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牧浩洋計劃

根據中國官方公佈的資料,早在二零五三年底,也就是中國軍隊由守轉攻的時候,牧浩洋就第一次提出,應該提前爲戰爭結束做準備,特別是得爲戰後的全球‘性’重建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顯然,這也太高瞻遠矚了。

要知道,直到二零五四年底,中國軍隊才首次看到了取勝的希望,而在二零五三年底戰況依然處於膠着狀態。

只是,牧浩洋的提議,並不顯得超前。

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當時黃瀚林肯定也有類似的想法,也肯定與牧浩洋商討過戰後重建的問題。

只是,在二零五三年,做這方面的準備肯定太超前了。

要知道,當時中國軍隊還在爲奪取戰略主動權而努力呢,國家產能全部放在軍事上,根本不可能爲戰後重建做準備。

當然,做一些不需要耗費國家力量的事情,也並無不可。

二零五四年,牧浩洋就在戰爭部下設立了一個負責監管全國工業生產的部‘門’,並且每個月都要做一次產能調查。當時,該部‘門’主要是在爲戰爭服務,即確保軍事生產能夠順利進行下去,杜絕出現產能‘浪’費的現象。只是,該部‘門’沒有實際的調控權,只能向國務院的相關部‘門’提供建議。

這個機構,就是後來的“戰後重建規劃處”。

雖然只是一個處級行政單位,但是其權力卻非常大。原因很簡單,“牧浩洋計劃”的所有具體實施工作都由該處負責,而且不僅僅針對中國,還針對數十個國家,管理着多達上百萬億元的戰後重建撥款。更重要的是,該機構還負責規劃具體的重建項目,包括向其他國家提供重建資金。

到了二零五五年,牧浩洋已經對戰後的重建計劃有了較爲明確的想法。

當時,他首先提出,除了根據各個盟國在戰爭期間所做的貢獻確定重建援助方案,還應該以建立戰後秩序爲目的,即根據各個國家在戰後新格局中的地位,來規劃重建方案,並且以該標準爲主。

事實上,這就是“牧浩洋計劃”的核心內容。

只是,在二零五五年,能夠接受這種提議的人少之又少。

可以說,當時連黃瀚林都認爲,牧浩洋的想法太超前了,而且他也不可能在同盟國首腦會議上提出這樣的重建方案。

當然,還有一些更加嚴重的問題。

比如,鉅額的重建經費從何而來?

要知道,中國是債務國、不是債權國,也就不可能以免除債務的方式,幫助其他國家進行戰後重建。如果由中國承擔重建經費的話,只會增加中國的債務負擔,從而使重建變得毫無意義。

所幸的是,這些問題隨後都得到了妥善解決。

事實上,正是戰後重建問題,最終決定了對美國的佔領方式。

當時,牧浩洋提到了一個極爲關鍵的問題,即這場大戰與一百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很大的區別,因此由中國主導的戰後重建工作,也肯定與當初的“馬歇爾計劃”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顯然,在這個時候,牧浩洋已經對戰後重建有了極爲清醒的認識。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比,第三次世界大戰確實有很大區別。比如,中國做爲最主要的戰勝國,不是全球最大的債權國、而是全球最大的債務國,幾乎是用四十個盟國的資源打贏了這場戰爭。

事實上,這還不是最大的區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國中的大部分成員國都遭受了戰火荼毒,蘇聯、法國、英國與中國等國幾乎都被戰火摧毀,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各國都遇到了重建的巨大難題,而且最顯著的就是經濟上的問題。也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美國實施了“馬歇爾計劃”,幫助所有國家進行戰後重建,恢復社會秩序。也正是“馬歇爾計劃”,幫助大部分受到戰爭毀壞的國家在短短几年之內就恢復了元氣,渡過了最爲艱難的戰後時期,甚至幫助德國、日本這樣的元兇迅速發展壯大。更加重要的是,“馬歇爾計劃”確保了美國在大戰之後取代英國,成爲全球霸主。

那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不同之處在哪呢?

首先,東方同盟國集團中,遭到戰火嚴重毀壞的國家並不多,即便是處在戰區裡的幾個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所受到的毀壞也不是很嚴重,而真正算得上遭到戰火荼毒的國家只有三個,即伊朗、敘利亞與約旦,其他國家的損失都不是很大。

其次,東方同盟集團在整個大戰期間,經濟運行相對正常,戰爭所造成的影響,除了使中國債務負擔加重之外,基本上沒有對主要國家產生太大的影響,大部分國家的經濟秩序都比較正常。如此一來,在戰後需要解決的就不是重建問題,而是如何讓經濟秩序不至於因爲戰爭結束而出現問題。

事實上,從經濟層面上講,這是最大的問題。

要知道,在戰爭時期,維持經濟的就是鉅額戰爭開支,而這筆開支,在本質上又是由中國承擔的,其他國家所做的,只是爲中國提供戰爭物資、同時收下中國的欠條。隨着戰爭結束,中國的軍事訂單肯定會急劇減少,而那些依靠向中國出售戰爭物資的企業,必然會遇到大麻煩。

顯然,中國要做的,不是鼓勵生產,而是如何消化掉在戰爭時期爆發出來的生產力。

第三,“馬歇爾計劃”在後來演變成爲美國對抗蘇聯的工具,或者說美國通過該計劃建立起了一個圍剿蘇聯的國家集團,即後來的北約集團。可是在這次大戰結束之後,中國不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哪怕是歐洲聯邦,也不足以挑戰中國的霸權地位,更不可能對中國的全球利益構成威脅。

要知道,在整個大戰期間,東方同盟集團就只有一個核心國,沒有第二個。

由此導致的問題就是,中國即便推出戰後重建計劃,根本目的也不是爲了通過重建來對付某個潛在的對手。

事實上,後來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很多人反對把戰後重建擴大到全球範圍,更反對由中國承擔重建義務。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即這場戰爭已經在根本上確定了中國的霸權地位,因此中國沒有必要搞一個全球‘性’質的戰後重建行動來鞏固霸權地位,更沒有必要讓中國的納稅人爲其他國家的重建工作買單。

這些區別,從根本上決定了,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計劃與“馬歇爾計劃”並不一樣。

當然,看上去,兩個重建計劃幾乎如出一轍。

可以說,在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牧浩洋爲什麼這麼熱衷於戰後重建,而且這份重建計劃明顯是在幫助戰敗國。

所幸的是,有一個人理解,而這個人就是黃瀚林。

到了二零五五年底,黃瀚林幾乎全盤接受了牧浩洋提出的戰後重建計劃,也深刻認識到了幫助戰敗國重建的重要‘性’。

也正是如此,在隨後的東方同盟首腦會議上,黃瀚林打出了一系列的王牌,奠定了戰後的國際秩序。

可以說,把黃瀚林在二零五六年六月底到七月初做的事情與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計劃聯繫起來,就能發現,兩者存在內部聯繫,甚至可以認爲,正是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計劃,推動黃瀚林在最後一次東方同盟集團首腦會議上,對戰後的國際秩序提出了全面設想,並且最終得到了大部分盟國的支持。

看得仔細一些,就能發現,黃瀚林在這次會議上的很多提議,實際上都與牧浩洋的重建計劃有關。比如,黃瀚林提出開發宇宙資源,建立國際空間站,並且以合作的方式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就是在消化巨大的生產力,讓那些在戰爭期間生產軍事物資的企業,在戰後仍然能夠獲得足夠多的訂單,獲得調整生產力的機會。又比如,黃瀚林提出用技術出口抵償債務,就是在爲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做準備。還比如,在美國的佔領問題上,黃瀚林最後做出的承諾就與美國重建有關。

由此可見,“牧浩洋計劃”的核心內容,不是使戰後經濟變得繁榮,而是要確保全球經濟在大戰結束之後,仍然能夠正常運行,避免因爲戰時訂單消失而引發大蕭條。事實上,這也正是與“馬歇爾計劃”最不一樣的地方。

當然,落實下來的時候,很多地方就與“馬歇爾計劃”沒有什麼區別了。

比如,在安置退役軍人的時候,牧浩洋就鼓勵其參加戰後重建工作,並且想方設法的提供便利條件。

後來,中國出臺了一項政策,即允許退役軍人加入駐地所在國的國籍,幫助駐地所在國進行戰後重建。這項政策,直接導致大約五百萬中國軍人在大戰結束後的三年內,加入了美國國籍,並且成爲美國進行戰後重建的主要力量。當然,這也與美國的國情有關,即在戰爭結束的時候,美國的人口‘性’別比例已經嚴重失調,在將近八千萬美國男‘性’死於戰爭之後,‘女’‘性’佔比達到了百分之五十八。結果就是,美國在戰後嚴重缺乏主要社會勞動力,急需獲得新移民。

不管怎麼說,牧浩洋推出的戰後重建計劃,絕對是文明的一大進步。

第70章 重擊落空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61章 動力革命第21章 突如其來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6章 戰略籬笆第38章 戰前會議第50章 另有其人第76章 新機會第59章 再接再厲第9章 血染橫濱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56章 守株待兔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44章 防空火網第77章 誘餌第70章 忙裡偷閒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55章 戰爭的腳步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49章 彈道導彈第127章 改進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48章 戰爭準備第184章 強攻第33章 科技戰略第86章 精心部署第16章 暗藏殺機第26章 威逼第52章 順手拈來第49章 場外因素第16章 中東戰爭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63章 不可避免第74章 交易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227章 滅絕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81章 臨時調整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40章 豐收時期第13章 周密計劃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97章 針鋒相對第47章 金蟬脫殼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142章 防空火網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46章 大戰略第27章 利誘第83章 空中遭遇第51章 整軍備戰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22章 出師有名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75章 咄咄逼人第22章 出師有名第46章 預料之外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68章 措手不及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34章 公衆事件第12章 措手不及第84章 青出於藍第38章 勞動力第14章 首相之死第7章 直覺第48章 突發奇想第39章 積極備戰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27章 樹梢優勢第156章 難題第32章 分兵攔截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81章 臨時調整第36章 急轉直下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27章 瘋狂計劃第22章 誰輸誰贏第54章 準備反擊第7章 直覺第41章 標杆第1章 關鍵人物第49章 第二戰場第37章 犧牲品第222章 邊打邊談
第70章 重擊落空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61章 動力革命第21章 突如其來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6章 戰略籬笆第38章 戰前會議第50章 另有其人第76章 新機會第59章 再接再厲第9章 血染橫濱第261章 同盟憲章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56章 守株待兔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44章 防空火網第77章 誘餌第70章 忙裡偷閒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55章 戰爭的腳步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49章 彈道導彈第127章 改進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48章 戰爭準備第184章 強攻第33章 科技戰略第86章 精心部署第16章 暗藏殺機第26章 威逼第52章 順手拈來第49章 場外因素第16章 中東戰爭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63章 不可避免第74章 交易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227章 滅絕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81章 臨時調整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40章 豐收時期第13章 周密計劃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97章 針鋒相對第47章 金蟬脫殼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142章 防空火網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46章 大戰略第27章 利誘第83章 空中遭遇第51章 整軍備戰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22章 出師有名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75章 咄咄逼人第22章 出師有名第46章 預料之外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68章 措手不及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34章 公衆事件第12章 措手不及第84章 青出於藍第38章 勞動力第14章 首相之死第7章 直覺第48章 突發奇想第39章 積極備戰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27章 樹梢優勢第156章 難題第32章 分兵攔截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81章 臨時調整第36章 急轉直下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27章 瘋狂計劃第22章 誰輸誰贏第54章 準備反擊第7章 直覺第41章 標杆第1章 關鍵人物第49章 第二戰場第37章 犧牲品第222章 邊打邊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