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國士

丹陽,涇縣以西,羣山之中。

麻屯乃丹陽山民爲躲避官府、戰亂,於深谷中擇山而建,地勢極爲險峻,易守難攻,又與保屯成犄角之勢,實不易取。

丹陽太守孫翊,連同平虜將軍徐琨、武猛校尉潘璋等江東一干名將,揮軍萬衆,前後圍攻五六十日,依舊未能攻下麻屯。

不過長久的圍攻,麻屯業已是強弩之末,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正月,退守至春谷重新佈防的周瑜奉孫權命令,遣兵南下,相助孫翊平亂。

周瑜援軍的到來,令麻屯守軍失魂落魄,江東軍士氣大振,孫翊趁機擇選精銳,以潘璋爲攻戰督,會同周瑜之軍全力猛攻。

潘璋前失南昌,自感無顏回吳見孫權,所以留在丹陽,助孫翊討麻、保賊,以圖戴罪立功。

只是潘璋急於建功,每次攻戰,必爲吏士先,尤其最後一次,因突擊過猛,陷入重圍,一度危急,幸得左右拼命相救,方得以脫險,養傷月餘才見好轉。

本來這次孫翊沒打算用潘璋爲將,是潘璋不甘人後,自請帶傷上陣,其言辭慷慨,意氣激昂,孫翊亦爲性情中人,對潘璋之舉深爲讚賞,當即力排衆議,以潘璋爲將,督軍攻打麻屯。

潘璋亦不負孫翊所望,儘管傷勢未愈,膽氣益壯,抱鼓持練,親冒矢石,率衆緣城而進,自旦鏖戰至日暮,一舉攻克麻屯。

“麻屯破矣!麻屯破矣!”隨着麻屯屯門大開,江東軍攻城將士爆發出響徹山谷的歡呼聲,隨之蜂擁殺入屯內,大肆殺掠,麻屯一時間淪爲人間煉獄。

江東軍將士窩在深山兩月有餘,久戰之下,人心積憤,如今功成,將士們自然要好好宣泄一番。

親至山下督戰的孫翊見大局已定,不由長出一口氣,對左右嘆道:“過去二位兄長都曾向我講述麻、保二屯之險要難取,我當時心裡不以爲然,今親征麻、保賊,才知二兄所言不虛。”

孫翊爲人心高氣傲,之前在吳郡時,常自負器勇不下長兄孫策,足以縱橫沙場,只是爲二兄孫權所忌,沒有得到施展的機會。

而今出鎮丹陽,對付一個小小的麻屯賊,便幾乎令他精疲力竭,麻屯賊尚且如此難以對付,更何況劉景?孫翊自此內心傲氣大減,不敢再像過去那般不知天高地厚,視天下羣雄如無物。

“麻、保二賊盤踞丹陽,爲害多年,討逆(孫策)、討虜(孫權)數徵而不能定,反而賊焰日熾。府君弱冠典軍,即討平賊寇,捷報傳回吳地,府君之名必震動江東。”嬀覽心裡亦暗鬆一口氣,違心吹捧孫翊道。

麻、保二屯舉兵作亂,固然破壞了孫翊救援豫章的計劃,但同樣也阻礙了他和戴員西迎劉景的密謀。

孫翊聽了大爲受用,故作矜持地道:“詩云:‘行百里者半於九十。’麻屯雖下,保屯尚在,現在就言平定賊亂,爲時過早。”

“不然。”嬀覽道:“麻、保二賊,歷來以麻屯賊爲首,麻屯一下,保屯賊必破膽喪志,想必旬月之間,便可得勝還師。”

孫翊聞言喜形於色,忍不住大笑道:“希望如嬀君所言。”

往後數日,一如嬀覽的判斷,保屯賊得知麻屯失陷,鬥志全無,不等孫翊興軍來攻,便主動棄屯而走,欲遁入羣山躲避。

孫翊早有預料,第一時間派兵追擊,大獲全勝,斬首千計,俘亦相當,盡得其輜重、財物而還。

正月中,孫翊率軍返回郡城宛陵,麻、保賊財物,自己不取分毫,悉數分發,以饗吏士。衆將士大喜過望,鹹稱“萬歲”,孫翊此舉甚得軍心,威望大漲。

歡慶過後,徐琨率部歸吳,周瑜軍北返春谷,與此同時,嬀覽、戴員也暗自派出使者,趕赴豫章,意圖與劉景取得聯繫。

二月,嬀覽、戴員使者在秘密潛入豫章時,爲荊州軍斥候擒獲,使者講明來意,負責鎮守郡界的高翔不敢輕忽,立刻派遣一隊人馬,護送其前往南昌。

諸葛亮收到高翔的稟報,十分重視,秘密接見來人,只有徐庶、楊儀、盛匡三人陪同。

“子業……”盛匡一見到來者,立時彈坐而起,脫口呼道。

來者不是別人,正是嬀覽的胞弟嬀整,其才德名望雖不及其兄,亦爲吳郡之佳士,昔日盛憲很是看重嬀氏兄弟,提攜有加,盛匡亦與二人相友好。

“尊兄不是在合肥州部供職麼,何以出現在此?”嬀整卒然見到久違的好友,亦感到意外。

盛匡稍稍平復心情,回道:“我已於去年末辭去州職,轉仕安南將軍。”

“原來如此。”嬀整恍然,其兄嬀覽作爲盛憲的故吏,都在想方設法爲舉主報仇,更勿論身爲人子的盛匡了,後者轉投劉景,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盛匡迫不及待地問道:“子業此前曾言欲見主事者,有大事相商,不知是何大事?”

其實對於嬀整來此的目的,盛匡心裡已經有所猜測,當即爲嬀整引見諸葛亮道:“這位是都督揚州,總覽江東事務的諸葛軍師,子業有什麼話不妨直言。”

伴隨着孫賁之死,諸葛亮現今已是威震江東,可止小兒夜啼,嬀整肅容正冠,衝諸葛亮一禮,不疾不徐地說道:“盛府君德重江東,深爲孫氏兄弟所忌,無辜遭戮,吳、會士民,莫不憤慨!家兄嬀覽深受盛府君恩遇,常思報仇,今家兄爲丹陽都督,郡丞戴(員)伯雲素與家兄同心,聞安南將軍興舉義師,弔民伐罪,誅滅孫賁,喜不自勝,是以特遣在下前來,以迎義師。”

盛匡雖已有所預料,仍難掩驚喜之意,蓋因嬀覽,戴員在丹陽身居高位,二人若反,奪取丹陽,易如反掌。盛匡眼含熱淚道:“大人當初果然沒有看錯人,子奐(嬀覽)、伯雲(戴員)心懷忠義,終不相負。”

諸葛亮聽罷,亦出言盛讚道:“爲報舉主舊恩,不惜甘冒族滅之險,君等真國士也!”

第394章 夜襲第85章 囚徒第90章 朝會第131章 嫁妝第477章 要求第295章 召見第118章 劉表第479章 蒼梧第408章 試探第91章 壁畫第478章 黃鐘第532章 用意第422章 出陣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78章 曬書第246章 名字第262章 水戰(上)第519章 抵達第282章 建言第281章 面見第518章 海昏第16章 決定第90章 朝會第226章 死第405章 防疫第453章 攔路第218章 樓船第419章 猛將第529章 詔書第215章 南下第319章 還禮第488章 柴桑第296章 捷報第27章 皓月第377章 再孕第299章 兵臨第240章 說和第26章 市樓第257章 爭執第482章 預言第460章 趙戩第348章 南下第343章 斬將第335章 十哲第148章 警鼓第41章 吟詩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70章 攤牌第499章 縊殺第120章 茂才第321章 瀏陽第165章 猛將第284章 澤國第454章 委蛇第17章 杜襲第38章 諸葛玄第26章 市樓第414章 託孤第434章 伏擊第373章 盟約第111章 歸來第387章 夏口第244章 生子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118章 劉表第199章 撤離第77章 赤驥第272章 魏延第418章 預備第4章 賴慈第90章 朝會第538章 董和第216章 取名第355章 立春第39章 自負第121章 王粲第511章 開戰第181章 棄嬰第114章 襄陽第130章 親迎第162章 免役第229章 鳴金第325章 泉陵第401章 城塌第479章 蒼梧第407章 烽火第18章 劉蟠第534章 歸心391.第391章 大敗第215章 南下第396章 怒吼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20章 評價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132章 同席第417章 柤中第93章 墓祭第455章 投降第490章 盡出
第394章 夜襲第85章 囚徒第90章 朝會第131章 嫁妝第477章 要求第295章 召見第118章 劉表第479章 蒼梧第408章 試探第91章 壁畫第478章 黃鐘第532章 用意第422章 出陣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78章 曬書第246章 名字第262章 水戰(上)第519章 抵達第282章 建言第281章 面見第518章 海昏第16章 決定第90章 朝會第226章 死第405章 防疫第453章 攔路第218章 樓船第419章 猛將第529章 詔書第215章 南下第319章 還禮第488章 柴桑第296章 捷報第27章 皓月第377章 再孕第299章 兵臨第240章 說和第26章 市樓第257章 爭執第482章 預言第460章 趙戩第348章 南下第343章 斬將第335章 十哲第148章 警鼓第41章 吟詩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70章 攤牌第499章 縊殺第120章 茂才第321章 瀏陽第165章 猛將第284章 澤國第454章 委蛇第17章 杜襲第38章 諸葛玄第26章 市樓第414章 託孤第434章 伏擊第373章 盟約第111章 歸來第387章 夏口第244章 生子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118章 劉表第199章 撤離第77章 赤驥第272章 魏延第418章 預備第4章 賴慈第90章 朝會第538章 董和第216章 取名第355章 立春第39章 自負第121章 王粲第511章 開戰第181章 棄嬰第114章 襄陽第130章 親迎第162章 免役第229章 鳴金第325章 泉陵第401章 城塌第479章 蒼梧第407章 烽火第18章 劉蟠第534章 歸心391.第391章 大敗第215章 南下第396章 怒吼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20章 評價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132章 同席第417章 柤中第93章 墓祭第455章 投降第490章 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