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變法就是熟識的王安石變法,發生在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
懂些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段變法大概情況,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鬥爭,史稱“新舊黨爭“。以王安石爲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爲代表的保守派人展開了激烈的爭鬥,且不說孰對孰錯,但就此使大宋朝廷內部開始割裂,產生了極大的內耗,將原有的良好行政風氣滌盪一空,最後形成了宋徽宗、蔡京、童貫等人沆瀣一氣的決策層。正是這個近乎於弱智的決策層做出了滅遼這個完全弱智的決策,導致了後面的靖康之恥。
開源和節流是王安石爲代表的改革派和司馬光爲代表的保守派各自推崇的一個方面,從現在角度看其實這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缺一不可。
但是今天趙君不想在這個問題上過多糾纏,他接着說道:“開源節流並舉,此乃治國理財之道,但今日開源乃遠水解不了近渴,故節流爲主。”
看着下面的大臣一副認真聽講的模樣,趙君感到有些得意,接着又說:“節流之事,由李愛卿連同戶部商議,作爲一國之君,朕應身體力行,從今日起,皇家一切支出不再由三司中的左藏庫支付,而全部由內庫支付,內庫之收入則來自朕的一些產業收入,”說道這裡趙君笑了笑:“朕的產業主要集中在揚州,以前都是上稅的,現在依舊不變,從今以後凡皇室之產業也一併交稅,不可恩惠!”
皇帝也要上稅了?
“陛下英明!陛下英明!”朝堂上稱頌聲一片,李綱更是激動萬分,作爲大宋的宰相,現在財政拮据到讓他發狂,現在皇帝主動不讓戶部負擔皇室的花費而且還主動納稅,且不說一年究竟能省下來多少錢,但是給滿朝文物豎了個榜樣,皇帝都要上稅了,你們這些大臣們還敢偷稅漏稅?
果然趙君又開口了:“既然朕都要上稅,在場的各位大臣家中產業頗豐,該上的稅也要上吧,否則的話…….以前就既往不咎,如果以後再出現此事,別怪朕翻臉不認人!朕已經殺過士大夫也不在乎多殺一兩個!”
這皇帝,果然和以前的風格不一樣啊,變臉比翻書還快,一個早上把殺字不知說過幾次了,聽的衆大臣膽戰心驚。
趙君的話說完了,這個時候黃天樂站了出來稟報道:“臣有一策,不知可否使用。”
“講”
“當年陛下在應天府時候,曾經教臣鼓勵城中富豪主動捐錢捐糧,最後張榜公佈,捐款最多的幾位當時還是康王的先皇曾賜予散官,此事在應天府反響極大,不知今日可以實施?”
“這個嘛………..”趙君沉吟了一下說道:“此法可以實施之,不過朕不會賜予散官的。”
皇上不賜予散官,那些富豪還積極個屁啊,黃天樂心裡嘀咕道。
趙君很快看出了黃天樂有些失望的表情,雖然朕不賜予散官,但是有別獎賞:“一、凡捐錢糧合計在前五十名的,朕將其或者其子孫一人請到在崇政殿設宴招待表示答謝,朕將親自爲其斟酒!”
啊……大臣們驚呼聲一片,這皇帝爲了錢,竟然屈九五之尊,親自給那些富豪倒酒?這也太拼了吧?
“二,凡是捐錢糧在前二十名者,將賜予朕的筆墨,感謝爲大宋的貢獻!另外各州府都要張榜公佈所捐資人名單,以示鼓勵。”
後面這條更是厲害了,這不是給予那些有錢人傳家之寶嗎,雖然陛下的那字實在不咋地,但是畢竟是皇帝的字啊。
“具體事宜,由戶部會同禮部辦理此事,李愛卿最後定奪報朕這裡既是。”趙君又下達了命令。
“臣遵旨。”三人出列。
本來大臣們以爲這關於財政的議題今天就算結束,沒想到趙君又發話了:“關於捐款事宜,剛纔朕想了想,朕乃一國之君,要身體力行,朕先捐五萬貫,作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在場的大臣無不聰明絕頂,立即明白了趙君的意思,皇帝現在當場都捐了,你們這些當大臣的難道不多少捐點?
“臣捐兩萬貫。”李綱馬上表態,別看他堂堂的宰相,就一個死工資不像別的大臣又田地等產業,還喜歡拿錢在家鄉辦一些公益事業,能捐出兩萬貫估計也是咬牙了。
“臣願捐出十萬貫!”黃天樂表態了,他當官這麼多年,收入頗豐。趙君聽了微笑的點點頭。
有了這兩個人帶頭,其餘大臣再也坐不住了。“臣願意捐三萬貫….”
“臣捐兩萬貫…..”大家紛紛表態。
趙君趕緊讓邵成章將其記錄下來,免的這些傢伙說話不算數,來個詐捐。
在場的基本上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員,每人捐個萬把貫不成問題,最窮酸要算是三品的殿前都指揮使牛皋,以前是軍人軍餉自然無法和大臣們相比,雖然在揚州有些產業分成但是入股不多,而且喜歡喝酒吃肉,爲人豪爽,錢沒存下多少。看着別人都是萬貫萬貫的,不由得羞得老臉通紅。
最後經過邵成章的統計,再場的官員捐錢一共合計大約有一百五十萬多貫,也算是個不小的數目,趙君龍顏大悅。
“陛下,此法可以推廣之全國,大小官員都捐錢?”黃天樂啓奏道,能弄點錢就都弄點錢,他這個戶部尚書快窮瘋了。
趙君沉吟了一下說道:“准奏,不過要注意兩點一是全憑自願,不準強迫,而是不接受六品以下官員的的捐款。”他清楚雖然說是自願,但是有了自己和大臣的帶頭,下面那些官員那個敢不捐?但是那些小官小吏們收入微薄,爲了捐款弄得入不敷出那就變味了。
捐款的事宜就搞一段落,趙君命禮部尚書洪擬將今日早朝之事整理後交給杭州週刊發表。趙君當了皇帝后,歐陽澈也從揚州到了杭州主持杭州報社工作,杭州週刊基本上成了大宋朝的官方報紙,由禮部審議後一些公告作爲官方意見發表在報紙上。
這兩個議題頗費時間,趙君看看沙漏已經到了已時,現在的中午十一點左右,早上吃一點稀飯饅頭現在感到肚子餓了,有點想下朝的意思,但是下面的大臣似乎工作熱情正高昂之中,工部尚書傅雱稟報關於大運會整修之事,說是在平江一帶大運會年久失修需要整修河堤……..吏部尚書孫近報神武中軍都統制一職人選……
看到一個個議題都是難纏之事,趙君感到頭大無比,恨不得趕緊下朝。
好不容易捱到十二點,大臣們所報的奏章也算完,大部分都無法現場解決需要會同有關大臣協商,只能先暫時擱置。
“退朝…….”邵成章終於喊了一聲,在趙君耳朵裡簡直是天籟之音。
衆官員三呼萬歲之後,開始退朝,這個時候又聽到邵成章喊道:“請李綱愛卿、賴布衣賴愛卿留步,陪官家共進午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