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託孤

第414章 託孤

次日,劉景悉率文武,於大江北岸,送行潘濬乘船南下。

劉景除了表舉潘濬爲交州刺史外,亦表舉王彊爲裨將軍,董督交州軍事,領鬱林太守如故。

王彊也是劉景麾下諸將中,第一個升任將軍的人,心裡不服者大有人在,如劉宗。

其性護前,恥爲人下,一向以軍中第一人自居,過去王彊與他同爲中郎將兼任太守,倒還沒什麼,如今王彊竟然後來居上,壓他一頭,這就讓他有些難以接受了。不過王彊確實爲劉景立下驚世之功,劉宗也不好說什麼。

另外劉景讓潘濬闢吳碭爲別駕,別駕儘管相當於半個刺史,可到底是百石吏,讓吳碭由六百石鬱林長史轉任百石吏別駕,不符合規矩,因此劉景表舉吳碭爲比兩千石昭信校尉,輔助州事。

送走潘濬後,劉景開始準備北伐事宜,從江陵進軍襄陽,有兩條水道,一條是順大江而下,經由江夏郡的漢水,北上襄陽。然而這條路必須經過黃祖的大本營沙羨,黃祖斷不可能放劉景軍通過,雙方必定爆發大戰。

另一條則是經由江陵的夏水,轉入漢水,北上襄陽。

夏水顧名思義,夏流冬竭,眼下八月,正是豐水期,可以通行大船。

夏、漢二水交匯處的豬口,位於江夏郡境內,有黃祖兵船駐防,不過相比於黃祖的大本營沙羨,卻是不值一提。

劉景命劉宗率領水軍萬人,由江入夏,攻佔豬口,一方面是打通北上水路,另一方面,豬口和州陵,一前一後,如同兩把大鉗,死死鉗住沙羨的黃祖,使其動彈不得,難以北上支援劉表。

正所謂同人不同命,當初荊南、江東結爲同盟,共伐劉表,如今劉景已準備北伐襄陽,相比之下,孫權情況就要慘淡多了。

孫權攻打江夏損兵折將,後方丹陽、豫章、廬陵三郡亦叛。

孫權返回江東後,率領大軍討伐豫章、廬陵二郡山越,同時命周瑜帶兵入丹陽平叛。

經過三個多月的鏖戰,豫章、丹陽悉平,唯有廬陵地處偏遠,仍有不服,不過已無礙大局。

然而孫權剛回到吳縣,壞消息接踵而至,先是會稽郡南部,建安、漢興、南平等縣皆叛。

而後許都使者奉曹操之命,出使江東,責令孫權遣弟入質。

孫權召集江東文武商議,結果令他失望至極,以張昭、秦鬆爲代表的江東重臣,大多表示贊成,反對者寥寥無幾。

顯然孫權進攻江夏失利,江東諸郡亦叛亂不止,令孫權的統治不可避免發生了動搖。

張昭本就是江東衆臣之首,此前曾極力勸阻孫權西征黃祖,奈何孫權不聽,以致大敗,張昭由是威望更高,無人能及,江東衆臣唯其馬首是瞻,張昭贊成送質,衆臣自然一片應和。

更讓孫權憤恨的是,張昭居然入後堂,欲說服病重的母親,讓四弟孫匡入質。孫權心知一旦母親同意,就再無迴旋餘地了。

孫權天性薄涼,將四弟孫匡送往許都,對他來說並非完全不可接受,但這件事絕不能由張昭主導,否則日後這江東,到底是他做主,還是張昭做主?

目前的江東,能夠勉強與張昭分庭抗禮者,唯有周瑜,這也是孫權現在唯一能夠依靠的人,因此火速召回身在丹陽的周瑜。

經過多日的等待,孫權總算盼回了周瑜,兩人剛一見面,孫權就迫不及待和周瑜說起張昭欲說服母親送質一事。

周瑜當即慨然而嘆道:“從前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地不過百里,後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楊,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承父兄餘資,兼六郡之衆,雖有小挫,不損根基,有何逼迫而欲送質?”

周瑜頓了頓,又道:“人質一入許都,我等便不得不與曹氏相呼應,尊其號令,受制於人。那時,我等最多不過能得到一方侯印,十餘僕從,車數乘,馬數匹,豈能與南面稱孤相比?”

孫權拉着周瑜的手,嘆道:“公瑾之言,深得孤之心也。”

周瑜最後道:“是以將軍斷不可送質,靜觀其變即可,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我等再歸之不晚。若曹氏驕縱不軌,欲亂國家,最後必將玩火自焚。”

孫權搖頭道:“張(昭)子布,秦(鬆)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母親幾被說服,而今只有公瑾,方能令母親回心轉意。”

“將軍勿憂,我這便隨將軍拜見夫人。”周瑜也不解甲,就這麼一身戎裝去見吳夫人。

吳夫人自從去年初染病至今,病情日益嚴重,如今飲食起居,全部都在一張牀榻上,孫權、周瑜聯袂而至,拜於榻下。

看着丰姿英偉,相貌軒昂的周瑜,吳夫人便如同看到了死去的長子孫策,蒼白的臉上滿是慈祥之色,伸手招周瑜到近前,問道:“公瑾,你不是帶兵去丹陽了麼,莫非已經平定叛亂?”

周瑜點頭稱是,而後將之前對孫權說過的話,再重複一遍。

吳夫人聽罷沉默良久,她出身士族,從小飽讀詩書,智略權譎,不遜於男子,孫權繼位之初,江東政令,多出其手,豈會不知送質的壞處。況且,她作爲母親,又怎願送兒子入火坑。

無奈她眼下病重,恐將一病不起,她怕自己死後,孫權無法保住江東,才生出送質之念。

而今見周瑜堅決反對送質,足以爲孫權靠山,吳夫人頓時改變心意,一邊拉着周瑜的手,一邊喚來孫權,叮囑道:“公瑾之言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稍小一月,我一直視之如子也,你日後要以兄事之。”

“諾。”吳夫人這番話,無異於託孤,孫權流淚叩首道。

此後幾日,吳夫人病情急轉直下,自感大限將至,派人招來張昭等人,屬以後事。

前有孫策,後有吳夫人,兩次託孤,張昭深感重託,流涕應命,所謂送質,自然就此作罷。

又數日,吳夫人薨。

(本章完)

第312章 心意第518章 海昏第260章第169章 奔襲第49章 醫聖第67章 掌權第214章 定計第209章 攻城第181章 棄嬰第106章 調離第285章 敗逃第242章 三爵第345章 騎兵第172章 出兵第128章 甘寧第463章 三郡第100章 大船第24章 郡府第213章 女誡第394章 夜襲第454章 委蛇第221章 矢石第112章 擔憂第2章 劉亮第345章 騎兵第149章 要求第388章 突破第125章 新野第86章 醉鄉居第333章第532章 用意第347章 鬱林第355章 立春第110章 主簿第421章 三英第534章 歸心第61章 鞭笞第223章 習珍第513章 斬當第480章 買馬第376章 出征第278章 射中第108章 名望第106章 調離第481章 團圓第287章 自刎第130章 親迎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523章 南下第119章 內憂第190章 三窟第263章 水戰(下)第85章 囚徒第220章 拍擊第299章 兵臨第475章 妹夫第436章 託孤第186章 八月第334章 洗兵第404章 赴死第42章 點評第198章 招降第256章 說客第105章 八陣第240章 說和第480章 買馬第276章 張津第34章 志向第86章 醉鄉居第334章 洗兵第1章 重生第457章 飛矢第543章 刺孫第8章 腫足第373章 盟約第285章 敗逃第381章 江陵第466章 射策(上)第344章 中箭第225章 勇悍第44章 單程第178章 來接第221章 矢石第447章 高義第425章 中箭第297章 除孝第534章 歸心第393章 破城第208章 斬殺第138章 徵辟第52章 歸家第73章 送別第93章 墓祭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82章 圍攻第19章 桓階第310章 親近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415章 龐統第175章 授田
第312章 心意第518章 海昏第260章第169章 奔襲第49章 醫聖第67章 掌權第214章 定計第209章 攻城第181章 棄嬰第106章 調離第285章 敗逃第242章 三爵第345章 騎兵第172章 出兵第128章 甘寧第463章 三郡第100章 大船第24章 郡府第213章 女誡第394章 夜襲第454章 委蛇第221章 矢石第112章 擔憂第2章 劉亮第345章 騎兵第149章 要求第388章 突破第125章 新野第86章 醉鄉居第333章第532章 用意第347章 鬱林第355章 立春第110章 主簿第421章 三英第534章 歸心第61章 鞭笞第223章 習珍第513章 斬當第480章 買馬第376章 出征第278章 射中第108章 名望第106章 調離第481章 團圓第287章 自刎第130章 親迎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523章 南下第119章 內憂第190章 三窟第263章 水戰(下)第85章 囚徒第220章 拍擊第299章 兵臨第475章 妹夫第436章 託孤第186章 八月第334章 洗兵第404章 赴死第42章 點評第198章 招降第256章 說客第105章 八陣第240章 說和第480章 買馬第276章 張津第34章 志向第86章 醉鄉居第334章 洗兵第1章 重生第457章 飛矢第543章 刺孫第8章 腫足第373章 盟約第285章 敗逃第381章 江陵第466章 射策(上)第344章 中箭第225章 勇悍第44章 單程第178章 來接第221章 矢石第447章 高義第425章 中箭第297章 除孝第534章 歸心第393章 破城第208章 斬殺第138章 徵辟第52章 歸家第73章 送別第93章 墓祭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82章 圍攻第19章 桓階第310章 親近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415章 龐統第175章 授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