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邀請

第37章 邀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個字出現在這個時代絕對稱得上震耳欲聾,發人深省,給劉瑍精神造成了巨大沖擊。

書肆亦是一片死寂,儒生們紛紛放下手中書卷,看向劉景,無不面帶欽佩之色,更有人情緒激動,振臂高呼:

“壯哉!劉君!”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若世人皆有此念,何愁天下不定。”

“‘以天下爲己任’正可謂我輩之志也!”

劉瑍愣了片刻,才道:“在下才疏而志小,自幼鍾情山水,此生惟願隱居荒山,做一個悠然自得、不理外俗的田舍翁,像匡扶天下這種大事,在下做不來,更適合足下這樣胸懷大志者……”

這話卻是越說越沒底氣,他也不知道自己怎麼突然就心虛了。

劉景暗暗搖頭,兩人初次見面時,劉瑍的瀟灑不拘令他記憶深刻,認爲他是一名俊才奇士,十分期待和他再次相會,然而當初有多期待,如今就有多失望。

他不能說劉瑍抱着這樣的想法不對,畢竟人各有志,強求不得。

既然雙方道不同,那就不相爲謀吧,劉景談興一下子散去大半。

不久劉景就藉口公事在身,告辭而去。

劉景走後,衆儒生一時間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劉瑍無意參與其中,他手捧書卷做讀書狀,試圖集中精神,卻發現一個字也看不進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個字不斷在他心中迴盪。

“劉仲達……”劉瑍默默唸道。

他一直以來的心願就是做個脫離紅塵、悠遊終世的隱者,不會因爲劉景的一席話就做出改變,不過像劉景這種以天下蒼生爲念的人,總是會令人肅然起敬。

就在劉景以爲這一天將在平淡中結束,杜襲卻突然來訪。

其實也算不得突然,他在家躬耕時,杜襲三天兩頭往田間跑,按照這個頻率,他早就該來了。

杜襲內着紫緣白色中衣,外穿絳紫色波紋綿袍,黑色長褲,綠絲鞋履,頭戴黑色漆紗籠冠,大袖垂披,舉止從容。

他走進市樓,手指着劉景笑道:“仲達,沒來之前,我還猜你會不會正在後悔來市井任職,而今看到你的樣子,分明是樂不可支啊。”

“樂不可支倒不至於,不過上任以來,確實收穫良多。”

劉景說道:“前漢名士劉向曾言:‘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在下亦深以爲然。市井乃四方匯聚之地,每日遊市者以萬計,裡面有太多值得在下用心交往的人,這幾日也着實認識了不少新朋友。”

杜襲頷首道:“仲達你爲人謙和,心氣卻很高,能被你傾心結交的人,想必都有其過人之處。”

“最令在下欣喜的莫過於結識了諸葛孔明,他是徐州琅琊人,雖然才束髮之年,卻有極高的才華與志向,更難得的是,我倆心意相通,志同道合,相處不過數日,已爲莫逆之交。”劉景毫不掩飾自己心中的喜悅之情。

杜襲大感意外,在他的印象中,劉景性格沉靜,處事淡然,即使泰山崩於前亦能不改顏色,沒想到他還有這樣的一面。

而且劉景爲人向來自負,他如此推崇這個叫諸葛孔明的少年,杜襲不由起了好奇之心,想要親眼看看他是不是真如劉景形容的那般出色。

“此子複姓諸葛,可是前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全天下姓諸葛的獨此一份,杜襲很容易就猜出了諸葛亮的出身。

“正是。”劉景點點頭,和杜襲簡單介紹了一下諸葛亮的情況,期間不可避免談到了其叔父諸葛玄與朱皓爭奪豫章之事。

諸葛玄乃是徐州琅琊名士,但杜襲對他的評價卻不高,認爲承平之世,他或許能安安穩穩做個兩千石太守,大亂之世,就只能像現在這樣身不由己,隨波逐流,總之不過是一介平凡之輩。

兩人不管是智慧還是見識,皆超羣絕倫,促膝長談,相得甚歡,不知不覺間,就到了閉市時間。

耳聞急鼓聲,杜襲擊掌而笑道:“乘興而來,盡興而返,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啊,惟一遺憾的是不能酌酒一杯。”

劉景對此只能表示無能爲力,他可不是黃秋,敢在市樓公然飲酒,他好不容易纔擁有了美好的名聲,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不過說到酒,劉景真準備請杜襲飲酒,他後天休沐,除了去都亭拜訪諸葛亮一家外便再無他事,剩下大把時間總不能枯坐舍中,是以他打算在市中酒肆設宴,邀請幾位好友,舉杯談天下、煮酒論英雄,也只有如此纔算不負光陰。

對於劉景的邀請,杜襲想也沒想,一口答應下來。其實他後天有一個應酬,不過劉景既然開口了,他無論如何也要來,之前那個應酬只能想辦法推了。

自從舉家搬到長沙以來,杜襲行事就非常低調,奈何他潁川名士的身份,以及不屈從劉表的表現,就像是夜空中的皎皎明月,受到長沙士族的極力追捧,哪怕他閉門不出,仍然免不了諸多應酬,叫人好不心煩。

劉景陪着杜襲出門,便看到黃秋假裝若無其事的從門前經過,兩人一眼就看穿了他的意圖,索性站在原地靜靜看着他表演。

黃秋向杜襲行了一禮,一邊奉上名刺,一邊言道:“在下黃秋,忝爲市樓之主,杜君乃是海內名士,在下心慕已久,今日得知杜君登臨鄙樓,在下不勝歡喜,奈何與杜君素未相識,故遲疑不前,唯恐驚擾。”

杜襲瞥了劉景一眼,看在他的面子和黃秋稍稍寒暄兩句。杜襲可是連荊州牧劉表都不能令其屈服的名士,以黃秋的身份地位,根本接觸不到,如今有機會說上幾句話,完全是意外之喜。

黃秋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插曲,很快就被杜襲打發走了。

杜襲是乘坐牛車而來,劉景正好借光,搭順風車返回吏舍。

除了杜襲外,桓彝也是他邀請的對象,連日來幾番接觸,他認爲桓彝比之其兄桓階稍遜半籌,亦不失爲人傑,值得一交。

劉景記得自己第一天上任,桓彝剛好休沐歸來,所以兩人休沐日在同一天,如果時間湊不到一塊,就算邀請也是枉然。

桓彝後日本沒打算休沐,一聽劉景有意邀之共飲,欣然同意。

從桓彝舍中出來,劉景猶豫着要不要請族兄劉蟠……

首先有個難題就是劉蟠休沐日和他不同,未必有時間赴宴。

其次是他此番準備相邀的杜襲、桓彝、諸葛亮,大者不過二十四,小者十五,《禮》曰:“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他們幾人之間年齡相差最大不超過十歲,能夠以較爲平等的身份交往。

而族兄劉蟠就不一樣了,他已經三十四歲,年齡倍於劉景、諸葛亮,和他一起飲酒,他們很難放得開。

綜合以上考慮,劉景最終放棄了邀請族兄劉蟠的打算。

(本章完)

第408章 試探第169章 奔襲第232章 負傷第33章 示衆第41章 吟詩第334章 洗兵第399章 攻城(3)第394章 夜襲第513章 斬當第106章 調離第159章 退讓第117章 清茶第407章 烽火第489章 太史慈第370章 同州第436章 託孤第108章 名望第153章 龔氏第341章 衝鋒第489章 太史慈第252章 週歲第54章 鄧攸第224章 潰敗第538章 董和第527章 有君第77章 赤驥第395章 悲涼第6章 葛生第392章 落幕第111章 歸來第267章 比箭第323章 爲壽第359章 八月第192章 開戰第22章 交談第407章 烽火第142章 計劃第157章 仁和第478章 黃鐘第119章 內憂第1章 重生第2章 劉亮第412章 刺史第173章 南下第180章 回鄉第104章 軍法第231章 勸降第156章 邀請第463章 三郡第263章 水戰(下)第89章 桃板第170章 斬首第30章 陶觀第377章 再孕第15章 救命恩人第90章 朝會第430章 落幕第360章 獻計第470章 策論第244章 生子第464章 上書第313章 隆中第233章 圊溷第141章 酃縣第108章 名望第226章 死第500章 敗慈第10章 劉伯嗣第272章 魏延第513章 斬當第119章 內憂第442章 破局第162章 免役第100章 大船第210章第493章 猝遇第446章 入城第196章 招攬第67章 掌權第176章 親耕第493章 猝遇第519章 抵達第413章 潘濬第535章 人望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97章 目的第78章 曬書第242章 三爵第66章 徙邊第307章 談判第221章 矢石第372章 召見第36章 劉瑍第105章 八陣第223章 習珍第104章 軍法第457章 飛矢第95章 別部司馬第418章 預備
第408章 試探第169章 奔襲第232章 負傷第33章 示衆第41章 吟詩第334章 洗兵第399章 攻城(3)第394章 夜襲第513章 斬當第106章 調離第159章 退讓第117章 清茶第407章 烽火第489章 太史慈第370章 同州第436章 託孤第108章 名望第153章 龔氏第341章 衝鋒第489章 太史慈第252章 週歲第54章 鄧攸第224章 潰敗第538章 董和第527章 有君第77章 赤驥第395章 悲涼第6章 葛生第392章 落幕第111章 歸來第267章 比箭第323章 爲壽第359章 八月第192章 開戰第22章 交談第407章 烽火第142章 計劃第157章 仁和第478章 黃鐘第119章 內憂第1章 重生第2章 劉亮第412章 刺史第173章 南下第180章 回鄉第104章 軍法第231章 勸降第156章 邀請第463章 三郡第263章 水戰(下)第89章 桃板第170章 斬首第30章 陶觀第377章 再孕第15章 救命恩人第90章 朝會第430章 落幕第360章 獻計第470章 策論第244章 生子第464章 上書第313章 隆中第233章 圊溷第141章 酃縣第108章 名望第226章 死第500章 敗慈第10章 劉伯嗣第272章 魏延第513章 斬當第119章 內憂第442章 破局第162章 免役第100章 大船第210章第493章 猝遇第446章 入城第196章 招攬第67章 掌權第176章 親耕第493章 猝遇第519章 抵達第413章 潘濬第535章 人望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97章 目的第78章 曬書第242章 三爵第66章 徙邊第307章 談判第221章 矢石第372章 召見第36章 劉瑍第105章 八陣第223章 習珍第104章 軍法第457章 飛矢第95章 別部司馬第418章 預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