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計劃

第142章 計劃

長沙郡下轄十四縣,郡城臨湘以北原本只有羅縣、益陽、下雋三縣,桓、靈之際,又從羅縣分出一部分,新置漢昌縣,如此一來,長沙北部便有四縣。

劉表一旦下定決心統一荊州,派兵南下,臨湘以北四縣首當其衝,斷無倖免之理,所以劉景一開始就將這四縣排除在計劃外。

臨湘以南,計有九縣,分別是湘南、連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縣、容陵、酃縣。

除了湘南、醴陵二縣距離臨湘太近,遇事難以置身事外,不是好去處,其餘七縣皆可作爲存身之地,而其中又以酃縣爲最佳。

酃縣雖內有宗賊、豪強,外有荊蠻、賊寇,不服王化,攻劫暴掠,紛擾不息。並且酃縣城池選址有問題,建在低窪地帶,荊南又素來多雨,可謂是大雨大澇、小雨小澇、十年九澇。

然而與酃縣具備的諸多優點相比,這些問題簡直不值一哂。

劉景前世辦公之所掛着一張全國地圖,因此對地理比較瞭解,根據酃縣所處的位置,劉景很容易推斷出它是後世湖南第二大城市、湘南中心——衡陽。

酃縣最早可以上溯到炎帝神農創耒、播種五穀,稱得上源遠流長,由於此地‘南扼南越之地,北通楚都要道’,自春秋時期便被楚人佔領,並設立縣治,史稱“龐”。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無強時,興師伐齊。齊威王派使者遊說越王放棄討伐齊國而專攻楚國,使者向越王進言稱:“復讎、龐、長沙,楚之粟也;竟澤陵,楚之材也。越窺兵通無假之關,此四邑者不上貢事於郢矣。”

早在戰國時期,“龐”,也就是酃縣,便已經是楚國的重要糧倉了。

亂世之中,糧食至關重要,手中有糧,才能心中不慌。不過這不是劉景最看重的地方,他最看重的是酃縣的地理位置。

酃縣位於長沙郡之南,零陵、桂陽二郡以北,恰好夾於三郡之間。

異日劉表大軍打下長沙,若想南下佔領零陵、桂陽二郡,酃縣則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就像蜀之漢中、吳之江夏,只有徹底解決了酃縣,才能放開手腳進軍零陵、桂陽二郡。

反之,劉景有了酃縣,就有了整合零陵、桂陽二郡的可能。

劉表大軍圍攻長沙,連年不克,劉景完全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做更多準備,張羨敗亡後,他未必不能繼承張羨的遺產。

正因爲酃縣如此重要,劉景對酃縣可謂蓄謀已久,勢在必得。

即使他沒有成爲酃縣縣長,等到劉表大軍圍困長沙之際,他也會第一時間派兵佔領酃縣。

甚至酃縣以南二百里外的耒陽,也是他的目標。耒陽乃是荊南四郡中唯一設置了鐵官的地方,冶鐵業十分發達,鎧甲武器,皆由此出,他萬萬不會放過這裡。

以酃縣、耒陽爲基,整合長沙郡南部諸縣、零陵、桂陽二郡,在張羨滅亡後,與劉表爭衡,這就是他心裡最終的計劃。

說實話這個計劃的難度不低,可一旦成功,他立刻就會成爲一方諸侯。就算失敗了,也談不上萬劫不復,他完全可以抽身退守零陵、桂陽,至不濟南下交州就是。

記憶中交州牧張津曾在張羨死後,舉兵北上,意圖吞併零陵、桂陽二郡,與劉表激戰數載。

張津目前還不知身在何地,如今的交州之主乃是名將朱儁之子朱符,也就是趕走諸葛玄的豫章太守朱皓之兄。

朱符前年聽聞其弟被笮融所害,曾有意借道零陵、桂陽,兵伐豫章,爲朱皓報仇,作爲荊南霸主,張羨絕難容忍外兵入境,一口回絕,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世間沒有萬無一失的計劃,更沒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劉景有先知之能,但先知絕不是萬能的,如果自己缺乏“決斷”,不說泯滅於衆人,也將難有大作爲。

而劉景,恰恰是一個有“決斷”的人,機會一旦出現,他絕對不會放過。哪怕沒有機會,他也要創造機會,亂世唯爭而已。

…………

便坐內發生的事情根本瞞不住,很快就傳遍郡府各曹,衆吏忍不住議論紛紛,心中感慨不已,不愧是劉仲達,劉表、張羨這兩位荊州大人物爲了爭奪他,簡直不惜代價,一日之間,茂才、孝廉同時加於一身,大丈夫得志如此,着實羨煞旁人。

劉景這個當事人反而顯得格外平靜,不理外間紛擾,專心處理公事,一天的時間就在忙忙碌碌中度過。

下職返家時,劉景路過諸曹,遠遠便發現高冠褒衣的族兄劉蟠站在五官掾院牆外,神情嚴肅的看着他,顯然是有意在此等他。

劉景心知肚明,步履從容的行至劉蟠面前,開口道:“從兄……”

“隨我來……”劉蟠微微頷首道,當先而行,一路上,劉蟠始終保持沉默,不發一言。

直到返回舍中,合上房門,劉蟠才轉身面對劉景,重重一嘆道:“仲達,你一再堅持要去酃縣,到底有何深意?”

劉景不慌不忙回道:“長沙十四縣,只有酃縣目前有空缺,我不去酃縣又能去哪裡呢?”

劉蟠面有不悅道:“這話你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我。”

“真是什麼事都瞞不了從兄,”劉景“如實”說道:“我去酃縣,只是爲了避難而已。”

“避難?”劉蟠聞言不禁皺起眉頭,問道:“你是不是在襄陽時聽到了什麼風聲?”

劉景緩緩搖了搖頭,說道:“何必要聽說什麼,此事不是顯而易見嗎。自古一山不容二虎,荊州亦不容二主,劉使君雖非王霸之才,卻也不是無能之輩,怎能長久容忍荊南離心,雙方之間,必有一戰,而且時間必定不會太久,就在這一二年間。

劉使君對我禮遇有加,舉我爲茂才,我雖未應命,亦當心懷恩情,因此不欲參與南北之爭,唯有遠奔南方,避開紛擾。”

劉蟠眉頭緊皺,劉景話中透露出了很多重要信息,理由也足夠充分,可事情真會如此簡單嗎?

(本章完)

第349章 璽書第468章 射策(下)第375章 返回第522章 變故第67章 掌權第415章 龐統第461章 守節第84章 魚梁洲第89章 桃板第538章 董和第73章 送別第125章 新野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95章 別部司馬第110章 主簿第244章 生子第542章 出兵第248章 心絞第405章 防疫第48章 取字第277章 急報第97章 目的第216章 取名第225章 勇悍第136章 婚宴第294章 輕鬆第208章 斬殺第508章 南昌第32章 求字第167章 收穫第118章 劉表第366章 歎服第483章 定議第86章 醉鄉居第226章 死第401章 城塌第515章 不忠第191章 計議第490章 盡出第104章 軍法第277章 急報第496章 鐵壁第331章 倚仗第73章 送別第139章 於徵第397章 攻城(1)第203章 魄力第179章 到來第237章 監九縣第378章 策反第218章 樓船第32章 求字第61章 鞭笞第17章 杜襲第412章 刺史第400章 大雨第50章 寶珠第296章 捷報第373章 盟約第236章 看清第477章 要求第276章 張津第164章 動手第148章 警鼓第428章 突圍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295章 召見第333章第160章 搶權第136章 婚宴第289章 倒戈第22章 交談第372章 召見第70章 攤牌第408章 試探第289章 倒戈第200章 兵臨第106章 調離第140章 二年第93章 墓祭第114章 襄陽第457章 飛矢第363章 攬才第374章 圍攻第184章 七夕第537章 茂才第451章 水鏡第471章 官爵第366章 歎服第284章 澤國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436章 託孤第188章 三年第128章 甘寧第531章 放歸第456章 房陵第77章 赤驥第6章 葛生第54章 鄧攸第59章 嚴肅
第349章 璽書第468章 射策(下)第375章 返回第522章 變故第67章 掌權第415章 龐統第461章 守節第84章 魚梁洲第89章 桃板第538章 董和第73章 送別第125章 新野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95章 別部司馬第110章 主簿第244章 生子第542章 出兵第248章 心絞第405章 防疫第48章 取字第277章 急報第97章 目的第216章 取名第225章 勇悍第136章 婚宴第294章 輕鬆第208章 斬殺第508章 南昌第32章 求字第167章 收穫第118章 劉表第366章 歎服第483章 定議第86章 醉鄉居第226章 死第401章 城塌第515章 不忠第191章 計議第490章 盡出第104章 軍法第277章 急報第496章 鐵壁第331章 倚仗第73章 送別第139章 於徵第397章 攻城(1)第203章 魄力第179章 到來第237章 監九縣第378章 策反第218章 樓船第32章 求字第61章 鞭笞第17章 杜襲第412章 刺史第400章 大雨第50章 寶珠第296章 捷報第373章 盟約第236章 看清第477章 要求第276章 張津第164章 動手第148章 警鼓第428章 突圍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295章 召見第333章第160章 搶權第136章 婚宴第289章 倒戈第22章 交談第372章 召見第70章 攤牌第408章 試探第289章 倒戈第200章 兵臨第106章 調離第140章 二年第93章 墓祭第114章 襄陽第457章 飛矢第363章 攬才第374章 圍攻第184章 七夕第537章 茂才第451章 水鏡第471章 官爵第366章 歎服第284章 澤國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436章 託孤第188章 三年第128章 甘寧第531章 放歸第456章 房陵第77章 赤驥第6章 葛生第54章 鄧攸第59章 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