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倚仗

第331章 倚仗

九、十月間,泉陵的求援信如雪花般涌入臨湘。

九月中時,交州牧張津遲遲沒有收到劉景的回信,意識到對方正在拖延時間,根本沒打算談判,大怒之下,修造戰具,驅使麾下大軍猛攻泉陵十餘日。

張津這麼做無非是想要以戰促和,逼劉景就範。可惜他註定要失望了,劉景原本實力就不比他弱,近來又兼併了數以萬計的荊州軍,麾下兵力已倍於交州軍,只是需要時間消化,每拖延一天,劉景的實力就強大一分。

此時距離酃縣之戰已過去兩個多月,歸順的荊州軍將士經過連月的休整,亦勉強可以一用。

因此自打進入十月以來,劉景便開始動員長沙,徵調民夫,囤積軍資,準備南下。

出兵前一天,劉景在便坐中招劉修、劉康、桓階三人密談。

族兄劉修雖身體殘疾,然性格沉穩,亦有威嚴,他親自鎮守臨湘,足以讓劉景無後顧之憂。桓階、劉康則負責主持長沙政務,以前者爲主,後者爲輔。

劉景事無鉅細,一一交代,最後,其目光在三人身上一掃而過,斬釘截鐵道:“我走之後,若有人心懷不軌,圖謀叛亂,不必向我請示,直接殺無赦!”

劉景話中似意有所指,劉修、劉康毫不猶豫地領命。桓階遲疑了一下,才點頭稱“諾”。

劉景不以爲意,正準備開口再做補充,於徵忽然從外面走進來,彙報一事,讓他呆愣當場。

“你說誰來了?”

“諸葛孔明。”於徵重複道。

再次得到於徵的確定,劉景終於相信自己耳朵聽到的,霎時間陷入到難以言喻的幸福之中。

他與諸葛亮雖交情甚篤,他若攻克襄陽,全取荊州,相信諸葛亮必會來投。可若是隻有荊南三郡,那就不好說了。因此託蒯祺送信給諸葛亮後,他便陷入坐立不安,整日爲之焦慮。如今聞其舉家來投,終於可以安心了。

劉景身爲穿越者,深知漢末魏晉,乃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絕無僅有的黑暗時代。他不信有人會比自己做得更好,毫不客氣的說,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當今天下,捨我其誰?

然而他穿越的時間點稍稍有些晚,前路上的最大敵人,曹操很快便會贏得官渡之戰,北方統一,即將進入倒計時階段。

面對“天下十分有其七”、“智計殊絕於人,用兵彷彿孫吳”的曹操,劉景即便是一個穿越者,又哪裡敢輕言必勝?

他或許可以憑藉先見之明,及發明創造,在對陣曹操時佔據一些優勢,可僅憑這些是無法消滅曹操,奪取天下的。

勝算不夠,那就找人來湊。

諸葛亮,就是一個能夠大幅增加他勝算的人。

在劉景看來,漢末三國,可謂是羣星璀璨,名將輩出,不過能稱得上軍事家的,唯有曹操、諸葛亮二人而已。

甚至諸葛亮比曹操更加全才,《漢書》所載兵家之四勢:

論兵權謀:《隆中對》一出,並且使之一一實現,讓奔波半生,地僅一縣,年近五旬的劉備,短短十一年間跨有荊、益,稱帝建制,諸葛亮憑此直接奠定了中國歷史頂級戰略家的地位。

論兵陰陽:諸葛亮著《兵法二十四篇》及改良八陣,諸葛亮八陣影響後世長達數百年之久。

論兵技巧:諸葛亮長於巧思,元戎連弩、木牛流馬等等,莫不令世人歎爲觀止。

論兵形勢:諸葛亮宣稱:“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復敗矣。”後果如其言,兩軍對壘,陣前用兵,天下無人能當。司馬懿號稱“制其兵,出奇應變,奄忽若神,無往不殄,雖曹公有所不逮焉。”其西擒孟達,東滅公孫淵,內夷曹爽,外襲王凌,所向無敵,天下莫敢攖其鋒。唯有對戰諸葛亮時,被打得損兵折將,灰頭土臉,龜縮不敢出。

兵家四勢,諸葛亮樣樣精通,莫說漢末三國,放眼古今,如此軍事通才,又能有幾人?

如果說軍事尚存在一些爭議,治國則毫無懸念,諸葛亮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有了諸葛亮的加入,劉景纔有了和曹操一較高下的倚仗,由此可知他此刻內心的喜悅之情。

劉景不顧室中旁人,“噌”的站起來,急問於徵道:“子祥,孔明現在在何處?”

於徵回道:“正在來的路上。諸葛孔明舉家而來,於北津登岸,他手中持有劉(祝)文繡傳信,守津吏在得知他的來意後,不敢怠慢,以車載其前來。”

劉景聽罷當即對桓階、劉修、劉康三人道:“今天就先說到這裡……”話剛說完,便急匆匆走出便坐,站在門外翹首以盼。

桓階、劉修、劉康不禁面面相覷,劉景性情沉深,氣度過人,縱然泰山崩於前亦能不改顏色,何時看過他這般“失態”。

唯有劉修,從蔡升、馬周等人處瞭解一二,知道劉景對諸葛亮有一種異乎尋常的看重。

三人相繼告辭離去,劉景卻渾然不覺,如同望夫石一般佇立在便坐檯階上,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劉景眼中終於浮現出一架犢車,轆轆輪聲,徐徐而來。

不等犢車停下,劉景便迫不及待的邁下臺階,來到車前,手挽車轅,呼道:“孔明……”

車廂內隨之鑽出一人,其身量高大,姿容英偉,頭戴綸巾,身着青衫,風儀氣度之佳,世間罕有人及,不是諸葛亮是誰?

“仲達……”看着不顧身份,手挽車轅,神情喜悅的劉景,諸葛亮心頭不覺一暖。兩人雖已分別四年,可兩人的友誼並沒有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減退,反而如一罈老酒,越發香醇。

劉景上前攬住諸葛亮的手臂,上下好一陣端詳,他身高七尺七寸,而諸葛亮這幾年身量大漲,已反高出他少許,史書言其“身長八尺”,果然不假。

劉景大笑道:“孔明,見到你,我心之喜,難以言說,想必當年世祖在鄴下相逢鄧禹時,也和我現在的心情一樣吧?”

(本章完)

第217章 牀弩第33章 示衆第182章 慈幼第466章 射策(上)第379章 屈服第394章 夜襲第504章 進兵第39章 自負第526章 薄行第237章 監九縣第61章 鞭笞第191章 計議第529章 詔書第278章 射中第378章 策反第364章 使者第323章 爲壽第49章 醫聖第300章 召集第105章 八陣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256章 說客第403章 破城第360章 獻計第514章 後事第284章 澤國第299章 兵臨第63章 突襲第236章 看清第134章 流淚第285章 敗逃第519章 抵達第153章 龔氏第267章 比箭第369章 出使第351章 班底第414章 託孤第299章 兵臨第281章 面見第40章 悲歌第296章 捷報第8章 腫足第471章 官爵第217章 牀弩第274章 攻城(下)第276章 張津第26章 市樓第238章 求援第345章 騎兵第432章 獻計 (2)第410章 中箭第445章 薦才第506章 桃李第132章 同席第35章 馬周第314章 賢妻第140章 二年第255章 後續第384章 招攬第231章 勸降第545章 對策第263章 水戰(下)第413章 潘濬第372章 召見第254章 突圍第412章 刺史第220章 拍擊第277章 急報第32章 求字第511章 開戰第449章 隱戶第220章 拍擊第481章 團圓第512章 伏兵第360章 獻計第346章 青綬第181章 棄嬰第177章 施恩第272章 魏延第157章 仁和第426章 拔箭第365章 劉備第406章 打擊第369章 出使第532章 用意第42章 點評第393章 破城第83章 預言第326章 相遇第251章 入主第510章 計成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62章 拔刃第92章 先賢第426章 拔箭第225章 勇悍第433章 堅韌第280章 投靠第144章 褚方第415章 龐統
第217章 牀弩第33章 示衆第182章 慈幼第466章 射策(上)第379章 屈服第394章 夜襲第504章 進兵第39章 自負第526章 薄行第237章 監九縣第61章 鞭笞第191章 計議第529章 詔書第278章 射中第378章 策反第364章 使者第323章 爲壽第49章 醫聖第300章 召集第105章 八陣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256章 說客第403章 破城第360章 獻計第514章 後事第284章 澤國第299章 兵臨第63章 突襲第236章 看清第134章 流淚第285章 敗逃第519章 抵達第153章 龔氏第267章 比箭第369章 出使第351章 班底第414章 託孤第299章 兵臨第281章 面見第40章 悲歌第296章 捷報第8章 腫足第471章 官爵第217章 牀弩第274章 攻城(下)第276章 張津第26章 市樓第238章 求援第345章 騎兵第432章 獻計 (2)第410章 中箭第445章 薦才第506章 桃李第132章 同席第35章 馬周第314章 賢妻第140章 二年第255章 後續第384章 招攬第231章 勸降第545章 對策第263章 水戰(下)第413章 潘濬第372章 召見第254章 突圍第412章 刺史第220章 拍擊第277章 急報第32章 求字第511章 開戰第449章 隱戶第220章 拍擊第481章 團圓第512章 伏兵第360章 獻計第346章 青綬第181章 棄嬰第177章 施恩第272章 魏延第157章 仁和第426章 拔箭第365章 劉備第406章 打擊第369章 出使第532章 用意第42章 點評第393章 破城第83章 預言第326章 相遇第251章 入主第510章 計成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62章 拔刃第92章 先賢第426章 拔箭第225章 勇悍第433章 堅韌第280章 投靠第144章 褚方第415章 龐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