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勸降

第231章 勸降

“啊!你們快看!船走了、船走了!……”

面對數以千計的敵人,習珍部僅剩的幾十名士卒圍聚一起,結成圓陣,苦苦支撐,雖然知道希望不大,但內心仍然希冀蔡瑁能夠派人將他們救出重圍,可最終等來的卻是蔡瑁的“背棄”。

“軍師何以棄我等而去?!……”習珍部士卒不禁發出絕望的吶喊。

習珍面色不改,他對此早有心理準備,本就沒奢望蔡瑁會來救自己等人,自然也就談不上失望。

他雙眼死死盯着對面敵陣中一個騎乘紅馬,衣甲精美,位居中央,如同衆星捧月一般的人,如果他沒猜錯的話,此人十有八九便是大名鼎鼎的劉景劉仲達了。

作爲襄陽習氏子弟,習珍對劉景之名可謂是如雷貫耳。他的弟弟習宏,族弟習楨、習承業,都非常喜歡劉景的書法、詩文。

事實上不止習氏族內,襄陽士族子弟,皆以擁有劉景的字帖爲榮,這已經形成了一種風尚。

習珍雖身在軍旅,不過他到底是大家族出身,擁有不俗的文化,十分敬佩劉景的文才。

劉景並非單純的文士,亦胸有韜略,當年其北上襄陽,自荊州牧劉表以下,無不爲之傾倒,劉表甘願爲他打破俗規舊例,未滿弱冠而舉爲“茂才”,這是本朝百餘年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如今看來,劉表果有先見之明。

習珍內心隱隱有所預感,劉表日後必會因沒能將劉景收入麾下,而感到追悔莫及。

在衆多甲士的擁簇下,劉景策馬來到己方陣前,望着眼前這數十名被蔡瑁拋棄的殘兵敗將,眼中流露出一抹欣賞之意。

古語云:“不以成敗論英雄。”他們雖然敗了,但劉景卻不會小覷他們。事實上他們已經做得足夠好了,雙方若調換位置,劉景未必就能比他們做得更好。

劉景深吸了一口氣,揚聲說道:“在下長沙劉仲達,諸君且聽我一言:諸君爲州里跋涉千里,深入江南,捨身奮戰,皆是有功之臣。然而今日蔡德珪身爲主帥,卻棄諸君於不顧,倉皇逃跑,在下頗爲諸君感到不值。”

“劉仲達……”習珍部士卒聞言,注意力轉到劉景身上,與左右同袍小聲談論起來。

劉景在荊州士子中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士卒中則要差一些,不過這也是相對而言。畢竟,要談論如今荊州年輕一代最出衆的人物,絕對繞不開劉景這個荊州士之冠冕。

況且,荊州軍南下長沙已有半年,平日與長沙人的接觸中,或多或少都有聽說過他的名字。

劉景的一番話深深觸動了衆人,他們作戰不可謂不努力,最後更是爲掩護蔡和部撤退,主動留下斷後,結果卻遭蔡瑁背棄,心裡充滿了憤怒與沮喪之意。

劉景繼續道:“諸君戰至最後一刻,已是竭盡心力,而今又被蔡瑁拋棄,已沒有再戰下去的必要了。在下之名,諸君或許有所耳聞,在下保證,只要諸君棄刃投降,在下必會善待諸君。”

習珍部士卒不由面面相覷,劉景素以“仁善”著稱於世,他說的話肯定不會有假,既然有生的機會,誰又願意死呢?隨後衆人目光齊刷刷望向中央的習珍。

看着一雙雙飽含期待的眼睛,習珍長嘆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乃是人臣的本分。我受將軍之遣,跨江討伐不服,今日戰敗於此,唯有一死以謝罪。諸君不必學我,劉仲達乃仁義君子,言出必踐,諸君可出降之。”說罷,便橫劍於頸,準備自裁。

“校尉萬萬不可……”左右親衛不由大驚失色,死死按住習珍,並趁機強行奪下他的佩劍。

習珍未能如願,面露慍怒道:“大丈夫死於戰場,馬革裹屍,乃幸事耳,諸君何必阻攔於我?”

習珍自殺的舉動着實嚇了劉景一跳,他沒想到此人竟是如此剛烈,出言道:“足下何至於此?古往今來,哪有百戰百勝的將軍?昔年鄧禹敗於赤眉,僅以身免;吳漢敗於蜀地,拽馬尾得生,雲臺二十八將,若是都像足下一般,動輒伏劍自裁,怕是沒有幾人能夠倖存。”

見習珍陷入沉默,不再尋死覓活,劉景又問道:“足下真乃忠義之士,亦帶兵有方,絕非無名之輩,未敢請教足下大名?”

習珍遲疑了一下,回道:“在下襄陽習伯圭。”

“哦?”劉景對習伯圭這個名字十分陌生,習姓則是襄陽大姓,劉景問道:“足下可是出自於襄陽侯一脈?”

“正是。”習珍正色道。

劉景常與諸葛亮、潘濬等人通信,曾聞襄陽習氏習楨、習承業之名。在他的印象中,蔡、蒯、黃、馬、楊、向等襄陽大姓,在三國時代都出過不止一位傑出人物。而習氏卻好像沒出過什麼名人,也可能是他孤陋寡聞,或者忘記了。

習珍固然是一個“無名之輩”,劉景對他卻沒有絲毫輕視,劉景如今身邊就聚集着一羣歷史上默默無聞,卻頗有才能的人才。

沒能名留青史,不代表他們沒有才能,有時候,他們缺的僅僅是一個機遇,或一點運氣。

劉景道:“足下出身士族,卻投身軍旅,想來必是心懷遠大抱負,如此就更應該保留有用之身,以期未來展翼。”

習珍再一次陷入沉默。

劉景又勸道:“劉荊州與張長沙勝負一時難定,足下不妨先隨我回酃縣,待日後荊州紛擾平息之時,足下即可去留自便。”

習珍暗歎一聲,劉表儒人,不喜武臣,對他其實並無多大恩惠,他剛纔之所以要自殺,更多是爲了保留名節,聽了劉景一席話,他已經徹底熄了盡忠之念。

“足下胸懷廣大,待人以誠,下及至賤,在下感激不盡,願率衆歸降。”劉景開出的條件之佳,大大超出了習珍的預料,他實在想不出拒絕的理由。

“善。”劉景撫掌喜道。

習珍隨即令部曲棄置兵器,降於劉景。

(本章完)

第266章 兵臨第496章 鐵壁第395章 悲涼第528章 惡氣第529章 詔書第86章 醉鄉居第324章 膝席第451章 水鏡第1章 重生第149章 要求第408章 試探第524章 馬尾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235章 軍市第376章 出征第491章 徐宗第209章 攻城第492章 名士第271章 火攻第374章 圍攻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395章 悲涼第398章 攻城(2)第203章 魄力第335章 十哲第449章 隱戶第422章 出陣第397章 攻城(1)第436章 託孤第495章 鐵樓第21章 未婚妻第112章 擔憂第185章 許願第406章 打擊第397章 攻城(1)第269章 地突第339章 出戰第515章 不忠第535章 人望第444章 東曹掾第314章 賢妻第258章第372章 召見第314章 賢妻第402章 噩夢第187章 袍鎧第327章 西鄂第472章 失策第107章 轟動第449章 隱戶第41章 吟詩第1章 重生第489章 太史慈第465章 出使第49章 醫聖第72章 偷長第288章 義士第191章 計議第307章 談判第480章 買馬第310章 親近第296章 捷報第194章 羌笛第511章 開戰第410章 中箭第448章 下馬威第381章 江陵第422章 出陣第140章 二年第213章 女誡第50章 寶珠第355章 立春第213章 女誡第90章 朝會第216章 取名第454章 委蛇第344章 中箭第420章 評價第283章 洪水第325章 泉陵第481章 團圓第223章 習珍第361章 巨樓第113章 啓程第296章 捷報第125章 新野第464章 上書第460章 趙戩第103章 營壘第62章 拔刃第233章 圊溷第402章 噩夢第61章 鞭笞第111章 歸來第367章 跛馬第416章 暢談第466章 射策(上)第307章 談判第95章 別部司馬391.第391章 大敗
第266章 兵臨第496章 鐵壁第395章 悲涼第528章 惡氣第529章 詔書第86章 醉鄉居第324章 膝席第451章 水鏡第1章 重生第149章 要求第408章 試探第524章 馬尾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235章 軍市第376章 出征第491章 徐宗第209章 攻城第492章 名士第271章 火攻第374章 圍攻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395章 悲涼第398章 攻城(2)第203章 魄力第335章 十哲第449章 隱戶第422章 出陣第397章 攻城(1)第436章 託孤第495章 鐵樓第21章 未婚妻第112章 擔憂第185章 許願第406章 打擊第397章 攻城(1)第269章 地突第339章 出戰第515章 不忠第535章 人望第444章 東曹掾第314章 賢妻第258章第372章 召見第314章 賢妻第402章 噩夢第187章 袍鎧第327章 西鄂第472章 失策第107章 轟動第449章 隱戶第41章 吟詩第1章 重生第489章 太史慈第465章 出使第49章 醫聖第72章 偷長第288章 義士第191章 計議第307章 談判第480章 買馬第310章 親近第296章 捷報第194章 羌笛第511章 開戰第410章 中箭第448章 下馬威第381章 江陵第422章 出陣第140章 二年第213章 女誡第50章 寶珠第355章 立春第213章 女誡第90章 朝會第216章 取名第454章 委蛇第344章 中箭第420章 評價第283章 洪水第325章 泉陵第481章 團圓第223章 習珍第361章 巨樓第113章 啓程第296章 捷報第125章 新野第464章 上書第460章 趙戩第103章 營壘第62章 拔刃第233章 圊溷第402章 噩夢第61章 鞭笞第111章 歸來第367章 跛馬第416章 暢談第466章 射策(上)第307章 談判第95章 別部司馬391.第391章 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