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布衣是代表趙君巡視了兩淮、鄂豫、川陝三大地區,一方面查看當地的國計民生,更重要的則是安撫三支大軍,經過將近兩個月的視察,於九月初返回臨安。
在御書房裡趙君召見了賴布衣,傾聽了他巡視這三地的一些情況。總體而言還是比較好,特別是這三支軍隊,賴布衣和韓世忠、岳飛、吳階都進行了長談,傾聽了他們對當前局勢以及軍隊改制的看法。同時給他們說了趙君對於軍隊改制一些想法,改制的目的一是要提高軍人在大宋的地位,二是提高其戰鬥力,三是更加職業化,同時按照要求都開始擴軍,爲徹底北伐做好軍事上的準備工作。
這實際上是趙君給大宋這三支最能打仗的軍隊一次吹風過程,從賴布衣反饋的結果來看,效果還是不錯,揚州軍不用說,趙君的絕對嫡系。岳飛和吳階都表示絕對擁護趙君,堅決支持他未來的軍制改革等等,這讓趙君心中也吃了一個定心丸,只要軍隊不亂他心裡就無慮。
“嶽將軍和吳將軍都請求將其部下將領送到講武堂學習,嶽將軍還請求在鄂州辦理洪武堂分校,用來培養新型將領。”賴布衣說道。
“好,這是件好事,”趙君聽了很高興:“立即給劉越發下旨讓他全權負責在鄂州籌備分校之事,派一些得力教官過去,樞密院這邊就麻煩你去走一趟程序,要他們全力支持。
“還有就是兩位將軍請求朝廷在他們那裡修建鐵器坊坊和火器坊,他們對官家你的那種開花彈和新型手雷垂涎的很啊。”賴布衣笑着說。
趙君聽了沉吟了一下說:“滿足他們的要求,不過這件事要工部和樞密院協調,火器坊改名爲兵工廠,其一定要注意保密!我讓真州鐵器坊可以在裡建立分廠。”真州鐵器坊現在是皇家的私人產業所以不需要經過工部等機構批准。
朝廷中發生的事情賴布衣也有所聞,趙君將自己商貿改革被夭折的過程詳細的告訴了賴布衣。賴布衣停了卻笑着說官家你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布衣爲何這麼說?”
“商貿改革不像你前面進行的報紙改革,涉及到朝廷的財政影響力很大,李相公他們所擔心的也不無道理,因此要推出這個舉措必須有兩個條件。”賴布衣回答道。
“那兩個條件?”
“一是必須向朝廷大臣們表明因取消大部分貨物的禁榷導致短時期稅收下降,必須有新的收入補充之,二是必須有合適的時機。”
“就是這個道理。”趙君想了想說道。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麼可以將那些原來禁榷的貨物,由官營部分的作坊直接賣給私人,從而獲得大筆收入,這樣就可以補充財政虧空。”
“國企改制?出售國有企業?”趙君突然想起後世這個名字,這和現在大宋這種官營作坊何其相似。後世也不是通過這樣的改革使國企徹底退出了一些競爭裡激烈,不關係國計民生的產業的嗎?這確實是個辦法!趙君頓時眼睛一亮。
看到趙君臉上的表情,賴布衣就知道自己的話趙君已經聽進去,微微一笑又接着說:“至於何時的時機,現在就有一個好機會!”
“哦,你說?”
“官家難道忘記了,當日在朝中不是說要宴請捐款金額在前五十名的富豪嗎,我聽聞戶部已經從各地報上來的捐款數額以及人員名單中已經排出了前五十名,讓這些國家的大富豪們造勢請求取消禁榷,我想他們比你我還積極吧?”
“哎呀,我在怎麼把這事忘記了。”趙君一拍大腿,造勢不是自己最擅長的嗎?現在就需要好好造勢。
“布衣,商貿稅制改革就你牽頭去做,有什麼問題隨時可以向我彙報,現在最重要就是讓朝廷達成共識,同意改革。你說的這兩點,後者主要是輿論造勢,可動大宋報社連續刊登此類的文章。而前者固然可行,但是一定要注意可操作行,防止國家的資產賤賣,導致朝廷財富流失,實在不行可以找一個地區某些作坊進行試點,獲得一定的經驗後再全面鋪開。”趙君叮囑道。
“官家考慮的確實周到,布衣自愧不如。”賴布衣有些佩服,他只不過只是想到這個法子,至於裡面的細節卻沒有好好考慮,但是趙君一聽就發現了這種辦法的弊病,並且及時給出瞭解決辦法。
趙君聽了賴布衣的話卻老臉一紅,這哪是自己想出來的,後世在國有企業改革中明明就是這麼做的。
商議完這件事後,賴布衣就着手開始準備。而這個時候,被宴請的來自於全國五十名捐款最多的富商或者其兒子陸續到達京城,這成了臨安的一件大事。而這些財大氣粗的土豪們涌入到臨安城,也讓成立的酒樓、客棧狠賺了一筆。
大宋皇家報社的兩份報紙每天都在刊登關於這些富豪的一些新聞,又介紹某位富豪的發家史,也有做了一些專訪,報社派人和富商面對面的交談,述說做生意的情況以及對朝廷經濟政策一些看法,而這些報社派出的人被報社稱爲“記者。”當然這次詞是當今皇上趙君提出的,倒也很貼切,就很快流行開來。
中國自古有財不外露的習慣,讓這些大富豪侃侃而談自己的發家史和做生意的情況,還要登載在報紙上是何其困難,不過這些趙君和賴布衣私下進行商量,就找所謂的“託”。五十名富豪,找上兩三個比較可靠的再給上威逼利誘,誰敢不從,於是就有了杭州報社記者一天忙碌的景象,有了這個大宋最大的報社的新聞風向,其餘臨安幾家小報社也開始注意這方面的情況,或者自己去找新聞,或者轉載大宋日報的文章,使整個臨安城的朝上朝下,老百姓的茶餘飯後也說着這樣的話題。
而這個時候,以評論爲主的杭州評論的話題卻逐漸引導了關於禁榷這個話題上,連續刊登好幾篇文章深入討論關於禁榷制度的優勢和弊病,以及將來縮小甚至取消的可能。
對於朝廷的禁榷制度,這些富豪們是堅決反對的,有錢的行當都讓朝廷壟斷了,自己只能跟着喝點湯,雖然通過官私合營、做紅頂商人等曲線救國,也算是進入了朝廷專賣的某些產業,但是哪有取消禁榷制度,自己光明正大的進入這些產業來得方便?
於是一些富商也紛紛發表自己的言論,請求朝廷縮小或者取消禁榷制度。並指出如果取消禁榷,商品自由生產、流通、買賣,貿易量增大、成本降低,必然會導致商品價格下降,對於普通百姓無疑是個福音,同時也會增加朝廷的稅收。
能否增加朝廷的稅收對於老百姓而言他們管不着,但是如果自己每天都要用的柴米油鹽等必備生活用品價格下降無疑是件好事,於是民間百姓們也開始議論請朝廷取消禁榷。朝中也有一些官員爲此事開始上奏摺,請求朝廷減少取消禁榷制度,而這些奏摺趙君一字未批,全部轉給宰相李綱和戶部尚書黃天樂,搞得李綱不勝其煩。
“這一定是趙君這個小子搞得鬼!”李綱怒氣衝衝,在自己府上的書房大發脾氣。
竟然敢直呼當今皇上的名諱!他旁邊的老管家嚇呆了,看到老爺發怒的樣子也不敢說什麼,只好低下頭假裝什麼都沒有聽到。
“哎呀,老爺,聲音小點,讓外人聽到可要治罪的!”剛路過書房的李綱的妻子李氏聽到了,慌忙進來勸阻道。
“治罪?大不了老夫再辭職歸隱!”李綱依舊怒氣衝衝。
“哎呀,當今官家可是您的女婿,你們翁婿有啥不好商量的?”李氏勸道。
“道不同不相爲謀!”李綱哼了一聲。
“人們都說你是個倔相公,我看一定也不假。”李氏開始數落起李綱來:“我看呀,這件事是官家作對了。想當初呀,你反對明月和官家交往,反對明月嫁給官家,結果呢,你全部錯了吧。我呀,從那時候就覺得官家做事有分寸,有主見,聽他的沒錯。”李氏越說越感到美滋滋的,她感覺這她這一生最大的驕傲一是自己嫁了一個好夫君,成了宰相夫人,二是女兒更厲害,竟然嫁給了官家成了皇妃。
“婦人之見,婦人之見!”李綱聽得又好氣又好笑,這朝政公務和嫁人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