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多路進展

魏延的貪功行險,反而誤打誤撞成了誘敵之計,成功的將雍闓兄弟倆引出了滇池城,在俞元城下大戰一場。也正是因爲這一場輸的太慘了,導致雍闓兄弟倆沒了固守滇池的信心,被孫策給嚇到之後,直接開溜,扔下了完好無損,倉滿庫盈的滇池城。

如果雍闓等人堅守城池的話,那不但會遷延日久,還會憑藉堅城給劉封軍造成不小的傷亡。最重要的是,一旦雍闓走投無路,恐怕會有極端選擇,到了那時候,姑且不提生靈塗炭,百姓傷亡慘重這等惡果,就是城中的糧食軍械,布帛財貨等貴重物資就保不住了。

損失了珍貴的物資,人口,城邑,巨大的傷亡還必然會給劉封軍帶來不好的名聲。這些可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彌補得了的損失。

如今雍闓一跑,這些可怕嚴重的後果俱是不翼而飛,而這一切的代價僅僅只是魏延違反了軍制,口頭允諾了部分分田,只能說機緣巧合造化弄人。

陸遜看完整個事情的奏報後,也露出了無奈的笑容,心裡已經打算在奏報上爲魏延開脫幾句。

魏延的處置自然還得是請劉封親自定奪,但他作爲主將,自然也能夠在奏報上附屬自己的意見。至於具體的情況,陸遜也會如實奏報,並不會刻意抹黑或是誇大魏延的功勞,最終懲處依舊得聽憑劉封處斷。

此時,陸遜倒是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魏延當初許諾出去的田地還是得儘早分配下去。

所謂信乃萬事之本,相信不僅僅是那些降兵在等着看,就是滇池以及周邊縣邑的百姓、百越部落也都在等着看這件事。

在如此的情況下,分田不但不能拖,而且要儘快進行,以取信於民。

整個分田過程不但要公正、公開、公平,嚴格按照魏延許諾的承諾進行獎懲,還要將分田的結果公之於衆,將消息傳播開去,好讓分田一事人盡皆知,以彰顯漢軍言出必行的守諾形象。

只有這樣,才能將利益最大化,同時也有助於劉封軍儘快在益州郡內站住腳,爭取民心的支持。

南中的頭部豪強勢必是沒法爭取了,如雍闓以及支持雍家的豪強們必然是劉封軍的主要對手。

可南中地區,益州郡中,除了雍闓他們佔據主要地位外,還有着許多大大小小的小豪強,小酋長。

這些人單個的力量自然是極弱小的,可合併起來,卻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了。

況且他們與雍闓之間必然是有着很大的矛盾的,以雍闓的性格,生態位置,以及利益衝突,不可能不對這些小豪族、小頭人進行壓迫和壓榨。

陸遜的目標就是藉助分田一事,在這些小豪強、小頭人中揚名立信,以便於下一階段需要時可以徵調他們的力量。

畢竟只有有了最低程度的互信之後,雙方纔有進行交易的基礎。

陸遜考慮片刻後,決定乾脆將分田的事情交給魏延,並將自己的想法和囑咐告知了對方。

魏延眉頭緊皺,有些遲疑,他倒不是想反悔,而是擔心其他方面的事情。

陸遜看出了魏延的猶豫,略一沉思,就猜到了魏延爲何遲疑不決了,頓時失笑道:“文長,汝爲先鋒,已立下了殊勳,也該讓位於賢,給伯符和漢升一些機會了。”

魏延的遲疑正如陸遜所猜測的那樣,是在擔心自己會爲分田瑣事所纏身,從而錯過後續進攻味縣,全取益州郡的戰事。

此刻他的小心思被陸遜揭破,孫策、黃忠頓時看了過來,眼含不善,饒是以魏延的剛強自矜,也不由有些心虛起來。

“末將不敢。”

魏延老臉微紅,衝着陸遜躬身應命道:“延謹遵將軍之命,定然會處理好分田之事。”

“善。”

陸遜露出滿意的笑容,轉向孫策、黃忠道:“既然如此,那就留文長守滇池,我與伯符、漢升共取味縣。”

孫策、黃忠登時大喜,魏延甘於退讓,陸遜處事公正,這讓兩人心中剛剛對魏延升起的怨氣立刻煙消雲散。

兩人當即在席位上挺起身軀,朝着陸遜恭敬行禮:“末將等謹遵將軍將令!”

陸遜點了點頭,思索片刻,下令道:“全軍在滇池休整三日,後日大犒三軍,次日出兵。”

說到這裡,陸遜又停了下來,而黃忠和孫策兩人則是一臉渴望的看着他。

“且兵分兩路,以漢升走溫水北上,我自領中軍隨後而至。”

說到這裡,陸遜又可能向孫策道:“辛苦伯符自滇池出發,經谷昌走五尺道前往味縣。”

黃忠一聽,臉上情不自禁的露出了驚喜之色,而孫策則有些悻悻。

走陸路自然比不上水路來的快,而且溫水在出毋單後,進入的是山谷盆地,河流平緩,河道較直,不但舟船航行安全便捷,軍隊甚至還能在岸上行進,水路並舉。

這速度可比走五尺道的孫策要來的快多了。

不過孫策也明白,他已經從魏延手裡分到了滇池之功,黃忠卻是片功未有,於情於理,陸遜都得給黃忠一個表現的機會了。

自滇池前往味縣有兩條道路可走。

一條是雍闓逃跑時所走的五尺道,自滇池北上谷昌,然後在谷昌折向東北方向,沿着五尺道一路前行,過南山臘谷後再轉向正東方,繼續前行六十餘里後,就能抵達味縣。

五尺道是秦漢時期在西南地區(今川滇黔交界)開鑿的山地驛道,因道寬約五尺(合今1.15—1.4米)得名,是連接中原與西南邊疆的核心交通線。

其名首見於《史記·西南夷列傳》:“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

——《史記·卷一百一十六》五尺道依山鑿石,在烏蒙山、大涼山餘脈的懸崖上開鑿棧道,同時又跨河設索,以藤索、木橋跨越金沙江諸多支流,是極爲重要的商旅通道以及軍事要道。

五尺道起點是犍爲郡中的僰道,這裡是五尺道的起點,然後經朱提(今昭通)、味縣(今曲靖)等幾個重要節點之後,最終抵達滇池(今昆明)。

日後陸遜繼續北進,必然要走五尺道,而五尺道的起點僰道正是重中之重,整個計劃最爲關鍵的一個節點。只有拿下了這裡,才能在水路的支持下直趨成都城下。

另外一條去味縣的道路則是水路,走溫水可直抵味縣城城東五里處。

前者大約需要八至十二天的時間,後者則只需要六到八天的時間,比前者快了近三分之一的時間。

“文長,滇池乃我全軍根本,我就交給你了。”

陸遜語氣諄諄的對着魏延叮囑道:“切不可疏忽大意。”

如今滇池已下,交州的船隻可以一路暢通無阻的直抵味縣,後續可在味縣囤積糧秣軍械,用以北進犍爲,攻擊僰道。

滇池庫存的各類物資極爲重要,能夠極大的緩解後方的輸送壓力。

陸遜自然要提醒魏延。

魏延當即領命,陸遜送走諸人,然後坐回席中,開始醞釀着給蒯越和劉封書寫奏報。

陸遜這一路勢如破竹,連戰連捷,拿下了溫水沿線的重要城鎮,以及益州郡中的核心城市。而其他戰線的進展也很順利。

廖化如今已經推進到了僕水支流即水,剛剛拿下益州郡中的雙柏縣。

雙柏縣孤懸於益州郡西南部的中間位置,這裡僅有三千餘漢民,另有一千餘西南少民,漢夷混居,控制了雙柏,不但能有效的影響周圍數十里範圍內的大大小小百越部族,同時也能開闢一個新的銅礦源。

雙柏境內的銅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滇國時期,經過兩漢的開發,古滇國時期的雙柏銅礦漸漸乾涸,但事實上這僅僅是雙柏地區銅礦的一小部分,後續在雙柏境內,以及雙柏和建伶縣、秦臧縣交匯處,就有着祿豐錫礦、易門銅礦。而且這些礦石都是大儲量礦產,還伴生金銀等稀有金屬,價值相當高。

廖化在控制了雙柏之後,積極與周圍的百越少民發展友誼,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然後順着即水繼續北上,開始嘗試佔領秦臧縣。

廖化此時還不知道秦臧縣已經爲孫策所佔領,廖化所帶領的四千偏師即將與陸遜所部在滇池平原成功會師。

另一方面,在後世貞豐縣處,與陸遜兵分兩路,轉入牂牁江沿線的呂岱也已經連續攻佔了談指、夜郎兩縣。

這兩處縣邑雖然名字聽起來很像少民風格,尤其是夜郎,那更是少民蠻夷所立之國。可有趣的是,偏偏這兩個縣邑還真就是漢庭正兒八經設置的正派漢縣。

牂牁郡幅員遼闊,一郡之地大於徐州全境,其境內總共下轄十七個縣邑,與益州郡同期相同,但面積卻是益州郡的兩倍多。

不過牂牁郡同益州郡不同之處在於,這十七個縣邑里,哪怕算上郡治所在的且蘭縣,也只有七個縣邑是漢縣,其他整整十個縣邑全是羈縻縣,實際控制能力連益州郡的三分之一都不如。

東漢朝廷在牂牁郡能夠實際控制的七個縣,分別是郡府所在的且蘭、談指、鄨縣、平夷、毋斂、夜郎、談稿,也只有這七個縣中駐有漢官,實行漢法,上交賦稅。

其他羈縻縣則視情況決定,有的關係好的,每三年會進貢一次,或爲本地特產,或爲糧食,或爲礦產。

關係一般的,則是聽調不聽宣,名義上還願意臣服漢家,至於其他的就別多想了,實在要求人幫忙,還得拿出實打實的好處來。

關係最差的,那就真是隻差撕破臉了,這些地方的豪強酋長几乎赤裸裸的佔地爲王,形同格局。而且還會時不時的派兵攻擊劫掠往來的漢民商旅,軍隊補給等等,形同叛亂。

只是漢廷實在是沒有餘力照顧這麼偏遠的地方,因此哪怕這些地區的蠻夷豎起了叛旗,只要不是攻城掠縣,他們也只當看不見。

這七個縣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基本位於烏江-沅水-北盤江流域,水路便於漢軍投放,能夠維持漢廷在當地僅有的影響力和威望。而與之相比,羈縻縣則多處在雲貴高原深處,如句町、漏臥等縣完全就在大山之中,沒有河流溝通,山道險阻,幾乎只能容單人通過,就連矮腳馬和騾子也沒法通行。

呂岱所佔領的夜郎、談指等縣邑就都是漢廷實控縣,縣內漢夷雜居,人口居然相當不少。

夜郎縣中人口最多,足有八、九千人之多,其中半數爲漢民,剩下的半數則爲夜郎國遺民,若是再算上野外的人口,夜郎國遺民的數量可能比漢民要多出一半,甚至是一倍。

因爲人數的優勢,夜郎縣雖然是實控縣,但夜郎族的話語權很大,甚至比中原豪強還要強上幾分,這是源於夜郎族有着自己獨立的部族武裝,族中青壯皆可在戰時爲兵。

漢軍爲了震懾牂牁郡中的諸多羈縻縣,勢必也需要夜郎族的配合和幫助,故此給予了夜郎遺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

在這樣的情況下,呂岱敏銳的意識到夜郎族的價值,於佔領夜郎後的次日晚間,設下宴席,以夜郎縣長爲中介,邀請夜郎族族長以及諸位長老和少壯派的實權人物赴會。

當晚,呂岱拿出了劉封的老套路,以美食開路,佳釀爲媒,再以雪鹽、霜糖、香油爲禮物饋贈,最後再許諾貿易巨利。

饒是夜郎族十分謹慎,也沒扛住呂岱這三板斧,當即決定和劉封軍進行合作。

夜郎遺族的投效,直接讓呂岱徹底穩定了在夜郎諸縣中的地位,並有餘力開始繼續擴張起來。

呂岱的下一個目標分別是談稿縣和郡府且蘭。

其中,他以錢博爲主將,領精兵一千兩百人,加上夜郎縣中的三百漢兵,再配以夜郎族兵五百人,向西進攻,希望能夠拿下溫水上的重要碼頭談稿縣。

談稿縣與味縣相同,都在溫水北岸,兩縣不但有溫水連通,而且還有一條自夜郎道相連。

第293章 整合力量(還是加更!)第338章 華家定策第479章 脣槍舌劍第481章 盟定交成第2章 拜訪曹豹第180章 荀攸六策第560章 多路進展第455章 欲立新功第149章 劉表所欲第550章 公孫來意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578章 黃權獻計第585章 詐做援軍第438章 周崇之死第291章 戰後安排(加更!求點票票,謝謝)第479章 脣槍舌劍第560章 多路進展第452章 黃祖乞降第238章 直驅陽翟第36章 問對徐州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578章 黃權獻計第230章 河東情狀第595章 曹兵入漢中第406章 集思廣益第372章 兩路大軍第202章 寧可罪袁不罪曹第250章 臥虎之爭第219章 封操會陳留第256章 豫揚大戰略第36章 問對徐州第268章 曹袁生隙第464章 中期調度第517章 父子議姻第228章 徐晃勸降第141章 平分秋色第121章 拜見糜甑第148章 三劉聯盟第614章 攻打成都第456章 遊說桓階第50章 舉薦撞車第199章 人中呂布第78章 戰役計劃第340章 血染山陰第600章 放手爭益第267章 舊日主從第146章 三代忠良第341章 陸議雄言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313章 吳縣暗流第289章 傳國玉璽(加更!)第44章 韓循該死第58章 毛遂自薦第470章 孟德入局第569章 商定交易第619章 牀弩誘敵第95章 曹宏末路(第五更求首訂!56)第404章 劉馥來投第79章 玄德教子第323章 兩處堅守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146章 三代忠良第629章 遊說劉 龐第639章 李整破陣第212章 河東遇天子第395章 曹操覆掌第208章 勾心鬥角第436章 四蔡中計第434章 荊北告捷第34章 真實華佗第6章 曹家夜話第472章 遊說張濟第601章 劉璋意曹第88章 精銳丹陽兵第441章 甘寧拔塞第224章 進駐聞喜第517章 父子議姻第609章 宏偉戰略第262章 孫策憂心第64章 上門送禮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221章 董昭歸徐第161章 獅嘯江東第117章 郭辛夜談第300章 江淮一體(繼續堅持加更!)第261章 綢繆天災第390章 欲加之罪第551章 貿易爭端第445章 進取沙羨第200章 劉呂比鬥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631章 地利之優第88章 精銳丹陽兵第76章 夜半訪客第481章 盟定交成第347章 孫策的心思第71章 互惠互利 【25求追讀!】第173章 陳登拜父
第293章 整合力量(還是加更!)第338章 華家定策第479章 脣槍舌劍第481章 盟定交成第2章 拜訪曹豹第180章 荀攸六策第560章 多路進展第455章 欲立新功第149章 劉表所欲第550章 公孫來意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578章 黃權獻計第585章 詐做援軍第438章 周崇之死第291章 戰後安排(加更!求點票票,謝謝)第479章 脣槍舌劍第560章 多路進展第452章 黃祖乞降第238章 直驅陽翟第36章 問對徐州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578章 黃權獻計第230章 河東情狀第595章 曹兵入漢中第406章 集思廣益第372章 兩路大軍第202章 寧可罪袁不罪曹第250章 臥虎之爭第219章 封操會陳留第256章 豫揚大戰略第36章 問對徐州第268章 曹袁生隙第464章 中期調度第517章 父子議姻第228章 徐晃勸降第141章 平分秋色第121章 拜見糜甑第148章 三劉聯盟第614章 攻打成都第456章 遊說桓階第50章 舉薦撞車第199章 人中呂布第78章 戰役計劃第340章 血染山陰第600章 放手爭益第267章 舊日主從第146章 三代忠良第341章 陸議雄言第272章 萬事俱備第313章 吳縣暗流第289章 傳國玉璽(加更!)第44章 韓循該死第58章 毛遂自薦第470章 孟德入局第569章 商定交易第619章 牀弩誘敵第95章 曹宏末路(第五更求首訂!56)第404章 劉馥來投第79章 玄德教子第323章 兩處堅守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146章 三代忠良第629章 遊說劉 龐第639章 李整破陣第212章 河東遇天子第395章 曹操覆掌第208章 勾心鬥角第436章 四蔡中計第434章 荊北告捷第34章 真實華佗第6章 曹家夜話第472章 遊說張濟第601章 劉璋意曹第88章 精銳丹陽兵第441章 甘寧拔塞第224章 進駐聞喜第517章 父子議姻第609章 宏偉戰略第262章 孫策憂心第64章 上門送禮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187章 徐州反腐第221章 董昭歸徐第161章 獅嘯江東第117章 郭辛夜談第300章 江淮一體(繼續堅持加更!)第261章 綢繆天災第390章 欲加之罪第551章 貿易爭端第445章 進取沙羨第200章 劉呂比鬥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631章 地利之優第88章 精銳丹陽兵第76章 夜半訪客第481章 盟定交成第347章 孫策的心思第71章 互惠互利 【25求追讀!】第173章 陳登拜父