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

開封西北,黃河打了一個曲折。曲折的地方,河水淺,河面寬,沿河的東岸一丈高的長牆蔓延北上,直抵黃河黑崗口。長牆上每隔一段距離,設一個炮臺,火力較強的紅夷炮,虎視眈眈地張着大嘴。

河水過淺的地方,炮船不能行駛,何況十一月下旬以後,部分河段已經開始漸漸結冰,長牆的防守自然就更加吃緊。

一部分大順軍士兵駐守開封到黃河黑崗口的這段河防,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乘小舟擊碎黃河上漸漸凍結起來的薄霜和浮冰,避免河段過早的被完全封凍起來。

袁宗第深知責任重大,不敢疏忽。他想到在太原附近戰死的張鼐,想到被流放到武昌的田見秀,想到已經自殺的牛金星,還有抱病在牀的李過,心中不禁對大順未來的前途,產生了幾分迷茫。

不過很快他就看到李來亨的儀仗過來了,看來晉王殿下今日又來巡視河防了。

雖然大順軍還控制着河北不少地盤,除了山西南部以外,河南的北三府懷慶、衛輝、彰德,以及河北的大名府,都還在大順軍控制下。

但是這四府之地都無險可守,孤懸於黃河北岸,事實上處於一種易守難攻的態勢。李來亨知道一旦清軍全力南下,大順軍若還想依靠河北四府抵禦清軍,稍有不慎,恐怕依舊會被東虜突破千里河防。

黃河千里,如果處處設防,兵力分散佈置,這就不啻於是重蹈了歷史上宋文帝元嘉北伐的覆轍。處處設防,實際上就等於處處不設防,數十萬大軍分散於千里之上,那麼一點被敵突破,則千里之堤必毀於蟻穴一處。

所以最後決定天下歸屬的要害,依舊是太原、是開封、是徐州、是潼關。大順軍依關守河,西以潼關爲界,堵塞清軍關中的吳三桂部,北以太原和河北四府爲緩衝、以千里黃河爲反擊的縱深,對抗清軍中央主力,東則以徐州爲中心,抗衡接替豪格出任清軍東路軍主帥的英王阿濟格。

“清軍攻擊太原的情況如何了?”

李來亨和袁宗第並肩站在黃河岸邊的炮臺上,他們一起向着西南的平川瞭望着。陽光和煦如水,河對岸延伸到天邊的平川是那麼寧靜,沒有一絲可怖的地方。黃河的怒濤也因爲秋冬時節枯水期的來臨,變得平和了起來。

悄悄流動的河水中,間或有一尾大魚跳出水面,發出輕微的“潑喇喇”的聲響,轉瞬卻又歸於平靜。

長牆上吹來清涼爽快的輕風,同樣站在長牆上的殿右軍制將軍劉體純不覺打了個噴嚏。

“權帥有令,換牆咯!”

袁宗第的命令下達以後,長牆上就傳來一聲接着一聲的號子聲,士兵們用拖得長長的聲音喊道:

“權帥有令,換牆!”

喊聲由遠而近,由近及遠,從北向南沿着長牆一遍一遍地傳下去。每處喊聲過後,長牆上都要探出幾個帶着范陽帽的士兵的頭,他們換下輪替的站崗士兵,迅速就位,隊列整齊,行動從容。

李來亨滿意地點點頭,清雋的面孔上浮現出輕鬆的微笑:

“袁叔治軍,真是有章法。”

袁宗第默不作聲,劉體純趕緊着拉了袁宗第衣袖一把,這位大順新晉的寧夏公才緩緩說:

“清軍對太原的攻勢十分奇怪,主要是以鑲紅旗的固山額真葉臣——哦,據說清軍現在改叫做都統了——爲主。他們聚集了六七萬精兵,和我們在山東的實力差不多,但是行動的積極性卻低得多。

葉臣攻打了太原數次,每次卻都是短則攻城六七日,長則攻城亦不過半月而已。這樣短的時間,臣實在看不出清軍真的有必破太原方返的打算。”

方以仁如今貴爲大順的平章政事和天佑殿大學士,成日忙於總籌六政府的部務,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在李來亨身邊參謀贊畫。原本幫助李來亨協理軍務的顧君恩,也因爲現在出任兵政府尚書和參軍院總裁的職責,工作繁忙的很。

不然這兩人,當很快就能指出清軍的戰略用意所在。

跟在李來亨身旁的一名參軍院參謀周昌,他年齡極輕,看起來還是個少年,但是頭腦活絡,戰功也不少,只是性格顯得還不是很穩重。

周昌就搶話說:

“清軍如此攻打太原,用意不問自明,還是想吸引大順軍到太原和他們決戰吧!”

李來亨用鼻子輕輕哼了一聲,命周昌退下去,他自己又說道:

“清軍的戰略態勢,雖然這段時間做了一些調整,不再像之前那樣是兩個拳頭分隔千里,一個在陝西,一個在山東,左右開弓、露出胸膛的打人。

但是他們在山西和河北的兵力依舊不夠充足,如果兵力更充足一些的話,我想多爾袞是不會介意先攻下位置那麼重要的太原的。

不過事實可能也和周昌推斷的接近,多爾袞依舊存有在山西中部、河北中部和大順軍決戰的希望。

只是我們又不會那麼蠢,跑到那樣一個不利於大順軍發揮人力物力優勢的地方去進行會戰。清軍除了糧荒的威脅,等不到我們的主動出擊以後,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冒險南下到黃河這裡決戰了。”

劉體純哈欠哈欠地連續打了好幾個噴嚏後,也贊同李來亨的觀點:

“晉王說的真對,臣也以爲是如此。不過晉王是否想過,清軍如果南下黃河與我軍決戰,勢必會先拔除側後方向的太原城吧?咱們要不要將姜瓖和陳永福撤出太原呢?”

李來亨卻以爲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大順軍沒有了必須放棄太原的條件。他走到長牆最前方,雙手按在牆垛上,望着黃河和太行山交融在一起的那個方向,看看雄偉浩蕩的山與河,從容不迫地說:

“過去孤曾經提議將太原守軍撤到冷泉口去,那是考慮到清軍勢大,太原孤懸於外的不利情形。但是現在看來,從陳子龍和張家玉自北京帶來的情報來看,清軍的糧荒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如今時間都已經到十一月下旬了,清軍到現在也沒有組織起對太原的大規模攻勢,這既是因爲多爾袞不願全撤陝西、山東之兵,依舊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兩個拳頭打人的態勢,另外的因素也是因爲太原乃是一座雄城,即便沒有援軍,清軍恐怕一個月的時間,也未必能夠破城。

一旦時間耽誤超過兩個月,黃河封凍的時間窗口,大概也就是這一兩個月的時間了。到時候多爾袞即便攻佔了太原,也沒有能力再繼續突破黃河一線了,清軍依舊將要被活活餓死。”

袁宗第這時候才贊同說:

“從多爾袞立刻陝西、返回北京,一直到現在爲止,看來睿酋是忙於整合北廷,忙於鎮壓那些不服從於他的臣子,沒有時間進攻太原。等到現在他完成了清軍的整合,可是時間卻已經到了黃河封凍的節骨眼上,他是不敢於放棄這一時間窗口的。”

李來亨放聲笑道:“我笑豪格無謀,多爾袞少智,其實即便是這樣說,清軍也不是完全沒有調集主力進攻太原的時間的。

最起碼現在已經調集到太原的那六七萬清軍,不惜代價早些時間發起堅定的進攻,或許也能攻取太原。

可是多爾袞猶豫不決、三心二意,既猶豫着想要拿下太原,又不能堅定決心,偶爾似乎還想將葉臣這支大軍調到其他戰線去。

就在多爾袞猶豫不決的時候,虜人的戰機,已經稍縱即逝了。”

袁宗第和劉體純一起說道:“此天意庇我大順。”

李來亨只是聳聳肩:“多爾袞之不如皇太極,遠矣。”

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二十二章 始興王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九十四章 最後一天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十七章 無派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七十四章 給晉王算一卦第五十六章 三生投闖第三十一章 南都京華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十章 李錦和李鼐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十八章 強攻屏風寨(四)【求收藏和推薦!】第一章 滿洲入寇(上)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九十九章 闖軍水師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四十四章 滿城之戰故智第七十九章 殺左良玉啊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五十九章 不見洛陽花(二)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七章 鳥銃隊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六章 六尚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鋒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二十六章 絕不引虜入邦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四章 女官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二章 顧炎武第十七章 義侯做天子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明水師出場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三十二章 公子鄭成功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九十八章 聯軍末路(三)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八章 熊耳山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
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二十二章 始興王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九十四章 最後一天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十七章 無派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七十四章 給晉王算一卦第五十六章 三生投闖第三十一章 南都京華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十章 李錦和李鼐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十八章 強攻屏風寨(四)【求收藏和推薦!】第一章 滿洲入寇(上)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九十九章 闖軍水師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四十四章 滿城之戰故智第七十九章 殺左良玉啊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五十九章 不見洛陽花(二)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七章 鳥銃隊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六章 六尚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一百四十四章 交鋒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二十六章 絕不引虜入邦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四章 女官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二章 顧炎武第十七章 義侯做天子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二十六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明水師出場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三十二章 公子鄭成功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九十八章 聯軍末路(三)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八章 熊耳山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