水東岸北上,一路上不斷遇到攜家帶口,向南逃亡的百姓。不單郡城臨湘,還有羅縣、益陽、下雋、漢昌、湘南等縣百姓。

他們有的聽說劉景治下的酃縣,寇盜不生,頗爲安定,欲往投奔。有的則打算遷居零陵、桂陽二郡,甚至是較爲偏遠的交州,反正就是儘可能遠離戰火。

褚方逆流而行,越靠近臨湘,逃亡的人就越多,當他進入臨湘境內,到處都是混亂之象。荊州大軍已經進抵臨湘城下,從而引起百姓的恐慌,爭相逃命。

褚方得知消息,加快行進速度的同時,不禁長舒一口氣,他來的正是時候,此時荊州大軍剛剛到達,立足未穩,他還有幾分衝進臨湘城的把握。若是等到荊州大軍站住陣腳,築圍鑿塹,他再想衝進城中就難了。

褚方來到距離臨湘數裡的一處林中停下,一邊觀察形勢,一邊啃食肉乾,補充體力。

在此期間,他數次看到北軍遊騎馳騁而過,不敢再拖延,匆匆吃過東西,從備馬的包裹中,取出袍鎧、兜鍪,穿戴整齊,並介馬。介者,甲也,所謂介馬,便是爲馬披甲,一副厚重堅硬的皮質當胸披在戰馬身上。

擐甲介馬後,褚方翻身而上,大戟置於馬側,長刀懸於腰間,手持一張硬弓,駕馭二馬衝出樹林。

他最擅長的武器自然是大戟,而弓箭,則能排在第二位。他少時便經常入山狩獵,後來從軍後,更是勤學苦練,即便後來居家、守孝,也不忘習射。因爲他知道,弓箭,是戰場必修之術,他是一個心中有遠大抱負的人,自會用心磨練箭術。

或許是看到褚方孤身一人,不像敵人,而且其身披覆蓋全身的精甲,一看就不是普通人物,因此途中雖然士卒成羣結隊,來來往往,卻沒有一人出言攔截。

不過當他飛快接近臨湘,並且毫無減速之意,終於引起了荊州軍的警惕,數騎從斜方馳至,其中一騎問道:“足下何人?”

褚方二話不說,擡手就是一箭,問話之人雖然身披襦鎧,頭戴鐵盔,卻被一箭射中咽喉。

餘騎無不大驚失色,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個人孤身一人,居然敢在萬軍之中,悍然對他們出手,從軍以來,聞所未聞。

褚方哪管這些,接連開弓,敵騎又被射落二人。轉眼間,雙方已然接近,面對僅剩的三騎,褚方收弓取戟,大喝突之。

三騎頓時手忙腳亂,有的持弓,有的持矛,不能齊心應敵。被褚方殺到面前,藉助馬力,大戟左右揮擊,霎時掃飛兩人,剩下一人,被褚方一腳踹落下馬。

自此,一支六人騎隊,電光火石間,就被褚方輕易解決了。褚方不管不顧,俯身貼於馬背,策馬直衝城下。

不管是城外的荊州軍,抑或城上的長沙軍,無不瞠目結舌。

(本章完)

第73章 送別第329章 康伯 (感謝盟主北極熊2018)第321章 瀏陽第350章 歸來第318章 放歸第248章 心絞第417章 柤中第142章 計劃第151章 全殲第208章 斬殺第288章 義士第325章 泉陵第520章 厚禮第276章 張津第200章 兵臨第388章 突破第44章 單程第261章第181章 棄嬰第494章 戰臨第212章 寫信第156章 邀請第278章 射中第177章 施恩第423章 戰死第52章 歸家第163章 解土第198章 招降第34章 志向第347章 鬱林第438章 勸降第523章 南下第267章 比箭第430章 落幕第500章 敗慈第21章 未婚妻第54章 鄧攸第501章 彭虎第545章 對策第191章 計議第68章 俠客行第57章 示好第163章 解土第5章 虎頭第269章 地突第430章 落幕第368章 江東第377章 再孕第93章 墓祭第100章 大船第31章 蔡升第17章 杜襲第270章 醫所第511章 開戰第309章 終抵第82章 圍攻第462章 郊迎第259章 送禮第451章 水鏡第228章 斬首第48章 取字第300章 召集第326章 相遇第474章 柤中第365章 劉備第195章 韓廣第97章 目的第70章 攤牌第244章 生子第165章 猛將第508章 南昌第435章 裴司第3章 後母第529章 詔書第9章 躬耕養客第304章 北上第455章 投降第412章 刺史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289章 倒戈第415章 龐統第316章 禁酒第369章 出使第424章 入陣第220章 拍擊第182章 慈幼第45章 弩第314章 賢妻第90章 朝會第488章 柴桑第37章 邀請第444章 東曹掾第77章 赤驥第52章 歸家第14章 市井第338章 烏滸第536章 邀請第269章 地突第422章 出陣第481章 團圓
第73章 送別第329章 康伯 (感謝盟主北極熊2018)第321章 瀏陽第350章 歸來第318章 放歸第248章 心絞第417章 柤中第142章 計劃第151章 全殲第208章 斬殺第288章 義士第325章 泉陵第520章 厚禮第276章 張津第200章 兵臨第388章 突破第44章 單程第261章第181章 棄嬰第494章 戰臨第212章 寫信第156章 邀請第278章 射中第177章 施恩第423章 戰死第52章 歸家第163章 解土第198章 招降第34章 志向第347章 鬱林第438章 勸降第523章 南下第267章 比箭第430章 落幕第500章 敗慈第21章 未婚妻第54章 鄧攸第501章 彭虎第545章 對策第191章 計議第68章 俠客行第57章 示好第163章 解土第5章 虎頭第269章 地突第430章 落幕第368章 江東第377章 再孕第93章 墓祭第100章 大船第31章 蔡升第17章 杜襲第270章 醫所第511章 開戰第309章 終抵第82章 圍攻第462章 郊迎第259章 送禮第451章 水鏡第228章 斬首第48章 取字第300章 召集第326章 相遇第474章 柤中第365章 劉備第195章 韓廣第97章 目的第70章 攤牌第244章 生子第165章 猛將第508章 南昌第435章 裴司第3章 後母第529章 詔書第9章 躬耕養客第304章 北上第455章 投降第412章 刺史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289章 倒戈第415章 龐統第316章 禁酒第369章 出使第424章 入陣第220章 拍擊第182章 慈幼第45章 弩第314章 賢妻第90章 朝會第488章 柴桑第37章 邀請第444章 東曹掾第77章 赤驥第52章 歸家第14章 市井第338章 烏滸第536章 邀請第269章 地突第422章 出陣第481章 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