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蓉開始了她的講課,她沒有任何開場白,直接就一字一句地先讀起了《孝經》的有關內容,而後又讀了《弟子規》中有關孝道的內容。先是她讀一句,讓下面的人重複讀一遍,然後就講這一句。她講得一字一句清楚明瞭,完全像個有資歷的教師。
這時候,她發現榮茹在有的孩子面前放了一張白紙和一根毛筆,並放了一個小碟子,而後在每個碟子裡倒了些磨好的墨汁,而有的孩子面前卻沒有放。她這纔想起來,這裡邊有幾個孩子並沒有進過學堂。雖然在自己父輩們的主張下,在村中建立了新學堂,並明確規定本村孩子免費入學,但有的人家由於缺少勞力還是上不起學。
於是她臨時添上個小插曲,她鼓動孩子們一定要克服困難進學堂學習。就說:“弟弟妹妹侄兒侄女們,咱村蓋了那麼漂亮的新學堂,大家一定要克服困難進去讀書,能好好讀書也是孝敬父母的行爲,讀書能使人懂得多變聰明,咱村孩子們上學都是不收費的。”
這個插曲穿插的意義是重大的,而且又是那麼自然。緊接着她又回過頭繼續把所讀過的《孝經》和《弟子規》內容淺顯易懂地講給他們聽。講完後問問大家聽明白了沒有,這時,虎康大聲說:“姑姑,我懂,我爹給我們講過。”
蓉蓉知道,這其中有些知識福家的孩子是學過,但那不是以孝道爲主題來講的。所以她就說:“以前是學理論學知識,今天學了還要真正做。你要用心!”
講了約有二十多句,榮蓉突然不講了,她要測試一下聽得效果,就問榮枝:“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榮枝把右手食指咬在嘴中,轉動着兩隻葡萄般的眼珠不說話。榮仁忙替妹妹回答,“父母教導你時,要恭恭敬敬地聆聽;當父母責備時,不要強詞奪理,應靜悄悄地接受。”
“解得好!葉葉你再解釋一遍。”榮茹指着一個穿花夾襖的大約有十一二歲的小姑娘說。
那個叫葉葉的女孩沒上過學堂,她是個外村遷來的外姓女孩,但是還是按榮仁說的重複說了一遍。這時,榮蓉見虎健幾次把手伸起來又放下,原來,他見榮仁受到表揚也想解一個。看到榮蓉看他,就說:“姑姑,我也解一個。”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虎健你解。榮蓉說。
“好解!好解!就是父母去世後,要守喪三年,在這期間,夫妻應該分開住,要戒絕酒肉。”虎健立馬解了出來。
虎健回答完,榮蓉宣佈道:“好了,有關孝道的知識,今天先講到這兒。留一個問題,記住了:‘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你們回去思考,明天前晌還來這兒,來了後,我說不定問你們哪個人,然後大家再好好想一想,咱們怎樣去孝敬父母,要爲他們做些什麼?”
接下來,榮茹走到前面來,她向大家保證,她和姐姐首先要孝敬父母,給大家做出個榜樣。她說:“《孝經》中說‘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佛教中也非常注重孝道,常講的‘上報四重恩,擺在第一位的就是報父母恩。佛陀講述了父母十大恩德: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幹就溼恩;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淨恩;第八,遠行憶念恩;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憫恩。’
“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懂得抓緊時間行孝,當我們懂得了行孝,已經不再年輕。我們從小受父母的百般寵愛,父母是把我們含在口裡怕嚥了,放在眼裡怕化了,只能把我們端在掌上當他們心中的明珠。子女的屎尿他們不怕髒,子女有病母先疼,衣服單了母先冷,肚子飢了母先知、、、、父母是人生最大的恩人,《禮記》<祭祀>上說,孝悌之道通於神明,光於四海。
我認爲對父母不孝不如畜類!我們叫大家來聽講,就是希望你們要懂得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爲他們做些什麼,明天你們來都要說說自己今後的打算,今天咱們到此結束。”
這時,八歲的榮枝走到榮蓉面前含着淚說:“姐,我一定要聽父母的話,不惹他們生氣。”
看她表情,聽她言語,榮蓉立刻意識到,剛纔拿問題問她,她沒答上 ,自尊心受傷了。隨後榮蓉責備自己不該拿第一個問題來問年齡最小的人,原來搞教育是這麼不容易的事。就撫摸着她的頭說:“枝枝是懂事的孩子,一定要聽爹媽的話,幫他們乾點活,對吧?”
榮枝默默地點了點頭。
翻過日曆的一頁,就又是新的一天。孩子們再次早早來到活動室,坐在了第一天自己坐的位置上,這次又增加了好幾個人。榮蓉和榮茹再次輪替地有選擇地爲大家宣讀和講解《弟子規》後面部分。她倆講得抑揚頓挫聲情並茂,下面聽得專心致志目不轉睛。榮蓉萬分感動地想,這些青少年是多麼需要良好的教育啊!多麼渴求知識啊!
這時,榮茹在她耳邊低語:“姐,咱們要任教書先生來教他們,肯定能教好。”
“去!別瞎想!哪有女先生?那不是要女扮男裝嗎?”
“將來肯定有!甚至這事主要由女性來做也說不準。姐,願咱倆修煉成精千年不死能看到。”
“書歸正轉,別預言後事!說準了也看不到!”榮蓉笑着制止她。
講完後,姐妹倆又組織大家認真思考和討論了該爲長輩做些什麼。大家七嘴八舌說出了許多自己該承擔的事情,雖然都是些小事,卻是生活中每天要做的事。
這裡沒有淘氣和頑皮,有的是莊嚴和責任心;沒有稚氣和嬌氣,有的是成熟和深明大禮。他們在榮蓉姐妹二人面前是那麼溫訓和懂事,一個個好像忽然長大了。
榮茹說:“我們不光要注意身邊的小事,應想得寬一點,並且要定一些具體條文,這些條文既約束我們自己,讓每個人按條文盡到自己的責任,又能讓長輩們也按條文有規律地輕鬆愉快地享受晚年。我提議長輩們到六十五歲以上,不必參加農田繁重勞作,也不必出村看病,這要叫‘享清福’。但是如搶救病人,病人家屬指名要求者那還得參加。到七十歲後就把這些工作全部放下,這叫‘享洪福’。
榮蓉說:“這條提得好!算作第一條。但不能強求,孝子不如順子,應讓他們樂觀地接受。”
大家仔細想了想,榮蓉的父親中元,榮茹的父親佔元,以及和佔元同歲的晉元,再過一兩年,就要到‘享清福’之齡。長久離‘享清福’也只差五年了,這些人都該按要求逐漸減輕工作量。大家特別提出,榮仁的爺爺,也就是榮蓉榮茹的三爺爺富土,雖然身體硬朗,已經七十大幾歲了,他仍操勞農活兒,晚輩們必須勸他離崗。
榮秀站起來要求,“第二條我來說!“我們應該給閒下來的老人買些棋牌等,讓他們有事可做,生活的更有樂趣。也建議他們每天早晨起來到野外走走,以活動全身筋骨。”
這一條大家立刻一致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