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福建

大順軍對於孫可望採取了堅定的武力打擊策略,對於盤踞東南的鄭氏小朝廷則繼續採用文攻武嚇的辦法進行壓制。

這主要是因爲孫可望政權出於西營,軍隊野戰能力較強,始終讓李來亨感到十分忌憚。

而鄭氏小朝廷,其水師尚可一觀,陸兵則與大順軍的實力相距甚遠了。

鄭森頗有才具,可他還年輕的過分,無法擔當起大任來。

手握東南軍政權柄的鄭芝龍,既老毛又軟弱,缺乏孫可望那般勃發的野心和毅力,根本不足爲懼。

所以西南和東南之間,大順軍以西南爲優先。

當秦、楚、桂三路並舉平蜀時,雖然孫可望早在上一年就數度牽制到福州尋求鄭家的支援,試圖與東南小朝廷結成攻守同盟。

可是哪怕鄭森強烈勸說他的父親出兵北伐,趁着大順軍各地駐軍向湖北、廣西集結的時候,乘海船北上,迅速奪取舟山、崇明島等地,然後縱兵直取金陵。

但鄭芝龍卻只是和孫可望虛與委蛇,他口頭上答應了西明的結盟要求。實際上卻在西順漢中、重慶多番鏖戰時,坐擁大軍,卻不發一矢、不出一兵,完全坐視寶貴的戰略窗口期喪失。

鄭芝龍畢竟已經老了,他早就不是從前那個叱吒風雲的海上霸主了。鄭芝龍有家眷,有孩子,有在福建陸地上的無數房屋田產。

他絕無可能再重新回到海上,也絕無抗衡大順軍南下的理由和意志。

李定國、劉文秀二人投降以後,受封西寧公、南安公,其事蹟早已由順朝的文宣人員傳播了福建和廣東。

鄭芝龍猶疑不定、左右搖擺的那顆內心,終於被這最後的砝碼打動了。

他召集鄭氏家族成員,還有南明殘餘勢力的朝臣、武將們,鄭重宣佈了將向順朝遣使求和的決定。

誰都明白,如今的形勢,所謂遣使求和,其實便是遣使請降。

但鄭氏內部,甚至南明的殘餘勢力裡,除了鄭森一人堅決反對以外,其餘人等都對鄭芝龍釋放出來的投降信號表示了接受的態度。

鄭森難以置信:“福建、廣東兩省尚有士馬十萬,海船不可計數。只要經略有方,光是海貿一項每年歲入便有一千萬兩白銀,何愁不能抗衡流寇?

父親!流寇奸猾,豈能信之?遣使以後,福建必不爲鄭家所有了!”

鄭芝龍的心中卻認爲福建本就不該由鄭家佔據,此前鄭家的勢力,不過是王朝末世的偶然情況。現在李來亨一統海內,天下版圖重歸於無缺的金甌,新時代已經降臨了。

歷史上豈有新朝來臨時,前朝重臣能夠割據一方,卻保富貴數世的?

“大木,還是太年輕太幼稚了!”

鄭芝龍拍板決定:“我意已決,閩粵二省號稱士馬十萬、海船千艘,其實可戰的士卒最多不過一兩萬而已。

剩下那些臨時徵募的新兵和民團,豈會是大順王師的對手?王師既到,還有什麼可說的!”

鄭森負氣而走,鄭芝龍也不加勸阻。福建和廣東兩省由此門戶大開,天法二年九月,郝搖旗在廣東節度使的協助下,招撫了在粵西山區及潮汕一帶負隅頑抗的忠明民軍,不久割據海南島的幾支殘明勢力也在張家玉的招撫下陸續繳械投降,廣東一省得以平定。

天法二年十月,張皮綆、劉希堯以水陸大軍二萬餘人從浙江南下,順軍新編的海船水師沿着浙江海岸迅速往福建方向挺進。

由於鄭芝龍不做抵抗的準備,沿途的鄭家船隊多數都選擇了投降,陸上的守軍聽聞海防已失,甚至部分順軍已浮海登陸閩南後,也都喪失了抵抗意志。

只有鄭森前往廈門,聚集了殘明勢力中不願屈服於李來亨的一些力量,以廈門、金門兩島爲基地,效仿明初的方國珍殘部,沿海打游擊,形成了一支頗具有實力的反順民軍。

在陝北安置好太宗皇帝陵寢的李來亨,回到東京後才知悉了鄭森據廈門、金門反順的戰情,他將書冊置於一旁,對入宮覲見的顧君恩笑道:

“好直以爲當要如何處置鄭森?”

顧君恩拜首道:“微臣以爲鄭寇僅具有二島,缺乏糧秣,其勢必定不能長久。我軍只以海船切斷二島同陸上的聯繫,以有力官員約束地方,嚴禁地方百姓與外洋海賊通商貿易。

如此至多一年,鄭寇彈盡糧絕,必將來歸降了。”

李來亨笑而不語,顧君恩還不懂得海貿之利有多大。只要鄭森能控制福建外洋的海上貿易,那一年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兩的收入都很平常。

鄭森手握這樣多的錢財,即便順朝官員百般約束,可是不使用殘忍的鐵腕政策,怎麼可能控制住百姓不去通商呢?

“好直這是洪武帝對付方國珍的老辦法啦……時代不同了,老辦法是行不通的!”

李來亨即言:“命劉希堯在寧波、福州二處繼續營造海船、訓練水師,鄭氏歸附的諸將,就不要讓他們來東京了。直接帶到浙江任用起來,除了不能讓他們掌握福建省的政權、兵權外,到浙江後,大可以讓鄭氏諸將爲大順編練水師。”

後世清朝收降了鄭家多數將官以後,對這些富有海上作戰經驗的宿將,卻只當成一般的低級降將對待。要麼是大力裁撤,直接讓這批宿將沒有活路,只好逃出去投奔國姓爺;要麼就是帶去北京圈養起來。

總之就是沒有利用他們的才幹和經驗,所以明明鄭芝龍投降清朝以後,國姓爺負氣出走後,完全是從零開始創建海上勢力,結果清朝手中既有鄭芝龍留下的人才,也有鄭家歸降的船隊,卻竟然不能制服國姓。

這就很荒謬了。

有如此資源卻不能用之,李來亨可不會如此。

只是他對鄭森心懷善意,不願意採取過於鐵腕的武力政策。而是命令劉希堯在寧波、福州兩地編練海軍,在這期間大順軍則以防禦爲主,守軍重點防禦產量的泉州、漳州等地,不必要積極進剿殘明勢力。

等到大順的海上力量編練完成以後,到時候自然能夠以更低的代價降服鄭森。

如果鄭森依舊不願歸附,那邊任其遠走海外,又有何妨。

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一百七十四章 絕境白狐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二十六章 血戰無名山(上)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一百三十九章 懷來宴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六十章 反對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二十六章 絕不引虜入邦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九十一章 大順騎士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九十四章 最後一天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一百零七章 火燒阿山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五十六章 皇太極孤注於一擲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六十二章 僕固懷恩第七十九章 續順公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二十七章 洛陽春光好(四)第八十八章 噸噸噸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二十四章 李來亨的處置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一百五十章 總動員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七十一章 與明爭天下,實與流賊角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
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九十九章 閤中國之力,滅絕其種類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一百七十四章 絕境白狐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二十六章 血戰無名山(上)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爺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一百三十九章 懷來宴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六十章 反對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二十六章 絕不引虜入邦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九十一章 大順騎士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九十四章 最後一天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一百零七章 火燒阿山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五十六章 皇太極孤注於一擲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六十二章 僕固懷恩第七十九章 續順公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二十七章 洛陽春光好(四)第八十八章 噸噸噸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二十四章 李來亨的處置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一百五十章 總動員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四十一章 李過的問題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七十一章 與明爭天下,實與流賊角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