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大結局:火星上的對話

荷蘭使節團到達中國這件事情,在當時,無論是中華帝國方面還是荷蘭人方面都不覺的是一件非常具有重大意義,非常了不起的事件。

當時的中華帝國雖然剛剛建立才五年左右的時間,可是因爲在十七世紀前半段這個時間裡,中國還是那個偉大的,實力雄厚的,高高的站在人類文明的頂峰上的偉大國家,所以中國人還是用一種俯視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的。

大部分中國人,就是被王書輝親自教育出來那些的中華帝國的新中國人,頭腦裡仍舊是那種驕傲的,自尊心非常強大的,把一切外國人和外民族當成是低等級文明人類的中國人。

而西方人,特別歐洲人,因爲他們本身剛剛從中世紀黑暗的泥潭中掙扎出來不久,文藝復興時代也沒有結束多長時間,所以因爲文明程度還沒有實現本質上的飛躍和進步的,剛剛進入到近代史階段的歐洲人,還對中國保持着一種感性的認識,對中國和中國文明,以及在他們眼中龐大和富饒的東方帝國,他們一直保持着一種仰視的習慣。

實際上,就是在一百多年後,引導和啓發了法國大革命,從某種程度上塑造了現代文明的西方思想家們,還一直都對中國以及中國文明保持着也一種非理性的敬仰。

著名的法國思想家,資產階級啓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爲“法蘭西思想之王”、“歐洲的良心”的伏爾泰,還對已經開始進入到文明倒退階段的滿清中國,對生產力開始陷入到全面衰退階段中國社會,進行着某種玫瑰色的幻想。

據史料記載,這位思想家居然還是乾隆皇帝的粉絲,認爲乾隆皇帝是個了不起的帝王和詩人呢?

所以對於中華帝國和中國人來說,雖然他們已經能夠明確的分清“紅毛夷人”並不是一個國家的人,知道西歐這個還沒有中國大的地方分好多個國家,通過世界地圖的普及以及地理知識的學習,認識到西歐那些“撮爾小國”都叫做什麼名字,都是在世界的什麼位置上,可是大部分中華帝國的公民們對歐洲的瞭解也就是這麼一點兒而已。

相對於歐洲來說,中華帝國的國民們還是對南華洲澳洲大陸和東華洲美洲大陸那些已經被中華帝國海軍艦隊宣示了領土主張和沒有被中華帝國海軍艦隊宣示領土主張,但是已經開始着手進行的廣大和荒蕪的土地更加的關注一些。

中華帝國的國民們,哪怕就是對已經成爲中華帝國藩屬國屬地的,寒冷、廣闊、荒蕪和人跡罕至,在中華帝國出版的,貼的滿中國都是的世界地圖中,被標識成一片白色和淺白色的鮮卑利亞大荒原的關心和熱情,也遠遠要比那些在他們眼裡還沒有倭國人、朝鮮人、安南人、南掌人等等一切亞洲周邊地區的中華帝國的藩屬國歸化人文明的“河南人”音譯訛傳多的多。

畢竟,對於中華帝國的國民們來說,那些黃皮膚和黑眼珠的歸化人,畢竟有可能是上古時代從中國遷徙出去的窮親戚們的子孫後代呢。只要這些歸化人心向中華,能夠主動的認真的學習中華帝國的語言和文字,那麼實現了文明相通之後,中華帝國的國民們還是會非常寬容和大度的歡迎這些上古時代的窮戚們的子孫後代迴歸中華民族寬廣和溫暖的懷抱的。

至於那些人話都說不太利索的蠻夷。對於正在努力攢錢想要買汽車的他們來說,有需要特別關心的必要和意義嗎?

對於這個時代的荷蘭人來說,他們也不覺得中華帝國對他們的態度是真的那麼冷酷和強硬,他們也不認爲中華帝國掃清了他們在東南亞的殖民據點,把他們在這些地方的移民和官員都關入集中營真的是什麼沒天理的事情。

對於這個時代的歐洲人來說,特別是對於“河南”中國華國人民的音譯訛傳、“陰國”中國華國人民的音譯訛傳這些信奉新教的國家的人來說,經過了文藝復興,經過了宗教改革,無論是從思想還是從實際都徹底的和天主教會以及天主教國家都分離了出來,徹底的擺脫了中世紀恐怖的黑暗泥潭,開始了大航海、大殖民時代,重新開始了古典文明時代對於智慧的追求的他們,已經在殘酷的對於被殖民的美洲和非洲的土著人來說殖民地佔領,土著人屠殺和奴隸貿易中,產生了比較明確,比較理性的叢林法則思想了。

願賭服輸;打不過就認輸;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接受現實,遵守契約;大家一起賺錢歡樂多等等事情,對於還沒有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認爲白人就該高人一等思想的歐洲人來說,還是非常容易接受的。

畢竟,十七世紀還不是那個白皮們狂妄自大的輪流坐莊統治世界,輪班當世界霸主的時代。

對於中國,對於中華帝國的強大和強硬,他們還不會像後時代那樣,當着那啥還想着立牌坊,在中國強大的實力面前扭扭捏捏的噁心巴拉的故作姿態。

不管是已經和中華帝國簽訂了承認自己在東南亞的行爲危害了中華帝國的利益,承認中華帝國對整個東方世界的統治,承認了中華帝國對藩屬國的絕對主權,附屬着明確的標明瞭中華帝國對整個歐亞大陸三分之二和南中國海從南海到南極洲、東中國海包括太平洋上的所有島嶼和北美洲東部大陸的領土主權的正式外交條約的葡萄牙人、英國人,還是還沒有簽訂這些外交條約,剛剛來到中華帝國,迫不及待的想要和中華帝國簽訂一系列這樣的條約,建立全面的貿易關係的荷蘭人,他們對於中華帝國的態度都非常的理性。

他們無論從文件上還是在思想上,都覺得有着科幻世界一樣的工業水平,有着無數的鐵路,無數的工廠,無數的國民,無數的軍隊,無數的財富;裝備了他們無法理解的鐵甲艦、大炮、機槍、步槍、飛艇甚至雙翼飛機的中華帝國,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在事實上,都理所當然的應該成爲世界的領袖,都理所當然的應該佔有地圖上標示的那麼廣闊的國土。

中國不關心世界。甚至可以說,中國沒有必要關心世界。因爲中國就是世界。

中華帝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是最文明的人。這不僅是中華帝國國民們的想法,也是開始全面的瞭解和知道了中華帝國的實際情況的那些現在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荷蘭人,以及馬上就要間接的通過他們的歐洲老鄉和前往歐洲展開貿易的大規模中華帝國的船隊瞭解到實際情況的所有西方人的共識。

不過,荷蘭人的到來,特別是完成了外交談判,快速的和中華帝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和中華帝國建立起全面貿易伙伴關係的荷蘭人的到來,確實對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要知道,這個時期的荷蘭人是運輸能力非常強大對於西方世界來說的的,以商業和貿易而稱霸歐洲的國家。

它不像後來的英國那樣醉心於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但是它確有着比現在和未來相當一段時間裡都要比英國強大的多的遠洋貿易能力。

一萬五千多條商船可不是開玩笑的。畢竟中華帝國的先進遠洋輪船不可能一下子就變成幾萬艘。

所以,有着強大運輸能力和完善的商業體系的荷蘭人,與正在遭遇產品過剩的中華帝國一拍即合。

因爲有着強大工業生產能力的中華帝國生產的一切產品,不管是農業產品還是工業產品,不管是普通飲料還是工業機械,從最基本的糧食到最高端的蒸汽輪船,任何一種商品,都比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同類產品更優質也更廉價。

所以,當和中華帝國建立起正式的外交關係的聯省共和國的商船蜂擁而至,然後運載着巨量的中華帝國的產品回到歐洲之後,巨大的連鎖反應就發生了。

後世的第三世界的史學家,特別是一些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學習了先進的知識後,回到了本國的“有識之士”們都認爲十七世紀,海上馬車伕荷蘭人和東方世界的統治者中華帝國的結合,對於整個歐洲都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

巨量的極端廉價,極端優質的工農業產品,小到手絹絲帕,大到火炮輪船等等涵蓋了所有隻有想不到沒有不存在的中華帝國的產品,全滅摧毀了剛剛萌芽的歐洲各國的工業和正處於全面衰退狀態的農業。

一方面,因爲在中國養病和修養,之後又在中華帝國進行了全面考察的荷蘭思想家範德佩爾回到歐洲後,通過他的書籍對中華帝國進行了熱情的宣傳,讓大量對科學和文明有着執着和狂熱的追求的歐洲知識分子全都流失到了中華帝國,使得歐洲文明的發展進程被打斷。

另一方面,因爲中華帝國的工農業產品農產品這一點沒什麼好質疑的,要知道英國人在十七世紀在印度的殖民地種植糧食運回國後還能賺取巨大的利潤呢。徹底的擊潰了正處於艱難發展和恢復的歐洲各國的工農業,所以失業的城市貧民和農民們,開始在絕望中對正在轉變成各種買辦的歐洲各國統治階級發起了全面的反抗,使得剛剛有些恢復平靜的歐洲,陷入長達兩個世紀的全面混亂之中。

特別是,當時已經蛻變成帝國主義者的當時的中華帝國的領導層,對於歐洲各國採取了不壞好意的政策,不停的挑動歐洲各國相互戰爭。

甚至到了十七世紀末期,中華帝國更是直接扶持了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等國組成聯盟,反覆的和英國和法國等國組成的聯盟進行戰爭,一方面吸乾了歐洲各國所有的財富,另一方面,毀滅了幾千萬的歐洲人口。

這才使得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完成了四次工業革命的中國,已經開始對外太空進行深度開發的時候,歐洲各國還處於原始的蒸汽動力時代,各國人口的總數還不到一億人,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人力基礎條件都無法滿足的可悲情況出現。

先進、系統、完善,能夠實現自我發展的科學研究體系;公平、合理、全面,能夠滿足所有人需求的國家管理體系;不間斷的發展,飛躍式的提升的生產力;不停的創新,全方位的自我革命的生產關係;在當了不到十年的中華帝國皇帝,等到新一代接受了全面的工業化教育的新中國人成長起來之後就廢除了帝國體系,建立起共和國模式的王書輝的努力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全部被完成了。

王書輝到底活了多少歲?

工業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影影焯焯的神秘傳說裡說的那些,每到中國出現危機和災難,每當中國出現了挫折和困難,一個永遠穿着灰白色制服,滿頭白髮,永遠保持着年輕面容的好像王書輝的人,就會帶着新的辦法和方案出現,然後力王狂瀾的“謠言”,是不是真的?

工業革命早期時代,中國那個傳說中的西山基地裡,是不是真的有着一個可以解決一切科學和文化發展的所有難題的高維度宇宙送來的超級智能體?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革命,以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超級能源和超級智能的無公害革命,是不是都是王書輝一個人親自制定的?

等等等等,無數的傳說和無數的疑問,那些從地攤文學到高級研究都有所涉及的神秘問題,一直吸引着中國人。

事實上,王書輝本人對於自己的存在也感到非常的滑稽。

一個唯物主義者,面對未知的,因爲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夠所以不能進行理性認知的超級存在產生的一系列影響,有的時候也會難免會產生某種無稽的想法。

畢竟,時空門這個東西對王書輝產生的影響實在太離奇了一點。

首先,因爲時空門的輻射影響,王書輝的生命被無限期的延長了。就是和王書輝生活在一起的朱微妏,以及身體裡有着王書輝遺傳基因的他們的子女們,都變得非常的異常。

朱微妏居然保持着二十多歲的容顏一直活到了一百十多歲。直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一天晚上,她才安然的保持着二十多歲剛剛和王書輝結婚時的樣子,平靜的在王書輝的臂彎中去世了。

而王書輝的六個都成了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的子女,也都普遍的活到了一百三十歲左右的年紀。

所以,看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自己面前去世,忍受着巨大痛苦的王書輝,確實因爲時空門的原因,變得永遠也無法死去了。

不過,事實也沒有那些神秘傳中裡說的那麼誇張。

畢竟通過了近百年的時間在古代世界裡複製出一個王書輝所熟悉的中國之後,中國和中國人自己就完全具備了不斷解決他們遭遇的新問題的能力了。

偶爾有時候,因爲完善的制度,王書輝可能會改頭換面,換上另一個身份,重新爲中國的發展出謀劃策。

不過大部分時間裡,王書輝還是靜靜的默默無聞的注視着快速發展中的中國和中國人民的。

其實等到朱微妏以及孩子們都相繼去世之後,王書輝大部分時間裡,都呆在另一個時空的中國,在另一箇中國裡過着平淡而又普通的生活的。

王書輝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過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在一家問答網站中,王書輝看到一個關於永生的問題。

這個問題問道“永生對於人來說是不是一種折磨?”

王書輝當時覺得,這個問題實在非常的無稽,畢竟就像“外星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這樣的問題一樣,這樣的問題只有外星人才能做出正確的回答。如果一個人不能永生,那麼沒有過這樣的實踐的人,怎麼會回答得了永生是不是一種折磨的問題呢?

等到王書輝真的永生了之後,他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也非常簡單。

對於一個唯物主義者來說,對於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的人來說,永生絕對是一種好處。

那麼多的知識,那麼多的文化,那麼豐富的世界,有了沒有限制的生命之後,對於他來說,根本就沒有思考“永生是不是一種折磨?”這種問題的功夫。

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都還忙不過來呢?他怎麼會浪費時間和精力琢磨那麼無聊的事情呢?

————————————

華夏56年,火星上,在一個遠離居民區的偏僻科研基地裡,中國空間科學院的某個四十多歲的科學家,緊張的看着一個全副武裝的裝備了看起來有些奇怪的設備的人,一步步的邁向實驗室中央那個巨大的,不斷地發出奇特的光芒的空間瞬移裝置約束下的光門。

他下意識的擦了下額頭上根本就不存在的汗水,然後緊張的對安然的站在他旁邊,饒有興趣的看着現場的滿頭白髮的“老科學家”說道

“王慈欣老師,你說這次空間瞬移實驗到底能不能成功啊?”

王慈欣“老科學家”是一幅非常時髦的,在這個時代裡經常可以看到的那種因爲基因改造,所以永遠也不會衰老的年輕人的樣子。

他非常輕鬆的說道

“基於我們的理論,以及前面的多年試驗,空間瞬移是完全安全可靠的成熟技術。下一步的目標終於到了試驗時空穿越了。我等待那一刻已經很長時間了。”

說到專業問題,中年科學家下意識的就皺了皺眉頭,然後說道

“老師你總是說時空穿越是完全可行的,對於時空穿越試驗總是那麼着急。可是雖然按照我們的理論,空間瞬移和時空穿越都是成立的。但是在沒有實驗的情況下,作爲科學家,我們總不能就絕對肯定時空穿越的可能啊。這畢竟不嚴謹。”

就在中年科學家認真的表達着自己的態度的時候,實驗室裡突然爆發出一陣歡呼聲。

原來,在地球上的另個一實驗室裡,第一時間傳回了實驗成功的消息。

在這陣歡呼聲中,中年科學家沒有聽到他的老師,化名爲“王慈欣”的王書輝有些激動的低語聲

“我總算可以放下點兒心了。我們也要真正的掌握空間穿越技術了啊……。”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152章 紅旗漫卷出枝2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219章 馬祥麟的轉變(2)第454章 從席日勾力格到黃立格第169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1)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342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3)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170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2)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20章 起步(4)第311章 終結者8第426章 王書輝犯了聖母病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472章 臨時工高迎祥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307章 終結者4第219章 馬祥麟的轉變(2)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344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5)第486章 小朋友不聽話第192章 武昌起義(2)第98章 王書輝下鄉記2第65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1)第57章 工業的獠牙(1)第306章 終結者3第326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1)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153章 紅旗漫卷出枝3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112章 第一次反圍剿5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80章 大練兵(4)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346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7)第1章 穿越(1)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445章 孫元化的小藥丸兒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253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1)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322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1)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236章 張知府的崛起(3)第47章 新奇的生活(1)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14章 立足(2)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77章 大練兵(1)第152章 紅旗漫卷出枝2第182章 陳保生進城(2)第351章 炮擊金州衛(4)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14章 立足(2)第477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5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81章 外國傳教士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70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4)第426章 王書輝犯了聖母病第444章 北伐第一戰第342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3)第166章 鬆滋大開復興花(2)第202章 連鎖反應3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233章 四省攻鄂(10)第97章 王書輝下鄉記1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52章 馬縣丞的末日(4)第34章 理念(2)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484章 中倭新關係4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478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6第259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7)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
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152章 紅旗漫卷出枝2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219章 馬祥麟的轉變(2)第454章 從席日勾力格到黃立格第169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1)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342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3)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170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2)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20章 起步(4)第311章 終結者8第426章 王書輝犯了聖母病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472章 臨時工高迎祥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307章 終結者4第219章 馬祥麟的轉變(2)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344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5)第486章 小朋友不聽話第192章 武昌起義(2)第98章 王書輝下鄉記2第65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1)第57章 工業的獠牙(1)第306章 終結者3第326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1)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153章 紅旗漫卷出枝3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112章 第一次反圍剿5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80章 大練兵(4)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346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7)第1章 穿越(1)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445章 孫元化的小藥丸兒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253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1)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322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1)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236章 張知府的崛起(3)第47章 新奇的生活(1)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14章 立足(2)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77章 大練兵(1)第152章 紅旗漫卷出枝2第182章 陳保生進城(2)第351章 炮擊金州衛(4)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14章 立足(2)第477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5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81章 外國傳教士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70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4)第426章 王書輝犯了聖母病第444章 北伐第一戰第342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3)第166章 鬆滋大開復興花(2)第202章 連鎖反應3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233章 四省攻鄂(10)第97章 王書輝下鄉記1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52章 馬縣丞的末日(4)第34章 理念(2)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484章 中倭新關係4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478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6第259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7)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